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正>1.内容注释,即关于文章内容的注释。该注释若较短,两行字以内时,置于文中,用括号括起;若较长,超出两行字时,置于页下,注号采用带圈的数字即①、②、③等。2.参考文献注释,其对象包括文中被引用的文献和文中未被引用的文献两种。前者分为"文中提示"和"文后全称"两个部分。3."文中提示",指一段引文后加括号,括号中注明所引文献的作者姓名、发表年份或  相似文献   

2.
<正>1.内容注释,即关于文章内容的注释。该注释若较短,两行字以内时,置于文中,用括号括起;若较长,超出两行字时,置于页下,注号采用带圈的数字即①、②、③等。2参考文献注释,其对象包括文中被引用的文献和文中未被引用的文献两种。前者分为"文中提示"和"文后全称"两个部分。3."文中提示",指一段引文后加括号,括号中注明所引文献的作者姓名、发表年份或  相似文献   

3.
<正>1.内容注释,即关于文章内容的注释。该注释若较短,两行字以内时,置于文中,用括号括起;若较长,超出两行字时,置于页下,注号采用带圈的数字即①、②、③等。2.参考文献注释,其对象包括文中被引用的文献和文中末被引用的文献两种。前者分为"文中提示"和"文后全称"两个部分。3."文中提示",指一段引文后加括号,括号中注明所引文献的作者姓名、发表年份或  相似文献   

4.
<正>1.内容注释,即关于文章内容的注释。该注释若较短,两行字以内时,置于文中,用括号括起;若较长,超出两行字时,置于页下,注号采用带圈的数字即①、②、③等。2.参考文献注释,其对象包括文中被引用的文献和文中未被引用的文献两种。前者分为"文中提示"和"文后全称"两个部分。3."文中提示",指一段引文后加括号,括号中注明所引文献的作者姓名、发表年份或  相似文献   

5.
<正>1.内容注释,即关于文章内容的注释。该注释若较短,两行字以内时,置于文中,用括号括起;若较长,超出两行字时,置于页下,注号采用带圈的数字即①、②、③等。2.参考文献注释,其对象包括文中被引用的文献和文中未被引用的文献两种。前者分为"文中提示"和"文后全称"两个部分。3."文中提示",指一段引文后加括号,括号中注明所引文献的作者姓名、发表年份或  相似文献   

6.
<正>1.内容注释,即关于文章内容的注释。该注释若较短,两行字以内时,置于文中,用括号括起;若较长,超出两行字时,置于页下,注号采用带圈的数字即①、②、③等。2.参考文献注释,其对象包括文中被引用的文献和文中未被引用的文献两种。前者分为"文中提示"和"文后全称"两个部分。3."文中提示",指一段引文后加括号,括号中注明所引文献的作者姓名、发表年份或  相似文献   

7.
<正>1.内容注释,即关于文章内容的注释。该注释若较短,两行字以内时,置于文中,用括号括起;若较长,超出两行字时,置于页下,注释采用带圈的数字即①、②、③等。2.参考文献注释,其对象包括文中被引用的文献和文中未被引用的文献两种。前者分为"文中提示"和"文后全称"两个部分3."文中提示",指一段引文后加括号,括号中注明所引文献的作者姓名、发表年份或  相似文献   

8.
<正>1.内容注释,即关于文章内容的注释。该注释若较短,两行字以内时,置于文中,用括号括起;若较长,超出两行字时,置于页下,注号采用带圈的数字即①、②、③等。2.参考文献注释,其对象包括文中被引用的文献和文中未被引用的文献两种。前者分为"文中提示"和"文后全称"两个部分。3."文中提示",指一段引文后加括号,括号中注明所引文献的作者姓名、发表年份或  相似文献   

9.
<正>1.内容注释,即关于文章内容的注释。该注释若较短,两行字以内时,置于文中,用括号括起;若较长,超出两行字时,置于页下,注号采用带圈的数字即①、②、③等。2.参考文献注释,其对象包括文中被引用的文献和文中未被引用的文献两种。前者分为"文中提示"和"文后全称"两个部分。3."文中提示",指一段引文后加括号,括号中注明所引文献的作者姓名、发表年份或  相似文献   

10.
<正>1内容注释,即关于文章内容的注释。该注释若较短,两行字以内时,置于文中,用括号括起;若较长,超出两行字时,置于页下,注号采用带圈的数字即①、②、③等。2.参考文献注释,其对象包括文中被引用的文献和文中未被引用的文献两种。前者分为"文中提示"和"文后全称"两个部分。3."文中提示",指一段引文后加括号,括号中注明所引文献的作者姓名、发表年份或  相似文献   

11.
<正>1.内容注释,即关于文章内容的注释。该注释若较短,两行字以内时,置于文中,用括号括起;若较长,超出两行字时,置于页下,注号采用带圈的数字即①、②、③等。2.参考文献注释,其对象包括文中被引用的文献和文中未被引用的文献两种。前者分为"文中提示"和"文后全称"两个部分。3."文中提示",指一段引文后加括号,括号中注明所引文献的作者姓名、发表年份或  相似文献   

12.
作为佛教寺院主体建筑的大门或者外门,不同时期的文献或作"山门",或作"三门",晚期文献还记载有专门的山门殿或者三门殿建筑。汉译佛教经典中却没有任何有关山门和三门作为寺院主体建筑的载录,各种专业工具书对于二者的解释多笼统含混。通过从山门和三门的命名渊源进行比对,考察出三门代指寺院大门,在初唐时期,其命名与"三解脱门"有关联;而山门代指寺院大门,在中唐时期,其意义生成源于南北朝时期以山门代指寺院,二者词义生成的路径完全不同。  相似文献   

13.
<正>1.内容注释,即关于文章内容的注释。该注释若较短,两行字以内时,置于文中,用括号括起;若较长,超出两行字时,置于页下,注号采用带圈的数字即(1)、(2)、(3)等。2.参考文献注释,其对象包括文中被引用的文献和文中未被引用的文献两种。前者分为"文中提示"和"文后全称"两个部分。3."文中提示",指一段引文后加括号,括号中注明所引文献的作者姓名、发表年份或页码等,  相似文献   

14.
<正>1.内容注释,即关于文章内容的注释。该注释若较短,两行字以内时,置于文中,用括号括起;若较长,超出两行字时,置于页下,注号采用带圈的数字即(1)、(2)、(3)等。2.参考文献注释,其对象包括文中被引用的文献和文中未被引用的文献两种。前者分为"文中提示"和"文后全称"两个部分。3."文中提示",指一段引文后加括号,括号中注明所引文献的作者姓名、发表年份或页码等,  相似文献   

15.
<正>1.内容注释,即关于文章内容的注释。该注释若较短,两行字以内时,置于文中,用括号括起;若较长,超出两行字时,置于页下,注号采用带圈的数字即(1)、(2)、(3)等。2.参考文献注释,其对象包括文中被引用的文献和文中未被引用的文献两种。前者分为"文中提示"和"文后全称"两个部分。3."文中提示",指一段引文后加括号,括号中注明所引文献的作者姓名、发表年份或页码等,  相似文献   

16.
<正>1.内容注释,即关于文章内容的注释。该注释若较短,两行字以内时,置于文中,用括号括起;若较长,超出两行字时,置于页下,注号采用带圈的数字即①、②、③等。2.参考文献注释,其对象包括文中被引用的文献和文中未被引用的文献两种。前者分为"文中提示"和"文后全称"两个部分。3."文中提示",指一段引文后加括号,括号中注明所引文献的作者姓名、发表年份或页码等,提示读者按作者姓名、发表年份等到文后去查找详细的引文出处。其中:(1)注  相似文献   

17.
<正>1.内容注释,即关于文章内容的注释。该注释若较短,两行字以内时,置于文中,用括号括起;若较长,超出两行字时,置于页下,注号采用带圈的数字即①、②、③等。2.参考文献注释,其对象包括文中被引用的文献和文中未被引用的文献两种。前者分为"文中提示"和"文后全称"两个部分。3."文中提示",指一段引文后加括号,括号中注明所引文献的作者姓名、发表年份或页码等,提示读者按作者姓名、发表年份等到文后去查找详细的引文出处。其中:(1)注  相似文献   

18.
<正>1.内容注释,即关于文章内容的注释。该注释若较短,两行字以内时,置于文中,用括号括起;若较长,超出两行字时,置于页下,注号采用带圈的数字即①、②、③等。2.参考文献注释,其对象包括文中被引用的文献和文中未被引用的文献两种。前者分为"文中提示"和"文后全称"两个部分。3."文中提示",指一段引文后加括号,括号中注明所引文献的作者姓名、发表年份或页码等,提示读者按作者姓名、发表年份等到文后去查找详细的引文出处。其中:(1)注  相似文献   

19.
<正>1.内容注释,即关于文章内容的注释。该注释若较短,两行字以内时,置于文中,用括号括起;若较长,超出两行字时,置于页下,注号采用带圈的数字即①、②、③等。2.参考文献注释,其对象包括文中被引用的文献和文中未被引用的文献两种。前者分为"文中提示"和"文后全称"两个部分。3."文中提示",指一段引文后加括号,括号中注明所引文献的作者姓名、发表年份或页码等,提示读者按作者姓名、发表年份等到文后去查找详细的引文出处。其中:(1)注  相似文献   

20.
在甲骨文、金文中,"献"出现多达100余例,表示进献或祭品、祭器,没有"贤"义,也不见一例用于通假。由于"献祭"为当时普遍性的重要活动,"献"字成为那个时代最熟知的专有名词和动词,其意义和用法都趋于稳定,其地位已不允许随便借作他用;其他先秦传世文献也基本上不见"献"用于通假。"文献不足故也"之"文献"与甲金文字、先秦典籍中可见的"宝献""玉献""膳献"等用法类似,为"名词+献"结构,其中名词表示类属;"献"表示献品,引申为价值高贵者。孔子首创的"文献"一语,指可为进献、存于庙堂的典章简册,即可信、有价值的历史资料,其意义沿用至今。郑玄注"献"犹"贤",于所在上下文不能解通,与"献"在甲金文字、先秦及历代文献中用例、语义均不相符,不可采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