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 毫秒
1.
《中国宗教》2000,(4):58-59
公元1900年6月22日(清光绪二十六年五月二十六日),敦煌莫高窟下寺道士王圆■在清理今编第16窟的积沙时,于无意间偶然发现了藏经洞(即今第17窟),从中出土了公无4-11世纪的佛教经卷、社会文书、刺绣、绢画、法器等文物5万余件。这一震惊世界的发现,为研究中国及中亚古代历史、地理、宗教、经济、政治、民族、语言、文学、艺术、科技提供了数量极其巨大、内容极为丰日的珍贵资料,被誉为“中古的代的百科全书”、“古代学术的海洋”。不幸的是,在晚清政府腐败无能、西方列强侵略中国的特定历史背景下,藏经洞文物发现不久后,西方探…  相似文献   

2.
崔峰 《宗教学研究》2012,(3):114-121
对敦煌藏经洞封闭原因,迄今为止学界已提出多种学说,但都不能作出合理的解释。近年来我国多处佛教考古的发现,为解决这一问题提供了新思路。在北宋初期无论皇家还是寺院僧人以及民众信徒,盛行着建塔修寺崇奉"舍利"之风。寺院间早年积累下来的佛经和佛像在不能丢弃的情况下,被当作"感应舍利"给予埋藏。其目的就是让这些佛法圣物得到永久的"安息"和保存,是一种护佛弘法、做功德的行为。敦煌藏经洞的封闭正是在这种思想影响下所致,大量的旧佛经被作为"舍利"予以封藏,绢画、刺绣、纸画、社会文书、法器等物则作为舍利供养物伴随封闭。这种行为的产生与北宋和敦煌地区的佛教发展社会背景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3.
<正> 敦煌历史上虽是一个多民族杂居共处与多种宗教信仰的边陲,但仍是以汉文化为主体的地区。它的悠久的汉文化传统,不仅造就了敦煌历史上一些著名的莘莘学子与儒僧群体,而且还为我们留下了极为丰富的儒家典籍。其中数量众多的蒙书,也是构成敦煌儒家典籍不可  相似文献   

4.
释戒毓 《佛教文化》2010,(1):109-115
<正> 讲禅和茶,是现在人的时尚,一种高级的精神享受。人们谈到茶就会联想到禅,谈到禅就联想到茶,禅和茶紧紧的联系到一起。"茶"和"禅"的相结合,茶已不是简简单单的茶,而是赋予禅的精神,把茶提升到文化上,精神层面上,使茶更具有魅力。"禅"和"茶"结合在一起,以为非常高深的"禅",在日常生活中也可以体会得到,感受得到,就在我们的生活当下。  相似文献   

5.
正一、问题的提出敦煌莫高窟藏经洞封闭的原因可谓千古之谜。自从100多年前藏经洞被发现后,世界各国的敦煌学学者一直在执着地探求解开这个谜底,为此提出了"避难说"~①、"书库改造说"~②、"废弃说"~③、"末法说"~④、"供养说"~⑤等种种假说。近些年来,笔者也一直关注这一问题的探索。多年考察思考的结果,成为"供养说"的赞同者。2010年笔者曾撰文指出:敦煌莫高窟藏经洞藏经的来源、结构及其封  相似文献   

6.
本文首先透过对敦煌区域道教的研究来看在初盛唐时期、吐蕃统治时期、归义军时期三种截然不同的历史背景下,敦煌道教的复杂历史命运及特点,并揭示其对于中古道教研究所具有的意义。其次,在敦煌区域道教研究的基础上看道教的特点,并揭示道教在西北地区维系本民族团结、导化少数民族和外来民族走入中国文化大家庭、接引佛教中国化等方面的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7.
8.
9.
从汉晋壁画墓及副葬物中发现佛像的意义〔日〕荒牧典俊北京大学历史系教授(现为历史博物馆馆长)俞伟超先生在1980年《文物》第五期上发表了题为《东汉佛教图象考》的论文以来,不仅在中国,而且在日本、欧美,各个学科的学者都对过去不曾引起注意的诸佛像寄予关心。...  相似文献   

10.
付寒 《美与时代》2014,(4):90-91
飞天是敦煌艺术的标志,莫高窟的名片。要看到优美的飞天,人们就会想到敦煌莫高窟的艺术。敦煌飞天的风格特征是不长翅膀,不生羽毛,借助云彩而不依靠云彩,而是凭借飘逸的衣裙,飞舞的彩带凌空翱翔。千姿百态,千变万化,这是在本民族传统的基础上,吸收、融合,可对未来飞天艺术的成就,发展创作出来的敦煌飞天形象。  相似文献   

11.
从敦煌佛曲看唐代禅宗的传播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佛曲是佛教世俗化的结果,也是佛教传播的重要手段,在唐代尤其如此.敦煌发现的佛曲反映了佛教禅宗在唐代的繁盛局面.禅宗运用佛曲进行传教,受佛教世俗化的趋势推动,也是自身"不立文字,教外别传"的追求,同时也体现了禅宗有意识"援儒入佛"的倾向.  相似文献   

12.
基督宗教在中国的传播曾经有四次,敦煌就占了两次,而且是前两次,这对中国文化史和宗教史研究而言几乎是独一无二的地方。正是通过敦煌景教文献,后人才得以窥见中国早期基督教的基本经典与面貌。本文主要通过敦煌景教文献文物的发现,探讨其对丝绸之路宗教研究的启示与意义。  相似文献   

13.
14.
十九世纪二十年代,德国数学家高斯、匈牙利数学家亚·鲍耶和俄国数学家罗巴切夫斯基分别独立地创立了非欧几何,其中以罗巴切夫斯基所发表的内容最完善,因此取名为罗氏几何学。1854年,德国数学家黎曼创立了黎曼几何。十九世纪末,德国数学家闵可夫斯基发展  相似文献   

15.
我国东部的齐文化,系在传承东夷原始文化的基础之上发展起来,经过西周,至迟在春秋时期已经形成独具特色的地域文化,成为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齐地也是在20世纪开展考古工作较早的地区之一,发掘出土的大量丰富的文物资料,为齐文化的全方位深入研究提供了大量新的信息。张光明先生自北京大学考古专业毕业后,在齐地长期从事文物考古调查发掘和研究工作,多有所获,《齐文化的考古发现与研究》一书就是他多年研究的成果。  相似文献   

16.
号称神州五方五佛之大佛的无锡灵山大佛,正式开光至今已逾一年半的时间。在这短短一段时间里,佛教信徒和观光游客纷至沓来,人流如潮。仅去年一年的游客就逾200万人次。有时,节假日一天内游客就达到二、三万人次。不仅祥符禅寺香火空前旺盛,而且一向鲜为人知的无锡市马山区,如今大有车水马龙、门庭若市之感,这不仅意味着千年古刹祥符禅寺已在党的宗教政策的阳光照耀下复苏,同时也看到马山的明天,将更加繁荣兴旺,佛光已经普照到整个小灵山地区。建造灵山大佛是无锡市、马山区有关领导为弘扬祖国文化艺术、落实党的宗教政策以及促进地方经济发…  相似文献   

17.
从统计学观点看科学发现的偶然性与必然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项科学发现或发明(如万有引力定律、电子计算机)是偶然的,还是必然的?或者既是偶然的,又是必然的?这是一个引起人们长期争论的重要的哲学问题。马克思主义以前,可谓众说纷纭,莫衷一是。即使在今天,也仍然众论丛生,各是其是,各非其非。偏颇之见,时有所闻。或根本否认偶然性,如苏联生物学家李森科断言:“科学是偶然性的敌人”,妄图“把偶然性驱逐出生物学之外”,“从  相似文献   

18.
核基质是一种重要的细胞亚核结构。它的功能广泛涉及核内各种重要的细胞事件。本文以核基质发现的背景为体裁,论述了早年人们研究核基质所走过的弯路。这种现象的出现一方面与当时的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有关;另方面也与当时的生物学发展历史背景有关。要取得出色的研究成果,科学家们不仅需要扎实的理论知识和运用自如的实验功底,而且需要良好的心理素质和及时地吸收先进科技成果的能力。  相似文献   

19.
朱晴晴 《美与时代》2014,(7):112-112
以古今中外的画家对写生的态度来论述写生与创作的内在联系以及写生的重要性。并结合自己的亲自体会阐述写生是一个发现美、感受美、表现美的奇妙旅程。  相似文献   

20.
从考古发现看礼和礼制的起源与发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礼学在儒学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对中国文化产生了广泛而又深刻的影响。本文用丰富的资料从考古学角度比较系统地探讨了中国古代礼和礼制的起源和发展这一重要课题,指出严格意义上的礼与祖先崇拜有关,最初是指求神赐福的宗教祭祀典仪,它起源于五千多年前原始社会进入父系氏族社会的时期。至考古学上的龙山时代,礼得到了长足发展,并产生了带有阶级属性的原始的礼制。原始的礼和礼制在华夏文明产生过程中曾有过巨大的作用和辉煌的贡献。我国远古的礼和礼制发展到夏商时已日趋成熟,及至西周建立周礼则达到了鼎盛阶段。东周时的“礼崩乐坏”标志礼和礼制的衰落。孔子继往开来,一生潜心研究礼和礼制,终于成了礼学的开山祖师,为保存和研究中国远古传统文化作出了重大贡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