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袁磊 《美与时代》2004,(4):12-14
<人间词话>指出:诗词"有‘有我'之境,有‘无我'之境".李煜<相见欢>"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为"有我"之境;张先<木兰花>"中庭月色正清明,无数杨花过无影",为"无我"之境.艺术创作也有"有我"之境与"无我"之境之分.郑板桥一竹画,曾题"些小吾曹州县吏,一枝一叶总关情",为"有我"之境;旧俄罗斯列宾的油画<伏尔加河上的纤夫>为"无我"之境.<人间词话>还说,"有我之境,以我观物,故物皆著我之色彩;无我之境,以物观物,故不知何者为我,何者为物."这对"有我"之境与"无我"之境的概念作了更深一步的论述.  相似文献   

2.
唯识学上讲的认识对象(境),与我们日常经验所感知的不同。它不是指客观存在物,没有独立性和实在性,而是与人的意识紧密联系在一起的。这是因为心识具有“了别”的识变功能,能显现一切境相。心识所显现的境相只是外在客观对象物的一种相似之境,而非实在之境。其所显现的似境,皆为诸识所缘,是认识之相分。诸识所变之似境,不仅是一重所缘缘(相分之境),也不仅是一重本质相分和影像相分,而是无数重主客体相关相入之境,是无数重影像之影像。就存在而言,这种相似之境,它是有别于本然意义上的存在,是一种为人的存在,对人显示某种意向意义的存在。佛教的唯识学是关于思维和认识的科学。唯识学对于人类现象学的揭秘,对于我们认识自己和认识世界,无疑具有重要的启迪意义。  相似文献   

3.
禅定与神通     
释昭慧  柯春玉 《法音》2002,(6):18-23
本次研讨会的主题是“禅定与神通”。说到禅定,许多原理是显密相通的;而特殊的法门,也很难用这么短的时间介绍出来,所以,以下只把这个题目作一个纲要性的介绍。禅定的原理首先讲禅定的原理。在佛经里,曾将禅定用“心一境性”来形容,所谓心一境性,就是把心约束在一处一境。一般人做事心猿意马,心力分散,因此把无穷大的潜力埋没掉了。禅定的功能,就是要把无穷大的潜力开发出来;开发潜力,则一定要先对治散乱心,不让它东攀西缘。所以禅定不是一起步就什么都不想,而是要把所想的集结在一个所缘境上,这个时候就能达到所谓“制心一…  相似文献   

4.
一、我国古代境的原义,在物之境。(一)、曲尽为竟,时间概念“境”的本字是“竞”,“‘竞’,乐曲尽为竞”(《说文&#183;音部》)。段玉裁的注:“引申凡事之所止,土地之所止皆日竟。”又《说文&#183;田部》日:“界,竟也”,段注云:“界之言介也。介者,画也;画者,介也,象田四界”。又《周礼&#183;夏官&#183;掌固》有“凡国都之竟”句,其下所做注释:“竟,  相似文献   

5.
郭象之忘境是对庄子之忘境的发展和转折。庄子之神人的忘境,是通过忘的工夫修养,彻底忘却或抛弃各种世俗价值、世俗之知、生理欲望等,一切皆忘,心虚静明。郭象之圣人的忘境,是虚与实的结合,"虚其心,则至道集于怀",即忘却自我的成心成见,而涵融万物万理。一方面心全、神全(即至足)而忘,另一方面心因与万物万理相适合、融合而忘,即自然而然地顺应万物万理,即万物万理存于心中而不知。庄子之神人忘境的意义,一是心不受任何限制和束缚,从而获得绝对的自由;二是心之虚静,无思无虑,对事物只作纯粹直觉的观照,而无劳神之伤;这是追求自我之逍遥。郭象之圣人忘境的意义,是与万物相融合而顺应其发展变化,万物皆能得性逍遥,自我也能得性逍遥,从而共同构建一个有序和谐的社会政治整体;这是"独善其身"与"兼善天下"的统一。  相似文献   

6.
孔子仁学即是儒学成德之教,其为学次第及境界内容以《中庸》论述最为完备,《中庸》可作为儒学成德之教的摄义,及诠释孔子仁学体系的恰当文本。抉择《中庸》宗要为"性道不二",以"性"、"道"两个概念展开阐释道之共相的体性义和道之殊相的差别事理义。《中庸》文本结构编排蕴含着孔子仁学的为学境界次第,可概括为"仁学四境"——性理境、仁爱境、智用境和不测境。性理境是成德之教的哲学基础;仁爱境是尽性成己的仁德之道;智用境是在礼义事理中开大成物的智德之道;不测境是诚通大化的中道圆融境界。《中庸》文本之谨严,义理之缜密,足以代表孔子仁学体系之纲领文献。  相似文献   

7.
佛学名词中有“想蕴”、“想心所”。佛教学者多认为想即观念。我在《精神的试析》一文(见本刊1981年第三期)中亦说“想,约当观念”。这实际是不符合原义的。《成唯识论》卷三:“想,谓于境取像为性,施设种种名言为业。”境,外境。佛学认为眼意二识,在接触外境(境为第八识相分,对前六识说,名之为外)时,不能直接认识外境;皆是由与二识相应的想心所,分别以境为质,摄取影像,作为二识认识的内容。“境”是本质相分,疏所缘缘;“像”是影像相分,亲所缘缘。这与我们的生活常识,形成了尖锐的对立,因为生活常识认为识是能直接认识外境的,根本不承认“于境取像”的理论。笔者是学佛学的,想根据佛学的原理发表一些不够成熟的见解。  相似文献   

8.
《红楼梦》中"一僧一道"的出现体现了作者"万境都如梦境看"的哲学思想,是全书的真谛所在。"万境都如梦境"有两个方面的内涵:一是万物的"假作真时真亦假"、二是人生的"到头一梦,万境归空"。  相似文献   

9.
易境,即易学蕴含的境界精神。中国文人画从审美观念到技巧法度,无不以易境为追求。易境的核心是太极,太极落实在文人画中,即是画的整体气蕴;象是《周易》之本,意象为易境之本体,是文人画思想理论的精髓;绘画讲究"上留天之地位,下留地之地位,中间方立意定景",与易学的三才之道不无相通之处。"神"是易境的目的,经历代文人拓展、引申,《易传》的"神"逐渐发展为蕴含自然之道与变化之理的至高美学境界。文人画以气韵风神为核心,"意"即神之方、易之体;"仰观俯察"不仅是圣人画卦的方法,也是文人画传达易境的基本途径。观卦的"大观""童观""窥观""观我""观国",深深影响了文人画的观物理念和审美取向。今天,深入发掘文人画的易境不但有重要的学理价值,亦对弘扬传统美学精神、增强文化自信不无裨益。  相似文献   

10.
虚拟现实、远程操作、远程通信等系统环境一般称为合成环境。合成环境的特点是用户将以计算机为媒介与物理上与他分离的环境进行交互。远程临境感是用户将自我知觉移入以计算机为媒介的环境中时出现的一种体验。本文论述了有关合成环境中的远程临境感的人因素设计观点,实现远程临境感的重要技术,以及关于远程临境感的将来研究。  相似文献   

11.
中国花鸟画的造境主观性较强,是一种寓意性的表现,并不要求逼真性的写实。它的写实性是相对的,在表现中重视笔情墨趣的传达,尤其在当代南方地域特色的花鸟画造境中,笔情墨趣的传达和渲染是造境的关键,也是画家笔墨风格表现成熟的标志。在众多的南方花鸟画创作中,不管风格样式如何变化,描绘对象如何不同,他们在花鸟画造境这个大范畴中,始终没有离开并重视笔墨情趣的表现。  相似文献   

12.
“三界唯心.万法唯识”,是佛教哲学的一个重要命题。意指人的认知客体和生存环境取决于主体心意识的运作;换言之:境由心造,境由心转。中国近代史上的怪杰杨度(187-1931),一生思想以多变著称,曾是臭名昭著的“帝制祸首”、“复辟余孽”,到晚年成为共产党人。对如此跌宕起伏的奇特经历,杨度在1927年春的《江亭词序》中开首即言:“盖人生哀乐全由,C境,境既生,C,。C更生境。于境若有爱憎,于。:即有哀乐。实则,哀即是乐,乐即是哀,境即是,C,。G即是境,对待相消,了无一物.自非圣人,不能悟此。”总结自己一生政治生涯…  相似文献   

13.
《法音》2015,(7)
<正>日常中,面对外境做到心不染著相当不易。心猿意马是最形象的比喻,妄念此起彼伏而不自知。佛教教育人们在精神上超越生死与轮回,离苦得乐。面对"脱缰之念",什么才是"正行为"呢?回答此一问题之前,先让我们来看看佛教经典中是如何理解"念"的。《成唯识论》中说:"云何为念?于曾习境令心明记不忘为性,定依为业,谓数忆持曾所受境令不忘失能引定故。于曾未受体类境中全不起念,设曾所受不能明记念亦不生。"[1]可见,"念"的对象是  相似文献   

14.
孔子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把美育思想引入到教育实践领域的思想家,他的教育理念不仅是教育弟子立德成人,还包括教化百姓化德成俗。孔子的美学思想体系中心是围绕教育问题展开的,依据其人生哲学的阶段性特点,呈现出三重境界建构的理论形态。这三重境界依次追求并呈现出不同的美学特征:学境,追求知性的练达之美;道境,追求道德的中和之美;游境,追求感性的超越之美。孔子美学思想的三重建构对当下的社会文教事业仍具有重要的启发意义。  相似文献   

15.
意境是境与意的统一,是形神情理的统一,这是偏重于意境"实"的方面;意境的特殊性主要在于境生象外,强调其空间美、动态美和传神美,这是偏重于意境的"虚"的方面.虚实结合,方得意境.  相似文献   

16.
江峥 《美与时代》2005,(5):24-27
“意境”是一个古老而独特的审美范畴。在现当代各种不同观点中,多从宏观角度,试图把“意境”概念构建成某种庞大的体系,用它往各门具体艺术部类上生套。笔者认为,不同类型的艺术作品,其意境表现各有倾向,不宜笼统归一。中国山水画的“意”是作者对生命自然的思考,是对宇宙至真的理解;“境”则是这种思考行为和理解成果在画中与画外游走灵动的时空。  相似文献   

17.
意境是美学中的最高境界,由一般的艺术形象上升为具有意境的艺术需要一个漫长的过程,我们称之为艺术至境。艺术至境分为三个层次:形象——意象——意境。艺术至境在我国古典美学中是一朵奇葩,最早运用在文艺美学之中,而运用在设计,特别是城市景观设计中却是十分罕见的。古代的城市景观设计只是停留在城市形象和初级的城市意象上,而西方的城市意象设计是在上个世纪中叶开始的,以凯文·林奇教授为代表的城市意象学说盛行一时。而城市的意境设计却几乎没有,只有在一些特定的城市空间中才得到了运用,如我国的园林设计中就大量运用了意境设计的手…  相似文献   

18.
意象(境)理论作为中国传统美学中的一个重要范畴。它包含两个层面:浅层次上,物我合一、情景交融;深层次上,虚实相生、境生象外。本文试从中国电影风景镜头的山水画意创构生成的视角,探讨中国传统意象(境)理论与中国电影之间的关联性。  相似文献   

19.
十乘观法是天台宗止观修习的重要方法,其在不同的所观境中呈现出不同的运用逻辑,在观阴界入等境中侧重强调十法圆备的整体运用,在观病患境、禅定境中则强调重重抉择的逻辑。十法俱备的整体运用是智顗建构十乘观法的理论初衷,而重重抉择、弃用是随行人根性与所观境不同于实际修习中灵活运用。两种不同的运用逻辑实际是理论建构、重为初心和证悟为要、灵活抉择的差别。  相似文献   

20.
禅定修证系列之三修定之加行如吉修定者具备了足够的资粮之后,即应缘境做功夫,也就是修加行。修加行,有缘境修加行、修九住心和修作意三项。(一)缘境修加行缘境修加行,有通、别不同,以下分说之。1通说缘境修加行禅定修加行,《菩提道次第略论》(以下简称《略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