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哲学和科学一直在探索人体的奥秘,围绕身体的结构、身心关系这两个基本问题进行了深入研究,诞生了大量成果。藏传佛教的身体观不仅回答了身体观的基本问题,而且围绕身体的起源、身体的种类、身体与解脱的关系、身体的染净问题这几个独特方面,对人体的奥秘作出了详尽的回答。目前国内国外学术界都没有关于藏传佛教身体观的研究,所以很有必要深入研究藏传佛教独特的人体生理学。  相似文献   

2.
从最初对西方身体转向的应激反应,到开始关注中国古代哲学的身体维度,再到多角度、宽领域深入开掘中国传统哲学的身体特质,作为中国哲学研究的新视野,中国哲学的身体性研究展现出了非凡的活力.关于这一研究的新进展,海峡两岸"中国哲学研究的身体维度"会议从三个方面,即"身体与伦理"、"体感与体知"、"身体与语文"作了细致的探讨,不仅深化了中国哲学的身体性研究,也推进了海峡两岸学者在这一领域的学术交流,中国哲学的身体性研究已成为建设当代文化的重要资源.  相似文献   

3.
布洛赫被誉为20世纪“乌托邦哲学家”。在他看来,乌托邦是20世纪一个重要的哲学一马克思主义范畴,乌托邦远没有限定在社会领域里,它也存在于艺术中,特别是存在于受表现主义影响的诗人和画家中。具体的乌托邦是一种斗争原理、一支社会力量,它预示政治上的未来远见、新事物的未发现状态。更美好生活的乌托邦不仅照亮未来,也照亮当下。一个马克思主义者不应传播悲观主义。  相似文献   

4.
梅洛-庞蒂认为我们是以身体在世.身体是现象的身体而非传统意义上的客观的身体.知觉与行为都内嵌于身体内在的形式中.形式不仅仅是现象身体最初的意向结构,是它内在的秩序原理,而且是物理世界中的跳跃与非连续性系统的存在方式.因此,在形式哲学中,物理秩序、生命秩序与人类秩序实现了统一.  相似文献   

5.
本文追溯了布洛赫从求学到流亡,从东德到西德的生活经历,描述了他与卢卡奇、海德格尔、马尔库塞、萨特等同时代人的关系。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布洛赫是一个和平主义者,他的哲学思想深受表现主义的影响。1938年布洛赫流亡美国,1949年回到东德。1956年以后,布洛赫受到东德当局的批判,被指控为“偏离分子和修正主义者”。1961年布洛赫移居西德。布洛赫承认深受黑格尔哲学和宗教的影响,但他强调自己是完全站在马克思立场上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家。在他看来,乌托邦理论在马克思那里就已经出现,而他只是从马克思主义立场出发,发展了马克思的乌托邦概念而已。乌托邦不仅是哲学-艺术范畴,也是我们时代的政治范畴。乌托邦并不意味着逃避现实,而是意味着探索现实事物的客观可能性,并为其实现而奋斗。具体的乌托邦导向一种更美好的未来、一个人道的世界。一个马克思主义者无权成为悲观主义者。  相似文献   

6.
本文以梅洛-庞蒂的“身体”图像作为基点,着重论述身体与身体、身体与世界的现象学图像。强调出梅洛庞蒂的身体现象学思路比以往哲学家们的精神探索更为本源,在身体的路上思考哲学比在精神的路上思考哲学更为深奥和本真.  相似文献   

7.
身体哲学无论是在西方学界还是国内学界都已成为知识论批判的共同论题。然而,当西方的身体哲学乃至肉身哲学因偏解而深陷困境时,承其感召的国内身体哲学的研究亦鲜有出辙。究竟该如何理解身体?知识与身体又是怎样的关系?我们又该怎样显现中国身体哲学之风骨?中国的身体哲学为西方先验主义的身体观以及物性主义的身体观具有怎样的匡正?本文举引日本汉学家家井真之研究,为通达我们传统的体感文化框架及方法提示新径。  相似文献   

8.
梅洛-庞蒂的哲学努力在于试图超越传统的身体和心灵、精神和物质、主体和客体之间的二元对立。在他看来,传统哲学或者把外在世界当做原初的存在,或者把内在心灵当做原初的存在,没有意识到它们都是建立在更原初的存在之上的,因而它所提出的问题在其传统之内无法得到解决,而现象学对身体的理解提供了超越这种二元论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9.
孙一鸣 《美与时代》2013,(11):47-47
20世纪90年代以来,身体美学在国内开始引人关注。特别是在日常生活审美化的当代社会,身体问题不再单纯的作为哲学问题来研究,而是渗透到文学、时尚、设计等各种文化现象之中。身体成为时尚、艺术研究者热议的问题。  相似文献   

10.
燕连福 《世界哲学》2009,(3):156-160
张再林先生在其《作为身体哲学的中国古代哲学》一书中,从身体的视角对中国古代哲学做了一种崭新的阐释。这种阐释之所以必要,就在于从意识哲学的视角不可能揭示出中国哲学的真正面目;这种阐释之所以可能,就在于中国古代哲学在宇宙观、宗教观、伦理学等诸多方面都表现出彻底的“身本主义”特质;这种阐释给我们的当代启示,就是中国古代哲学不是“隐身于世界”而是“挺身于世界”的哲学,其为人类文明的进一步发展提供了一种“身道合一”的宝贵思想资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