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31 毫秒
1.
作为与新文化运动相对的另一向度的学衡派,一直被冠以"文化保守主义"之名。随着社会语境的转变,对学衡派的文化理论做历史理性主义之外的探讨,客观评价其为在更高视点上融通中西文化、建立具有世界性永恒价值的文化体系的努力,挖掘其所坚持的文学批评的艺术标准,阐述其先行的对科学主义与浪漫主义的盛行导致的人文精神的衰落的反思等,无疑具有现代性理论意义。  相似文献   

2.
学衡派希冀以文化救国,对处于根本变化和社会危机中的中国进行了道德谋划,在综合儒家伦理思想与西方伦理思想的基础上确立了自己的伦理道德观.其伦理道德观的主要内容包括“以理制欲”的心性观、道德为政治之本、道德为文化之本、道德为礼教之本等观点.虽然学衡派确立其伦理道德观的论证方式具有综合性的学术视野,其目标指向在于中国的未来发展,但不可避免地存在着现实困境和理论局限.  相似文献   

3.
汤用彤在清华时期发表的《理学谵言》等儒学论文,是探究新儒家和学衡派产生渊源的重要文献。他以道德为立己和立国的基本,阐发以道德实践为本的宋明理学救治时弊的效用和它所具有的普遍价值。辛亥革命后从"反传统"到"接续"传统,学衡派是最早的转折点。汤用彤主导的学衡派在思想上与新儒家息息相关,都强调儒家的道德价值及其现实意义。藉此可为学界对新儒学与学衡派关系研究提供新的视角。  相似文献   

4.
中国现代文化保守主义的理想回应——《学衡》派文化观辑释李毅(南开大学马列部300071)在中国现代文化思想史上,《学衡》派是以其二十年代创办的《学衡》杂志而得名的。在“五四”新文化运动初兴之后,《学衡》杂志的诞生确有其特殊的思想意义。它是由吴宓、梅光...  相似文献   

5.
《学海》2019,(6):146-151
《学衡》创刊于1922年,以"论究学术,阐求真理,昌明国粹,融化新知"为宗旨。其创办人梅光迪、吴宓、刘伯明、柳诒徵等人承继乾嘉学派的学术精髓,以保护和发扬光大中国文化为己任,并在短时期内围绕该杂志在东南大学形成了南高学派。《学衡》有明确的编辑主张以及组织形式,历时11年之久,在国家危难之际创造了出版史上的奇迹,留下了丰厚的文化遗产。  相似文献   

6.
汤用彤留学汉姆林大学时期哲学文稿探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赵样永 《世界哲学》2008,(3):105-112
汤用彤在美国汉姆林大学时所写哲学、心理学论文手稿,幸承汤一介先生保藏,使我们得以了解他留学期间所受严格学术训练,领略那个时代前辈学者对西方哲学的系统研究和深刻理解。这些成果成为汤用彤后来著述的来源,反映出学衡派形成的思想轨迹。留关所学新知奠定了汤用彤的治学基础和方向,通过其传介,推进了国人的文化研究,具有思想启蒙和为现代中国学术奠基的历史作用。它的整理与发掘,为我们重新审视西学东渐史上一些重要问题提供了珍贵资源。  相似文献   

7.
父亲于1922年夏获哈佛大学研究院硕士学位,经梅光迪、吴宓推荐,接受了东南大学刘伯明校长的邀请,出任该校哲学系教授。时《学衡》杂志创刊号已于是年元旦推出。回国后,父亲即参加了《学衡》,后并被目为“学衡派”。该学派以“昌明国粹,融化新知”为宗旨,对当时的“新文化运动”持批评态度。父亲为《学衡》杂志写了许多文章,而大多是与印度哲学、中国佛教史有关的,如《释迦时代的外道》、《印度哲学之起源》、《佛教上座部九心轮略释》等等,并译翻了Edwim waddace所著的《亚里士多德哲学大纲》  相似文献   

8.
辛亥革命后,中国仍未摆脱积贫积弱、备受列强欺凌的困境,且在政治、军事、社会秩序等各方面陷入混乱局面;加之西方各种思潮蜂拥而入,对失去制度基础的儒学造成强烈冲击,从而导致了前所未有的意义迷失与传统文化的认同危机。如何尽快地拨乱反正,重建国人的价值体系,成为当务之急。这种情势为文化保守主义的崛起提供了条件,而欧战引发的西方文化危机则进一步为之提供了契机。作为学衡派中坚的汤用彤的文化保守主义观念,正是在此时开始形成,并走在了时代前列。较之  相似文献   

9.
西晋咸宁~太康之际,在朝中执政的“竹林名士”扶植下,玄学贵“无”派滥觞,于元康~永嘉之际风靡士族上层社会,其学术思想为何晏王弼贵“无”论与阮籍嵇康“元气”自然论的融合,与崇“有”派政治上共济而学术上颉颃。贵“无”派具有政治团体与学术流派双重性质,是西晋后期的学术主流派而非政治当权派,但是永嘉南渡后,作为“中兴名士”的主体建立了东晋王朝,并对江左意识形态的玄学化产生了决定性影响。  相似文献   

10.
黄静 《学海》2003,3(3):172-177
作为同时活跃于 2 0世纪 3 0年代中国史坛的两个史学流派 ,禹贡派和食货派有着密切的学术关联。顾颉刚与陶希圣二人有着共同的学术主张 ,都重视史料的搜集整理 ,《禹贡》半月刊和《食货》半月刊均贯彻着这一认识 ;禹贡派和食货派之间保持着学术上的往来 ,有合作也有竞争。这种学术关联在一定程度上揭示了 3 0年代中国史学发展的特点及走向 ,它是一代学人对中国史学发展做出的相同思考  相似文献   

11.
汤用彤留学哈佛大学时对宗教学进行了深入系统、追本溯源的研究.他的研究成果多为英文未刊手稿,其中不少问题和研究领域至今仍未被国内学界所及知.他关注宗教学的最新研究动态,采用考古学、人类学、语言学、心理学和神话学等学科方法,对各种宗教及宗教学各类重要问题进行学术探讨,显示出学衡派成员宗教观渐趋成熟的轨迹.汤用彤宗教学手稿成为他归国后相关讲义的来源,在中国人系统研究和引介宗教学方面具有首创意义.这批历史文献对于了解汤用彤佛教中国化研究的丰厚知识底蕴和研究方法,以及我国宗教学科的草创历程皆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2.
在全球化过程中,以英美为代表的西方国家宣扬所谓具有“普世性”的发展模式。进入21世纪,新自由主义“神话”逐渐“破灭”,以资本逻辑为核心的西方现代化遭遇“瓶颈”。针对西方现代化,俄罗斯的文化传统中一直存在“反启蒙”思想,“斯拉夫派”与“西方派”之争不仅是两条发展道路的选择,也是两种文明的对抗。在经历苏联解体、“休克疗法”失败后,俄罗斯学界出现了传统的“多种文明形态”理论的复兴,并尝试建构具有俄罗斯特色的文明形态,以此超越西方资本现代性的发展道路。从文明的角度看,中国和俄罗斯面临着具有某些共同特征的挑战,对西方现代化的“俄罗斯式反思”,对于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具有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13.
抗战时期,史学家钱穆和外国文学家、诗人吴宓在长沙临时联合大学、西南联合大学时为同事,后两人先后离开西南联大转到成都高校任教。两人属大范围朋友圈子的交往,与众所周知的吴宓和陈寅恪的紧密友谊关系、钱穆和顾颉刚的紧密友谊关系相比显然不同。然而,吴宓和陈寅恪私交虽密,但两人学术主旨并非完全一致;同样,钱穆和顾颉刚私交亦非常密切,但两人学术主旨差别也较明显。就学术主旨而言,钱吴两人反倒是更为接近,他们二人都是自命立志守护中国儒家传统文化的那样一种人。即使在极其需要弘扬儒家文化的抗战时期,儒家文化派仍然处于学界边缘,此由钱穆和吴宓二人在抗战时期的学术境遇可见一斑。  相似文献   

14.
经注学、历史学家泰伯里泰伯里(839—923年),亦译作塔百里、托百里或陀拔里;他的全名是艾卜·加法尔·穆罕默德·伊本·加雷尔·泰伯里,公元839年(伊斯兰历224年)生于波斯泰伯里斯坦(今伊朗马赞德兰省)的阿莫勒城。泰伯里所处的时代,正值伊斯兰文化、学术昌盛时期,四大教法学派业已形成,古兰经注学的“经训传统注释派”和“意见注释派”竞相争鸣,圣训。  相似文献   

15.
中国地大人多,民情驳杂,南北事异,雅俗情殊,文化、艺术、时尚乃至地缘民情差异悬殊,各有叮畦。略去枝节,最有代表性的不外乎京、海、粤三大派,其余多由此三派繁衍演绎而出。 京剧虽发源于安徽,最终却形成京派、海派两大派系。京派有梅兰芳、马连良,海派有周信芳。此三  相似文献   

16.
汪乾明 《学海》2003,(1):153-161
引 言90年前 ,顾颉刚先生在《努力周报》的《读书杂志》上发表《与钱玄同先生论古史书》 ,一时风际云会 ,在中国现代学术史上形成一个颇有影响的学术流派———古文辩派。 90年后的今天 ,我们还可以感觉到它的影响 ,以致于不少学者一再地呼吁要走出疑古时代 ,进而考古与释古。这些学者认为 ,古文辩派尽管在古史考辨上作出了许多贡献 ,但由于偏重于纸上的材料 ,对考古发掘重视不够 ,而现在的考古发掘已经得以推翻以前古史辩派的诸多学术成果。诚然 ,学术的进步体现在后代学者对于前代学者的学术成果的扬弃上 ,可是把顾颉刚理解为单纯的疑古…  相似文献   

17.
论中医学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论中医学派中国中医研究院基础理论研究所(北京100700)孟庆云在中医学理论体系中,由于学术主旨不同,学说、观点之异,其学术队伍中一批有较大影响的医学家发展承传的群体称为学派。因学术主旨不同而酿成不同的学派是中医学术发展中特有的文化现象。这一情况在理...  相似文献   

18.
麦格拉思是英国福音派著名神学家,他的神学思想代表了现代福音派神学的风貌。本文从麦格拉思的学术历程、信仰历程、著述简介和他的影响力等方面对他做一个简要的介绍,以期在国内推介其神学思想。  相似文献   

19.
纪华传 《法音》2007,(11):59-61
本刊讯10月24日,由中国佛教文化研究所与日本临济宗妙心寺派灵云院、灵云院国际禅交流友好协会联合举办的,"中日临济宗学术研讨会——关山慧玄无相大师的禅风"暨"则竹秀南法师中文版《东瀛禅语》首发式"在北京京都信苑饭店召开。国家宗教事务  相似文献   

20.
布达佩斯学派兴起于对前苏联东欧社会主义的批判。经过20世纪60年代的学术发展期及70~80年代的学术兴盛期,布达佩斯学派逐渐走向了衰落,至21世纪,其批判理论甚至走向了终结。一方面,衰落源于其历史使命的“完成”,即前苏联东欧社会主义社会已经不存在;另一方面,对终极目标的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