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意向性问题曾经是19~20世纪转折时期最热门的话题之一。无独有偶,在新的世纪转折时期,它再次受到人们的亲睐。所不同的是,它不再只是一个纯学术问题,而同时带有工程学的性质。当今的心灵哲学与其他关心智能问题的具体科学如人工智能、计算机科学、认知科学等,尽管各自走着迥然不同的运思路线,但最终都发现意向性是智能现象的独有特征和必备条件。然而作为现代科技之结晶的计算机所表现出的所谓智能,尽管在许多方面已远胜于人类智能,但它只能按形式规则进行形式转换,而不能像人类智能那样主动、有意识地关联于外部事态,即没有涉及到意义,或没…  相似文献   

2.
《思维与智慧》2009,(8):F0004-F0004
这幅画是19世纪欧洲绘画趋向东方主义的一个杰出例证。在欧洲人的心目中.东方主义就意味着消遣、娱乐和感官刺激。画面由19世纪欧洲东方主义的各种绘画元素综合而成:一个女子在一座阿拉伯式的建筑里弹琴.周围装点着充满异国情调的饰品.织物和珠宝,向人们演示着阿拉伯后宫的氛围。  相似文献   

3.
珍惜生命 热爱和谐──21世纪的文化价值观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人类即将共同进入21世纪,无论东方,还是西方,都将携带着以往全部文明成果和各种各样的社会问题开辟人类历史和文化发展的新纪元。当世纪之交,逢贞元之会,人类不能不站在一个新时代、新理论、新思维的起点上,反省、总结20世纪两次震撼人类心灵的世界大战以及世纪末冷战向后冷战转化时期的风云变幻,以寻求21世纪人类及人类文化的命运。世界上不少有历史责任感和文化使命感的思想家、政治家、谋略家也因之自觉或不自觉地开始思考一个重大的时代课题:21世纪的人类怎样才能生活得更合理,更美好?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以及…  相似文献   

4.
张粲 《宗教学研究》2017,(1):104-110
雷慕沙是法国首位经院汉学家,他的道教研究基本沿袭了明清之际来华传教士对于道教的贬斥态度,体现了19世纪欧洲人面对异质宗教时的“基督教至上”和“欧洲中心论”的时代偏见。然而他又在欧洲首译道教劝善书《太上感应篇》,率先选译《道德经》,在19世纪的欧洲开启了道经译介和道教研究的序幕。本文尝试通过梳理雷慕沙对于《太上感应篇》及《道德经》的译介与诠释,以及其对于法、英、德等国的道教研究所产生的深远影响,揭示雷慕沙在道家和道教思想于欧洲的传播过程中所扮演的中介角色,再现19世纪前后欧洲对于道教的认识及研究特色。  相似文献   

5.
董莹 《美与时代》2007,(1):105-107
里查德·瓦格纳是19世纪中后期最伟大的音乐家之一,他集浪漫歌剧之大成,并将欧洲浪漫主义音乐发展到顶峰.他的歌剧改革,不仅深刻影响当时及以后德国和其他欧洲国家(如意大利、法国)歌剧艺术的进程,而且也是19世纪欧洲音乐史上的重大事件,更是世界歌剧艺术发展史上的重要篇章.  相似文献   

6.
人类的经验史表明,宗教的形态、趋向和功能深受时代与社会环境的影响,处在不断的演进之中。即将与我们挥手告别的20世纪,不仅是人类社会发展史上不寻常的百年,在宗教思想史上也是一个万象更新的时代。就世界三大宗教而论,因时代变迁而受到冲击、引起动荡,以拥有12亿人口的伊斯兰教最为突出。如果一定要用一句话来概括近百年间伊斯兰教的走向,似乎可以这样说:不断地以‘动”和“变”来求生存、图发展已成为伊斯兰教的主流思想。一、从泛伊斯兰教认同转向现代民族国家认同19世纪曾被视为伊斯兰教的“黑暗时期”。“黑暗”,指的是近代…  相似文献   

7.
人不可能独立于世界而存在,历史由人创造,经人传播。现实主义是西方艺术史上波澜壮阔的一章,作为一种时代产物,它是在19世纪中期欧洲激荡的民主革命运动和自由思想下催生的产物。但又有着悠久的历史传统,映射在各个时期,文艺复兴中带有人性温情的绘画雕塑,16世纪尼德兰博鲁盖尔对农民生活的描述,以及17世纪荷兰风俗画家等面对下层生活的反思,一直到19世纪库尔贝的现实主义。回归自然,反映现实的创作在西方艺术的各个阶段皆有程度不同的体现,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库尔贝对法国19世纪的现实主义具有引领性的作用,他敏锐的眼光始终犀利观察着这个时代,坚持自己的原则,寻找艺术的方向。本文将从法国现实主义兴起的社会背景、库尔贝现实主义观念如何形成以及库尔贝对艺术真实性的理解并结合作品《采石工》来论述19世纪法国现实主义。  相似文献   

8.
作为美国19世纪后期重要的风景画家,因尼斯的艺术既吸收了欧洲和美国的艺术资源,又预见了美国20世纪现代艺术的特质。他的作品表达了包含童年经验、自然感受和宗教情感在内的生存体验,从而构造了个性鲜明的心灵图景。其艺术实践对于当代艺术家来说是很有启发性的。  相似文献   

9.
英国美学五十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同现代英国生活中许多别的东西一样,英国现代美学的形成期也在19世纪。无论迅速发展的工业化实践及其力量给英国思想的其它方面带来什么影响,在美学领域它的直接影响就是打断了标志着18世纪结束的哲学对艺术及美的本质的思考,这种思考的余波19世纪头几年还有。美学中那一发展的思维传统就此打住了,被维多利亚时代崇尚宗教教旨而鄙视哲学所取代。在18世纪的伯克(Burke)、休谟及沙夫茨伯里伯爵之后,美学变成了一个看来与当时极待解决的问题毫不相干的和学术兴味很淡的论题。更为消极的看法是,有人认为它是异国欧洲大陆学者的趣味所在,对哲学家及整  相似文献   

10.
19世纪欧洲民族乐派音乐,除了契合欧洲民族解放运动的时代主题之外,还加入了各民族特有的音乐元素而获得了蓬勃发展,而且因其体裁和音乐语言的独树一帜,使得作品的音乐表达形式更加多样和富于变化,增强了其艺术吸引力,其中的许多佳作也因此而成为传之久远、影响广泛的艺术精品,对现代音乐学习者而言,也有许多难得的启示。  相似文献   

11.
《学海》2017,(5):157-164
旧约圣经是古代犹太人创造的经典,也是其信仰之源与生活之道。但在犹太人流亡欧洲时期,《塔木德》逐渐取代了圣经,成为犹太人信仰的基础,与圣经原典发生偏离。直到18世纪下半叶,以门德尔松为代表的德国犹太启蒙主义者为更好地融入西方社会,乃复兴民族文化遗产,试图唤起犹太人对圣经的兴趣,开始重译圣经。19世纪,一些欧洲犹太学者在欧洲现代圣经批评日新月异而犹太人对圣经知之甚少的语境下,倡导"回归圣经"。其意义既包括"回归圣典",即研读与阐释圣经文本;也包括"回归圣经时代",即复兴或重建圣经时代的某种历史与精神特质。  相似文献   

12.
一、春秋战国时期以人为本思潮的兴起在欧洲的文艺复兴时期,从14—16世纪,曾出现过一个欧洲人民深以为民族骄傲的伟大思潮——人文主义思潮。在中国古代的春秋战国时期(公元前8—3世纪),是我国古代文化史上的一个光辉灿烂的时代。一大批文化名人,包括管仲、孔丘、杨朱、墨翟、孟轲、老聃、庄周、荀卿、韩非等,应运而生了。而他们这些人,又是当时出现的一个波澜壮阔的社会思潮——以人为本思  相似文献   

13.
启蒙时代发明的概念系统是现代欧洲文化的主要遗产.19世纪启蒙的世界观普遍性很大;20世纪上半期,启蒙理论已经失去了原来的力量,但是仍在西方人意识里占有重要地位.在一定的方面上,目前是后现代主义的时代;后现代主义者企图全面反思前一段历史的一切世界观体系.  相似文献   

14.
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是欧洲社会剧变、人文艺术辉煌鼎盛的时期。对于一直被认为是"次艺术"的插图艺术而言,"插图黄金时代"作为西方艺术史上一个重要时期在中国并不广为人知。随着图像时代插图本、绘本在市场上的再一次流行以及网络上日益普及的艺术品共享,插图艺术逐渐成为一个热点话题受到越来越多人的关注和喜爱。从科技、文学、商业三个方面探讨欧洲插图黄金时代兴起的缘由及其对现代图像艺术创作的意义,将为插图艺术的研究与创作提供借鉴和思考。  相似文献   

15.
人类在二十世纪末,已从工业经济时代开始进入知识经济时代,知识、智慧和信息已成为二十一世纪人类社会进步的驱动器。这个时代的一个最显著的特征,就是人类由过多地消耗自然资源,发展到通过对知识、信息的生产、分配和使用,来发展社会经济。随之,人们所从事和所热衷的职业,也必然脱离传统的三百六十行,而以知识为轴心,向知识型行当转换、扩散。 就知识经济的主要特征而言,它的产品制造模式将转向由计算机、生物工程和航空航天技术为主体的知识型、智慧型产品,整个社会的人力资源配置形式和工作方式也必然更加柔性化;而整个社会投资的重点,与传统的投资结构相比也必然更多地向高新技术知识型服务部门,诸如通信信息部门、教育科研部门倾斜。从知识经济时代的这些特征看:在二十一世纪知识经济形态下,足以替代传统职业的新职业,也必然应运而生。 中国青年现在最看重的职业主要有以下几大类型:  相似文献   

16.
意大利位于欧洲南部,拥有丰富的古典美术遗产。意大利美术史中世纪时虽一度衰落,但仍然是西欧各国接触拜占庭文化和东方文化的前沿。到文艺复兴时代,意大利成为西方美术最发达地区,其领先地位从14至17世纪历数百年而不衰。18世纪后,法国才逐渐取代意大利的地位。因此,不仅在美术史研究上,而且在一般美术教育和博物馆陈列中.意大利美术皆具有重大意义,是人类美术遗产中十分珍贵的部分。但是自罗马帝国灭亡后,意大利一直处于分裂割据局面,美术的发展也很不平衡,地区性的流派各有特色,使意大利美术在其长期发展中呈现复杂交错的景象。  相似文献   

17.
医学人才培养要区别不同需求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1 知识经济时代是人才竞争的时代告别了知识迅猛积累的20世纪,人类将跨入一个全新的时代,那么21世纪将是怎样的时代呢?1996年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在科学技术与产业发展的展望报告中提出了知识经济,即以知识为基础的经济。人类将在21世纪逐步取代传统的主要以自然资源为依托的农业经济和工业经济,建立一种以知识和信息为基础的可持续发展的全新型经济。科学是第一生产力已深入人心,那么21世纪必将是知识经济的时代。正如江总书记在接见两院院士时曾强调指出,人类已进入信息时代,世界科技日新月异,知识经济已初见端倪。知识经济的基本特征就是…  相似文献   

18.
心灵哲学(1950──1990):回顾与展望(一)徐向东心灵哲学最近40年来的发展突出地体现了哲学与科学之间的微妙关系,尤其是哲学与“认知科学”的关系。1956年,在麻省理工学院召开的跨学科学术讨论会上,由于强调研究心灵的内部过程的重要性.因而宣告了认知科学的诞生,对人类心灵本质的探究终于成为多学科关注的焦点。从科学思想史的角度看,20世纪是一个激动人心的年代,对物质世界、生命现象和人类心灵的研究都取得了突破性的进展,而且这种研究在某种意义上正逐渐统一起来。与量子力学一样,对心/脑的科学研究也给哲学提出了大量的哲学和方法论问题,而哲学对有关概念的分析和对各种方法论的批判性考察也促进了科学的发展。由此不难理解一般科学哲学和特殊的科学哲学在本世纪呈现出来的那种生机勃勃的局面。可以说,20世纪哲学哲学的主要特征之一就是它与科学的关系。因此W、V蒯因说科学哲学就是充分的哲学。不在这样一个背景下来理解心灵哲学,我们就无法把握其本质特征和历史进程。同样,不认识到心/脑的研究在人类的整个知识体系中的地位,我们也无法理解心灵哲学最近20年来在西方哲学中占据的主导地位,以及它与其他哲学分支的关系。所以,我们把对心/脑(min  相似文献   

19.
佩蒂特认为,人类精神生活的一个显著特点就是可以按照自己持有的各种态度构成自己的心灵。心灵通过各种能力进行言说,人们通过言说的心灵进行社会交往和生活。人们的心灵言说不可或缺地包含这样一个过程:决定如何判断以及思考什么;通过基于规则的推理控制他们的思考;享受一个特别的认知意识;达成承诺和形成共同体;构建人格和自我;因为他们的行为而承担责任。我们只有在人类社会学的基础上,回溯人类心理,才能理解这一过程。这也是有关"人类生活如何是一个语言交往的社会"的一种解释。  相似文献   

20.
詹筱茹 《学海》2004,(5):207-208
所谓"风化"古已有之.虽然"有伤风化",但只要"无伤大雅",那又何妨?到了今天,"风化"渐渐乏人提及.最近,辽宁教育出版社推出的西方文化史名著<欧洲风化史>(侯焕闳等译),阐述了欧洲"文艺复兴时代"、"风流世纪"(17和18世纪)和"资产阶级时代"(19世纪)几个不同时期关于风化观念、风化行为以及两性关系等内容.德国著名学者爱德华·傅克斯(1870-1940年)在这三卷本巨著中,"为观察人类文明提供了新的切入点,从中我们可以寻绎出人类文明脚步的清晰印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