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28 毫秒
1.
J.斯坦利(JasonStanley)认为,并不存在赖尔所说的know-how与know—that的区分,因为前者可以还原为后者。本文力图证明,无论是罗素式还是弗雷格式命题观,都无法容纳斯坦利的还原所依靠的实践性呈现模式概念,因此斯坦利的还原是不成功的,我们有理由继续坚持赖尔式区分。  相似文献   

2.
关于knowledge—how和knowledge—that的区分是赖尔的《心的概念》中具有基础地位的区分,这个区分在2001年遭到斯坦利和威廉姆森的挑战,由此引发一系列讨论。在笔者看来,斯坦利和威廉姆森完全是在一个错误的方向上批驳赖尔的区分。赖尔的无穷后退论证真正具有突破性的结果是:只有联系到行为,才能说明何种要素使行为体现出理智性质。因此,赖尔真正建立的是行为与知识间的关系,而引入knowledge—how,是为了表达这种关系。  相似文献   

3.
历史上,康德第一次较为清晰地指出所有语句要么是分析语句要么是综合语句,同时给出了划分分析性语句与综合语句的依据,并明确认为分析性语句是不扩展知识的。康德给出的区分分析与综合语句的依据会带来明显的问题。弗雷格继承并发展了康德对于分析性观念的基本想法,在《算术基础》一书中给出了自己的对分析性命题的刻画,尝试论证算术真理是发展了的逻辑真理、是分析性命题相。相较于康德对分析性命题的刻画,弗雷格的刻画有明显的优点,克服了康德的定义带来的几个明显问题。同时,弗雷格也明确反对康德的分析命题并不扩展知识的这一想法,尝试着指出在一种意义上分析命题是扩展知识的。  相似文献   

4.
真的概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弗雷格的语义学蕴涵了两个不可调和的推论:其一认为语句的意义先于命题,命题先于真,这种观点发展成为最少量论;其二认为真先于命题,因而也先于语句的意义,这种观点发展成为成真条件论.结合维特根斯坦的意义即用法的观点,得出的结论是:意义理论的核心概念并不是真,而是一个陈述得到证明的观念,意义理论并不必须采取成真条件论的形式.作为最少量论和成真条件论共同基础的奎因式语义转换原则是包含矛盾的.结合了语义转换原则和塔斯基真的定义的最少量论者必定排除戴维森式成真条件论.  相似文献   

5.
戴维森关于意义理论的研究经历了一个变化、修改、发展的时期,其后期意义理论呈现出与早期成真条件意义理论的明显不同。他后期力争提出一种关于新的语言理解理论,这种新的理解理论与赖尔对"knowing how"的探究具有一种本质的联系。为此,本文试图论证戴维森的后期意义理论实质是一种关于语言意义理解的"knowing how"的理论。解释者在具体的交流行动中知道如何使用真理概念在交流过程中正确解释说话者的话语意义,并不需要预先假定关于语言意义的"knowing that"。  相似文献   

6.
不同类型的语句在产生信念之谜的可能性上存在差异,这可以支持分析语句或分析命题存在这一论点。为达到这个理论目的所采用的论证策略是这样的:第一步,根据所定义的主观翻译原则与客观翻译原则,考虑各种不同的实义词,从日常对象到人工物语词,到像单身汉这样的语词,含有所有这些语词的语句都有产生信念之谜的可能性。然后,考虑按通常的标准被认为是综合的或分析的语句,发现仅仅从分析语句还不能构造克里普克的信念之谜。第二步,论证在分析与综合区分不存在与不同语句产生信念之谜之可能性上的本质差异不存在之间有一种类似蕴涵的关系。因为已经证明分析语句与综合语句在产生信念之谜的可能性上有实质差异,故可以推出分析性的存在性。  相似文献   

7.
本研究采用五种不同内容的命题(一种抽象命题,四种具体命题)在两种不同实验条件之下(说理由和不说理由)研究大学生解决四卡问题的困难原因及叙述理由的元认知调控嵶饔谩=峁っ鳎目ㄎ侍獾睦言蚴嵌喾矫娴模鹗隼碛傻脑现骺囟月呒逗屯际綅知识的运用具有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8.
单称命题观念的可理解性和合法性是当代弗雷格主义语义学与罗素主义语义学争论的焦点问题。在模态结构下,单称命题观念与一系列强有力的基本假设相冲突。普兰廷加等人发展了一个专门针对单称命题的标准论证,试图通过归谬论证来证明单称命题观念是不融贯的。面对之于单称命题理论的这一挑战,一种颇具潜力的应对策略是区分两种真理观念,即命题在"世界里"为真与命题在"世界上"为真的区分。此策略试图表明,承诺单称命题"在世界上为真"并不导致与基本假设相冲突。本文在此专门考察这一策略的可行性。基于真理问题与指称问题的内在联系,即语句指称(真值)是语词指称的函项,我们力图证明,两种真理观念的区分实际上可还原为著名的顽固指称固定性和持续指称固定性的区分。而后一区分可以相当严格地在卡普兰的二维语义学框架下得到说明。此框架的实质基础是指称纳入的概念。文章基于对空名语义学的相关分析,通过借鉴埃文斯的描述性名称构造方式,构造了一种独特的绝对空名。最后,以此为基础,我们试图表明卡普兰框架下的指称"纳入"概念难以贯彻到底,继而,以之为基础来为单称命题观念提供辩护的策略也难以维系。  相似文献   

9.
怀疑论,常识与实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黄敏 《现代哲学》2007,12(4):101-106
文章依次分析比较了摩尔、马尔科姆和维特根斯坦应对怀疑论的方式及各自的论证技巧,展示了常识在何种程度上能够给出一种避免怀疑论的基础。文章认为摩尔和马尔科姆的论证都是不充分的,维特根斯坦关于语法命题与经验命题的区分补充了其中缺失的部分,其中起作用的是一种游戏误置论证。这意味着,能够避免怀疑论的是一种实践态度。  相似文献   

10.
张力锋 《学海》2023,(2):198-206
当代索引词理论以特征/内容、使用语境/赋值情形两对区分为方法论基础,建立以直接指称理论为核心的索引词语义,使得索引词等直接指称词项的语义内容摆脱认识论纠缠,令认知含义和真值条件各安其所。虽然单称命题遭遇较严重的本体论挑战,但完全可以从曲全论、必然论以及指称和存在的语言哲学区分等不同方向从容应对。在此基础上,可为索引性语句构造扩张版可能世界语义。  相似文献   

11.
一、西方哲学的理智直观情结自从古希腊哲学家区分了理智和感性知识的高下,从而确立了西方哲学注重分析、推理和论证的知识论传统以来,由于感性与理管各有所长、各有所短,哲学史上许多思想家都认为,除感性的和单纯理智的知识之外,还应当存在第三种类型的知识,即一种理智直观的知识。这样一种知识既保有来自直观的清晰性,又超越了感性知识的朴素性;既是对本质或规律的把握,又扬弃了理性推论的中介,因而是最高的知识。柏拉图在可感世界之上悬设出一个理念的世界,而所谓理念本来就是要靠灵魂来观照(饲ein)的“可见之物”(eidos)…  相似文献   

12.
一、词项和命题亚里土多德在言语和思想这两个层次之间做出的区别为分别处理词项语义学和命题语义学提供了根据:名词和动词以及与之相应的思想层次,它们尚不包括任何形成可应用真和假这两个概念的组合(symplokecomplexic);由一类与真和假有关的组合所形成的表达式和思想层次。正象亚里士多德用真和假这两个概念作有关的组合种类的标准那样,中世纪关于言语和思想的复合单位(。omplexa)的语义学,集中在用于作出陈述,因而要么真要么假的语句——而逻辑主要考虑的正是这种语句。用于表述某种或真或假的东西的语词组合(。ratioverumhl…  相似文献   

13.
虽然人们通常将科学(science,Wissenschaft)二分为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或三分为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和人文科学(humanities,德语中称为Geisteswissenschaften[精神科学]),但是,在以自然科学为一方和以人文社会科学为一方这两种知识形式之间存在的并不是一种平等的关系。如果说,在近代初期,这两种知识形式还未加区分,即使加以区分也被看成是共同探索世俗真理的同盟,那么,至少到了十九世纪初期,这两个领域的分化已经失去了原来作为两个“独立而平等的”知识领域的意义:一…  相似文献   

14.
刘畅 《世界哲学》2010,(3):68-82
本文的主题是说话人的意思/意指(meinen)这个概念以及它与语词、语句的意思(Bedeutung)之间的关系。文中讨论了维特根斯坦对这两种观点的批评:1.意指是一种心灵活动、心灵过程;2.意指为所说的句子赋予了意义,“注入了灵魂”。文章的最后一部分对“意义”与“意思”的概念区分作一小结。  相似文献   

15.
条件推理与概率判断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邱江  张庆林 《心理科学》2007,30(2):301-304
选取6个具体内容的条件命题和1个纯形式的条件命题作为实验材料,以大学生为被试,深入探讨了条件推理的认知加工机制。结果发现,大学生被试对四种推理形式的认可程度主要与范畴前提的概率值成正比,条件推理似乎是一种基于概率判断的直觉而高效的认知加工过程,进一步证实了Oaksford(2000)以及Evans(2003)等人的观点。  相似文献   

16.
在理智的探索中,从一个语句的真来论证另一个语句的真是很普遍的做法。这种论证有些属于逻辑的范围,有些则不是。如果论证只考察语句的结构,而不涉及其内容,那么它们就属于逻辑。而语句的结构是由语法结构形成的。因此,语法、真值和逻辑是密切相关的。逻辑研究那些全靠语法结构来决定的真值条件。依照上述思路,说一个语句逻辑地蕴涵另一个  相似文献   

17.
弗雷格把语句的涵义看作思想,把语句的指称看作真值。本文接受弗雷格关于语句的涵义-指称的意义结构,但把语句的涵义和指称分别改为语法意义和事态。语句的真或假是语句和它所指称的事态之间的一种关系,类似于名称同它的指称对象之间的实-空关系。弗雷格关于思想的客观性转换为语法意义的客观性,体现为语言共同体成员的主体间性。本文区分了指称对象和指称意向,把指称意向定义为涵义和语境的结合,相当于弗雷格所说的判断。本文还对语句的语法意义和认识论意义作了区分。  相似文献   

18.
汉语语句句式表征及命题表征能力的年龄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耿海燕  张述祖 《心理学报》1996,29(3):252-259
通过三个年龄段的被试对同命题不同句式汉语语句再认的比较,以再认比率和再认反应时为指标,探讨了句子在记忆中的表征问题。研究结果表明:(1)命题表征是一种原始倾向,既不同于记忆准确性的年龄发展,它在性质上又区别于记忆误差。把句式表征与命题表征分化开是后天发展的结果;(2)命题表征的建立和巩固需要时间,但一经建立,巩固性较强。相反,句式表征的巩固性较差。  相似文献   

19.
为了从知识基础和创造性思维视角探讨跨学科知识整合的条件,以125名高二学生为被试采用相关研究设计考察了学业成就、创造力与跨学科概念图创造能力的关系。结果发现:(1)学业成就与跨学科概念图创作能力正相关;高成就组在命题、交叉和总分维度上的表现优于低成就组;而中成就组在命题和总分维度上的表现优于低成就组;(2)创造力与跨学科概念图创作能力正相关;创造力的流畅性和独创性与跨学科概念图的所有维度正相关;灵活性与概念图创作的命题、交叉、范例和总分正相关;(3)学业成就与创造力能够中等程度地预测跨学科概念图创作不同能力组被试的分布。这表明学业成就和创造力是跨学科知识整合的基础。  相似文献   

20.
张瑛 《逻辑学研究》2011,(1):109-119
对于句子“(天)正在下雨”中是否存在着John Perry所称的“未述成分”,以表明下雨地点的这一问题,当代语言哲学各家给出了不同的解答。本文着重分析Stanley反对“未述成分”的两个论证,即“约束论证”和“强生成论证”,试图反驳Stanley的观点。进而表明在言语交流中,“(天)正在下雨”这一语句确实存在着没有明白说出的构成成分,说话者通过运用语用规则来“填充”这一成分。最后,借助Lewis的框架,作者刻画了“未述成分”是如何由语用规则衍生并且限制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