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郭熙针对山水画构图所提出的"三远法"影响极大。"三远"即"高远"、"深远"和"平远",这其中的透视与表现不仅是构图上的要求,也是画家心性境界的体现。范宽为宋代北派山水画大家之一,在其留世的山水画作品中,无不浸透着由画家自身品性所引发的"三远"之境界。仔细品读范宽的山水,不仅可以对宋人提倡的"三远法"有一个具象而深入的了解,也可以从中读出"三远"之高深,即当其作为一种境界来理解时,是根源于画家的心胸与心性的。  相似文献   

2.
郭熙是北宋著名山水画家,文章对其代表作《早春图》中的自然物象表现和凸显的生命形态进行解读,首先对《早春图》的画面构成物象展开概述,接着对景物所表现的气韵与意象做论述说明,最后诠释了图中的物象所蕴含的拟人化特征,传达出文人、士大夫的社会理想与君子的风骨等。  相似文献   

3.
郭熙画学思想对儒家伦理纲常观念的"拟人化"表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伟 《美与时代》2007,(11):48-50
郭熙是一位典型的宫廷画家,他的艺术生涯在儒家伦理纲常观念的左右下紧紧维系着皇家及贵族的爱好.但郭熙对于绘画主、客体关系的强烈关注与体认,又使他在此影响下将自然对象进行"拟人化"的处理,以期达到人与自然在创作过程中的平衡统一,从而使儒家伦理纲常观念鲜明而独特地体现在郭熙画学思想的整体建构中,即通过其理论系统<林泉高致>及<早春图>等作品将这一观念进行全面的表述与传达.  相似文献   

4.
绘画的魅力在于在有限的平面上表现出广阔的艺术空间。西洋画通过形体、光线、色彩、透视等表现二维或者三维的画面,中国画则讲究意境,以"远"为核心,通过虚实变化来表现画面效果和心里境界。文章简单说明了"三远"的理论渊源,主要通过举例分析了郭熙"三远法"的美学理论思想,使我们对"三远法"有更加深入的了解,对创作作品有了全面的理论指导。  相似文献   

5.
张岚 《美与时代》2023,(2):48-50
郭熙是中国绘画史上的一个重要人物,他创作的作品丰富了中国山水画的技法,反映了当时的文化和政治。现以郭熙的山水画《早春图》为研究对象,分析《早春图》中各图像元素所表现出的“远”的意境,通过解读《早春图》的内涵和山水观,揭示郭熙山水画中图像和意象的关系。  相似文献   

6.
郭熙在《林泉高致》中认为,画有"三远",说出了画面中蕴含的仰视的"高远"、俯视的"深远"、平视的"平远"三种视角的空间关系,同时也指出了人欣赏山水画的三种境界。这表明,在对画面空间的处理上,中国传统绘画不同于西方传统绘画以固定视点的焦点透视,而是选择了通过画面物象近大远小比例的变化、画面线的疏密以及山石肌理的变化、画面物体的线条的掩映叠压关系、墨色的对比以及画面的空白来表现画面的空间,这种更为适合于表达自己思想情感的画面空间观,即无固定视点的透视观,从而达到更自由地表达艺术家思想的目的。  相似文献   

7.
郭熙是宋代院体山水画的重要代表,其《林泉高致》蕴含着丰富的自然审美思想。郭熙认为自然是人之本性,人人皆有林泉之心,这是自然审美得以进行的根源。林泉之心作为超功利的审美之心,是自然审美所必需的主观态度和必要前提。郭熙认为自然审美的对象是真山水,其根本特性是自然性。自然美具有多样性和节律性,其本质是一种生命之美。郭熙认为身即山川是对自然进行审美观照的恰当方式。在远望和近看中,郭熙重视远望,提出了三远说。在三远之中,平远是最主要的观照方式,最能体现自然审美的特征,最易达到至高的天地境界。  相似文献   

8.
郭熙是我国北宋时期著名的山水画家,他不仅创造和观察能力非常强,而且画法高超,受人敬仰。郭熙主张在观察山水时要通过"真山水之川谷,远望之以取其势,近看之以取其质"。在"远望趋势"方面,首次提出"三远法",即山水风景的山下到山顶的高远、近处移动到远处的平远、山前到山后的深远这三种观察方式。郭熙将儒道佛的生命哲学思想渗透在山水画创作中,经过长时间的实践,总结出独有的一套山水画创作方法体系,发展成为一个独立的派别,在宋代山水画的发展中扮演了先锋的角色,为山水画发展注入了新的血液,开启了山水画的新时代。  相似文献   

9.
"三远法"是郭熙提出来的山水画写生观察方法,后来韩拙发展了"三远法"。韩拙的"三远法"虽然是在郭熙的基础上提出来的,但是其是两个不同的维度。他们的绘画思想受到不同时期理学的影响,郭熙的"三远法"注重的是方法论的层面,而韩拙的"三远法"更注重的是感受的层面,因此,从郭熙的"三远法"到韩拙的"三远法"是"理"到"心"的转变。  相似文献   

10.
王嘉澍 《美与时代》2003,(12):49-50
唐代画家张璪的作品虽已失传,但其提出的”外师造化、中得心源“八个字深受后世画家的推崇。五代荆浩之《论画六要》、北宋郭熙《林泉高致集》更加丰富了这一创作理论。至今,这一传统的绘画思想仍是画家们观察和表现自然的思想依据。  相似文献   

11.
北宋中后期的郭熙是继五代以来全景山水画创作的集大成者。他总结了前人绘画创作经验和自己的绘画实践后,在理论上创立了"三远论"。它不仅概括了中国山水画的透视法则对空间关系的处理,而且还体现了中国画家独特的空间审美意识。郭熙以其卓越的成就把五代以来相对成熟的山水画论推向了极致。  相似文献   

12.
郭熙作为画院画家,希望借助山水画达到"不下堂筵,坐穷泉壑"的目的,因此对山水画寄予"可居、可游"的理想。其画作《树色平远图》以独特的时空意识在众多以高远构图的大山水画中独树一帜,郭熙主要通过"蟹爪树"点明画作的创作季节,又以流水、小舟、渔翁、行人赋予画作时间的变化性;接着通过平远的布局,群山的后退,加之"S"形的构图的动态性,使得整个画面空间流动起来。整幅画以其独特的时空意识召唤观者去畅游山水,体味林泉山水的生命精神。  相似文献   

13.
"三远法"论述了山水画创作中空间构造的三种不同视觉感受及所传达出的意境之美,是以老庄"游"的美学思想为基础而形成的审美观照方式。"远"是山水画家对自然万物客观物象的表现手段及主观意象的体悟方式,最终实现人文精神的表达。  相似文献   

14.
宋代山水画审美标准经历了以真为尚;"三远"塑真情;"韵味"天下;"涵泳"内心,"老"境外显四个发展阶段。对景写生以真为尚展现出宋初画家对于真实自然山水的关注。郭熙创造的"三远"法逼真地再现自然山水的同时,将创作者的主体情思也熔铸到山水画作品中,开启了以我观物的美学新境界。随着北宋中期文人集团掌握艺术创作话语权之后,倡导韵味为艺术创作的核心理念,受此影响,工拙相伴的山水画创作手法成为新的批评标准。南宋时期通过"涵泳式"的审美方式来酝酿审美情感,提炼审美物象,以苍老、荒率、雄健的笔法刻画艺术形象。  相似文献   

15.
"一画"属于易学哲学的专用范畴。布颜图、戴德乾认为古代画理、画论都是从太极"一画"本体理论中发展而来。变易、神知、感而遂通之理为文学、诗赋、书画等艺术的审美创作体验提供了开放的审美心理依据。画家必须慎守《周易》的精诚之道,勤劳谦虚,专心积累,戒骄戒躁。  相似文献   

16.
郭熙是北宋杰出的画家,其美学思想更为直接地表现在画作上,他的山水画造诣颇高,有着十分突出的成就和贡献,历代文人学士对此多有赞语.如<图画见闻志>说他:"工画山水寒林.施为巧赡"[1].<墨庄漫录>中也记郭熙"以画得名",并盛赞他的画"雄伟清润,妙绝一时"[2].  相似文献   

17.
文人画始于唐代,至宋代苏轼提出"士夫画"而发展,到明朝董其昌提出文人画而盛行,绘画的收藏、品评也在文人士大夫中蔚然成风。"文人画"的发展可谓是创作理论与当时画家的艺术实践相互影响或促动,在绘画创作的实践中文人画家逐渐形成了丰富的绘画观并建立了一套独特的品评理论体系。儒道禅思想对文人画品评产生了深刻的影响,这种影响不仅体现在绘画的整个过程中,而且具体反映在画家对造形、笔墨、构图等方面的独特追求上。文人画以抒发性灵、彰显个性为旨归,不求形似、重神甚于重形,以逸笔抒写逸气,重在写意、力求表达意境。文人画家认为笔墨具有不依附于表现对象的独立的形式美,并能表达人的主观精神,因此具有独特的笔墨语言。文人画在色彩表现上重主观性,重水墨轻彩色,色彩表现追求意尽不求颜色似。文人画的画面构图崇尚简洁和留白,并打破时空的限制,依据主观感受经营画面,又注重画外功夫的修炼,融诗书画印为一体。从风格的整体倾向性而言,文人画呈现出淡、雅、拙和荒寒的意境。  相似文献   

18.
在中国写意山水画中,"留白"是画家绘画时不可或缺的一种艺术表现形式。从古至今,艺术理论家对"留白"的研究主要有两类:一类是研究"留白"的技法;另一类是研究"留白"的美学意义。"留白"的运用,增强了画面的灵气,有提神的功效,给观者以喘息的余地。"留白",传达了画家的思想,是情感语言的符号,是画家精神表达的重要形式。儒家、道家和佛家精神的注入,大大丰富了山水画"留白"的精神内涵,与古代哲学家们所说的"画道"和谐统一。"留白"要服从于整体,在画面中巧妙运用"白"与"黑"的构成,悉心经营好大画面的"黑白"位置,合理收拾好小景处的"黑白"关系,让"留白"在整体中真正凸显其内在价值。在传统写意山水画中,"留白"的重要性不可小觑,在现代写意山水画中,"留白"也仍将占有重要的一席之地。  相似文献   

19.
范宽是北宋早期著名的山水画大师,《雪景寒林图》是他描绘北国雪景的代表作之一,画中通过对"三远之景"的构图和布局传达了其畅游山水的隐逸情怀。他通过"雪景"和"寒林"的意象表现其内在心性的"虚静",从而昭示了其对自然无为状态的追求和对宇宙永恒生命的向往,也树立了"雪景寒林"意象在中国传统山水画中的独特审美价值。  相似文献   

20.
北宋是中国山水画发展史上的一座高峰。郭熙是北宋画家中最为多产,也有较强理论自觉的一位,他的理论思想集中体现在《林泉高致》一书中,其中所论述的美学思想、技法和个人修养方面的内容不仅为研究中国画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参照,也为园林设计带来了启示。从美、法、意、道四个层面分别谈论《林泉高致》对园林景观设计的指导意义,美即谈论审美及书中涉及的美学命题,法即郭熙提到的创作技法及创作态度问题,意即全文论及的关于山水画意境的内涵,道即技法背后的理以及个人修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