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排除式唯物主义即这一论题:我们关于心理现象的常识观念所构成的是一个完全虚假的理论,它存在着根本的缺陷,因此无论它的基本原理还是它的本体论都将被完备的神经科学所取代,而不是被神经科学平稳地还原。我们的相互理解乃至我们的内省都可以在成熟的神经科学的概念框架内重新构建,与之所取代的常识心理学相比,我们可以期待神经科学有大得多的威力,而且在一般意义的物理科学范围内实质上更加完整。  相似文献   

2.
当新的方法转变了人的态度,使得新一辈不顾先前看来不可逾越的障碍时,对重大哲学分歧的解决也就随之而至了。心灵和大脑的分离就是心理学进步的一大障碍,我相信下一代心理学家的一项主要成就就是创造出有效地越过这种分离的条件.各个研究者的研究范围将处在信息流程的精细理论与神经系统的解剖学和生理学之间,他们不再具有上一辈人的忧虑,即认知心理学理论将还原为仅是对神经细胞生理学的注解.相反,神经科学家将认识到,对认知理论(包括由能够认知的系统进行的计  相似文献   

3.
镜像神经元与主体间性现象学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来自神经科学最新研究发现的镜像神经元在对现象学理论主体间性的解释方面做出了极其重要的贡献。G.Rizzolatti和V.Gallese通过对灵长类动物的实验发现了一个位于大脑运动前区具有表征其它动物视觉编码的运动功能的神经元系统。这些镜像神经元可以表征与个体自身行为相似的动作图式。这些研究可能会延伸到关于人类其他认知与情感功能的研究。我将会分析这一神经科学发现是如何被"转译"成现象学意义上我们自身经验到的感知、情感和意志。  相似文献   

4.
神经科学的最新研究成果为决定论提供了科学依据,由此推断没有自由意志和恒定不变的自我.而传统生命伦理学中我们对其它生命体的伦理义务乃是基于这个生命体具备自由意志,即有自我的精神生活.神经科学技术对自由意志和自我的挑战不会对我们的伦理实践产生重要影响.只有在实践生活中人们采用了科学研究结论,从神经科学的发现到影响我们伦理实践的范式转换才会发生.从相容性与非相容性、物理系统自身的识别、神经科学的其它证据等方面探讨了怀疑的内在原因,认为不会因为神经科学家的新发现而否认自由意志和恒定自我.  相似文献   

5.
从世界范围来看,当代科学正把注意的焦点集中到人类自身。揭示大脑的奥秘,解除神经系统疾病的威胁,发展模仿人脑功能的神经计算机是神经科学(脑科学)的宗旨,它关系到人类的未来。真正意义上的神经科学至今才不过30余年的历史,现已成为生命科学中发展最快的领域之一,其势头有如本世纪初期的物理学和50年代中期的分子生物学。近年来神经科学取得的重大突破以及它正孕育的一些新突破,表明神经科学正处在其发展的关键时刻。为此,科学家倡议90年代为“脑的10年”。本文拟从探讨神经科学与哲学的相互关系出发,对当代神经科学的进展与趋势作一简略述评。  相似文献   

6.
有关具身认知思潮的理论心理学思考   总被引:11,自引:1,他引:10  
叶浩生 《心理学报》2011,43(5):589-598
具身认知强调了心智或认知对身体及其感觉运动系统的依赖性。与传统认知心理学的符号加工模式不同的是, 它认为身体的构造和状态、身体的物理属性及其大脑与身体的特殊感觉—运动通道对认知具有塑造作用。认知既是具身的, 也是嵌入的, 大脑嵌入身体、身体嵌入环境, 构成了一体的认知系统。最初, 具身认知仅仅是一种反对笛卡尔身心二元论的哲学思潮, 经由认知科学哲学和理论心理学而逐渐进入了实验领域。具身认知研究充分利用了神经科学的方法和技术、数据和结论, 但是它并不主张把心理还原为生理或物理, 同时, 具身认知的神经科学取向仅仅给传统心理研究提供一个认识心智的新视角, 其目标并非取消行为水平的心理研究, 因此不会损害心理学的独立地位。  相似文献   

7.
殷继兴  胡传鹏 《心理科学进展》2019,27(12):1988-1995
神经科学的发展对其他学科以及社会产生了重要的影响。虽然神经科学方法与行为研究方法都是探索人类心理与行为的有效手段并各有所长, 但神经科学的研究结果却可能引起人们过度的解读和信任。研究者发现, 当某一结论使用神经科学结果作为证据时, 比使用行为科学结果或者心理生理学指标作为证据时更加让人信服, 即使神经科学结果与该结论之间毫无关系, 这种现象被称为神经科学偏见(neuroscience bias)。通过系统回顾近年来关于神经科学偏见的研究, 我们发现:(1)虽然神经科学偏见存在可重复性的争论, 但该效应确实存在; (2)神经科学偏见的产生可能是因为个体倾向于还原论的解释(即使用低层次、简单的机制来解释更高层次上的现象)及心理本质主义的影响(即人们认为心理与行为的本质是神经活动)。神经科学偏见反映了公众对科学结果解读的偏见, 未来研究需要探讨这种偏见的心理机制, 从而引导科学结果的正确解读和运用。  相似文献   

8.
迈克尔·伽扎尼加(Michael Gazzaniga)是美国著名神经科学家,被誉为"认知神经科学之父"。他的专著《伦理的脑》探讨了伦理学与神经科学的互动关系,尤其强调了神经科学对伦理学的启发意义。神经伦理学主要包括两方面内容:一是"神经科学的伦理学",指对神经科学研究本身的伦理审视,探讨神经科学研究过程中对人脑进行干预以及神经科学技术应用是否合乎道德;二是"伦理学的神经科学",指神经科学的最新研究成果对于解释生命伦理问题、基本道德范畴(意志自由、责任)以及道德感产生等方面的意义。  相似文献   

9.
介绍了《实用神经伦理学:增进对于心脑的治疗和理解》一书的主要内容,分析了该书的思想路线.在作者看来,书中通过经验研究清晰地展示出神经科学研究同临床实践以及社会文化互动的方式和结果,成功证实了生命伦理学研究在神经科学中的重要意义.同时,作者指出了该书在论证上存在的矛盾和缺陷,以及时某些哲学理论的误读.  相似文献   

10.
认知神经科学是90年代兴起的一门新兴学科,其父母学科是认知科学和神经科学。认知科学是一大类研究各种智能实体的智能发展和变化规律的学科总称。其中,认知心理学和心理语言学研究人类的智能规律,而人工智能和神经网络则研究各类机器的智能规律,它在当代智能计算机的研究和理论发展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神经科学也有许许多多的分支学科,构成了当代生物医学发展的重要前沿。这两个学科体系相互渗透,孕育生成了一颗璀璨的科学明珠——认知神经科学。北京大学心理系沈政教授及其合作者林庶芝合著的《认知神经科学导论》一书,系统全面地介绍…  相似文献   

11.
认知表象的神经机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认知表象的神经机制丁峻(宁夏社会科学院)0引言在跨世纪的脑研究领域,形成了若干种很有活力的交叉学科,诸如认知心理学、分子神经科学、心理生物学、认知神经科学、计算神经科学等等。当代心理学家和神经科学家对于心理表象的宏观和微观探索,提供了一批卓有成效的科...  相似文献   

12.
评述早期儿童认知发展的神经科学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丁月增  李丹  李燕 《心理科学》2006,29(3):649-653
神经科学的迅猛发展,尤其是神经科学新的研究手段的广泛运用,使得神经科学在儿童早期认知发展的神经机制研究中取得了长足的进展。本文主要涉及神经发育中神经系统的可塑性、关键期,以及知觉、注意、记忆和空间认知等认知发展诸多方面的神经机制。  相似文献   

13.
张力  朱滢 《心理科学》2011,34(3):514-519
文化神经科学是一个将文化,心理和大脑整合起来的新兴的跨学科领域。本文简要地介绍了从2000年到2010年在文化神经科学领域内的各种观点,同时回顾了该领域里一些典型的功能性磁共振(fMRI)的研究成果。文章认为,文化神经科学可为人类心理的研究提供一个全新的,整合性的理论框架,而且,它还为中国心理学家提供了机遇:使用中国被试开展文化神经科学研究去取得世界一流的成果。  相似文献   

14.
神经科学研究的发展推动并孕育了新兴交叉学科--神经法学, 青少年脑发育与其刑事责任能力的关系是神经法学的重要关注内容。研究发现, 青少年中期冒险行为倾向加剧可能源于其社会情感和认知控制的脑发育轨迹不同, 由皮层下组织主导的社会情感系统呈倒U形发展趋势, 在青少年中期达到峰值, 而由额叶成熟主导的认知控制系统发展呈线性增长,到成人早期才完成, 即, 皮层下组织与前额皮层的功能成熟不平衡导致了青少年的高犯罪率。这些神经科学证据已经进入美国青少年刑事案件的审判并产生实质影响, 但也有人对神经科学证据应用于法庭持有异议。相对于法律系统的需求, 青少年脑发育的神经法学需要在研究和实践方面同时努力。  相似文献   

15.
神经科学的最新研究成果为决定论提供了科学依据,由此推断没有自由意志和恒定不变的自我。而传统生命伦理学中我们对其它生命体的伦理义务乃是基于这个生命体具备自由意志,即有自我的精神生活。神经科学技术对自由意志和自我的挑战不会对我们的伦理实践产生重要影响。只有在实践生活中人们采用了科学研究结论,从神经科学的发现到影响我们伦理实践的范式转换才会发生。从相容性与非相容性、物理系统自身的识别、神经科学的其它证据等方面探讨了怀疑的内在原因,认为不会因为神经科学家的新发现而否认自由意志和恒定自我。  相似文献   

16.
印象形成过程是心理学的经典研究主题,最近随着神经科学的兴起和脑成像技术的成熟,研究者开始从神经科学的角度审视人类的印象形成过程.印象形成主要基于三种信息,即面孔知觉,直接互动和二手信息.就面孔而言,基于面孔的印象形成更为快速和准确,其中杏仁核在其中起着重要的作用;作为对照,文章简要介绍了基于二手信息和直接互动的印象形成,它们更多涉及深思熟虑的任务,激活内侧前额皮层和颞上沟后端.印象形成的神经机制,线索之间的关系、印象形成的影响伴随着新技术的运用将会得到研究者的关注.  相似文献   

17.
马晓  张禹 《心理科学进展》2013,21(6):1071-1085
表象测量在训练领域广泛应用,也是训练成败的关键环节.表象测量方法可分为口头报告纸笔法、实验操作法,以及神经科学技术共三种方法.其中纸笔报告法以量表测量为主,包括Betts量表、视觉表象清晰度量表及其修订版和运动表象清晰度量表及其修订版;实验操作法以心理旋转为基本范式;神经科学技术主要以经颅磁刺激和功能磁共振成像为主,测量多种表象过程中不同脑区兴奋性.三者各有优劣,均有待提高和改进.  相似文献   

18.
物理事实如何与主观意识相协调的问题被看作是意识困难问题的子问题之一,这一问题实质上是笛卡尔心身关系问题的现代版本。贝内特和哈克在神经科学的立场上,结合语言分析的方法对该问题的理论预设、方法论根源、以及该问题本身的正确性进行了考察,认为对物理事实和意识经验的区分源于神经科学描述与意识经验描述的混淆,这种描述的混淆又源于第一和第三人称视角的混淆。  相似文献   

19.
脑器官库是进行神经科学研究物质基础,是联系临床医生和神经科学家的重要纽带。其资料库的内容,即捐献者的生前因素(年龄、性别、节律与季节变化。药物史和濒死状态)和死后因素(死后延搁时间及组织的固定和储存方式)对实验结果所产生的影响,不仅在神经科学研究中具有重要作用,而且为脑科学研究提供了一些值得思考的哲学问题。  相似文献   

20.
胡塞尔交互主体性现象学自提出之日起就一直受到"唯我论"的批评:批评者认为他仍是从自我出发构造他我、理解他我,因而最终陷入唯我论。但问题是:一方面,现象学作为现象学必须要从一个绝对明见无疑的开端出发,而这个开端在胡塞尔看来只能是"本我我思";另一方面,胡塞尔通过对"本我我思"的"自身思义",又发现就世界或实事本身的奠基秩序来说,真正构成最初开端或最终根据的恰恰不是单个自我及其意识,而是超越论的交互主体性。于是胡塞尔的交互主体性现象学中就包含着双重开端:一是哲学沉思活动本身所要求的明见开端,即本我我思;二是哲学所要揭示的实事本身的开端或本原,即交互主体性。前者是方法论意义上的开端,后者是本原论意义上的开端。与此双重开端相应的则是两种不同的现象学还原:向超越论自我的还原和向交互主体性的还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