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大脑左侧角回是语言认知神经科学研究发现的一个重要语义加工脑区。该脑区在词汇语义加工中的具体功能还没有得到统一的认识,成为研究者广泛关注的热点和焦点问题。结构上,角回位于颞叶、枕叶和顶叶交接区,并且具有广泛的白质纤维束连接,这决定了它可能具有跨区域信息整合的功能。它在高水平语义表征、模态和特征信息联合表征、语义关系表征以及语义整合加工中参与激活,可能是语义表征和加工的信息“聚合区”。然而,左侧角回在语义表征枢纽、语义执行控制加工、默认模式网络的语义加工三方面还存在功能争论,未来研究需要综合考虑左侧角回的解剖结构基础及其与广泛脑区连接的特点,对角回子区域的功能进行深入细致地探讨。  相似文献   

2.
关于汉语合成词的表征方式历来存在争论:是分解式表征还是整词式表征?文章阐述了整词式表征存在的心理可能性和实验证据,并指出该表征由语音、语义和字形三种不可分割的表征形式构成.前人研究表明,合成词在语音和语义层面可能拥有整词表征,但目前鲜有研究探讨整词词形表征存在的合理性.据此,文章试图寻找考察整词词形表征的研究范式及可能影响汉语合成词词形表征特点的语言因素.  相似文献   

3.
重复启动作业中词的语义透明度的作用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王春茂  彭聃龄 《心理学报》2000,32(2):127-132
用词素重复启动的方法考察合成词的心理表征。目标刺激为24个语义透明度词、24个不透明词以及48个非词(都是两个字)。启动刺激有5种:(1)目标词本身,(2)目标词的第一词素,(3)目标词的第二词素,(4)由目标词的两个词素颠倒后形成的非词,(5)包含目标词的一个词素的非词。启动刺激的呈现时间是100毫秒,随后是目标刺激400毫秒。被试的任务是尽快准确地按键判断目标刺激是否是一个词。研究发现,(2)、(3)、(5)条件下的重复启动中,透明度表现出显著的效应:透明词的启动量显著大于不透明词。结果支持合成词的表征受语义透明度的影响,透明词和不透明词的词素和整词在心理表征中的关系可能不同:前者是一种兴奋性的连接,后者是一种抑制性的连接。  相似文献   

4.
赵俊华  张大均 《心理科学》2006,29(3):752-754,743
语义启动是研究语义表征的主要范式。在过去的30年里,通过对语义启动效应的研究,词汇的语义表征理论也从符号联结发展到神经联结,其影响因素也逐步重视多方面的交互作用。究其问题,已有研究还存在很多不一致的结论,对语义内在的表征机制和学习机制缺乏深入了解,对影响语义表征的个体因素考虑不多。  相似文献   

5.
小学生应用题表征的类型和特点   总被引:8,自引:2,他引:6  
董妍  路海东  俞国良 《心理科学》2004,27(6):1352-1355
以124名小学六年级学生为被试。采用应用题解决问卷考查了我国小学生应用题表征的类型和特点。结果表明小学生应用题的表征方式有复述内容、图式表征、图片表征、直译表征、语义结构分析等;成功解题者和不成功解题者对各种表征方式的使用次数上没有显着差异;成功解题者和不成功解题者在各种表征方式下的解题成绩有显着差异,成功解题者在图式表征、直译表征和语义结构分析表征下的成绩显着优于不成功解题者。  相似文献   

6.
人脑如何表征语义信息一直以来是认知神经科学的核心问题。传统研究主要通过人为操纵刺激属性或任务要求等实验方法来定位语义表征脑区,这类方法虽然取得了诸多成果,但是依然存在难以详细量化语义信息和语境效应等问题。基于语义的分布式假设,自然语言处理(NLP)技术将离散的、难以客观量化的语义信息转变为统一的、可计算的向量形式,极大提高了语义信息的刻画精度,提供了有效量化语境和句法等信息的工具。运用NLP技术提取刺激语义信息,并通过表征相似性分析或线性回归建立语义向量与脑活动模式的映射关系,研究者发现表征语义信息的神经结构广泛分布在颞叶、额叶和枕叶等多个脑区。未来研究可引入知识图谱和多模态融合模型等更复杂的语义表示方法,将语言模型用于评估特殊人群语言能力,或利用认知神经科学实验来提高深度语言模型的可解释性。  相似文献   

7.
采用即时反应的心理启动技术,对思维风格影响英语词汇心理表征的途径和范围进行研究,结果显示,在真假判断任务下,不同思维风格被试在语音、字形和语义表征之间没有差异;在语义判断任务下,思维风格通过跟词汇的语义和词频交互途径,对英语词汇的语义表征产生影响.  相似文献   

8.
邢强  莫雷 《心理科学》2001,24(3):346-347
对大脑工作机理的研究和解释一直是认知心理学研究的基本问题。知识表征图式的研究源于对基于模型推理的认知和计算。在人工智能中,基于模型的推理主要包括在语义领域用计算提供真命题,基于规则的推理系统则是一个规则建构过程。现代认知心理学的研究不断的表明.许多人类的空间推理是基于模型的,而不是基于规则的;心理模型是通过知觉输入或自然语言的描述而建构的,它们可以看作是从一表征形式向另一表征形式的转换。  相似文献   

9.
非熟练中——英双语者的第二语言的语义通达机制   总被引:22,自引:3,他引:19  
使用跨语言启动条件下的真假字判断任务,通过变化启动刺激(英文单词)与目标刺激(汉字)采用4个实验研究了中-英非熟练双语者的第二语言的语义通达机制。被试为北京师范大学的学生63名。结果发现,当启动刺激(英文单词)的中文对译词与目标刺激之间的关系是翻译关系时,得到了显著的启动效应(实验一);当两者之间是语义联想关系时,前者对后者没有显著的影响(实验二);当两者之间是形似关系时,前者对后者产生了显著的抑制作用(实验三):当两者之间是同音关系时,前者对后者产生了显著的促进作用。这一结果表明,对于中国的英语学习者来说,他们的第二语言只能借助其汉语对译词的词汇表征通达其语义概念表征,实验结果在一定程度上支持了Mroll(1994)的层次模型。  相似文献   

10.
大部分人有过长时间注视一个字之后突然不认识这个字,或多次重复背诵一个词语后会发现这个词变得“陌生”的经历.早期的心理学家发现在字词持续注意过程中语义会丢失,他们将这种现象命名为语义饱和.经过100多年的研究,众多心理学家发展了多种语义评价的方法来测量语义饱和,并发现语义饱和可能发生在知觉表征、语义加工或者词语表征与语义的联结阶段.类似的现象在中文等语标文字加工中表现出一种特有的字形饱和.近年来,新的认知心理学实验范式和神经科学技术的发展将有可能使得语义饱和研究取得重要的突破.  相似文献   

11.
问题解决中对问题的外部表征和内部表征   总被引:23,自引:0,他引:23  
邓铸  余嘉元 《心理学动态》2001,9(3):193-200
传统观点认为,问题表征是问题解决构建问题的心理结构,是内在的知识、结构和神经网络,是问题解决的根本机制。但近来研究发现,问题的呈现方式、问题情景的成分和结构也对问题解决行为具有独立的指导、约束或决定作用,因此可以把问题表征划分为外部表征和内部表征。这两种表征具有不同的特征,对问题解决具有不同的作用机制。就学科问题解决来说,当前研究主要集中在表征的结构及影响因素方面,未来一个时期,此方面的研究迫切需要探明外部表征的结构、形式、内容及其与内部表征之间相互作用的机制,并建构适宜的研究方法体系。  相似文献   

12.
心理表征和意图是假装中两种最重要的心理成分,关于年幼儿童是否能理解假装中的这两种心理成分,研究者们得出了不尽相同的结论。一种观点认为3岁儿童就能理解到假装中的心理层面(心理表征、意图);另一种观点则认为儿童到了6岁都仅仅把假装理解为一种外表上看起来像某物的行为,并不能理解到假装中的心理层面(心理表征、意图),而恰恰对假装中的心理层面的理解才是假装理解的关键方面。这些争论可能与测试问题的推论方向与提问方式、对抑制控制能力的要求、假装动作与心理状态的平衡、任务情景与现实生活情景的联系、实验材料呈现方式等方面的差异有关。未来研究可以从结合执行功能、区分假装主体和假装旁观者、采用内隐的测试方法、关注与假装相关的其他能力的发展等角度,对儿童理解假装中的心理表征和意图这一问题进行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13.
多词素词的通达表征:分解还是整体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王春茂  彭聃龄 《心理科学》2000,23(4):395-398
有关通达表征的结构主要有三种观点词素、整词和混合的观点.分解存储的通达表征认为,在通达表征层次中只有不可再分的词素,而没有彼此独立的词条.也就是说,词语是以词素分解形式存储在通达表征中的.整词存储的通达表征认为,在通达表征中存储的都是整词,每一个词都有其独立的词条.混合的通达表征认为词素和整词都有可能是通达表征中的单元.它具有更大的灵活性.综合考虑已有的文献和进一步的理解思考,作者提出影响词语通达表征的两个因素语义透明度和词频.  相似文献   

14.
王瑞明  莫雷  伍丽梅  李利 《心理科学》2006,29(6):1320-1323
探讨空间信息对语义相关判断的影响。实验材料是具有内在纵向空间关系的词对,纵向呈现在计算机屏幕上,呈现顺序与指代物的空间位置次序一致或不一致,要求被试对词对进行语义相关判断。综合2个实验的结果表明,语义相关判断任务中被试会自动激活指代物的空间信息,并且其对空间信息的表征是知觉符号表征,而非表象表征。研究结果进一步支持了知觉符号理论。  相似文献   

15.
本研究采用注意瞬脱实验范式探讨了语义信息在数量表征中的作用。结果发现:(1)在双任务方式中,字母辨认任务对大数(5及以上)的辨认产生干扰,但不影响小数(4及以下)的辨认绩效;(2)数量表征在视野上出现差异性,表现为在小数辨认时,左侧视野呈现绩效高于右侧;大数辨认正好相反,即右侧视野呈现高于左侧。结果表明,语义信息在表征小数和大数中的作用不同:小数的表征无需语言参与;而大数则更多地涉及语义信息,可能需语音回路中无声复述机制的参与。  相似文献   

16.
已有研究表明,除自下而上因素外,自上而下因素也能够对客体知觉起到调节作用,从而影响注意的分配。本研究以不同词频(高频和低频)的汉语双字词为实验材料,采用双矩形线索范式变式考察不同语义客体表征质量对基于语义客体注意效应的影响。结果发现,在高语义客体表征质量的条件下出现了基于语义客体的注意效应,而在低语义客体表征质量的条件下并未出现基于语义客体的注意效应。该结果表明,语义客体表征质量的高低是影响基于语义客体注意效应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17.
麦穗妍  陈俊 《心理学报》2014,46(2):227-237
采用听觉跨语言启动的语义判断范式, 考察非熟练潮-粤双言者的两种方言之间的语义通达方式。结果发现, 无论是以潮语词为启动词, 还是以粤语词为启动词, 当二者具有翻译关系时, 启动词均促进对目标词的识别, 但L1对L2的启动量比L2对L1的启动量大。当启动词与目标词具有语义联想关系时, 启动词亦能促进对目标词的识别, 但L1→L2与L2→L1的启动量差异不显著。整个研究表明, 非熟练潮-粤双言者的两种方言的词汇独立表征, 语义共享表征; 第二方言的词汇能够直接通达语义表征, 不需要以第一方言的词汇为中介, 但双言的词汇表征与语义表征的联结强度仍然存在着不对称性。  相似文献   

18.
关于数学应用题心理表征策略的新理论   总被引:9,自引:1,他引:8  
本文主要阐述了数学应用题心理表征中的两种策略一直接转换策略和问题模型策略,介绍了两种策略的认知过程,并对两种策略的区分方法进行了探讨,最后总结说明了研究数学心理表征在理论和实践中的意义。  相似文献   

19.
藏-汉-英三语者词汇与语义表征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采用跨语言长时重复启动范式,考察藏-汉-英三语者词汇与语义表征的特点.结果发现:(1)三种语言的语义属于分布式共享表征,并受语言熟练程度、媒介语影响,表现出词汇与共享概念的不对称性.(2)三种语言的词汇独立表征.  相似文献   

20.
本研究从三种宗教出发考查了一神论宗教的自我认知中的神圣和人类他者的表征。自我认知的概念是以叙事数据中的语义系统和情景知识为基础。考虑到认知图式形成中社会背景的重要性,本研究强调了比较宗教设计中的自我认知。样本包括60名指定的具有宗教背景的被试,对他们进行结构性访谈。在潜在语义分析(LSA)的计量模式中,通过比较自我和其它表征来绘出犹太教徒、伊斯兰教徒和基督教徒的图示。结果表明对所有的被试来说,在认知模式中的神圣表征与其父母相去甚远。与犹太教徒和基督教徒不同,伊斯兰教徒好像是以自我认知为基础来表征人性的其它方面,这种自我认知主要参考对神圣的理解。在考查计量语义空间的时候,被试通常是通过与神圣和类似人物相应的方式来表征自我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