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隋释智(岂页)说,门人灌顶记。此疏古作六卷,金陵刻经处会入经文,作十卷,与《玄义》合刻。历代疏释此经,三分科判,盈缩不同。智者之科,以《序品》及《寿量品》天龙集信相菩萨室为序分,自《寿量品》四佛告说及《忏悔》、《赞叹》、《空》三品半为正宗,以下十三品为流通。正宗之中,《寿量》明常果为宗,《忏悔》灭恶,《赞叹》生善,《空品》导成为用,尤以《忏悔品》及《空品》为宏经之纲骨。《五悔法门经》即《金光明经·忏悔品》别译,为西土行人昼夜六时行道之通轨。是故受持此经者,应先谛了此疏,识忏处  相似文献   

2.
波斯文学博大精深,在世界文学中占有重要的地位。2002年湖南文艺出版社推出的七卷本《波斯精典文库》,包括:《鲁达基诗集》、《鲁拜集》、《列王记全集》(六卷)、《玛斯纳维全集》(六卷)、《果园》、《蔷薇园》、《哈菲兹抒情诗全集》是一套经过历史考验的享有世界声誉的文学名  相似文献   

3.
《天童经》有加句、加加句本 《天童护命妙经》1卷,撰人不详。《秘书省续编到四库阙书目》著录。本经出唐代。或以为“南宋梁悟真扶乱降笔”,实非。按《云笈七签》卷122、《混元圣纪》卷9均载来真宗所制《天童护命妙经序》(一作《太上太清天童护命经序》),谓此经系“太清密诰(‘诰’一作‘语’,误),金阙真符(‘真’,一作‘诊’,误),素有前征,播于别录”。其“前征”之事,载《云芨七签》同卷《太上天童经灵验录》,述唐末昭宗景福元年(892)三月益州(指成  相似文献   

4.
(8)静嘉堂文库藏本(八卷三册)线装本。高二十四点六厘米,宽十七点三厘米。此本,原为青木信寅氏所藏,后为松井简治博士所藏,现为静嘉堂文库所藏。卷一和卷二为一册,卷三、卷四、卷五为一册,卷六、卷七、卷八为一册,以上八卷缀合为三册。外题和内题为“参天台五台山记”。每面九行,每行十八字。各卷页数:第一卷四十五页,第二卷三十五页,第三卷四十四页、第四卷三十八页、第五卷五十三页、第六卷四十五页、第七卷四十五页、第八卷三十七页。各卷第一页均为扉页,记有题名和卷数。卷一扉页里附记有如下的《扶桑略记》,此点与其他各本不同  相似文献   

5.
《大藏经纲目指要录》,简称《大藏纲目》、《指要录》,北宋崇宁三年(1104),东京(开封)法云禅寺住持惟白集。收入日本编《法宝总目录》第二册。名为八卷,其中卷二、卷四、卷五、卷六、卷七各分上下卷,实为十三卷。撰者惟白,靖江人、嗣圆通秀公(见《佛祖历代通载》卷十九),曾于建中靖国元年(1011)撰《续传灯录》三十卷,徽宗  相似文献   

6.
“与可画竹时,胸中有成竹。”(宋·晁补之《鸡肋集·杨克一学文与可画竹求诗》)文与可,北宋人,以画竹著称。“郑板桥画竹,胸无成竹。”(《郑板桥集·题画》)郑板桥,清初名画家,善于画竹、兰、石。这里提出了  相似文献   

7.
六卷本《上清大洞真经》是上清派的根本经典,既有研究对卷1 "诵经玉诀"的文本来源和宗教内涵缺乏深入解读,六卷本的最终成书也讨论不多。本文将"诵经玉诀"所含仪诀缕析为28项,分直接采用、借鉴改造、经法内部传承三类,对相关仪诀的传承整合和宗教内涵进行深入解读。文章认为,《高玄真经》的层次结构和内容为今"三十九章"的形成准备了充分条件、卷1 "诵经玉诀"所据文献均为北周前早期道经、《上清道宝经》的引文及其"诵经玉诀"以太上大道君为最高神等事实,均足以证明六卷本在北周前已成书。但该书形成后其"符图"可能有改动,尤其是其中的多幅修行图或乃后世宗师据修行实践所增,个别文字也有后人增改的可能,但这种改动是有限的,学界所持今六卷本乃最接近南朝面貌的结论是成立的。  相似文献   

8.
本文以元代文人画家赵孟頫的《秀石疏林图》之题跋诗为切入点,阐述了以书入画给文人画带来的绘画生机,以及书画相通在三个方面的契合点。元代书、画两界的翘楚赵孟頫(1254-1322)画过一幅《秀石疏林图》,此画算得上是文人画的精品之作。在它的卷后有首题跋诗:石如飞白木如籀,写竹还应八法  相似文献   

9.
多俾亚传属于次(正)经,因而在基督教新教出版的《旧约》三十九卷本的圣经中是找不到的。它只有我们天主教或东正教的四十六卷本的《旧约圣经》中才被肯定、才能看到。这也是笔者所以在此特别把这属于次(正)经的七卷先作介绍的缘由。其实它的正经性是不容怀疑的,因为它在七十贤士译的希腊文《圣经》中一直与其他的经文一样并列为正典圣经。这一点当时在  相似文献   

10.
十六、成玄英成玄英,唐初道士、重要的道教学者。生卒年不详,生平亦不可详考。《全唐文》卷九二三《成玄英》条下,有小传云: 元英,字子实,陕州(今河南陕县)人。隐居东海。贞观五年(公元631年),召至京师(可能同年加号西华法师)。永徽(650—655)中,流郁州(今江苏连云港市东大海中,是为州岛,上有云台山)。成玄英的著作,《旧唐志》著录:《老子》二卷,成玄英注;《庄子疏》十二卷,成玄英撰。《宋志》著录成玄英的著作有:《道德经开题序诀议疏》七卷、《流演穷窍图》五卷、《庄子疏》十卷。  相似文献   

11.
《无上秘要》是北周建德六年(577)平齐后武帝宇文邕主编、由通道观学士参与编撰的一部道教类书。原共一百卷,有二百九十二品。明道藏存六十七卷,毎卷下有品名,然品名与敦煌目有异,且不全;存卷中又有缺品。本文利用敦煌本目录与明道藏本目录对校,以见其原来的结构;并将之与教外的类书以及现在尚保存完整的北宋道教类书《云笈七籤》作了比较,指出《无上秘要》与《云笈七籤》的同异,还有儒、道两种类书体现出的两种不同的观念体系。又通过对《无上秘要》的结构的具体分析,揭示其编纂思想及整合后的南北朝道教的教义体系。  相似文献   

12.
吴筠,字贞节。唐权德舆是《权载之文集》卷三三《唐故中岳道士宗玄先生吴尊师集序》(又见《道藏》本《宗玄先生文集》卷首,下简称《权序》)、《新唐书本传》(卷一九六)、宋高似孙《剡录》卷三《仙道》、陈耆卿《嘉定赤城志》卷三五、元辛文房《唐才子传》卷八。贞节一作正节。见元赵道一《历世真仙体道通鉴》(下简称《仙鉴》)卷三七、宋陈葆光《三洞群仙录》卷六引《高道传》。又作真节,见宋俞琰《席上腐谈》上。案:作贞节是也。贞节正与筠字之义相协。作正节、真节者、乃贞之音近而讹。(编者注:清雍正帝名胤祯,避圣讳,真改为正。如“真定府”改为“正定府”。据史载:雍正晏驾后的第十天。  相似文献   

13.
1.人类的优越性能寂静意故名人。以五趣中能寂静意无如人者。故契经云:人有三事胜于诸天:一勇猛,二忆念,三梵行。 (《法苑珠林》卷五引《婆沙论》语) 何故人道名摩(少免)沙(译为意)?此有八义:一聪明故,二为胜故,三意微细故,四正觉故,五智慧增上故,六能别虚实故,七圣道正器故,八聪慧业所生故。 (《法苑珠林》卷五引《立世阿毗昙论》  相似文献   

14.
一日,清凉文益禅师指竹问僧:“还见么?”僧答:“见”。文益便提了一个古怪问题:“竹来眼里?眼到竹边?”(《景德传灯录》卷二十四) 切莫以光线、反映、视觉成像之类概念科学地回答,禅家这一问,其实属于另一领域的问题。按佛教的说法,既非竹来,亦非眼去,“竹”不过是“眼根”与“色尘”因缘和合而成的幻相,《三藏法数》卷二十一云:“眼根由对色尘,即生其识,此识生时,但能见色,是名眼识”,若说“竹来眼底”,则“竹”为实有,那为何盲者不见竹?若说“眼到竹边”,则“眼”可出外见,那为何黑时不见竹?所以《楞严经》卷三佛陀说道:  相似文献   

15.
《太平经》卷四十八有《三合相通诀》,其意略谓:字宙间存在阴、阳、中和之气,天本阳气,地本阴气,人本中和气,此三者相合相通,共生共养万物。与此相应,天上的日、月、星,地形的高、下、平,人伦的父、母、子与君、臣、民,也各各以“三合”的形式出现,它们三者之间是相互依存的,因此均须“相爱相通”,“并力同心”,方能导致自然界的和谐,人世间的太平。这种“三合相通”说贯穿于《太平经》的始终,是它的宇宙观和方法论的一个重要特征。本文试对这一学说作初步的探讨。  相似文献   

16.
其三十六否泰(一)才交(二)万物盈(三)屯蒙二卦(四)禀生成(五),此中得意(六)休求象(七),若究群爻漫役情。校: 〔一〕漫《注疏》作“漫”,其他各本均作“谩”。〔二〕屯蒙二卦禀生成《十书》作“屯蒙二卦受生成”,《注疏》《讲义》《阐幽》均作“屯蒙受卦禀生成〔三〕休求象《阐幽》作“必忘象”。〔四〕次序排列《注释》列在第三十二首,《注疏》列在第三十首,《阐幽》列在第五十五首。  相似文献   

17.
寿玲 《美与时代》2023,(5):45-48
“满川花”是《五马图》中最具争议的一幅,它与其余四幅有较多差异。通过分析“满川花”题记、主题内涵以及设色三方面内容,认为此画虽非伪作,但也不是原作。原作已被好事者割走,并以李公麟其余时期绘制的“满川花”填补到其中,变成了现今的《五马图》。  相似文献   

18.
什么是河图?什么是洛书?二者的关系如何?本文想对这一问题进行一些探讨。宋人朱熹等对河图洛书的称谓和刘牧不同:刘牧称九数图为河图,十数图为洛书;朱熹等以十数图为河图,九数图为洛书。本文沿用的是朱熹等人的称谓。一、河图是五行数图《汉书·五行志》谈到五行和数的关系时说: 天以一生水,地以二生火,天以三生木,地以四生金,天以五生土。五位皆以五而合,而阴阳易位,故日五成。然则水之大数六、火七、木八、金九、土十。一、二、三、四、五是天地生水、火、木、金、土的“生”数,六、七、八、九、十为天地成水、火、木、金、土的“成”数。成数又称“大数”,由生数“合”五而成。如:一合五为六,二合五为七,三合  相似文献   

19.
《法音》1989,(10)
《宝林传》,全称《双峰山曹侯溪宝林传》,十卷(今存七卷,佚三卷)。唐贞元十七年(801),金陵沙门智炬(又作“惠炬”、“慧炬”)与天竺沙门胜持集。原书自南宋起失散。1933年在山西赵城县广胜寺发现的金代雕刻的《大藏经》(即“金藏”、“赵城藏”)中刊有此书的残卷,1935年由上海影印宋版藏经会和北平三时学会将它编入《宋藏遗珍》第三函(在第三十一至第三十三册)。今据中国佛教协会收藏的《宋藏遗珍》本解说。《宝林传》是一部根据禅宗南宗的祖统说编定的通记禅宗西天二十八祖和东土六祖事迹的著作。见录于《唐书·艺文志》、北宋惟白《大藏经纲目指要录》卷八、南宋宗鉴《释门正统》卷四、本觉《释氏通鉴》卷十和元觉岸《释氏稽古略》卷三等。《大藏经纲目指要录》卷十说:  相似文献   

20.
董波 《现代哲学》2017,(3):80-87
亚里士多德《政治学》的结构问题由来已久,争议主要围绕各卷的排序问题、写作时间问题和观点的统一性等方面展开。耶格尔提出的发展论假说认为,论述最佳政体的第七、八卷与第四到第六卷分属亚里士多德思想发展的早期和后期,分别是理念论和经验性方法的代表,因此处于前后矛盾和替代的关系。本文从六个方面讨论了发展论论证的不足,并在此基础上提出:发展论的根本缺陷在于没能认识到《政治学》的实践品格,一个以属人的善、幸福、德性为目标的政治哲学必然走向对最佳政体的追寻。《政治学》全书的确体现了一贯的意图和有组织的结构,并通过第七、八卷关于最佳政体的讨论得以最终完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