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财富共享可从财富的共同享有享用和公平享有享用两方面去理解。共同享有 享用,是指由广大人民群众共同创造的社会财富应为大家共享,而不能仅为少数人享有享用 。在现代个体化发展不断凸显、人们的权利—责任意识不断清晰的社会背景下,财富共享必 具体化为财富分享,即按照社会正义原则来分配财富。分配正义是财富共享的正义基础和基 本原则,这一基本原则包括差异性正义原则和同一性正义原则。差异性正义原则是按照被认 可的“差别”进行分配之原则,同一性正义原则是按照被认可的“同一”进行分配之原则。 财富共享是两种分配正义原则的协同统一,现实地表现为一次分配与二次分配的统一。  相似文献   

2.
财富伦理是隐藏于财富背后、反映财富的实质和价值、说明人与财富之真实关系的自在之理或客观真理。财富伦理具有客观性,它的存在不以任何个人的意志为转移。客观的财富伦理通过普遍有效的财富伦理原则向人类敞开其自身,并通过人的财富道德意识、财富道德思想、财富道德观念、财富道德精神和财富道德行为显示其存在和影响。正确的财富伦理观是人们深刻认识和领悟财富伦理的思想结晶和理论成果,它不仅能够引导人们形成合理的财富道德观,而且能够推动人们在现实生活中自觉抵御物欲横流,还能够激励人们抵制拜金主义、利己主义、高消费主义等不合乎财富伦理要求的价值观念。  相似文献   

3.
财富生产根本问题,从伦理视角析之,大体可表述为:财富生产目的的伦理要求,动机的伦理评价,主体的伦理确定,过程的伦理规定,效率的伦理深究。马克思立足"劳动",对财富生产根本问题进行了全面、深刻地分析:应以真实且促进人生幸福的财富为生产目的和动机;获取生产资料正义是财富可以生产的伦理前提;人道、自由、和谐是财富生产过程的基本伦理规范;劳动权利、义务公正分配是确立财富生产主体的根本依据。  相似文献   

4.
财富的分配正义已成为当下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问题之一.传统经济增长理论认为,通过经济增长能够自动解决分配公正问题,然而这种“波及效应”并未出现,也没有产生期望的“共享”效果.要解决经济增长与财富分配正义目标的不一致性,既要重新审视财富分配正义的实质内涵,又要突破以往增长理论的局限,对分配正义与经济增长方式进行反思.使财富的分配正义要求与共享性增长方式相契合,进而探讨解决之策,把“做大蛋糕”与“切蛋糕”视为同等要务来抓,使广大人民群众得到实实在在的利益.  相似文献   

5.
实现财富共享,是政府的责任所在,亦是民众的幸福所倚.责任政府的构建,就是要在利益分化,价值多元的当前环境下,为财富的创造和分配提供合理的制度平台,让民众共享改革发展成果.作为一种政府形象,创造财富是责任政府的第一要义,公平正义是责任政府的道德核心,关注民生、扶贫济弱构成了责任政府的基本德性.  相似文献   

6.
第三次分配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途径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宋林飞 《学海》2007,(3):68-72
第三次分配是克服第一次分配的弊端,以及弥补第二次分配不足的重要社会分配方式。发展慈善事业,减少贫困与缩小贫富差距,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途径。通过加强社会调节,促使更多的个人和群体参与第三次分配。探索符合中国国情的慈善事业发展模式,需要积极培育与发展慈善组织,建立现代财富伦理,推进慈善文化的发育与普及,增强企业家慈善捐款的热情,提高慈善基金会的社会公信度,鼓励志愿者的慈善义工,大力推进慈善理论研究与创新。  相似文献   

7.
财富的德性呼唤——中国当代财富伦理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每一种经济制度都应建立相应的财富伦理和法制基础.财富伦理,主要包括财富的创造、积累和使用中的道德秩序和价值体系.在一种文化特别是经济伦理文化中,财富伦理是具有根本意义的伦理价值观.种种失范的财富行为揭示中国正在进行一场缺乏伦理规范的市场游戏,财富伦理正陷入一种严重混乱脱序的状态.通过构建以人为中心的财富发展战略、强化制度保障和在责任伦理基础上发展新型的社会关系来加强以人为中心的财富伦理建设势在必行也是大势所趋.  相似文献   

8.
财富的本质与源泉是人的感性活动即力、劳身的结果,是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产物。人是最宝贵的财富,财富还包括劳动产品如谷物、自然财富、货币财富。财富的分配和消费具有社会权力性,社会权力是人的感性活动异化的结果。财富具有道德性,财富和道德融为一体即实德。  相似文献   

9.
财富的合理分配是财富伦理的首要问题.但现有的文献缺乏有说服力的论证来为具体的财富分配政策提供坚实的理论基础.本文依据历史唯物主义原理,从效率和公平两方面澄清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财富合理分配原则.  相似文献   

10.
世界上从没有一刀切的贫富,总会有贫富之差距的,在人们的生活中,财富确实能够给人带来名誉、地位、权利、荣耀等很多好处,但是当一个人要不惜一切去追求财富时,财富就会变成危险的陷阱。其实,穷与富不单以物质财物作为标尺,精神层面也是相当重要的,中国朴素的古代哲学就倡导隐忍惜富。即是权倾朝野富可敌国,也不可张扬、嚣张、横行、霸道,为此许多名贵之家立下家书、家训、告诫子孙——惜富怜贫。如今,这种朴素的传统观念被许多人弃而忘之,取而代之的是石崇斗富、暴殄天物之心态。老子主张“使民无可争之货”。说白了就是绝不要破坏文明社会…  相似文献   

11.
经济增长和财富积累的伦理性决定于经济增长的代内公平和代际公正及其人性后果。就代内公平说,创造任何财富所需的资源,原则上属于每个有公民资格的人,然而这些资源却往往垄断在精英集团那里。除去耗费资源外,财富的创造还会产生各种各样的负外部性,但这些负外部性却并未被财富的拥有者承担,而是在利益不相关者之间分配。一代人由于过度开发和无度消费,致使下一代人所能利用的资源锐减,且要承担上一代人造成的各种代价,如资源枯竭、环境污染、社会无序等,这便是经济增长的代际公正问题。  相似文献   

12.
郝云 《哲学研究》2012,(9):110-114,118
经济学家克拉克认为,"所谓财富,是指那些物质的、可以转让的、数量有限的人生幸福的源泉。"(克拉克,第1页)可见,财富的内涵是它的物质承载、价值兑换以及属人的主观感受种种规定性。经济学的财富范畴还有着被产权化所定义的剩余产品、产权、可兑换性等特征。上述规定同时揭示了财富的多向度性质。伦理学视域中的财富研究,在于提升对财富本质的伦理认识,确立财富的价值存在方式及其规定性,使伦理学意义上的财富理解与经济学、法学等对财富的解读相互促进和补充。笔者认为,伦理学对财富的审视,主要应从"尺度伦理"、"他属伦理"、"应然伦理"以及"共享伦理"来进行。  相似文献   

13.
李兰芬  倪黎 《哲学动态》2006,(10):48-52
财富、幸福与德性构成人的本质发展的永恒主题。财富是人们安身立命之基础,幸福则是人关于生活意义的体悟。作为基础的财富构成体悟的对象,幸福的体悟能力则蕴涵着人们对财富创造、分配和消费意义的评价和选择,具有不同评价选择能力即德性素质的人将勾勒出财富与幸福之间复杂关系的不同的曲线图。一财富与幸福的背离现象坎贝尔(Compbell)等人关于“美国人的生活质量”的研究(1976)发现,在可能影响生活满意度的12种因素中,经济地位排在第11位。而金(King)和纳帕(Napa)则发现(1998),在影响幸福指数的各种因素中,金钱只起到1/5的作用,在构成…  相似文献   

14.
一、《论道》之“道”辨析顾名思义,《论道》以“道”为研究对象。金岳霖说,这“道”是各家所欲言而不能尽的道,国人对之油然而生景仰之心的道,万事万物不得不由、不得不依的道。以论道》,第16页)显然《论道》所论的是中国传统哲学中最抽象最富思辨色彩的道概念。金岳霖称他历来主张哲理之为哲理不一定要靠大题目,对日常生活中常用概念的精深分析本身也就是哲学。(同上书,第4页)一个不大谈超现实思想的哲学家为什么要讨论最抽象的道呢?金岳霖是这样说明他的研究动机的:中国作为世界的大文化区之一,必有它的中坚思想,中国思想…  相似文献   

15.
改革开放30年来,我们在创造财富的同时也改变了过去对于财富的看法:一场"财富的革命"正在发生,马克思主义的经典财富观遭遇到一些理论和世俗的挑战。财富观的转变是当代中国最为显著的变化之一。财富力量、财富梦想、财富欲望、财富崇拜交织成为一个巨大的财富幻象,成为当代中国一个新的神话。因此,马克思主义的经典财富观还有没有解释力,如何认识财富,如何建立正确的财富观等,便成为一系列相关而重大的问题;经过2008年金融危机的洗礼之后,这些问题变得更加复杂和尖锐。它们既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中的重要问题,也是当代中国发展中的重要问题:正是在这些关节点上,马克思主义哲学能够与当代中国的发展紧密地交汇在一起。所以,这些问题的解决,对于马克思主义哲学和中国的发展都具有重要而深远的意义。有鉴于此,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所、《哲学研究》编辑部、《哲学动态》编辑部与上海财经大学人文学院,于2010年6月联合举办了"金融危机的挑战与应战:走向未来的人类财富观"高级研讨会,邀请哲学、经济学、社会学等不同领域的学者共同研讨。本刊将陆续刊出研讨会上发表的部分研究成果。  相似文献   

16.
哲学讲的是“大道”:在哲学看来,其他所谓之道只是“小道”,哲学乃是决定其他“小道”的方向与命运的终极至尊之“道”;哲学总是力图将其他各类之道归结于自己的门下,受制于自己——哲学在这一点上看有其独特的“霸气”,更表现为专有的“霸道”。如果说哲学之“道”的精神展开过程就是哲学的内在历史命运的话,那么由哲学之“道”展开的路径,对哲学之“道”的理解、诠释、反叛和重新梳理,进而把握哲学之“道”的精神运行轨道,就成为理解不同境遇下的哲学规定的一个重要维度或视域。正是从这个意义上说,尚杰先生所著的《精神的分裂——与老年…  相似文献   

17.
如果有人提起财富问题与马克思哲学之间的关系,大多数研究者会认为,两者之间并没有什么实质性的关系。试问,有谁能够在已经出版的关于马克思哲学的研究著作中,找到论述财富问题的专门章节?的确,财富问题从未真正地进入过马克思哲学研究者们的视野。然而,这种现象的存在并不表明它本身就是合理的,反倒表明研究者们从未真正地理解过马克思哲学,因为他们是从传统哲学而不  相似文献   

18.
伊斯坦布尔的盛会 --第21届世界哲学大会侧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景崇 《哲学动态》2003,(11):36-38
第 2 1届世界哲学大会于 2 0 0 3年 8月 10日至 17日在土耳其的伊斯坦布尔举行。这届大会的主题是“面向世界问题的哲学” ,旨在强调在新世纪开初之际 ,需要用哲学知识研究解决重大的全球性问题 ,使哲学在创造一个“没有恐惧与贫困”的世界方面发挥重要作用。这一主题的确定 ,无疑同进入新世纪以来的世界形势复杂多变密切相关 :世界多极化和经济全球化在曲折中进展 ;“9·11”事件对国际局势造成冲击 ,传统和非传统安全问题相互交织 ,恐怖主义威胁着安全 ;全球经济创造出巨大财富 ,也产生了贫富愈加悬殊、南北差距拉大、生态环境恶化等突出…  相似文献   

19.
关于财富的尺度问题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追求财富既是人的本性,也是社会演进的杠杆。社会史的研究时常表明,财富的积累、丰富固然以一种无法替代的方式促进着社会的发展,但同时也给社会造成一系列十分严峻的问题,比如人的异化、贫富分化和社会动荡等等。正因为如此,斯密才对财富及其追求忧心忡忡,并期望一只“看不见的手”加以引导,以消除那些严峻的问题。然而,当代的财富幻象违背了斯密的初衷,那只“看不见的手”日益伤残,甚而沉沦为一种“敛财”之“工具理性”。“财富”这个“独行侠”作为一种社会意象在使社会畸形发展的同时,也把社会中的个体变成纯粹的“欲望工具”,由此造成的社会腐败也逐渐成为难以革除的痼疾。因此,如何看待财富就成为一个重要而尖锐的问题。哲学工作者虽然不能重复远古“义利之辨”的迂腐想象,但也不能对之视而不见。本文从财富与社会进步、财富与人的生存及其发展的视角,对这一问题展开讨论,从而表明:财富不是单纯的物质多寡问题,而是一个社会学问题、一个哲学问题,是当代哲学不应回避也无法回避的问题,马克思主义有关财富的尺度观对当代中国社会有着极为重要的现实作用。随着发展主题的日益凸显,财富问题逐渐受到学界的高度关注。如何看待财富的创造,如何把握财富的尺度,这些看似常识性的理论问题,在今天又开始受到重新审视,尤其是随着实践的发展又被注入新的时代内涵,因而需要作出新的理解。  相似文献   

20.
创新和创造财富的问题对中国来说至关重要。本文引言回顾了戴维·S.兰德斯(David S.Landes)的观点,即创新文化对欧洲的工业革命至关重要。引言还提到了目前许多中国企业在将发明转化为可行的经济和金融解决方案方面存在的问题,特别强调了《中国2030年报告》(China 2030)中有一整节专门论述了"中国通过技术融合和创新实现增长"。本文的主要部分论述了财富创造中的道德和创新的一般问题。首先,用全球化、可持续性和金融化这三个关键术语简要概括了这个问题的三个相关原因。其次,解释了作为全面概念的财富创造并举例说明了它在某种程度上不同于企业家精神。第三,更具体地从人权和其他伦理规范和价值观来考虑财富创造的伦理维度,这某种程度上不同于从道德想象力来考虑。最后,本文把这些一般性的考虑放在中国背景下,提出了中国如何在财富创造过程中整合道德与创新的一些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