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在直观现象的背后隐藏着一种支配人们行为和意识的传统法文化心理定势,这是一种独特的东方法文化心理折射。本文从文化心理的角度剖析了中国传统法律文化心理,对解释社会现象、了解国人法律心理有着独特的意义。  相似文献   

2.
一、时代的课题——重视和加强国民心理的研究国民心理是社会的物质生活和文化生活综合作用于国民的精神世界,所产生和形成的具有普遍性的文化积淀。这种沉淀随着历史的推移,逐渐演变成一种比较稳定的模式,世代相传,便构成了国民心理,笼而统之曰传统国民心理。它是人类文化、文明中最深层的东西。一方面,受制约于  相似文献   

3.
中国传统文化虽然内蕴丰富,气象万千,但从某种特质意义上说,可称为是道德人格一元的文化。世界上任何一个民族、任何一类文化,都可以在这种一元的格局面前与古老的华夏民族、古老的中国文化区别开来。以道德人格为指归的儒学,流贯在中华民族绵延数千年的漫长历史之中,常被人称之为静态的、超稳定的文化,然而,如果我们认真考察一下这脉文化在不同历史阶段上的不同内涵与历史特征,便会较为清晰地看到儒学在历史发展中所发生的明显的自身演变,看到这种演变对中华民族的民族性格及其人格精神产生的巨大影响,进而看到眼前我们通向现代化的道路还有多么曲折而漫长。  相似文献   

4.
心理控制是一种侵入式教养,它是指父母使用引发儿童的内疚感、爱的撤回等方式侵入儿童思想和情感的教养行为,这种消极的、侵入式教养导致儿童产生诸多心理社会功能失调。跨文化研究发现,我国文化背景下父母的心理控制水平更高。社会环境、父母的人格和儿童的行为等因素都对父母的心理控制水平产生影响。父母的心理控制会对儿童的行为问题、自主性等一系列的心理社会功能产生消极影响。未来研究应立足中国特色文化,深入探讨儿童多重看护条件、儿童自身易感性等因素对心理控制效应的影响。  相似文献   

5.
大学生的恋爱、婚姻问题,是大学生心理卫生与心理咨询工作的重点研究课题,从大学生生理发育的年龄阶段来看,生理发育已经成熟,不可避免的要产生对异性的欲求,面对恋爱对象的选择,大学生的恋爱、婚姻观不仅受个体生理和心理因素的制约,也受其生活环境、社会发展水平和民族传统文化的影响。为了探讨当代大学生的恋爱观及其影响因素,笔者采用自编的“大学生择偶心理调查问卷”,对内蒙古师范大学512名大学生进行了调查。调查结果表明,蒙古族和汉族大学生在恋爱观的倾向性上,既存在着差异,又有共同点。大学生的择偶心理在总体上是健康的,但也有一些不健康的倾向应引起注意。  相似文献   

6.
咸宇 《美与时代》2016,(10):118-119
我国具有悠久的历史文化,且文化底蕴丰富,是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之一,而且我国民族众多,56个民族形成了丰富多彩的民间文化。传统民间艺术是中国历史文化的结晶,在我国历史文化的传承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并对社会发展产生着重要影响。尤其是在平面设计中,传统民间美术越来越多地融入其中,大大地提高了平面设计的艺术性。从传统民间美术在平面设计中的应用情况进行分析,以期对人们了解我国传统美术与平面设计提供帮助。  相似文献   

7.
本文从灾后心理危机干预的角度论述和分析了藏传佛教的心理调节功能,并以震后的相关调查为据,进一步探讨了宗教与心理健康、宗教与灾后心理危机干预之间的关系。同时,也从时机、内容以及方法上分析了宗教的心理调节功能在危机干预中的具体应用。文章指出,作为一种理念文化的宗教,事实上是信仰主体与环境压力之间的一个缓冲器,也是特定族群对待环境变化的传统心理防御机制。我们如果能够正视并且有效利用宗教的这种积极作用,那么在灾后群众的心理重建上就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相似文献   

8.
心理学研究的中国化:目的、涵义与做法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汪凤炎  郑红 《心理科学》2001,24(2):244-244,241
揭示中国人心理的深层内涵 中华民族是个有几千年文明历史的古老民族,其心理特质不是在短时间内所能形成和发展起来的,是几千年中国文化的结晶。若只从当代中国人的心理与行为人手来研究中国人的心理与行为,难免会断章取义,造成研究上的偏差。只有将中国的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历史因素放进自己的研究架构中,即心理学研究走中国化的道路,才能揭示出中国人心理的深层内涵,这也是心理学研究中国化的首要目的。  相似文献   

9.
张新进 《中国宗教》2018,(10):10-11
佛教自公元前后两汊之际,从印度传入中国,在数千年的历史长河中,与中国本土的儒道文化不断融合,为我国的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等方面,作出了积极贡献,产生了积极而深远的影响,最终形成了中国化的本土佛教。纵观历史,中国佛教的传承与发展,与其历来主张的爱国爱教思想分不开。  相似文献   

10.
胡塞尔现象学为在科学主义的霸权之下拯救欧洲人性的危机而创立了现象学还原的方法,这种方法也可以转用于中国传统文化,由此悬置几千年的政教伦理的局限性,追溯到传统文化中的普遍人性的根。对儒家学说的现象学还原由孝返回到仁,对道家学说的现象学还原由自然返回到自由意志,传统文学艺术的现象学还原返回到了文艺的感性的直观本质,汉语从文言到现代汉语的演变则使语言还原为人的此在。所有这些还原都是对传统文化的抽象继承和具体批判的体现,为国人从中国传统文化中揭示出当今全人类的普遍人性和普世价值、更好地融入国际社会,提供了一个新的视角。  相似文献   

11.
<正> 中华民族精神是中华民族几千年历史实践过程中所形成的民族意识,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文化传统长期陶铸的产物。在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儒、佛、道三位一体,浸透于中华民族的性格和心理,凝聚为中华民族精神。然而以官学的形态,授受于庠序,流布于民间的,却基本是孔子儒家的思想文化。正是从这一意义上,我们说,孔子的儒家思想和学说奠定了中华民族精神的基调。全方位地影响了中华民族精神的形成与定位。孔子儒家思想奠定中华民族精神的基调,主要表现在五个方面:和的精神、仁的精神、大同精神、自强精神以及礼的精  相似文献   

12.
在朝鲜朝中期,经过以退溪、栗谷为代表的性理学者的学术努力,程朱理学及其文化认知已经以某种方式和途径进入了社会成员的文化心理结构当中,形成某种特定的认知图式,产生了文化上的赓续和同化过程。而这种文化心理又反过来作用于朝鲜朝对阳明心学的群体认知,形成了延缓并阻碍吸收新学术思想的环境背景,从而影响整个社会成员的思维方式及价值观等。出于确立和维护本国正统道学的需要,以晦斋李彦迪和退溪李滉为代表的朝鲜道学家从学理上积极研究程朱理学,探讨并选择性地继承其心性理气观念,从而在朝鲜性理学内部形成了一整套概念系统和价值体系。这就可以解释为什么朝鲜朝中后期阳明心学受到顽强抵制,未能在这块儒家思想成为精神文化支柱的的异国土地上开花结果的历史原因。西厓所主张的“王学创立是为了纠朱学末学之偏”的观点代表了当时朝鲜学界的部分视角,表明朝鲜学界已经对阳明心学的历史意义有了一定认识。  相似文献   

13.
正一、历史上对中国化经学思想探索中国伊斯兰教在发展过程中,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吸纳是一个重要的特点,中国传统文化已经成为中国伊斯兰教经学思想的重要元素。特别是从明代之后,中国化经学思想逐步产生、丰富和完善,影响深远。(一)产生了一批有影响的经师。其中最有代表性的是胡登洲,胡登洲开创了以培养我国伊斯兰教经师为目的的经堂教育,成为我国经学思想建设的重要环节。赵灿所著《经学系传谱》,比较详细地记述了明清之际自胡  相似文献   

14.
2014年,我国大运河成功入选世界文化遗产名录,成为我国第46个世界遗产项目。大运河作为国家工程,跨越上千年,纵贯数千里,孕育产生的运河文化博大精深,是展示中华文明的金名片和传承中华文脉的重要标志,对中国乃至世界历史都产生了巨大和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15.
教育水平对老年人认知能力的影响模式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来自北京三个社区的217位60~85岁的老年人接受了五项基本心理能力测验、感觉功能测查、加工速度和工作记忆容量的测试。运用相关分析、方差分析以及结构方程模型考察了教育水平对老年人基本心理能力的影响。研究得到:(1)从整体上看,教育水平对老年人基本心理能力的积极作用是普遍存在的,不依赖于具体的领域;分水平看,教育水平对认知功能的积极作用随教育水平的高低表现出领域间的差异。(2)教育水平与年龄各自独立地对老年人的认知能力产生影响,教育水平的作用是积极的,年龄的影响是极性的。(3)教育水平对老年人基本心理能力的影响不是直接的,而是以加工速度和工作记忆为中介的。  相似文献   

16.
本文综述了关于行为与文化之间关系的研究.综述分为如下几个部分:第一部分介绍了跨文化/文化心理学自20世纪中叶创立以来,在人类行为的共同性、差异性以及心理功能在多大程度上存在文化特异性的问题上的持续争论.第二部分探讨文化差异的魅力,论证为什么迄今的研究往往偏向于寻找行为的差异而不是跨文化的不变性.第三部分简要概述跨文化比较研究中的文化偏误、缺乏等价性等问题及其对数据解释的影响.第四部分重点阐述本文题目中的主题,即跨文化差异的心理组织.这部分内容对目前文化心理学研究中存在的倾向,即从宽泛的维度或笼统的心理功能角度来组织和解释行为差异提出了挑战.第五部分则通过跨文化心理学的历史回顾,以几个重要的传统研究领域为代表来具体说明这种过度泛化的倾向及近期的研究发展,其中也包括了中国研究人员贡献越来越大的文化神经科学领域.最后对跨文化心理学的前景与展望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17.
泰山是中国人心目中的神山、圣山,是古代中国文明和信仰的象征.其原生的信仰和文化,几千年来渗透、辐射到中国社会生活的多个层面,对民族心理和民族文化产生了重要的影响.然而,当代对泰山原生信仰和文化的内涵之研究,以及对这种信仰和文化的时代定位问题的研究,尚属薄弱.泰山文化博大精深,异彩纷呈,可它的核心是什么?特色是什么?当代泰山宗教信仰、文化以及旅游经济,如何来传承这种传统,需要一种信仰的定位,一种在新时代背景下赋予新意的定位.基于此,本文试图梳理泰山原生信仰和文化的脉络,进而探讨当代泰山信仰应如何定位的问题.  相似文献   

18.
"学与教"的社会建构主义观点述评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郭裕建 《心理科学》2002,25(1):104-106
自1960年代以来,认知心理学所取得的丰硕成果对教学心理领域的研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提高了心理学在教育实际领域的可应用价值,也导致以认知主义为主导的研究倾向。然而,认知心理学中的方法论的局限,特别是信息加工观点的关于人是“物理符号系统”(H.A,Simon语)假设的机械主义和科学主义倾向是显而易见的。这种研究的局限和倾向,在当今以人为本、强调学生主体性和创造性的人文主义教育领域中不免显得捉襟见肘,因而限制了这种研究在教育实际领域的适用性。因此,体现了建构主义和社会文化思想的社会建构主义心理学思想,在近十多年来应运而生。了解这种思想的“学与教”的观点及研究,对于教学心理理论和实践研究是大有裨益的。  相似文献   

19.
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文明的结晶。随着当代人们逐渐重视传统文化的理性回归,本文试图探讨中国传统文化与当代公共艺术的关系,从一个角度上说是对弘扬我国悠久的传统文化、民族文脉起到积极的作用;从另一个角度上则是对当今社会的文化氛围、审美观的标准、构建和谐社会起到良好的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20.
中国儒学文化在东亚文明史上的影响,从古代直至近代乃至于当下,诚可谓绵延千年,蔚为壮观。然需要注意的是,东亚的近代化是在西学东渐的背景下发生的,在西学思潮的冲击下,东亚各文明都曾在不同程度上展开过对于以往以儒学文化为核心的传统文化的反思,且这种反思不仅经受了异质文明价值观的严峻挑战,更进一步与其自身文明所经历的诸如时局的变迁、观念的更迭等内部原因发生着直接的关联。作为儒学文化核心的孔子及其学说,自然无法脱离这一文化重建的历史大势而置身事外。本文所涉及的近代日本文化史上有关孔子形象的论说,便分别产生于近代日本的明治时代、大正时代、昭和时代等不同历史时期,为我们研究中国与近代日本的文化互动,提供了可资借鉴的启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