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中国技术哲学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尽管技术哲学起步较晚,但它却是一门极其重要的学科.本文试图对中国技术哲学研究的主要问题作一概述,并在此基础上提出几点评价的意见.中国技术哲学研究的几个主要问题(一)技术的本质 什么是技术?中国学者或根据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关于技术的论述,或引证国外学者的有关定义,对技术的本质、属性和特征进行了广泛而深入的讨论.阎康年在综合分析了技术的发展过程,技术与科学和生产的关系及国内外具有代表性的技术定义后,认为技术应是人类在改造自然过程中关于制造和操作的系统知识与技艺.陈文化认为,马克思尽管没有给技术下过明确的定义,但在他那里,技术是人对世界的“活动方式”,即技术是一种实践性的知识.因此,坚持“技术是人类利用、控制、改造自然、社会和思维的方式方法”,即“关于怎么‘做’的知识体系”的这一定义,是与马克思关于技术范畴的基本思想一致的.  相似文献   

2.
一、技术与科学的区别和联系技术与科学既有着密切的联系,又有着质的区别。从定义上分析,科学是人类认识世界的知识和方法体系,技术是人类改造世界的知识和技艺体系,因此,尽管在社会作用的结构  相似文献   

3.
论坛荟萃     
论坛荟萃汪信砚:人类实践的现代发展和当代特点作为人类能动地探索和改造世界的客观物质活动,实践是由诸多要素和环节构成的复杂系统,并表现为作为主体的人的各种技术手段为中介作用于客体的动态过程。包括工具、手段、方法在内的技术中介系统的发展状况决定着人类实践...  相似文献   

4.
社会是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统一的人类生活形态。恩格斯指出,文明时代是社会对天然产物进一步加工的时期,是真正的工业和艺术产生的时期。人类文明是人类认识自然和改造自然能力日益提高的标志,是人类有更大的能动性的标志。站在时代精神文明高峰的阶级、民族或国家,一定是富于生机和创造精神的,它相信科字技术和一切先进的文化,并依靠它们来改造世界。列宁曾经指出,“马克思主义这一革命无产阶级的思想体系赢得了世界历史性的意义,是因为它并没有抛弃资产阶级时代最宝贵的成就,相反地却吸收和改造了两千多年来人类思想和文化发展中一切有价值的东西”(《列宁选集》第  相似文献   

5.
刘同舫 《学海》2006,(4):113-116
技术的本质是历史的、具体的,由人性与物性的辩证统一所构成,具体是指对自然的能动性改造。技术的不断发展导致了人性与物性的冲突,使人类遭遇种种危机与困境;技术的发展是有界域的,既受自然规律的制约,又受自然自身的制约,从而规定了人们技术活动的界域。  相似文献   

6.
一股说来,科学是以探索客观世界的本来面目及其发展规律为内容,是通过概念、判断、推理和假说等逻辑思维形式表现出来的知识系统,是认识世界的成果;技术是人类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所积累起来的经验、方法、技巧、工艺、能力等等的总汇以及它们的物化形态——工具、仪器等;产业是指各种生产事业,是以宏观规模显示出来的各个行业分工合作而形成的活动系统,是人类一定历史阶段上改造自然  相似文献   

7.
生产力作为历史唯物主义基本范畴,是指人类社会利用外部自然来创造物质财富的能力。它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也是衡量社会发展水平的根本标志。生产力是由多种要素有机组合的复杂系统。不但包括劳动力、劳动工具、劳动对象,也包括科学技术和管理。因此,不仅要对生产力各要素作分析,更要从整体结构上把握它。在生产力系统的整体结构中,人类改造外部世界所必需的各种现实的物质手段和力  相似文献   

8.
医学的自省     
医学目的是什么?自从有了人类,就开始了和疾病抗争的过程,最基本医学目的因此确立:救死扶伤,防病治病.人类基因组的解密,基因调控转移技术的发展,人类甚至可以操纵自身,改造自身;现代医学创造的卓越成就,提高了人类健康水平,延长了生命.但医学只是以延长生命和改善健康为目的吗[1]?现代医学是否存在误区?我们有必要对医学的目的与作用重新思考.  相似文献   

9.
人类辅助生殖技术中的伦理监督与实践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我国人类辅助生殖技术的开展以及相关法律规范的实施为该技术的运用带来伦理管理的新课题。分别阐述辅助生殖技术中伦理监督的重要意义、重点与难点,对我院具体管理工作与实践探索作了介绍,并对该技术伦理监督管理中的几个问题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10.
我国人类辅助生殖技术的开展以及相关法律规范的实施为该技术的运用带来伦理管理的新课题.分别阐述辅助生殖技术中伦理监督的重要意义、重点与难点,对我院具体管理工作与实践探索作了介绍,并对该技术伦理监督管理中的几个问题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11.
虚拟技术正在改变哲学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郦全民 《哲学动态》2001,(12):14-18
世纪之交 ,基于计算机和网络 ,虚拟技术 (VirtualTechnology)正掀起一次巨大的虚拟化浪潮 ,从而不可逆转地改变着人类社会的进化历程。这次虚拟化浪潮 ,不仅深刻地影响着人类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能力和方式 ,而且悄然地改变着人们学习、工作和生活的环境 ,以至越来越多的人开始习惯于在由虚拟公司、虚拟社区等构成的虚拟世界中生存和发展。我们知道 ,在很大程度上 ,哲学的生命力源于对时代变革作出积极的响应 ,因此 ,当代哲学家有责任对由虚拟技术所引起的人类进化历程的改变作出及时的反思。不仅如此 ,虚拟技术也对传统…  相似文献   

12.
丁光 《伦理学研究》2005,(6):107-107
在当代社会里,科学技术使人类获得了前所未有的改造世界的能力,市场经济又使人类得到了充分的物欲满足,多元化则使人类实现了心灵的解放。在此条件下,物质主义、消费主义和相对主义必定会大行其道,并对具有普遍性、崇高性的道德提出挑战。面对这种挑战和道德权威的失落,明智的人们殚精竭虑地寻求拯救道德以提高人类素质和建设美好社会的良方。针对人们普遍认为建立道德规范是当前道德建设的有效方式的观点的偏失,任建东同志撰写了学术专《道德信仰论》(该书已于2004年由宗教化出版社出版),提出了从确立道德信仰来重建道德的新思路。该书另辟蹊径,对新形势下的道德建设作了深入的探索,是一部具有相当理论深度和重大实践价值的学术力作。  相似文献   

13.
王乾坤 《学海》2001,(4):197-200
本文认为,科学是关于自然界、社会和思维领域最一般规律的知识体系.技术是指人类为了满足社会需要,利用自然规律,在改造和控制自然的实践中创造的劳动手段、工艺方法和技能体系的总和.文章在分析科学、技术、生产力基本概念及其相互关系的基础上,阐述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理论基础及实现途径.  相似文献   

14.
陈国谦先生在《关于环境问题的哲学思考》一文中,对传统文化的“天人合一”观与自然环境的关系进行了分析。其基本观点可以概括如下:天人对立、主客二分是西方文化的特色;天人合一、主客浑饨是中国文化的特色。主客二分能促进科学技术的发展,增强人类改造自然的能力,但可能导致人与自然关系的恶化。“天人合一”强调人与自然的统一和谐,以此取代西方人的天人对立观念,是目前人类摆脱环境危机的出路,但缺乏人对自然改造的实践能动性。(参看《哲学研究》1994年第5期)罗卜先生不同意陈的观点,专作《国粹·复古·文化》一文,予以反…  相似文献   

15.
实践是马克思新唯物主义的核心与基石,是人类独具的一种对象性活动,构成人类的生存方式,因而,完整准确地理解实践的本质,就具有极为重要的理论与实践价值。所谓实践本质,即实践之为人之活动的内在全体规定。在实践主体与实践客体双向运作结构中,内在地包含着实践主体对实践客体的改造与认同,改造实现人之目的性,认同确认客体之自存性,改造意味主体规定客体,认同意味客体限定主体,前者表明人之实践为创价活动,后者显示人之实践为责任活动,这种创价与责任合一之实践,使人之活动与动物之活动作全面的本质的划界。传统的观点认为…  相似文献   

16.
乔波 《社会心理科学》2002,17(4):53-55,4
所谓“APD三步法”,就是运用对自身认识(acquaintance—ship)——完善(perfect)——发展(develop)的手段,帮助罪犯培养健康心理,形成正常人格的方法。罪犯这个特殊的人类群体中的各个个体,在社会化过程中出现了不同程度的人格偏离。对他们实施改造的过程,就是进行再社会化的过程。在再社会化过程中,要从基础做起,逐渐内化,即帮助罪犯从新完成认识自我、完善自我、发展自我的过程,从而形成良好的社会人。认真研究、探索对罪犯的再社会化方法,有效促使其形成适应社会与文化的人格,使其自觉遵守社会道德和国家法律,成为摆在监管改造场所面前的重要课题。为此,笔者试图在个体的“认识——完善——发展”方面作以探讨,以期对罪犯的教育矫治短短工作有所补益。  相似文献   

17.
数码时代的象征图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凯洲 《美与时代》2003,(11):16-17
数码技术使人类进入了读图时代。作为数码技术的主要衍生物,视觉设计从工业时代的单一表述性日益转向后工业时代更加多元和广义的融功能、文化、科技、时尚为一体的综合性特征。数码技术在给我们带来了技术的便捷的同时,也使我们产生了对技术的依赖和创意的惰性。随着平面设计战国时代的来临,数字化语境中的传统图形既面临着被改造的可能,同时它也是设计革命的重要策源地。  相似文献   

18.
认知过程的反应时实验:速度与准确率分离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详细介绍了认知过程中反应时实验的最新进展—“速度与准确率分离技术”(SAD).对其实验方法和理论基础作了全面的介绍,并与传统的 RT 实验和速度与准确率权衡的范式(SAT)进行比较.这种技术避免了 SAT 范式中实验方法的缺陷,能更为全面地揭示人类信息加工过程的动态特征,为解决目前关于信息加工的离散模型和连续模型的争论提供了一种新的手段和方法.  相似文献   

19.
自古以来,人们对“创造”就有狂热的好奇,并进而对此作了大量的探究。在宗教和神话故事里,或把创造看作是上帝的功能,或把对人类作出创造性贡献的人当作神来崇拜。今天,新兴的创造学认为,所谓创造,是人们(包括集体和个人)有目的地改造世界,推动社会进步,建立新生活的开拓性活动。创造活动具有三个重要的特征:  相似文献   

20.
论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观的伦理维度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马克思主义对科学技术与伦理价值的关系作了辩证的分析,既充分肯定了科学技术在社会发展中的伟大作用,又以系统的技术整体论超越了技术决定论,强调科学技术的作用是在生产力的系统结构中实现的。在分析科学技术的负面效应时,深刻揭示了科学技术在资本主义制度下的价值偏向,以制度批判超越了对科学技术的批判。马克思主义把科学技术与伦理价值置于人类社会历史背景之中,在人类实践基础上融通了两者的关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