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20世纪80年代,在中国社会经历的巨大变革中,在思想解放的政治潮流提供的空间中,李泽厚以自己承续六十年代的学术创造精神,引领时代潮流,以思想史的文化哲学阐释、以美学直到伦理学的颠覆性建构,以所谓主体性实践哲学为改革开放提供了哲学武器,是那个时期公认的思想旗帜。20  相似文献   

2.
2011年5月7-8日,由杭州师范大学中国哲学与文化研究所、上海社会科学院哲学所《哲学分析》编辑部、北京大学出版社、华东师范大学哲学系、华东师范大学中国现代思想文化研究所联合主  相似文献   

3.
论庄子思想之美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庄子》文本中直接论述美的内容虽然不是很多,但是庄子哲学和《庄子》一书始终都贯穿着一种心学与泛审美主义的美学精神。或许正因为此种思想特色,李泽厚干脆说庄子哲学即美学(李泽厚,第178页)。对庄子思想作美学探讨,大体可以从庄子美学与庄学之  相似文献   

4.
王国维(1877—1927),中国近现代之交最杰出的学者之一,他在文学、美学、史学、教育学、考古学、古文字学、音韵学等多种领域中取得了一系列卓著成果。在美学与文艺理论领域,王国维的《红楼梦评论》、《人间词话》、《宋元戏曲史》都有开山的地位。他的学术经历屡变,其学术路径大致是:西洋哲学——文学(填词)——戏曲——古文字、古史及训诂音韵——西北地理及辽金元史。王国维研究文学、哲学,主要集中在其学术生涯前期,大致是在1901年至1911年,即王国维转向治史之前。 一 在中国近现代社会转型时期,王国维深受西方思想影响,王国维的美育思想也打上了西方思想的烙印。王国维早期的美学和文学理论西化的痕迹特别明显,因为他是站在西方思想的立场来研究、  相似文献   

5.
《乐记》受到了《荀子》和《易传》的影响,由此形成了两种根本不同的美学观。其中源于《荀子》一系的美学思想以现成性的世界为哲学基础,认为音乐的源泉在于心与物相感,而源于《易传》一系的奖学思想则以生生性的生活世界为哲学基础,认为音乐以生活世界的本体为源泉。在以西方主客二元文化为主导的现代语境中,现代人对源于《荀子》的美学思想有明确的理解,但对源于《易传》的美学思想却发生了十分严重的文化“误读”,以致于多数现代学者将其全盘否定。其实,只有来自《易传》的美学思想才是《乐记》理论的精华,它真正代表了中国美学的精神,是西方传统文化难以解读的中国学术思想,是中国人对世界文明的独特贡献。  相似文献   

6.
<正>2014年12月27日,上海师范大学哲学学院崔宜明教授新著《先秦儒家哲学知识论体系研究》专题学术研讨会在华东师范大学召开。此次会议由华东师范大学中国现代思想文化研究所、华东师范大学哲学系、上海大学社会科学学院、上海师范大学哲学学院、上海师范大学中国传统思想研究所及《东方早报》等多家单位联合发起。来自华东师范大学、上海大学、上海师范大学等单位的专家学者就《先秦儒家哲学知识论体系研究》一书的写作风格、研究理路与哲学意蕴等方面进行了深入探讨。本次会  相似文献   

7.
<正>第十三届《哲学分析》论坛——"生活哲学与现代人类生存"学术研讨会于2016年5月28—29日在浙江大学紫金港校区顺利举行。该论坛由浙江大学哲学系、《哲学分析》编辑部与浙江大学亚太休闲教育研究中心联合组织,会议围绕着"生活哲学"的主题,从政治哲学、马克思主义哲学、现象学、古典哲学、中国哲学、美学、休闲学等不同视角进行了层次丰富的解读。来自14余所高校及科研院所的80余位学者  相似文献   

8.
海德格尔的存在论美学对李泽厚思想转变影响重大。20世纪50年代,囿于各种原因,李泽厚对海德格尔的思想尚未重视。六、七十年代,李泽厚通过对康德的研究吸收海德格尔的存在哲学,为其思想的转折作了铺垫。作为重要的转折期,80年代,李泽厚逐渐显露出对海德格尔存在论思想的兴趣,并且吸收了他的存在哲学来补充自己的美学理论。90年代,李泽厚对海德格尔态度的摇摆,是基于他对当下社会的反思。20世纪至今,李泽厚更加重视伦理学,并更加活用海德格尔的存在论来探索人生问题和哲学发展的前路。李泽厚美学思想的转向并非是颠覆性的,事实上,李泽厚美学思想的发展和他对海德格尔的吸收和反思体现了他对存在主义批判、发展的历史过程。  相似文献   

9.
20世纪80年代,杨春时的《审美意识系统》《艺术符号与解释》等著作,初步形成了关于审美超越性的理论,并为其找到了一个理论基石--人类意识的总体结构理论.之后,他汲取西方现代哲学、中国老庄、禅宗美学的思想资源,关注中国现代化的道路,在90年代后,《生存与超越》《走向后实践美学》等著作,形成了与实践美学分庭抗礼的"后实践美学"体系,而"主体间性"理论是该美学体系的基石,促使中国美学开始向现代美学转型.杨春时的治学心得主要是:常存问题意识,不断超越自我;冲破学科界限,打通人文学科;接收西方理论要使之中国化.要有自己的创造;以思想带动学术.  相似文献   

10.
由《哲学研究》杂志编辑部和吉林大学哲学系共同编辑的《中国近现代哲学史论文集》,即将由吉林大学出版社出版。该论文集是在《哲学研究》编辑部、吉林大学哲学系、《吉林大学学报》编辑部、《社会科学战线》杂志编辑部,于去年七月在长春市召开的中国近现代  相似文献   

11.
关于审美文化的对话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关于审美文化的对话聂振斌滕守尧章建刚徐碧辉(中国社科院哲学所美学研究室100732)徐(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所副研究员,哲学博士。)经过两年的努力,《中西审美文化》课题终于完成了。应《哲学动态》编辑部之约,咱们一起谈谈自己在完成这个课题时感受最深、最满...  相似文献   

12.
1987年6月24日至28日,《中国哲学史研究》编辑部在京举行第八次夏季学术讨论会,中国哲学史学会会长张岱年等30多位从事哲学,中国哲学史教学和研究的学者出席了会议。会议讨论了“中国现代哲学的发展”问题。现将讨论情况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13.
庞跃辉:男,1958年3月13日出生,中共党员。现任重庆交通大学人文学院教授、学院教授委员会主任。从事马克思主义理论、美学教研工作。独著出版《交通美学系统论》《演讲与美》、主编出版《经济文化价值论》《城市审美文化论》《现代商品美学》、合著出版《技术美学原理》等专著.并在《中国社会科学》《求是》《清华大学学报》《复旦学报》《浙江大学学报》《四川大学学报》《社会科学》《学术研究》《人文杂志》《光明日报》等发表论文40余篇。被《新华文摘》《中国人民大学报刊复印资料》《高等学校文科学术文摘》等转载13篇。科研成果荣获四川省人民政府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二等奖1项.重庆市人民政府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二等奖1项、三等奖2项.重庆市五个一工程奖1项.光明日报优秀论文一等奖1项。荣获重庆市宣传文化首批五个一批优秀人才称号。重庆交通大学名师奖获得者。  相似文献   

14.
包兆会 《天风》2016,(6):52-53
他曾是晚清庠生,在国学方面有很高的造诣,其学术生命的多半时间都是在向教会大学的学生们教授中国哲学与中国文化,著有《孔子哲学》、《孟子研究》、《道家哲学》、《中国学术体系》等著作。他也是上世纪中国基督教本色化运动不可或缺的重要人物;而他在中国宗教史尤其是中国基督教史研究方面所做出的开创性贡献,又奠定了其杰出的教会史学家的历史地位。其基督宗教方面的著作有:《中国基督教史纲》、《中国宗教思想史大纲》、《中国历史的上帝观》、《基督徒之佛学研究》、《孙文主义与耶稣主义》等,另独编和合编有《耶稣基督》、《评基督抹杀论》、《中国文化与基督教》等。他是当时中国基督教界比较有影响力的、多产的基督徒学者之一。他就是王治心。  相似文献   

15.
为了进一步推动城市与空间哲学研究,2011年6月11日,由《哲学动态》编辑部,苏州大学中国特色城镇化研究中心、哲学系、《苏州大学学报》编辑部共同主办的第二届空间理论与城市问题全国学术研讨会在苏州大学召开。来自北京大学、复旦大学、南京大学、华中科技大学、华东师范大学、  相似文献   

16.
"儒道互补"最早是李泽厚在《美的历程》中提出,后来在《华夏美学》中被确立为中国美学史观。"儒道互补"命题被广泛接受,但在接受中存在着误读。经过进一步梳理可以发现,"儒道互补"美学史观具有独特而丰富的内涵:其前提是儒道思想的同一性,实质是儒家主干,以道补儒;动力是儒道思想对屈骚传统、禅宗美学和近现代各种美学思想的兼收并蓄,"自然的人化"观是其现代转化形态。"儒道互补"美学史观的这些内涵与诸多学者所谈及的强调儒道之间差异、儒道之间平等、与屈、禅思想无关,只局限于中国古代美学思想而与近代人性解放和西方美学几乎无关的"儒道互补"思想完全不同。正本清源有助于深化对"儒道互补"这一重要且复杂问题的认识。  相似文献   

17.
<正>2022年11月26日,山东大学易学与中国古代哲学研究中心、中国周易学会、《周易研究》编辑部成功主办了“首届生生哲学高端论坛”。国内外20位在生生哲学领域有所建树的知名学者共聚云端,深入研讨生生哲学,主题深刻、视野开阔。本次论坛贡献了很多原创性思想,既推进了以生生为中心的哲学思想的现代阐释,也加深了中西哲学的交流和对话。20位学者从各自的学术视野出发,围绕着“生生”这一中国哲学的核心命题展开了别开生面的论述。一方面,  相似文献   

18.
日本《现代与思想》季刊,连续三期刊载了以《斯大林主义研究》为主题的大型学术讨论会的记录,对斯大林的思想和实践,从哲学、政治、经济、法学、美学及其国际影响等多方面进行了探讨。下面是同哲学思想有关的点滴材料。转折  相似文献   

19.
<正>中华文明的复兴必须建筑在重新辨识和激活自身文化传统的基础上,而现代性对当代中国社会的全面渗透,则为我们重新辨识自身传统,敞开自身文明的新可能性提供了最重要的视角。以此为背景,2015年9月12~13日,由东北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部哲学院、《哲学研究》编辑部和《哲学动态》编辑部主办的"中华传统文化的思想智慧及其现代意义"研讨会在吉林长春召开。来自中国社会科学院、清华大学、复旦大学、南开大学、中山大学、吉林大学、东北师范大学、辽宁大学和黑龙江大学等多所高校和科研机构的30余位学者参加了研讨。一、反思传统文化研究的立场与方法  相似文献   

20.
关于冯友兰思想进程的讨论——“中西哲学与文化的融合与创新”学术讨论会简介冯友兰先生是中国现代哲学界中有着特殊地位的人物。许多学者都认为,研究中国现代哲学可以超出冯友兰但不能绕过冯友兰。研究冯友兰的学术思想及其生平的文献越来越多,以至被认为出现了一门新的学问——“冯学”。1995年12月正值冯友兰先生诞生一百周年,为纪念这位哲学家、哲学史家和教育家,在清华大学举行了主题为“中西哲学与文化的融合与创新”的国际学术讨论会。对冯友兰学术思想发展历程的研究和评价,自然成为会上讨论的热点之一。冯友兰早年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