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画作《采薇图》是南宋著名画家李唐所作。《采薇图》的主题立意及绘画构图特色都能典型地代表了李唐的艺术风格。李唐作为从北宋到南宋的过渡画家,以及"南宋四家"中资历最老的画家,他所创造的绘画风格,为后期南宋时期的艺术风格创造了典范,成为后期模仿与创作的样本。从大山水到边角山水,从披麻皴、点子皴到斧劈皴,从人物形象的神仙化到人物的平凡化、叙事化都有李唐的影响于其中。  相似文献   

2.
引言 人物画是中国画中的一大画科,其出现早于山水画和花鸟画.中国传统的人物画可具体分为道释画、仕女画、肖像画、历史故事画等.譬如顾恺之的洛神赋图》卷,顾闳中的《韩熙载夜宴图》,李公麟的《维摩诘像》以及李唐的《采薇图》等,都是人们熟知的人物画作.然则关良与林风眠等大师们却别树一帜地在画幅中为戏曲人物留下了主体地位,也正是这个独特的视角开创了中国"戏曲人物画"[1](以下简称为"戏画")的先河,为绘画主题添上了浓墨重彩的一笔;同样,之于戏曲,"戏画"的出现亦是有着非凡的意义,其不仅能用静态的"瞬间"重构动态的舞台行为,更是将"不可复制"的舞台演出永远定格并记录下来.  相似文献   

3.
“生生”彰显了儒家之伦理情怀,这种伦理情怀集中体现于儒家伦理的核心范畴“仁”中,我们不妨将此种“伦理情怀”称为“仁生”.“仁生”可追溯到远古神话之传说以及《尚书》对“生生”的认知,而《周易》奠定了“仁生”伦理情怀之基调.此“仁生”伦理情怀体现在儒家看待生命本原、生命境界、生命历程的一系列观点之中,展现出根本性、共生性、积极性等特质,其对当今社会人之生命观、生态观和生活观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4.
李唐是南宋山水画四大家之首,李唐的山水绘画在中国山水画发展史上有着承前启后的作用。李唐的山水绘画对南宋画院及以后的绘画产生了极大影响。文章对李唐的作品《万壑松风图》进行个案的研究,从构图特色、创作背景、表现手法、艺术内涵和艺术风格等方面,来阐述从"崇古"到"苍劲有力"山水风格转变的开端和创新性研究,用笔墨语言来表述对山川自然的亲身领悟,进而表达自己对本真的精神追求。通过对其笔墨表现和艺术内涵的研究,结合李唐的绘画技法更深地了解《万壑松风图》鲜明的情感特色和时代价值,深入了解李唐绘画的精神表现,探讨李唐的绘画风格对其后世的影响,以便运用到自身的绘画学习中来。  相似文献   

5.
张大千的《人间乞食图》作于1973年。文章详细分析阐述了历史上《乞食图》的作品收集以及意义解读,分析了《人间乞食图》的创作背景、绘画风格,以此对张大千作为一个具有文人情怀"职业画家"内心所经历的种种情愫以及心态的变化进行研究,揭示其内心的矛盾性与复杂性。  相似文献   

6.
20世纪30年代所发现的《赵城金藏》,以其版本之优古、版式内容之庞杂,堪称旷世孤本,被誉为华夏瑰宝,与《敦煌遗书》《永乐大典》《四库全书》并列为国家图书馆"四大宝藏"。《赵城金藏》不仅具有佛教藏经版本的历史文化价值,而且承载了历代高僧大德爱国护教的高尚情怀。  相似文献   

7.
20世纪30年代所发现的《赵城金藏》,以其版本之优古、版式内容之庞杂,堪称旷世孤本,被誉为华夏瑰宝,与《敦煌遗书》《永乐大典》《四库全书》并列为国家图书馆"四大宝藏"。《赵城金藏》不仅具有佛教藏经版本的历史文化价值,而且承载了历代高僧大德爱国护教的高尚情怀。  相似文献   

8.
《枇杷图》为虚谷在1896年创作,这是虚谷最后的作品之一。《枇杷图》画作展现出了独特的构图方法以及用色,有着独特的艺术审美特征,这也是虚谷绘画艺术独特意境美感的表达。关于虚谷的《枇杷图》,具体从构图、用色以及线条分析其艺术特征,对《枇杷图》艺术成就与贡献展开探讨。  相似文献   

9.
徐悲鸿是我国近现代著名的画家、美术教育家,在艺术创作的道路上始终坚持现实主义,始终把目光投向真实的社会生活,始终把国家和民族的荣辱兴衰作为己任,创作了一系列优秀的艺术作品,如《奔马》《田横五百士》《愚公移山》《九方皋》等,深刻反映了自己的爱国情怀和鲜明的政治立场。同时他以毕生的精力为中国的美术教育事业做出贡献,也培养出一批又一批美术人才,这些都显示出儒家的积极入世思想对徐悲鸿艺术创作的影响。  相似文献   

10.
中国传统文化历史悠久,博大精深,近年来,以传统文化为题材的电影日益丰富。在弘扬传统文化的道路上,不再局限于民间手工艺的传播,也不再局限于诗歌传颂的爱国情怀,而是从多元化的角度呈现多元文化,使更多人受到文化熏陶。《白蛇:缘起》是以东方文学小说《白蛇传》为原载体而改编的电影,在电影制作中也蕴含着诸多文学元素与美学元素。  相似文献   

11.
小说《Fate/Zero》作为日本动漫脚本作家虚渊玄的代表作之一,故事富有传奇色彩和哲理深度,展现出了丰富精妙的小说创作技巧。虚渊玄的小说《Fate/Zero》亦是用具有创意性的小说创作技巧展示了奇特的想象和人文情怀。分析小说《Fate/Zero》创作原理中的追叙式插叙和人物配置,有利于进行更具创意性的小说创作研究与实践。  相似文献   

12.
照片是历史图像档案,它那“此时无声胜有声”的丰富内涵和多彩画面,向后人直观而形象地诉说着历史的真实和时代的风貌。今天当我们站在《中国之回教》的老照片面前,我们不能不为抗日战争的惨烈而震惊,更为广大穆斯林与全国各族人民一道同仇敌忾、保家卫国的挚烈爱国情怀而深深地感动。这些照片真实生动地记录了1939年抗日战争最艰苦的岁月里全国各族人民,特别是回族穆斯林可歌可泣的抗日爱国行动和事迹。《中国之回教》是为当时“中国回教南洋访问团”出访而发行的抗日爱国宣传照片集锦。1939年12月,“中国回教救国协会”组建了以马天英为团…  相似文献   

13.
释永寿 《法音》2022,(11):26-27
<正>举世瞩目的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于10月16日至22日在北京胜利召开。党的二十大是在全党全国各族人民迈上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关键时刻召开的一次十分重要的大会。全省各寺院认真组织四众弟子收看了二十大现场直播,体现了我省佛教界爱国爱党爱教的情怀。  相似文献   

14.
曦伶 《佛教文化》2009,(3):119-123
2009年5月30日,著名画家李唐先生《众缘和合》画展在辽东风光如画的海滨城市盘锦市隆重开幕。此次画展由中国佛教文化艺术基金会、中国佛教协会《佛教文化》杂志、辽宁省美术家协会联合主办,辽河美术馆协办。出席开幕剪彩仪式的盘锦市委副书记李素芳、辽宁省文化厅厅长郭兴文、北京大学常务副校长迟惠生发表了热情洋溢的讲话,大家一致认为,李唐以“众缘和合”为主题的画作,为促进心灵净化、社会和谐发挥了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15.
本文是英国学者巴雷特教授代表作《唐朝道教研究——中国历史上黄金时期的宗教与帝国》一书的第一章,着重从宗教与政治的角度阐释了唐朝以前道教的历史,并深入探讨了初唐时道教与李唐政权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16.
以往学界关于涵芬楼影印本《道藏》的问世过程,主要是依据丁福保的《道藏精华录绪言》,以时任大总统徐世昌为首倡者。本文经过考察认为,傅增湘和张元济才是推动重印《道藏》的核心人物。傅增湘作为著名藏书家,从版本目录学的角度看到了《道藏》所收经籍的重要价值,因而向张元济提出重印《道藏》的倡议。张元济作为商务印书馆的主事者,基于爱国情怀,为避免外国人抢先重印《道藏》,于是积极响应。徐世昌支持此事,并以个人入股方式出资襄助。影印过程遇到了很多困难,但正式发售后,150部《道藏》在三年时间内即销售一空。  相似文献   

17.
爱国影片、追星及其他张平旦最近,那些与观众久违了的爱国影片《林则徐》、《青春之歌》、《英雄儿女》等又在不同的电视频道上与我们见面了。昔日被武打片、言情片、影视歌星专题片等一统天下的电视荧屏终于吹来了一股清新、宜人的春风。再看看周围那些曾被刘德华、张学...  相似文献   

18.
《周易禅解》是蕅益智旭运用天台家法注疏儒家经典《周易》的智慧结晶。四悉说法是天台宗讲经说法绵密细致的体现,智旭以之注疏《周易》,希望由此实现"诱儒以知佛"的目的,他从佛教的立场上认为《周易》充分体现了四悉檀的基本精神。天台宗讲经说法,主张运用因缘、约教、本迹、观心四种方式来解释和消化经典的文句,此谓"四释消文",智旭对"四释消文"的运用,为《周易禅解》披上了天台法衣,使其成为宣扬天台宗思想和义理的一部力作。天台宗主张解行并进,故有十法成乘之说,智旭将此十法运用到了对《周易》的注疏上,充分展现出天台家法在注疏《周易》上的灵活性。天台宗用"六即"判定修行达到的次位高下和境界浅深,智旭时常运用"六即"疏释易卦六爻的基本含义。智旭运用天台家法注疏《周易》,不仅充分展现出天台宗诠释方法的灵活性和有效性,而且还显示出天台宗思维方式与《周易》具有相当程度的同构性。  相似文献   

19.
(2010年12月9日通过)2010年12月7日至12月9日中国天主教召开了第八届代表会议,这是中国天主教历史上一次承前启后的重要会议。在天主圣神的引领下,全体代表欢聚一堂,同心同德、团结进取,高举爱国爱教旗帜,共商爱国爱教事业大计,会议取得了圆满成功。会议听取和审议了马英林主教代表上届一会一团所作的《同心同德谱写中国天主教爱国爱教事业新篇章》的工作报告;审议并通过了《中国天主教爱国会》、《中国  相似文献   

20.
爱国情怀是人们在公共生活中公开运用理性对生存处境进行分析和反思后所形成的价值判断和行为选择,体现了人之为人的理性精神。就国家而言,人们的共同生活和理性认同构成了国家存续的前提;就个人而言,国家的功能和目的满足了人们追求自由美好生活的理性诉求。正是个人与国家不可分割的密切关联,使得人们在理性的基础上产生了对于自己的祖国的热爱之情,爱国成为人们在公共生活中理性精神的集中体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