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竹林七贤"名号之流传与东晋中前期政局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竹林七贤"之名号,自史学大家陈寅恪提出是东晋士人比附佛教内典而成,并非历史事实后,在学术界引起了广泛的争议和讨论.本文仔细爬梳了有关史料,指出最早记载"竹林七贤"名号的是出自西晋末期、至迟是两晋之交时期的<魏纪>.而其在流传过程中引发的种种争议,与东晋初期琅琊王氏、颍川庾氏、陈郡谢氏三大家族的矛盾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2.
马纳 《管子学刊》2010,(2):121-123
郯城徐氏最早的祖先是东晋的徐宁,其故乡在东海郯城(今山东郯城县),东海郯城成为徐氏最为重要的郡望之一。郯城徐氏以文学、政事通显,族中诸多子弟并有才名,仅魏晋南北朝时期就有徐羡之、徐湛之、徐孝嗣、徐勉、徐悱、徐、徐陵、徐君蒨等人,成为魏晋南北朝最著名的文化望族之一。作为文学官宦之家,郯城徐氏家族诗文传家,素有忠孝家风,徐父子擅名当世,足以傲视梁陈,徐、徐陵父子家学是郯城徐氏家族文化发展史上不可或缺的重要一环。  相似文献   

3.
魏晋南北朝是最完整体现书法艺术性的时期,也是书法最受人热爱、最能表现主体精神的时期。道家的艺术精神注入其中,使魏晋南北朝的书法美学思想也呈现出鲜明的特点。在课堂中,学生有权力选择魏楷中的任何字体,根据自己的喜好,去发展自己的优势,这符合时下的工匠精神。自己做自己的代言人,做自己的品牌,人人不同,将这种思维渗透到将来的事业发展下去。在书写文字的过程中,沉稳思考、坚持不懈才是写好书法的根本。  相似文献   

4.
通过对汉字的产生、发展历程的研究可以发现,魏晋南北朝是历史上民间书法家大盛的关键时期,一大批优秀书法家涌现,极大地繁荣了我国的传统文化。至今,魏晋南北朝时期民间书法家大盛的原因一直是相关学者研究的重点。文章立足于魏晋南北朝的实际情况,对该时期民间书法家大盛的原因做了深入探讨。  相似文献   

5.
桑东辉 《孔子研究》2018,(6):139-147
魏晋南北朝时期作为中国历史上持续时间最长的分裂战乱时期,其士大夫阶层的德福观念也较其他时期不同。《颜氏家训》作为士大夫教子治家的家训著述,集中反映了当时士大夫对德福关系的看法。参之以魏晋南北朝时期士大夫们的言论行止,不难发现,魏晋南北朝时期士大夫德福观是矛盾和复杂的,其主要特点表现为:坚持修德致福的德本论,但亦有道德退化的彷徨;重视家族教化和敦睦,但也出现亲情淡漠、析产别居的趋势;认同诚信正直、求福不回的主观能动性,亦不乏天命和福报的宿命论倾向。魏晋南北朝时期士大夫德福观的产生是深受当时离乱的社会现实、佛道等宗教伦理观、儒家的道德教化观念、各民族异彩纷呈的价值观念,以及士族门阀制度等综合因素影响的。  相似文献   

6.
魏晋南北朝时期虽然政权更迭频繁,但书画艺术不仅没有因此而停滞,反而完成了重要的转型,表现在书法领域就是书体的成熟、名作的产生、名家的林立、书法理论成果的大量涌现等方面;表现在绘画领域就是绘画题材与创作思想的变化、名家名作以及绘画理论的大量涌现等方面。而在传承方式方面,除了学校教育、师徒授受等主要方式之外,以门阀士族为主的家学教育也是魏晋南北朝时期书画传承的重要方式。  相似文献   

7.
由末达本的"反本"问题是三教会通的生长点,在魏晋南北朝成为时代思潮的中心问题,也是复性论兴起的前奏。以此为纲便可一以贯之地把魏晋南北朝玄学史乃至中国思想史上许多表面互不关联的现象贯穿起来。汤用彤首创从本末之辨的角度来解释三教之争,总结出玄学是以"由末返本"的方式融合儒道释,从而开创了现代意义上玄学与三教关系的研究。汤用彤是对儒道释三教发展史有着通盘把握的前辈大师,系统总结他在这方面的贡献,是推进当前三教关系研究的一条捷径。本文以魏晋南北朝本末之辨到理学缘起为中心,对汤用彤关于"反本"观念源流的考辨进行梳理,进而揭示其汉魏两晋南北朝研究的治学思路和独具慧眼的问题意识,希望有助于理清魏晋南北朝时期复杂的三教关系及理学缘起的脉络。  相似文献   

8.
在中国易学发展史上,魏晋南北朝至唐初是一个比较重要的历史阶段.本文认为这一时期易学演变与发展的显著特征,彰显为魏晋南北朝时期象数与义理两大学术流派自始至终的既斗争又统一,以至于唐初之走向融合.  相似文献   

9.
西晋首次将五礼制度用于实践,奠定了东晋南北朝以及隋唐礼仪制度的基本框架,具有原点意义。南北政权分立时期,东晋、宋、齐、梁、陈礼制一脉相承,继承晋礼较多;十六国及北魏前期礼制建设相对滞后,至北魏孝文帝之时,北朝礼制建设方趋于系统化,带有混融南北的特征。北齐礼制在北魏基础上进一步完善。北魏、北齐、隋三次大规模融合以西晋为源而分化于南北的华夏礼制,促成了西晋礼制始分化于南北,而终殊途同归于杨隋。魏晋南北朝官学兴废不定,较两汉衰微,重要性也随之下降,私学(包括家学、师学、自学)成为这一时期儒士学习礼学的主要途径。据魏晋南北朝正史《儒林传》所见儒士学习礼学途径统计,当时师学最多,其次为家学,其次为自学,其次为官学。就礼学而言,陈寅恪先生将家族之学视为当时主要学术传承途径和"学术之中心",这一判断与史实不符。  相似文献   

10.
参考各类有关魏晋南北朝历史的书籍,系统、全面地探讨民族融合视域下魏晋南北朝的壁画创作,以期为今后民族融合背景下文化艺术风格变化与影响等方面的研究提供依据与参考。主要从北人南迁,江南与中原的来往,五族内迁,北方民族与中原的碰撞,以及北魏统一,元魏与中原的融合三方面出发展开研究,进而得出基本结论:因为此三方面的影响,中国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壁画成了拥有多种风格的文化艺术形式,并对今后中国壁画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相似文献   

11.
懦学自汉代被确定为社会的统治思想,至魏晋南北朝,由于社会思潮发生重大变化,出现多元发展的态势,使它遇到了严重的挑战。在新的形势下,儒学的处境究竟如何?如果说它呈现出相对的衰落,究竟衰落到什么程度?汉魏之际,或说建安年间至曹魏前期,是由汉代进人魏晋南北朝的转折点,也是社会思想发生变化的转折点。所以。要研究整个魏晋南北朝儒学的发展,就有必要首先来考察一下这时期儒学的存在与发展状态。一独尊局面被打破,统治地位未丧失东汉后期,儒学自身的发展已出现了危机,主要是呈现出两种负面走向:一是儒学所倡导的思想原则…  相似文献   

12.
西汉时期,琅琊王吉以通经而入仕,家族开始振兴。王吉与其子王骏、孙王崇三世为官,家族政治和文化地位开始上升。但是,自王崇开始,家族子弟不再固守通经入仕之路,家族在东汉并不显赫。魏晋时期,琅琊王祥以孝行入仕,并对当时盛行的玄学和道家思想有所涉猎,家族文化出现多元化发展倾向。西晋时期,王戎、王衍等人全面谈玄,由此而激发出艺术精神,家族出现研习书法的热潮,书法文化开始成为家族文化的主要内容,这为琅琊王氏在东晋成为书法文化世家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3.
魏晋南北朝时期,是佛教在中国的初步发展时期。在此期间,中国本土涌现了一批著名的僧人,泰山僧朗就是其中之一。  相似文献   

14.
见湛 《宗教学研究》2005,(2):146-148
佛教自两汉传入中土之后,于发展过程中形成自身的特色,而成为中国化的佛教.中土的佛性思想,最早者当推慧远的"法性论";在诸论说中,最能代表中国文化思想者,则首推梁武帝萧衍之"真神说";但在中国佛教史上,真正上承性空般若之学,下启涅槃佛性思想的关键人物,则当推晋宋之际的竺道生.本文对魏晋南北朝之慧远、梁武帝萧衍、竺道生之佛性思想加以探讨,以了解魏晋南北朝时期的佛性思想之发展状况.  相似文献   

15.
"三纲五常"一直被视为在中国历史上有重大持续影响的政治伦理原则和价值观念,其实这是一种错觉."三纲五常"在历史上有一个发生、发展和演变的过程,秦汉之际是其孕育和形成时期,宋元明是其强化、提升和高涨时期,而在魏晋南北朝和隋唐时期则表现为持续低迷,这不仅表现在理论研究层面,也体现在社会政治伦理生活层面.忽视这一事实,就会对...  相似文献   

16.
从《元嶷墓志》的形制及书法风格入手,结合墓主人所处的时代背景等进行研究之后可知,此墓志文字以楷字为主,字形多为扁平,波磔有隶意,为比较典型的北朝时期的隶楷书。探讨该墓志的书法风格,对研究东魏时期的楷书风格及书体的演变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7.
正魏晋南北朝时期,由于北方游牧民族的汹涌南侵,中国陷入了长期的分裂和战乱。从总体上看,南渡士族在长江中下游地区建立的东晋和南朝政权相对稳定一些,而被北方游牧各族占据的北方地区则经历了十六国和北朝的纷争,长期处于干戈扰攘、杌陧不安的大动荡之中。可以说,这一时期,特别是在十六国和北朝统治的北方地区,是中国历史上灾难最为深重的时期,是在中国境域内生活的各个民族实现大融合的时期,是印度佛教大规模输入中土并且实现自身形态中国化的时期,也是中国文化在不断被强化和充实的同时得到更多认同和接受的时期。  相似文献   

18.
儒佛关系历来是探索佛教中国化问题中的热点。在充分剖析魏晋南北朝儒佛关系论利弊得失的前提下,以实相为视域,详细地分析了智颧儒佛关系论的殊胜之处,认为智颧从实相层面破除了魏晋南北朝时期作为融合儒佛关系基石的形神依据,使儒佛关系从外在比附所寻得的雷同升华至内在义理的契合,从而为儒佛融合奠定了坚实的哲学基础。  相似文献   

19.
儒佛关系历来是探索佛教中国化问题中的热点。在充分剖析魏晋南北朝儒佛关系论利弊得失的前提下,以实相为视域,详细地分析了智儒佛关系论的殊胜之处,认为智从实相层面破除了魏晋南北朝时期作为融合儒佛关系基石的形神依据,使儒佛关系从外在比附所寻得的雷同升华至内在义理的契合,从而为儒佛融合奠定了坚实的哲学基础。  相似文献   

20.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三教论争就思想层面看,主要表现为佛教与道家、道教两种不同思想体系的争论。佛教与道教虽然都是以出世主义为导向的宗教信仰体系,然而由于双方在了证的终极境界、对生命价值的看法以及思维方式等诸方面都存在明显差异,因此二者在魏晋南北朝时期的三教论争中,思想之间的交锋极为激烈。本文主要从终极了证境界、思维方式、菩提与道等三方面着手,研究魏晋至隋唐时期佛道二教哲学思想的根本差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