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道教是中华民族的传统宗教,道教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对中国的思想文化和社会生活都产生了深刻影响.作者在长期研究中国道教史的基础上,就中国道教史研究的学术价值和现实意义,研究中国道教发展史的基本要求和主要目的,研究中国道教史的科学方法等问题提出新的思考.认为开展中国道教史的研究,对于全面弘扬中华传统文化、建设中华民族共同精神家园,开展国际文化交流有着重大的学术价值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2.
王明先生在恶劣环境下开始道家与道教研究,他一生发奋努力,潜心研讨,做出了卓著成就。一方面,他对道教重要古籍进行整理、校勘、注释与探索,为后来的研究者树立了风范;另一方面,他以老庄为核心,深入考察道家学派的思想源流及其历史影响。作为一代宗师,王明先生留给后人许多治学经验,他的论著资料翔实,方法独特,精于考据,新见迭出,正本清源,发人深省。  相似文献   

3.
2011年6月12日,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宗教研究所、中国社会科学院道家道教文化研究中心、四川大学道教与宗教文化研究所在四川大学红瓦宾馆联合举办“纪念王明先生百年诞辰学术研讨会”,深切缅怀道教研究的拓荒者王明先生,纪念先生在中国哲学思想史、道教史、道教文献学等领域做出的卓越贡献,发扬先生的治学精神.  相似文献   

4.
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中国哲学史研究室借王明先生80寿辰之机,于10月10日举行王明先生道教研究学术成就座谈会。会上介绍了王明先生的治学经历,不少同志赞  相似文献   

5.
20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中国传统文化研究的兴起,中国道教学研究日趋活跃,成果渐丰。近年来,一些学者开始从道教史、道教哲学的角度介入道教思想史研究,使道教思想史的学科建设有所进展。但从总体上看,中国道教思想史研究作为道教学研究的一个领域,在学术界尚未得到应有的重视,  相似文献   

6.
相对于其他学科,道教研究在中国起步较晚,而道教美学研究起步就更晚。1997年之前,道教美学研究领域里可以说是一片荒凉。是潘显一先生披荆斩棘、筚路蓝缕,写就了《大美不言——道教美学思想范畴论》一书(四川人民出版社1997年出版),为这片荒凉的土地带来了生机和希望。又经过十多年的不懈努力,  相似文献   

7.
加拿大道教研究始于20世纪70年代,虽然起步较晚,但发展速度较为迅猛,有关道教的论文、著作等研究成果非常丰富。加拿大道教研究学者主要来源于高校,对道教的研究主要集中于道教典籍、道教科仪、道教教义以及道教传播等四个方面。在发展过程中,加拿大道教研究领域由最初的道教典籍、道教文化研究逐步扩展到道教科仪、道教传播研究等方面;研究方法从最初的历史研究法、文献分析法扩展到田野调查法、比较研究法;研究人员的学科构成也由过去的历史学、宗教学扩展到人类学、社会学等学科领域。  相似文献   

8.
2000年12月,也就是上一世纪的最后一个月,由中国道协张继禹道长策划、台湾洪百坚道长统筹、北京王育成先生编著的巨著《道教法印令牌探奥》在北京的宗教文化出版社出版。这部著作的出版标志着中国道教界和学术界对于道教的研究实现了一个重大的突破。而这个突破正是海峡两岸的道教界和学术界共同努力的结果。称《道教法印令牌探奥》的出版是重大突破,是因为这本著作用铜版纸印刷,共361页,大16开,布面精装,彩印书套,重达25公斤。在目前单本道教出版物中,仅次于中国道教协会出版的《中国道教风貌》一书。而在单本道教研究著作中,其规模独占…  相似文献   

9.
道教属于中国土生土长的传统宗教,但是对他的研究,在宗教学研究中则是较为薄弱的。20世纪初,学术界开始对道教进行研究,但到50年代,成果寥寥。仅有少量的专著与论文而已。80年代以前,道教的研究主要局限于《太平经》和与农民起义有关的一些研究,真正开始有规模的研究,是在80年代以后,特别是四川大学宗教研究所培养了大量的学者,并以道教研究为其特色,为当代中国的道教研究打下了基础。2000年我国道教著作出版了24本,属于研究类型的著作有10本,约占总数的二分之一弱。 唐大潮著《明清之际道教“三教合一”思想…  相似文献   

10.
由四川大学道教研究所的潘显一先生主持,李裴、申喜萍等参与撰写的《道教美学思想史研究》一书,装帧精美,分量厚重,洋洋洒洒,总计七十万字。细细品读,觉得该书是一部下了大功夫的学术著作,资料取舍严谨,观点论证严密,筚路蓝缕,填漏补缺,析道教之理,判天地之美,自成一家之言。道教作为中国土生土长的传统宗教,源远流长,特色鲜明,审美方法独特,一直以宗教文化形态的方式,  相似文献   

11.
西北道教的历史在中国道教史上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不仅早期的道教正式形成于今天西北境内,而且近世道教的主要宗派也源于西北,即便是在整个道教衰微的近现代,西北道教仍具有不可低估的影响。由于我国道教研究起步比较晚,虽然目前海内外道教学术研究日渐兴盛,但区域道教史研究仍然为薄弱环节,研究成果  相似文献   

12.
邢飞 《中国宗教》2020,(4):56-57
"灯"是道教的重要法器。伴随道教及道教仪式,走过了漫长的岁月。关于道教灯及灯仪的研究有李远国先生的《论道教灯仪的形成与文化功用》,詹石窗先生的《道教灯仪与易学关系考论》以及一些研究道教科仪的专论都有精彩的论述。  相似文献   

13.
近年来国内外道教研究出现一个新的趋向,此即关注中国历史上地域道教的研究,注重把握道教与区域社会的互动。对此,有学者称为道教研究的"本土转向"。关于地域道教的研究,迄今为止,国内外道教研究界都已经取得一些成就。国外方面已出版的成果有美国学者韩书瑞的《北京:庙宇与城市生活(1400——1900)》(2000),法国国家科学研究中心、法国高等研究院高万桑的《1800——1949年间北京的道士:城市道士的社会  相似文献   

14.
道教和谚语     
我将中国道教信仰和民间口头文学联系起来研究,是从上世纪80年代中期开始的,其间经中国道教协会研究室李养正先生鼓励与支持,撰写成《道教与中国民间文学》一书,于91年交付文津出版社,作为“道教文化丛书”的首册在海峡对岸的台北市出版。问世后激起的热烈反响超出我的预料,旅居海外多年的民间文艺学家谭达先,在《民间文学论坛》上刊出长篇书评《喜读刘守华的道教与中国民间文学———兼谈道教与谚语、谜语的关系》,此文特别吸引我的地方,并不在于它的那些溢美之词,如称本书“达到了独创、新颖、深刻的境界,给中国道教与民间文学研究打开了…  相似文献   

15.
本文系统梳理了荷兰道教研究的传统。荷兰的道教研究与其殖民扩张、海上贸易的发展紧密相连,导致荷兰的道教研究跟福建和台湾有着十分密切的关联。另外,荷兰莱顿大学乃是荷兰道教研究的摇篮,随着荷兰中国历史的讲座教授的设立、汉学院的成立和《通报》的兴办,荷兰汉学和道教研究的学术地位逐步得以确立,并成为欧洲汉学研究的重镇。正是这些硬件条件以及荷兰汉学的学术传统,使得荷兰道教研究的名家辈出。本文最后指出荷兰道教研究的老中青三代学者各有千秋,老一辈的学者以施舟人为代表,中年学者有田海,青年学者则有葛思康等人,学术薪火代代相传。  相似文献   

16.
<正>北京市道教协会道教文化研究委员会于8月30日在京成立。该委员会由中央民族大学知名教授牟钟鉴担任名誉主任,中国道教协会副会长、北京市道教协会会长黄信阳担任主任,车乃亮先生担任常务副主任。  相似文献   

17.
2011年6月12日,由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宗教研究所和四川大学道教与宗教文化研究所联合主办的"纪念王明先生百年诞辰学术研讨会"在四川大学举行。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宗教研究所曹中建书记和四川大学道教与宗教文化研究所李刚所长分别致开幕辞,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宗教研究所王卡教授、四川大学宗教研究所  相似文献   

18.
作为中国宗教史研究的开拓者,陈垣是最早阅读《道藏》、对道教和道教研究持科学态度的学者之一.他在道教史料学、金元道教史、道教与历史上其他宗教的关系等方面都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对中国的道教学术研究影响深远.陈垣的道教研究,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中国早期道教研究的一些特点.  相似文献   

19.
正《中国道教文化之旅》大型系列丛书以100所正式开放的道教宫观为对象,每册介绍一个宫观。向社会人群提供优秀的道教文化"产品",有利于提升道教形象、扩大道教影响。为打造道教文化精品,满足信教群众及道教文化爱好者需求,中国道协研究室以道教宫观为研究对象,推出《中国道教文化发现之旅》大型系列丛书,并在近日由华夏出版社出版发行,向社会大众提供了一系列优秀的道教文化  相似文献   

20.
张阳 《中国宗教》2021,(3):84-85
一、互联网传播对当代道教研究的影响在互联网时代的道教研究中,"数字人文"(digital humanities)这一概念已经备受学界关注。通过"数字化"将道教文字、图像、声音等资料进行整理加工,利用网络建设数字人文平台,为道教研究提供上传、下载、检索等方面的功能,为道教研究者和爱好者提供了方便的文本资源。同时,运用音视频的形式,将道教音乐、科仪等活态化影像进行采集,可以更加形象化地保存道教文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