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宗教是人类最早创造的文化形式之一。这种文化形式在中世纪与哲学的形而上学相结合而成为最高的意识形态,统治着这一时期人们的精神生活。文艺复兴的理性从宗教的批判中发展起来,却并没有消灭宗教,而是保留了宗教,使其成为科学理性的一个补充要素而存在,于是,宗教与科学就成为现代人生活中的互补要素而发展。由于科学与宗教的互补存在,人们产生了一种错觉:理性与信仰是由不同的文化形式来表达的,科学表达理性,而宗教只是表达信仰。20世纪以来的文化哲学直接挑战了这种观点。在文化哲学看来,理性与信仰作为人类生活的互补要素,存在于任何文化…  相似文献   

2.
自启蒙运动以来,随着科学的巨大成功,科学理性逐步取代宗教神性也成为人类的信仰对象.可是,随着高科技引发的全球风险与科技伦理问题的日益突出,科学理性作为人类的信仰对象再次遭遇了严重的价值危机,由此导致人类信仰的伦理化转向,这将是事关人类文明转型的一次重大变革,对此,我们有必要进行深入地研究.  相似文献   

3.
"非宗教"的理论认识是马克思宗教观的独特成果,它确立了马克思宗教认识论的理论基石。关于"宗教是人民的鸦片",马克思所要阐释的是宗教的认识论问题,而不是价值论问题,有一个顺序先后的设定和批判语境的不同程度。由此,马克思对宗教的批判是立足于"非宗教"的认识论,而不是定位于"反宗教"的价值论。进而,马克思把信仰的权力从宗教的特权中有效夺回一部分,形成"非宗教之后"的符合辩证法运动规律的信仰观念的构建,例如彻底的人道主义或人类的最终解放等,这些都可以成为信仰的对象和内涵。如此,共产主义的信仰成为马克思"非宗教之后"所构建的信仰观的核心内容。  相似文献   

4.
需要信仰而又能够具有信仰,是人之为人的一个重要表征和内在规定性。在数千年的信仰发展史上,人类产生了诸多不同的信仰形式。宗教是信仰存在的最主要形式,但信仰绝非宗教所独有,马克思主义就是一种完全不同于宗教的科学信仰形式。我们必须以真理性与价值性相统一的态度对待马克思主义信仰,既要在理论上重视,更要在行动中努力践行,不断把信仰的力量转化为持续推动人类趋向更高境界的强大物质力量。  相似文献   

5.
《科学与无神论》2021,(5):18-24
信仰是人类一种特有的精神现象,它随社会物质生活的发展变化而变化。当人类文明进入理性与科学时代,虚幻的、神秘的宗教信仰开始出现世俗化转型。通过审视理性与上帝、科学与宗教,人们深切感到理性主义信仰在哲学、文化及现实等方面仍存在问题,开始反思世俗化信仰。马克思主义立足于人的社会性本质,发现信仰是群体化超越性的价值追求,纯粹个人化信仰毫无意义;通过对资本逻辑与价值失落的双重批判奠定了其作为群体化信仰的合法性根基;进而凭借对科学性和人文性、现实关切与终极关怀的融汇贯通,实现了对前现代神秘化宗教信仰和现代世俗化拜物教信仰的双重超越,成为人们追求世俗化信仰的新选择。  相似文献   

6.
本文根据马克思关于"宗教是这个世界的总理论"的论述,追述了宗教观念在古代社会生活中的总地位,宗教观念演变在人类思想发展中的作用以及人类信仰宗教的总效果。宗教观念作为一种意识形态,是古代社会的总理论,指导着国家和社会生活,同时也是人类思想的皮壳;宗教观念的演变就是人类思想皮壳的蜕变,反映了人类思想的进步;人类信仰宗教的历史表明,无论是原始宗教、国家宗教还是世界宗教,总体上并没有满足人类的需求也没有改变人类的总体状况,只有摆脱神祇思想的束缚,诉诸人类自身的创造力,人类才创造出了巨大的文明成果。  相似文献   

7.
科学与宗教能融合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科学与宗教能否融合呢?大爆炸理论、人择原理或者是智能设计论的观点是否证明了有神论者的声明是正确的呢?科学质询的调查者们对此持否定态度。笔者认为看待科学和宗教的关系需要首先明确区别宗教和科学研究、和道德文化、和国家政治之间的关系。笔者认为宗教体系中所倡导的观点和信仰是人类创造性想象力的产物.其主要功能是,在人们面对困难、逆境等无法说明的变化和虚弱等情况时,用以克服绝望和失望的情绪的一种希望。未来科学工作者们将受无垠的真理之美的召唤.客观认识地球的作用和力量,有勇气来追求未知真理的神妙,并决心充实的生活,享受生命,追求科学和思考,爱与被爱,分享梦想与希望,建立一个更美好的全球性的社会,并为人类繁荣和欢跃.包括面对更大的挑战。  相似文献   

8.
本文从信仰生活的层次分析来探讨宗教对话的可能性。不确定性的消减是人类生活中的基本形式,信仰则是达致真理掌握、价值确定、生活有序和群体秩序化的基本途径。信仰生活包含核心和边缘层次,其中核心层次与不确定性消减密切相关,在此层次上不同宗教很难对话。而边缘层次则为宗教对话留下空间,这在当前宗教对话理论和实践中得到应用。由于与不确定性消减相关联的信仰绝对性与社会发展所需的宗教宽容之间的紧张,宗教对话在具有发展空间的同时,其深刻的阻碍也难以消除。  相似文献   

9.
列宁继承了马克思主义科学无神论的基本思想,又在资本全球化——帝国主义时代获得了自己的时代规定性,肩负起在宗教领域解释帝国主义并寻求出路、为经济文化落后国家建设和发展社会主义提供宗教政策的历史使命。为此,他创造性地解决了社会主义与宗教的核心问题,在同各种资产阶级和工人阶级内部错误宗教理论作斗争中为科学无神论的理论创新和实践发展做出了杰出贡献,即在把握时代规定性中推动科学无神论的创新发展,严格区分科学信仰和宗教信仰,积极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将共产党员科学无神论宣传教育同反腐败斗争结合起来,科学无神论宣传教育必须同群众路线相结合。  相似文献   

10.
自古以来,生死问题就是人类最为关切的问题,也是任何一个宗教都必须解答的问题。一切宗教之所以能够成为人们的信仰,被成千上万的信仰者痴迷地尊奉,主要原因之一就在于他们都包含了对人类最深沉的,也是最原始的心理隐患——死亡的最终解决的承诺。但不同的宗教因其基本教义、  相似文献   

11.
列宁继承了马克思主义科学无神论的基本思想,又在资本全球化——帝国主义时代获得了自己的时代规定性,肩负起在宗教领域解释帝国主义并寻求出路、为经济文化落后国家建设和发展社会主义提供宗教政策的历史使命。为此,他创造性地解决了社会主义与宗教的核心问题,在同各种资产阶级和工人阶级内部错误宗教理论作斗争中为科学无神论的理论创新和实践发展做出了杰出贡献,即在把握时代规定性中推动科学无神论的创新发展,严格区分科学信仰和宗教信仰,积极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将共产党员科学无神论宣传教育同反腐败斗争结合起来,科学无神论宣传教育必须同群众路线相结合。  相似文献   

12.
信仰与世俗化科学之间的对立统一是自启蒙运动以来许多传统宗教社会所面临的问题。在当前的宗教心理学实证研究中,宗教信仰与科学理性的关系也日渐成为科学研究感兴趣的话题。同时在学科内部,宗教和科学关系的研究由于总是单向度的进行着,阻碍了对这一话题的深入探析。本文在相关宗教与理性关系的实证研究基础上,以美国基督徒、伊朗穆斯林、印度教徒等为主要研究对象,对宗教开放性假设进行跨文化的研究和探讨。同时采用意识形态模型(Ideological Surround Model,ISM)研究范式中的对话方式对相关实证研究结果进行进一步的思考和探索,鼓励跨文化的宗教信仰与科学理性的对话以及不同意识形态之间的对话,希望在理论上能够对国内宗教心理学的研究有所助益。  相似文献   

13.
宗教作为精神世界的一种希望与寄托,有着超性的因素和高尚的价值。信仰生活若在正常的范围内运行,将对时代的文明、进步,社会的稳定、发展,人类的道德建设、法治的健全,起着积极的推动作用。反之,如果信仰生活脱离了法律的约束、正确的引导和有效的管理,信仰者将会走上极端,成为人类社会动荡的根源。比如宗教极端主义者、宗教战争贩子,他们歪曲信仰实质,断章取意,篡改教义、教规、利用圣战,为世界制造着恐怖和灾难。新中国建立后,中国共产党就非常具有远见卓识,高度重视宗教工作的开展,制定出了适应国情发展的宗教方针和政策…  相似文献   

14.
虽然我们现在生活的时代,科学无疑占据着主导地位。但是,随着宇宙大爆炸理论、基因工程和克隆技术的进展,一些新的宗教和伦理问题被提了出来。大众目前普遍困惑的问题:为什么科学家中很多人信仰宗教?为什么近代科学产生在以基督教文化为背景的国家?究竟是什么因素产生和推动着科学的发展?  相似文献   

15.
正宗教作为人类精神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表现出超越自我的信仰追求。在这种追求中,我们看到了人类的精神向往,灵性需求和纯正信仰。宗教所展示的乃人类文化大树上一朵灵性之花。从其闪烁迷离的花影中,我们依稀可以总结出人类上下求索、追求美好、向往超凡脱俗的历程。作为穿越永恒的现实,无限之间的精神飞舟,宗教表达了人的叹息、惊讶、不安和渴求。宗教具有的这种神秘感和超越感,诉说着人的生命意义和文化的真谛。宗教作为信仰之本,信仰之感和信仰之思,体现出的强大生命力和久远流传令人惊叹。对于宗教文化中的有  相似文献   

16.
科学与宗教的关系是一个引人注目的问题,在这个问题上,大致有以下几种观点: 一、“对立论”认为宗教永远是科学的敌人。有人认为,宗教与科学在本质上是对立的。(1)宗教是对超自然对象的信仰与崇拜,科学不承认任何超自然的对象。(2)宗教的认识方法是反经验反理性的信仰主义,而科学的认识方法是经验与理性的结合。(3)科学可以转化为生产力,宗教则妨碍生产力的发展。(4)科学是推动社会发展的动力。也有人认为,从认识论角度来说宗教与科学的对立表现在:(1)科学主张认识的相对性,宣称任何一种学说或理论,只是对于客观世界的一种近似的相对的知识,反对认识的穷尽性;宗教主张认识的绝对性,认为宗教的教义与教条是神的启示,是永恒不变的真理。(2)科学以实践作为检验理论真伪的标准,凡经不起实践检验的任何理论、学说、信念都必须进行改进或否  相似文献   

17.
张义南 《天风》1996,(10):35-37
宗教与科学是不是对立的?在不信宗教的人中有相当一部分的人所以不信宗教就是因为他们宣称自己相信科学,而宗教是反科学的。他们不能既相信科学又相信宗教,他们认为宗教与科学是对立的。那么,在信教的人中是不是也有人认为二者是对立的呢?虽然我们没有听到哪一位信徒公开宣称自己反对科学,但却可以发现有相当一部分的信徒,他们认为,信仰越虔诚,就应该离开科学越远。譬如生了病,就应该只祷告,求神医治,至于看医生服药是没有信心的表现。鄙弃医生与药物,说得严重些,就是反对科学。信主的人生了病,当然应当祷告,但同时也应该相信医药的力量。《近代科学奠基者的信仰》一文告诉我们.很多伟大的科学家也是虔诚的信徒。他们不仅不认为宗教与科学是对立的,更认为科学是上帝给予人类奇妙的、莫大的恩赐。因此,宗教与科学不是对立的。  相似文献   

18.
宗教伦理化是当代世界宗教的一种趋势,也是中国宗教面临的一个重要课题。本文试就宗教伦理化的问题谈几点粗浅的看法。一、 伦理化是当代世界宗教的一种趋势宗教伦理化现象并非自今日始,而是早已有之。自19世纪下半叶以来,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和人类自我意识的觉醒,对上帝的信仰一次次地受到冲击。人们普遍把目光从追求未来的天堂转向现实的尘世。然而,在世俗化、现代化的浪潮中,西方一批知识界的著名人士为保持基督教信仰的活力,试图用现代哲学、科学和各种社会思想重新解释对上帝的信仰。于是,20世纪形形色色的基督教新神学、新哲学应运而…  相似文献   

19.
"'理性、信仰和宗教'全国学术研讨会"综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彭锋 《哲学动态》2006,(11):71-72
由中华全国外国哲学史学会和中国现代外国哲学学会主办,贵州大学人文学院承办的“‘理性、信仰和宗教’全国学术研讨会”于8月3~6日在贵州贵阳召开。来自全国各地的近100名代表参加,提交论文及摘要50余篇。这次会议的基调是“对话”,哲学与宗教的、理性与信仰的、多元文化下各宗教之间的对话。1.哲学和宗教的对话作为人类的两大精神体系,哲学和宗教,理性与信仰的对话从来就没有停止过。信仰寻求理性的理解,理性也从信仰中获得支承。与会者从人类世界图景的角度出发,或以哲学的角度来解读宗教,或对哲学体系中的宗教意义进行阐释。关于德里达…  相似文献   

20.
改革开放三十年来,中国宗教伦理学研究从无到有、从不重视到重视、从自发到自觉,逐步开展,取得了重要成就.宗教伦理学研究兴起的主导原因是:中国社会宗教信仰广泛存在的客观性和复杂性、良好的民族宗教政策环境、现代宗教对社会道德和信仰的挑战,以及宗教与道德之间关系的内在一体性.在不断整理和总结前人成果的基础上,我国伦理学研究者做出了开拓性探索,使宗教伦理学逐步系统化、学科化.宗教伦理学研究发展趋向体现为:学术视阈不断拓展,基本理论研究走向深化;比较研究持续推进,理论、应用层面多元发展;客观理性的学术态度逐步确立,科学方法论体系日渐形成;针对现实问题的应用研究成为主流,理论建构显示活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