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北宋时期文人画开始发展。当文人画占领画坛后,画坛逐渐弥漫着摹古的风气,尤其是明代及之后的文人画十分明显。但是,通过分析明代山水画及画论,发现自然化因素还是存在的,无论是早期、中期还是摹古风气盛行的晚期都是如此。  相似文献   

2.
唐寅是明代中期“吴门画派”中的一个重要人物,在画坛上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由于其独特的人生阅历和艺术天赋,使的他的山水画形成了“雅俗共赏”的个性特征。  相似文献   

3.
明代的画家和画派众多,在继承了宋元画风的基础上,开创新法,对清代的画风有重要的影响。明代绘画的发展大体可以分为初期、中期、后期三个阶段。初期,以宋代院体画风格的宫廷绘画和"浙派"为主流。中期,苏州成为江南一带的文化艺术中心,"吴门画派"占有重要地位。后期,花鸟、人物、山水画多方面发展,文人画盛行,松江山水画派影响到了清代。  相似文献   

4.
"清初六家"之一的恽寿平以山水画著称,亦是花卉画大家。恽寿平的山水画分为三个时期,早年山水画灵秀清逸,中期山水画超逸高妙,晚期山水画平淡清雅。  相似文献   

5.
明代著名书画家董其昌提出的南北宗论和以禅通画的理论,在中国绘画史上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同样,作为一个杰出的山水画家,在董其昌的山水画中也体现和验证了禅宗思想对他艺术追求的影响.本文试从董其昌山水画中笔墨语言的运用、画面意境的追求及创作方法等方面来分析禅宗思想对董其昌山水画创作的影响.  相似文献   

6.
点景中的"点"有修饰点缀之义,点景人物作为整幅山水画中起到点缀作用的人物,虽占据的篇幅极小,却是画面上至关重要的部分。文章将以明代戴进山水画为例,对其中的点景人物类型及功用进行初步考辨,通过梳理戴进山水画中点景人物的特征,来认识点景人物在传统山水画中的重要地位与作用。  相似文献   

7.
山水画产生于魏晋,在五代达到了它的发展高峰.这一时期.巨匠云集,名家辈出.进入宋代以后,随着一系列新的社会制度的建立和发挥作用,使得山水画呈现出新的面貌.宋代中期山水画在承续了五代雄伟风格的同时,在审美取向上远离了前代山水画的阳刚风貌,而更加精致、典雅,充满了刚柔相济的趣味,形成典型的宋代风格.  相似文献   

8.
明代的绘画表现形态,尤其在山水画发展方面,涌现出主盟画坛的流派、引导潮流和影响后世的名家。这些名家在绘画作品的创作过程中将文学作品所表现的意境通过绘画来展现出来。文学与绘画是两种相互区别、各自独立的艺术形式,但在其发展过程中,两者于特定的条件下又相互影响、相互融合,甚至在碰撞与融合中共同推动着文化发展。以明代山水画为例,浅析这一时期在文学与绘画的相互影响下,绘画对于文学作品的视觉再现。  相似文献   

9.
对唐代画家李昭道所作的《春山行旅图》的绘制年代进行研究,以发掘画者在临摹、仿造中融入的时代特征和个人作画习惯,对了解明代版画与山水画之间的相互影响,以及道教仙山图式的表现有着极大意义,能够为探究明代绘画的时代风格起到补充作用。  相似文献   

10.
中国山水画创作中蕴含了多种情感因素,为更加贴切地表达山水画的审美意象,需要将写生与创作深度融合起来,进而提升中国山水画的艺术感和意蕴美。基于此,就中国山水画写生对创作的影响进行分析,探讨山水写生的重要性和山水写生与创作之间的关系,研究中国山水画写生与创作合二为一的有效路径,旨在更好理解山水画写生与创作之间的关系,创作出更多优秀的中国山水画作品。  相似文献   

11.
中国山水画在千年的发展历程中,受到各方面因素的影响,逐渐形成了极具特色的色彩观。文章以中国山水画色彩观为研究对象,结合历史发展概况,就中国传统山水画色彩观的形成与发展进行了深入的探究,并分析了中国山水画色彩观形成的原因,最后以时代发展为导向介绍了中国现代山水画色彩观的发展情况。  相似文献   

12.
在山水画创作中,地域特征与地域文化是重要组成部分。结合黑龙江省的自然环境与文化因素,开展以黑龙江省为代表的山水画教学研究与实践。黑龙江省独特的自然因素与人文因素为山水画教学与实践提供了丰富的资源,同时,这些元素也影响着本土的山水画创作,进而形成多样的笔墨语言。  相似文献   

13.
兰茂是明代中期云南著名学者、医药学家、诗人,杨慎亦为明代中期享有盛名的博通学者、文学家,后半生因“大礼议”谪戍云南。二人活跃时间本不相交,却在音韵、医药、杂剧创作等领域被一条隐形的线索串联起来。二者的著述甚至令后世学者难以分辨,造成误解。本文试图以杨慎与兰茂的儒道互补思想为视点,分析二者思想的相似性与相异性和以兰茂所代表的云南隐逸群体是如何对杨慎产生影响的。  相似文献   

14.
从自然环境自律性的视角,去研究中国山水画里所蕴含的城市设计意境观,通过研究前人优秀的作品结合实践创作来分析中国山水画里自然环境的构成特征、表现手法以及其所体现的审美趣味、意蕴情致、语言个性及价值取向。同时,从中国山水画里自然环境观所表现的特征中去分析其现代城市设计的构成因素和精神理念。  相似文献   

15.
明朝中期后,阳明和李贽学说的兴盛掀起了有关"人性"的解放运动,在明代男性视角观看下,女性形象以及女性对其本身形象的关注点发生了转变。部分以明代女性形象为对象的明代绘画,在唐宋基础上出现新的女性装作羸弱以及娇媚的形象特征。可以从明代心学的有关论点着手,以男女性不同时代立场作为研究背景,探究明代绘画中女性的形象特征及美学内涵。  相似文献   

16.
文徵明是明代著名山水画家,"吴门画派"的领袖,在中国山水画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与影响。在文氏的山水作品中,以园林为题材的创作占有相当的比重,其中《拙政园三十一景图》堪称精品。  相似文献   

17.
作为继李成、范宽之后北宋中期最具代表性和创新意义的山水画大家,郭熙的雪景山水与寒林系列山水经常会引领我们进入一种清寂、幽凉的画境之中。特别是其雪景名作《幽谷图》,细细品味,我们会发现画面所彰显出的不仅仅是纯熟的山水画技法、完备的山水画构图、创新的笔墨风格和笔简而气壮、景少而意深的艺术特征,还有那种令人震撼的,以心灵映射万象,身即山川而取之的自然与畅快,以及由此而营造出的清远、高旷、荒寒的山水画意境。  相似文献   

18.
朱子学在明代中期遭遇前所未有的挑战,其一统天下的地位面临耸动的危险。以朱子学为依归、与阳明"中分其盛"、与湛若水共主讲席的吕柟,藉由《四书》的诠释,以重构理气关系、归宗古典仁学、慎独统领工夫、力辟知行合一为学术进路,从理气关系到心性仁学,再到涵养工夫,既羽翼和修正朱子学,更推动朱子学在明代中期转向浑沦、笼统,开辟出回到张载、辩难阳明以补救朱子学的新路径,为明末由阳明心学返归朱子学学术思潮的到来埋下伏笔,亦在一定程度上有发明阳明心学之功,成为探究明代中期朱子学与阳明学竞合、消长的一个具体而鲜活的个案。  相似文献   

19.
明代山水画家董其昌,在我国的绘画史上具有深远的影响。董其昌的山水画和山水画论的症结,就在师古人大大地超过了师造化。他心目中充满古人的笔墨之美,因而他所谓的师造化也就容易流为空谈了。董其昌过分模仿古人,以致也害了清代四王,也误导了明末清初的担当和尚的绘画艺术。文人画精神是董其昌艺术思想的核心和理论基础。他提出山水画南北二宗说,扬南宗,抑北宗;这种用南北的理论来划分文人画和院体画的观点,是为了标榜门户,不免牵强附会,自相矛盾。但是,从另一方面,董其昌研究山水画中的笔墨和风格的演变则有些独到见解,董其昌所尊崇的先工后淡、绚烂之极、反造疏淡的艺术境界,是值得后人学习和借鉴的。  相似文献   

20.
杨泉煜 《美与时代》2023,(7):123-125
中国山水画与书法密切相关,二者相辅相成,共同构建了中国传统绘画的独特艺术风貌。通过分析书法技法在山水画中的应用,可以发现书法技法不仅在山水画构图、线条和墨色运用上产生影响,还在山水画情感表达与艺术意境的营造上发挥着重要作用。基于此,简要概述书法技法与中国山水画,从线条的运用、墨色的表现、字体的选用、笔画的变化等方面指出中国山水画笔墨中书法技法的体现,并从山水画崇尚书法之美、丰富山水画表现形式、传达山水画情感与意境等方面重点分析书法技法对中国山水画笔墨的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