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75 毫秒
1.
大学生对心理健康必备能力认知的年级与性别特点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林依  罗良  张日昇 《心理科学》2006,29(3):704-707,683
本研究以200名大学生为被试,以访谈及问卷的方式对大学生心理健康必备能力的认知特点进行了调查研究,在大学生心理健康必备能力认知结构模型的基础上,对大学生心理健康必备能力认知的年龄与性别特点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大学生对心理健康必备能力的认知得分在自我调控、社会应对、学习和人际交往四个因子上没有显著的年级和性别主效应;在“社会应对”和“学习”两个维度上,性别和年级存在显著的交互作用,进一步分析发现,二年级男生在“社会应对”方面能力的认知得分显著高于女生,在“学习”维度上,一年级女生得分显著高于男生。  相似文献   

2.
为探讨相对剥夺感与大学生网络游戏成瘾的关系及其作用机制,在病态网络使用(Pathological Internet Use,PIU)的认知–行为模型视角下,采用经济相对剥夺感问卷、非适应性认知量表、内隐人格观量表和网络游戏成瘾量表,对1008名具有网络游戏使用经验的大学生进行调查。结果表明:(1)在控制性别和年龄的条件下,相对剥夺感能够显著正向预测大学生网络游戏成瘾;(2)相对剥夺感通过非适应性认知的中介作用预测网络游戏成瘾;(3)非适应性认知的中介作用受到内隐人格观的调节。具体来说,相对于持渐变观的大学生,持实体观的大学生的非适应性认知对其网络游戏成瘾的预测作用更大。研究结果有助于揭示大学生网络游戏成瘾的形成机制,对大学生网络游戏成瘾的干预具有一定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3.
为揭示影响中小学生对教师权威认知的因素而编制教师权威认知问卷。通过对所收集的项目进行因素分析,得到了一个包含6个因子,即“师德与知识”、“规则”、“道德”、“情感”、“个人生活”、“处理方法”,共27个项目的教师权威认知问卷。  相似文献   

4.
超常儿童心理研究十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查子秀 《心理学报》1990,23(2):3-16
本文总结了我国超常儿童心理发展十年研究主要结果。 内容分五个部分:(Ⅰ)简要地考察了从神童到超常儿童概念的历史发展。(Ⅱ)概述了我国研究者关于超常与常态儿童认知和个性以及两者关系比较研究的结果。(Ⅲ)总结了对超常儿童的鉴别原则、程序及实践。(Ⅳ)分析了我国关于超常儿童和少年的教育实验,指出了进展、主要特点和现实意义。最后,是对我国超常儿童研究协作组坚持十年协作研究作用的评价。  相似文献   

5.
本研究使用自编平衡秤测验测试468名6~15岁儿童,通过潜在类别分析对认知规则进行分类。结果发现,被试使用了规则Ⅰ、规则Ⅰ'、规则Ⅱ、补偿规则、规则Ⅳ、距离优势规则等六种规则;6~9岁儿童主要使用规则Ⅰ;10~13岁儿童主要使用补偿规则;14岁以上儿童主要使用规则Ⅳ;13岁到14岁之间,使用规则Ⅳ的儿童数量呈跳跃式增加。与规则评估技术相比,潜在类别分析用于认知规则研究具有明显优势,最后对运用此方法的前提假设与局限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6.
大学生时间管理倾向与考试焦虑的关系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大学生时间管理倾向与考试焦虑的关系。方法采用时间管理倾向量表和考试焦虑量表对302名大学生进行调查。结果(1)大学生时间管理倾向存在显著的年级差异。(2)时间管理倾向总分、时间效能感和时间监控观与考试焦虑及其两个因子存在显著负相关。(3)时间效能感对考试焦虑有直接预测性,时间价值感和时间监控观通过时间效能感影响考试焦虑。结论大学生考试焦虑状况与其时间管理倾向,特别是时间效能感有关。  相似文献   

7.
大学生择业心理归因结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施章清  孙昕怡 《心理科学》2006,29(3):665-667
为了解大学生择业心理,根据归因理论编制了“大学生择业心理归因问卷”。该问卷包括原因源与可控性两个分量表。通过对596名大学生进行问卷调查,对该问卷的项目进行了筛选和修订,最后共保留了20个项目。研究结果表明:(1)分量表一可抽取负性情绪与择业目标两个因子,分量表二可抽取自身努力与社会支持两个因子;(2)问卷的信度与效度都达到了测量学的基本要求。  相似文献   

8.
本研究旨在考察父母支持、大学生情绪智力对其人际适应性的影响。以223名大学生为被试,采用问卷调查法对其父母支持、情绪智力与人际适应性的数据进行收集分析。结果显示:(1)父母支持与大学生人际适应性相关显著,父母的肯定价值对于他们的人际互动性解释力最强;(2)大学生情绪智力能够正向预测其人际适应性,情绪感知与其人际认知性的相关性较高;(3)大学生情绪智力在父母支持与人际适应性之间起着部分中介作用。  相似文献   

9.
探索性因素分析决定因子抽取的方法主要有Bartlett法、K1原则、碎石检验法、Aaker原则、PA、MAP等六种,通过对样本1的395名大学生的学习过程问卷调查获得真实数据,运用这六种方法进行因素分析分别抽取7、4、2、4、3、2个因子;应用样本2的383名大学生的问卷调查数据进行验证性因素分析,结果显示,碎石检验方法与MAP方法抽取的二因素模型更理想。研究表明,因子抽取需兼顾“简约性原则”与“完备性原则”,同时要根据一定的理论建构、专业知识和经验来决定因子数。  相似文献   

10.
通过对现有中学教师问题行为概念的分析整合和访谈,初步确立了教师问题行为的基本维度,以此为基础编制问卷,并对1274名中学教师进行测查,采用探索性因素分析和验证性因素分析对教师问题行为的结构进行剖析.结果表明:(1)中学教师的问题行为可以分为三个维度:认知问题、行为问题与适应问题;(2)这三个维度由10个因子组成,它们是粗暴行为、教学观、放任敷衍行为、职业道德、学生观、职业观、职业适应、情绪、人际关系和不公正感受;(3)本研究自编的教师问题行为问卷具有较好的信度、效度和可用性.  相似文献   

11.
《周易》尊崇的经典地位是在西汉时期确立的,汉《易》之特色在于象数学大昌。汉代易学既以其哲理观念的宏观层面的影响,更以其卦爻符号、象数模式的具体形态的影响,介入政治、经济、军事、伦理等核心领域,也介入天文历法、物候气象、灾异、医药等自然科学领域,还介入音乐、文学、建筑等艺术领域,表现出易学文化解释功能的扩张。汉代易学文化解释功能之扩张,对当时及后世均产生极大的影响,具有独特的文化意义。  相似文献   

12.
唐宋时期的大理是南诏、大理国等六个王朝和政权五百多年的京畿之地,是11世纪世界十四座大城市之一和亚洲文化十字路口的古都.自汉代传人云南洱海地区的易学对南诏、大理国的政治思想、宗教教育、建筑规划、城市布局、艺术创作等皆产生了极其重要的作用和深远的影响.本文通过作者对南诏、大理国都城的系统研究,从王都的选址、整体规划布局及建筑格式与风格等方面来论述易学运用对中国南方少数民族王朝都城建设和规划的影响.  相似文献   

13.
Inspired by a panel which took place at the 2018 IARPP conference in New York – this paper, which deals with the bilingualism of the language of the victim and the language of the perpetrator, offers a close reading of the panel’s three papers, trying to characterize their unique poetics of testimony through a differentiation between four modes of traumatic testimony which are distinguished from one another by the degree of the psychic motility they succeed to form in relation to traumatic memories: the “metaphoric”, the “metonymic”, the “excessive” and the “Muselmann” testimonial modes. The last part of the paper suggests a link between the testimonial language of the victim and the testimonial language of the victimizer, trying to understand these polarized languages as two variations of the refusal to mourn.  相似文献   

14.
本文通过对《周易研究》自1988年创刊以来至2005年底刊登的64篇有关“出土易学文献研究”的论文进行归类阐述与分析研究,梳理了《周易研究》所关注“出土易学文献研究”的脉络,为今后本刊确立研究重点与方向提供了系统的分析资料。  相似文献   

15.
16.
今本<周易>序卦是一件完美的数学作品.序卦的分布规律体现于一系列的数列之中,但是,假如这些排列规律彼此间缺乏关联性,显得孤立、分散,便难以真正体现序卦排列的数学规律性.经过更深入的研究,笔者发现这些排列规律并非彼此分散、互不相干的,而是互有关联,整合成一个完美的统一体.序卦排列数学规律其鲜明的特点有四:其一是连续性,其二是周期性,其三是对称性,其四是关联性.连续性、周期性体现其简易性,对称性、关联性体现其统一性.简易性、统一性体现其完美性.  相似文献   

17.
Law  Andrew 《Philosophical Studies》2021,178(4):1301-1314

There is an old but powerful argument for the claim that exhaustive divine foreknowledge is incompatible with the freedom to do otherwise. A crucial ingredient in this argument is the principle of the “Fixity of the Past” (FP). A seemingly new response to this argument has emerged, the so-called “dependence response,” which involves, among other things, abandoning FP for an alternative principle, the principle of the “Fixity of the Independent” (FI). This paper presents three arguments for the claim that FI ought to be preferred to FP.

  相似文献   

18.
<周易>古经虽没有出现阴阳、刚柔概念,但已经以奇偶为依据,将二爻、八卦设置为属性阴柔和阳刚的两仪二分结构,重卦而成的六十四卦及每卦中的六爻因此形成上下卦之间、各爻之间种种阴阳刚柔关系.由<周易>对其分合处位的态度以及与之相应的吉凶判定可见其对于阴阳交合、刚柔持衡的钟爱和追求.  相似文献   

19.
20.
The existence of the Dao 道 (the Way), according to the Yizhuan 易传 (the Commentary), is something intangible. The connotation of the Dao is the law of change caused by the interaction between yin and yang. The main functions of the Dao are “to change” and “to generate”. The intangible refers to the law of change caused by the interaction between yin and yang, and the law is expressed by the divinatory symbolic system (卦爻符号, the trigrams or hexagrams). It is through the unique permutation of yin and yang lines of a trigram or hexagram that the law of change is explained as a universal model uniting celestial, terrestrial and human laws. The symbolic system is used to express the universal nature of continual generation of life. __________ Translated from Zhongguo Zhexue Shi 中国哲学史 (History of Chinese Philosophy), 2005(4) by Yun Yufen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