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J.斯坦利(JasonStanley)认为,并不存在赖尔所说的know-how与know—that的区分,因为前者可以还原为后者。本文力图证明,无论是罗素式还是弗雷格式命题观,都无法容纳斯坦利的还原所依靠的实践性呈现模式概念,因此斯坦利的还原是不成功的,我们有理由继续坚持赖尔式区分。  相似文献   

2.
据赖尔的判断,技能知识(knowinghow)和命题知识(knowingthat)是两种不同的知识类型。近些年,因为某些哲学家的牵强论证,这一区分面临被抹煞的危险。从讨论技能知识归属语句(KH语句)的成真条件入手,指出若干候选建议的困难后,本文致力于论证一种替代方案,通过阐明KH语句的成真条件之区别于KT语句(命题知识归属语句)的特异性,捍卫了赖尔区分。  相似文献   

3.
现代哲学家赖尔把笛卡尔的学说称为"机器中的幽灵说",认为笛卡尔犯了范畴错误,并提出了自己所谓的心的理论。但是赖尔虽然正确指出了笛卡尔的错误,却仍然无法解决身心问题,其自身理论面临着困境。赖尔将心的本质理解为行为,然而哲学家对赖尔的批评表明对心的词汇的物理行为分析是不可能成功的。赖尔的困境是其哲学本体论的必然结果,在赖尔那里还是把世界描述为"心-物"的二元对立,而在二元论框架内是无法解决心身问题的。  相似文献   

4.
戴维森关于意义理论的研究经历了一个变化、修改、发展的时期,其后期意义理论呈现出与早期成真条件意义理论的明显不同。他后期力争提出一种关于新的语言理解理论,这种新的理解理论与赖尔对"knowing how"的探究具有一种本质的联系。为此,本文试图论证戴维森的后期意义理论实质是一种关于语言意义理解的"knowing how"的理论。解释者在具体的交流行动中知道如何使用真理概念在交流过程中正确解释说话者的话语意义,并不需要预先假定关于语言意义的"knowing that"。  相似文献   

5.
人类行为的刺激-心理活动-反应的数学公式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唐孝威 《应用心理学》2002,8(2):51-52,14
在一些简单情况下 ,人可由对刺激的主观体验和简单的心理加工 ,作出决定并产生反应。在假设简单心理加工的幂定律后 ,可以用一组数学公式 ,即文中的式 ( 1 ) ,( 2 ) ,( 3 ) ,( 4) ,来定量描述人类行为的刺激—心理活动—反应关系。  相似文献   

6.
在这篇论文中,格菜斯和斯特劳森试图为分析—综合区分辩护,他们认为奎因对该区分提出的批评不能为他对区分的拒绝提供辩护。两位作者的理由是:第一,分析—综合区分的存在有一个支持性的普遍前提,这个前提以分析性词组的日常用法和哲学用法为基础;第二,虽然分析性词组中的概念没有得到有效的形式定义,但通过对概念的语用分析,我们可以提出有效的非形式定义,而且任何定义都应当以语用实践为依据;第三,接受整体论与接受分析—综合区分是一致的,两者之间不存在矛盾。  相似文献   

7.
本文审视了聂敏里《意志的缺席——对古典希腊道德心理学的批评》一文中提出的几个基本观点,即古希腊意志概念的缺席、康德意志概念的优越性、行为之道德属性应归责于意志以及赖尔对意志概念的消解之无效性,并对其各自做了回应。通过进一步的分析和考量,本文提出如下观点:(一)与狄勒"古希腊无意志"一说中所发现的、在古希腊哲学中缺席的意志概念,对应的是康德的自由抉择(Willkür)概念,而非其意志(Wille)概念——康德将道德的善恶归责于自由抉择,而非作为实践理性的意志;(二)康德也认识到了赖尔所批评的身心间因果作用的问题,而重视赖尔所提出的问题,有助于进一步理解康德将意志限制到道德领域的做法。  相似文献   

8.
心理契约破坏感对员工工作态度和行为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沈伊默  袁登华 《心理学报》2007,39(1):155-162
通过对398名企业员工的问卷调查,探讨了组织支持感(POS)和领导—部属交换(LMX)在心理契约破坏感对员工工作态度和行为影响中的中介作用。结果表明:(1)POS在心理契约破坏感与员工工作态度(组织认同和留职意愿)的关系中起中介作用,但POS只能部分中介心理契约破坏感与留职意愿的关系。(2)LMX在心理契约破坏感与员工组织公民行为(利他行为、个人主动性、人际和谐和保护公司资源)间起完全中介作用。(3)LMX对员工的工作态度(留职意愿和组织认同)不具有直接的影响作用,它主要是通过POS的中介对其产生间接的影响  相似文献   

9.
《太平经》认为人的善恶行为是由人的主观意志所决定的,源于行为主体善或恶的本性,所以《太平经》一再强调心性美、行为美的修养是修仙学道的重要内容与内在要求。而"守一"之法是修养崇高人品人格美的重要途径,强调通过修炼"守一"之法,排除心中杂念,保持心神宁静,回归人本性中最朴实的善美。同时,《太平经》的"善—美"思想又是建立在"孝"、"忠"等传统"礼教"化了的伦理—美学的观点基础之上的,因此世俗伦理化的"善—美"又表现为"孝—美"与"忠—美"。此外,《太平经》的"善—美"思想还具有明显的宗教伦理特色,即它是以宗教的"善恶报应"论、"承负"说的形式出现的。利用人们对神灵的敬畏,迫使人们规范自己的行为,具有明显的社会伦理—美学的教化意义。  相似文献   

10.
居飞 《世界哲学》2016,(6):40-49
自无意识被发现起,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深化了对人类精神世界的认识。其所构造的多重内外现实之区分模式不仅重构了人类的精神结构,同时也动摇了古典形而上学及认识论的基础。而拉康借结构主义潮流,在其符号—想象—实在三联体基础上,以语言"外部决定论"与"实在之外在"等阐述不断深化、也重新定义了精神结构所内在的多重复杂内外关系。  相似文献   

11.
编制区分参照对象的个体主义—集体主义问卷,检验其信度和效度.在文献和实证研究基础上,构建个体主义—集体主义的理论维度,编写问卷条目.先对385名被试实施初测,进行项目分析和探索性因素分析.再对766名被试实施再测,进行结构验证和信度检验.结果发现,区分参照对象的个体主义—集体主义问卷是包含价值选择和行为理念的两维结构,由19个条目组成.该问卷构想效度和信度良好.因此,区分参照对象的个体主义—集体主义问卷可以作为测量个体主义—集体主义的有效工具.  相似文献   

12.
西方逻辑学界或哲学界似乎只有弗雷格、卡尔纳普、塔尔斯基以及蒯因等为数不多的几个人严格区分了表达式的使用和提及,不少逻辑学家或哲学家,甚至连罗素、刘易斯、马库斯以及赖尔之类的大家都将其混为一谈。使用和提及的区分自始至终贯穿于蒯因的逻辑研究之中,充分体现了他在逻辑研究中对精确性的不懈追求,可以说它是一把打开蒯因逻辑观之门的钥匙。本文明确地指出,单独词项(包括变元)在暧昧语境中是被提及的,而在透明语境中是被使用的,并从使用和提及的独特视角,以哲学的眼光重新审视了蒯因的逻辑观,从而全方位地凸显了他研究逻辑的科学精神。  相似文献   

13.
任何一种伦理学理论形态都必须面对“道德具有何种力量”的问题.韦伯的理性主义伦理学沿着理论与实践两个方向思考这一问题,一是展开价值哲学的探索,着力探讨伦理学同其他学科的关系问题,由此确立起一种“文化—规范”的论域;一是做出历史哲学取向的研究,目的在于揭示伦理作为价值符号生产之一种形式,曾经在人类历史进程中发挥了何种作用,以此形成一种“经验—历史”的研究场域.韦伯的伦理思考是在其解释社会学范围内展开的,因而不可避免具有内在的局限性.  相似文献   

14.
德国明斯特大学天主教道德神学教授布鲁诺·舒勒,是相称主义伦理学的重要代表人物。其最重要的伦理学贡献,是以天主教的视角分析了义务论和目的论的含义,并在此基础上解释了善的目的与恶的手段的关系、直接行为和间接行为之区分的重大道德意义,以及对双重效果原则的重新思考。舒勒的相称主义伦理思想在当代天主教伦理学发展中具有重要的地位。  相似文献   

15.
<正>受"北京大学海外名家讲学计划"资助,应北京大学哲学系陈波教授邀请,英国牛津大学逻辑学讲座教授威廉姆森(Timothy Williamson)于2015年10月8~19日访问北京大学哲学系。威廉姆森是英国科学院院士、英国皇家学会院士、欧洲科学院院士、美国文理科学院院士、丹麦文理科学院院士、爱尔兰科学院院士、爱丁堡皇家学会院士、亚里士多德学会和心灵学会现任会长,是当今最有影响力的哲学家之一。10月16日和17日,在北京大学召开了"威廉姆森:逻辑和哲学"国际研讨会。本次会议  相似文献   

16.
研究基于不同任务的自我参照效应对探讨儿童自我—他人的区分有重要意义。本研究使用三个实验探讨了4~9岁儿童出现自我参照效应的时间。研究操纵了由自我所有权和自我参照评价引发的两种自我意识:以物体为基础的自我意识和以概念为基础的自我意识。实验1用所属物的类别任务、实验2和实验3使用特质评价任务进行测量。结果表明:(1)5岁儿童记自己的物品比别人更多,表明儿童能以物体为基础区分自我与他人;(2)7岁儿童出现对自己人格特质形容词的记忆优势,表明儿童能以概念为基础区分自我与他人。研究结果证明了在儿童区分自我与他人的过程中,自我所有权为基础和自我参照评价为基础的自我意识存在明显的分离。  相似文献   

17.
小学儿童自尊发展的特点及其与同伴接纳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研究以455g小学3~6年级儿童为研究对象,采用问卷调查法区分了传统上的高、低自尊,并在此基础上把高自尊区分为防御性高自尊和真正性高自尊,探讨了两类高自尊儿童的同伴接纳状况。结果表明:防御性高自尊儿童多于真正性高自尊儿童,防御性高自尊儿童中女生显著多于男生;防御性高自尊和真正性高自尊儿童的同伴接纳程度均显著高于低自尊儿童,并且真正性高自尊儿童的同伴接纳程度显著高于防御性高自尊儿童。  相似文献   

18.
无论是在柏拉图那里还是在亚里士多德那里,在他们颇具代表性的灵魂二分或三分学说中均没有意志概念的位置。我们可以说,在古典希腊道德心理学中并不存在着一个意志概念。而当我们进一步考察与意志概念相关的行为道德责任问题,特别是考察亚里士多德的自愿与不自愿概念时,我们可以发现欲望和理性二元结构是古典希腊道德心理学解释行为道德责任的主要思想资源,在这样的一个结构中意志概念是缺席的。赖尔与威廉斯等人所代表的极端观点认为,没有意志概念的古希腊道德心理学比有意志概念的现代道德心理学在解释与说明人的行为上可能更为成功。这种观点值得商榷,意志概念不是一个心理官能和心理活动的概念,而是同行为的主体性相关。古典希腊道德心理学在根本上是一种自然主义行为心理学,它所根本缺失的恰恰是行为的道德责任概念。  相似文献   

19.
亚里士多德在《论灵魂》中提出了一个多层次的欲望概念,并在其道德哲学研究中对这个概念作出了进一步的发展。他区分了一般而论的欲望和具体的欲望形式,前者通常被认为是灵魂中与理性相对的部分,后者则根据其目标以及追求方式的不同而区分为欲求、冲动和想望。其中,想望作为一种特殊的欲望,本身便包含了对价值的敏感并且自然地与理性判断一致。本文试图指出,一般而论的欲望概念难以为人类行为的多重动机及其相互间的竞争关系给出恰当的说明,而一种经过区分的欲望概念则突破了理性与欲望对立的传统思路,不仅使我们对人性的复杂具有更加深入的认识,同时有助于我们更好地观察人类行为并对其作出恰当的道德评价。  相似文献   

20.
运动视觉中计时行为的控制操作理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运动视觉中的计时行为分为两类 :拦截行为和制动行为。“环境—活动者系统”(EAS)中的信息决定着计量行为的控制操作。本文阐明了信息和EAS的特性 ,通过对 tau-margin在拦截行为中的作用以及视觉变量τ对于制动操作重要性的分析 ,论述了运动视觉中计时行为的控制操作理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