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科学发展观,是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新一届的领导集体,在坚持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同志关于社会主义发展问题的一系列重要思想,总结历史经验和新的实践的基础上,对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作出的回答,科学发展观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思想基础,是指导当今中国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科学发展观的提出意味着我们党在社会主义建设指导思想上实现了一次重大转型,在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理论上又一次重大的丰富和发展。  相似文献   

2.
洪海军 《学海》2004,(6):31-34
科学发展观所要解决的首要问题是人与自然的关系问题,这个问题关系到我们民族乃至整个人类的未来和经济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要改变传统的发展价值观,我们必须认真对待和充分汲取中国传统“天人合一”的思想资源。中国传统“天人合一”思想,主张人与自然的和谐与良性互动,对于防治和解决当今的环境污染、能源短缺与生态危机等紧要问题,具有重要启迪意义。  相似文献   

3.
教育先行。教育在现代社会的重要性显而易见。就“什么是教育?教育的本质是什么?《中国大百科全书·教育卷》对教育有如下定义:“凡是增进人们的知识和技能,影响人们的思想品德的活动,都是教育。”我们可以进一步的问:促进人的什么样的发展,怎样促进人的发展?在新课改背景下,我们更应该在教育教学中自觉贯彻科学发展观。科学发展观的科学内涵和精神实质为学校教育提供了一个新的评价标准,即什么样的教育才是能有效促进学生发展的好的教育?长期以来,在旧有的应试教育体制下,我们的学校教育的评价标准只有一个刻度,男Ⅱ就是学生的考试分数。  相似文献   

4.
朱登潮 《学海》2005,(5):11-14
发展是邓小平理论的一个核心问题。在《邓小平文选》中,一共有1066处使用了“发展”这个词,一定意义上说,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就是邓小平关于在经济文化比较落后的中国如何发展、如何实现现代化的理论。而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是我们党适应新世纪新阶段全面建设小康要求提出的科学发展观。这一发展观与邓小平发展理论一脉相承,邓小平的发展理论是科学发展观的理论基础,科学发展观是对邓小平发展理论的继承和发展。  相似文献   

5.
李红专 《哲学动态》2006,(10):70-71
2006年7月7日,在我国著名马克思主义哲学家艾思奇《大众哲学》发表70周年之际,“纪念艾思奇《大众哲学》发表七十周年暨科学发展观理论讨论会”在云南昆明召开。会议由中共云南省委宣传部和云南省教育厅等单位联合主办,来自中国社会科学院、国防大学、中国人民大学、清华大学、中国政法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复旦大学等单位的专家学者参加会议。大会讨论的问题主要集中在以下三个方面:第一,艾思奇《大众哲学》与马克思主义哲学大众化、中国化。中共海南省委宣传部长周文彰、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所长李景源研究员、昆明理工大学王展飞教…  相似文献   

6.
李海龙 《现代哲学》2007,(1):123-129
王弼注释经典文本《周易》,借助《周易》的丰富内容,利用自己相当渊博的知识,注释时进行发挥。王弼在时中、法制、改革、军事、婚姻家庭、决策、隐逸、境遇、教化、“位”的思想诸多方面,拓宽《周易》的内涵,表述出自己的思想。  相似文献   

7.
2006年4月14~16日,由中国社会科学院马克思主义研究院和武汉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共同主办,以“科学发展观的理论意义与实践价值”为主题的第一届全国马克思主义青年论坛在武汉大学举行,全国130余名学者与会。中国社会科学院常务副院长兼马克思主义研究院院长冷溶给论坛发了贺信,马克思主义研究院常务副院长程恩富和有关单位领导出席了会议。现将会议内容概述如下。关于科学发展观的基本内涵。与会学者普遍认识到,科学发展观体现了深厚的理论底蕴、开阔的世界历史眼光、强烈的现实关注和浓郁的问题意识,它是马克思主义发展观在当代中国的…  相似文献   

8.
科学发展观经历了四个发展阶段:(1)库恩的范式;(2)拉卡托斯的研究纲领;(3)劳丹的研究传统;(4)凯德洛夫的研究纲领(历史和逻辑统一)。科学发展观的发展,从某种意义上就是一个恢复理性的过程。为了消除在科学发展观中库恩所带来的非理性主义因素,科学哲学家在两个方面作出了巨大的努力:一是通过构造性纲领的上浮,使构造性纲领结构  相似文献   

9.
宗教的生态智慧与科学发展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上,胡锦涛同志明确提出了“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的思想。宗教工作作为党和国家工作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当然而且必须牢固树立科学的发展观,并把它落实到宗教工作的各个方面、各个环节和全部过程。科学发展观的内涵十分丰富,涉及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发展各个领域,简言之,就是要做到五个“统筹”,即“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那么,在宗教工作中究竟如何落实科学发展观呢?我认…  相似文献   

10.
发展观是关于发展问题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不同的发展观反映不同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科学发展观以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为指导,它提出的依据和对发展的内涵、目的、动力、方法等一系列问题的科学回答,都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一、唯物论:新世纪的中国和世界需要科学发展观马克思主义的唯物论认为,理论是时代的产物,是现实生活的客观要求。理论在一个国家实现的程度,总是决定于理论满足这个国家的需要的程度。科学发展观的提出既符合世界发展的潮流,也是中国发展的客观要求。科学发展观反映了世界发展的趋势发展是…  相似文献   

11.
科学发展观与新文化观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党的十六大以来,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提出并贯彻了科学发展观,强调必须实现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在文化发展方面则提出:“要从计划经济体制下形成的传统文化发展观中解放出来,树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新的文化发展观。”①本文的目的是以科学发展观的一般原理为指导,根据十六大以来我们党着眼于当今世界和中国发展态势对文化发展作出的系列论述,结合我国当前文化发展面临的紧迫任务,对新文化观与科学发展观的关系、对我们所理解的新文化观的主题、概念和逻辑关系进行探讨。一、整体性发展理念———科学发展观与…  相似文献   

12.
李俊文 《哲学动态》2006,(12):60-61
2006年9月21~27日,由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与越南社会科学院共同举办,华侨大学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所、福建武夷学院(筹)联合承办的“科学发展观与和谐社会”国际学术研讨会在福建泉州与武夷山两地分两个阶段举行。来自越南与中国的50余位专家学者参加了会议,与会学者围绕着科学发展观与和谐社会理论的思想资源和理论创新以及实践价值等问题进行了广泛而深入的探讨与交流,并达成了许多共识。一、发展、和谐的基本内涵与辩证关系关于发展和发展观的内涵,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吴元樑研究员认为,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传统中的发展和发展观…  相似文献   

13.
管子是我国古代“最大的政治家,学术思想界之一巨子”。《管子》一书记载了管子丰富而精辟的治国思想,是留给我们的一份珍贵遗产。本文仅从“视时而立仪”、“皆用而勿尽”、“轻重之权”、“国有四维”、“有德”之君几个方面进行了初步弘扬,以期能为我们学习与贯彻科学发展观寻找思想文化资源。  相似文献   

14.
科学发展观深刻揭示了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集中体现了我们党指导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我们党指导我国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全面发展的基本方针。用科学发展观武装头脑,就可以使发展的道路愈走愈宽广。本文拟从哲学的角度,剖析科学发展观的结构,阐发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应坚持的主要方法论原则。一概括起来说,科学发展观的基本内容是:“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按照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  相似文献   

15.
为更好服务读者,自本期开始,我刊增开《养生百科》栏目,介绍一些有关养生的小知识。秋季是收获的季节,也是气候由暖变凉的季节。这一段时间,气候变化大且干燥,人们稍不注意就会生病。秋季常见病主要是感冒,支气管炎,消化不良等疾病,以下介绍三个食疗小方供读者参考。  相似文献   

16.
2006年7月7日,在我国著名马克思主义哲学家艾思奇《大众哲学》发表70周年之际,“纪念艾思奇《大众哲学》发表70周年暨科学发展观理论讨论会”在云南昆明召开。来自中国社会科学院、国防大学、中国人民大学、清华大学、中国政法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和复旦大学等单位的专家学者参与此次会议,与会专家代表还赴艾思奇的故乡腾冲参观考察,详细了解了艾思奇的生平及其理论成果,深入了解了云南腾冲学习贯彻科学发展观的具体做法和经验。通过这次理论研讨,理清了艾思奇《大众哲学》的历史贡献和现实意义,深化了对科学发展观的认识和理解,明确了加强马…  相似文献   

17.
什么是超常现象?《百度百科》的解释是:超常现象是英文“anomalous phenomenon”的翻译,是指与科学和常识相互矛盾的现象;超常现象无法用已存在的逻辑架构、或普遍被接受的现实知识来解释。超常(Paranormal)这个词汇是相对于自然科学(Natural science)所衍生的超自然(Supernatural)的代换词汇。  相似文献   

18.
当前全国上下正在正在掀起学习科学发展观的热潮。胡锦涛总书记指出:"科学发展观,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这就给我们指出了当前全国人民努力的方向,也为我国今后的政治经济与文化的发展奠定了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9.
由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史学会、教育部社科司、兰州大学共同主办的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史学会2006年年会于8月22~24日在兰州大学召开。来自全国各地的70多名专家、学者参加了会议。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史学会会长、中国人民大学庄福龄教授作了《论马克思主义发展观及其在新世纪的理论升华》主题报告。与会代表关注的主要问题有:一、科学发展观与和谐社会的本质与会代表普遍认为要深刻理解科学发展观,必须要站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立场上,从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高度来理解科学发展观的科学内涵。首先,科学发展观是马克思主义发展观…  相似文献   

20.
以人为本:科学发展观的唯物史观基础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科学发展观是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发展理论的总范畴和总概念.它是以唯物史观为其哲学基础的.唯物史观是关于现实的人及其历史发展的科学,这种"现实的人"或者说"以人为本"的实践,则是科学发展观的本质与核心.在唯物史观的"现实的人"上出现盲区,往往会在发展观上陷入误区;偏离科学发展观,必然会导致错误的实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