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心房颤动发生率很高,我国为0.77%,估计有1 000万患者.房颤分类为初发房颤、阵发性房颤、持续性房颤和永久性房颤.房颤病因众多,包括高血压病、心肌病、心衰、甲亢及冠心痛等.房颤危害严重,房颤引发卒中高出5倍,房颤促进或加重心衰,房颤增加痴呆2倍.房颤增加病死率,严重降低患者生命质量.房颤治疗决策主要恢复正常窦性心律,并预防其复发和控制心室率与抗凝治疗预防血栓事件.  相似文献   

2.
心房纤颤增加缺血性脑中风4倍~5倍,抗凝治疗可减少60%的缺血性脑中风,但是同时会增加出血的风险,尤其是脑出血。我国是脑中风,特别是出血性脑中风的高发国家,所以对于房颤抗凝的临床决策往往偏保守,造成我国房颤患者抗凝比例很低。本文就如何在我国房颤患者中进行抗凝提出意见。  相似文献   

3.
心房纤颤增加缺血性脑中风4倍~5倍,抗凝治疗可减少60%的缺血性脑中风,但是同时会增加出血的风险,尤其是脑出血.我国是脑中风,特别是出血性脑中风的高发国家,所以对于房颤抗凝的临床决策往往偏保守,造成我国房颤患者抗凝比例很低.本文就如何在我国房颤患者中进行抗凝提出意见.  相似文献   

4.
心力衰竭治疗的新思维浙江省平湖市中医院(314200)刘庆宪临床上患者一旦出现有症状的心力衰竭,病情会进一步加重,有人统计平均寿命为5年左右,严重心衰者为1年,心衰预后比较悲观。近年来各国医学界通过努力,对心衰的认识有了进一步深入,在改善预后、预防或...  相似文献   

5.
慢性心力衰竭(心衰)的预防是全球范围急待解决的公众健康问题.以往的流行病学研究已经证明了心衰发生的危险因素及其标志性指标(既A期心衰).发现有心衰的高危因素的个体是心衰预防的关键步骤.高血压和冠心病是最常见的心衰危险因素,糖尿病、心脏瓣膜病、血脂异常及肾功能不全与心衰的危险性高度相关.但无论是有这些心衰危险因素的患者(A期)或已经有心脏结构异常但还无临床症状的患者(B期),还是已经发展为有临床症状的心衰患者(C期及D期),都可能被忽视而不能快速诊断及适当治疗.因此,提高公众关注心衰意识将有助于正确的诊断及治疗,提高患者对心衰指南的依从性,而且更重要的是重视易导致心衰的危险因素,从而指导治疗.  相似文献   

6.
器械治疗虽然不能完全消除房颤,但起搏器在一定程度上能减少房颤的负荷、能够快速终止房颤发作,房室结消融+双心室起搏治疗既能缓解房颤快速心室率时的症状,也使得·心室得以再同步化治疗。经皮左心耳堵闭术可以预防血栓栓塞并发症、并避免长期应用抗凝药物。在越来越多的房颤患者中,还是有一部分患者仍然有器械治疗的适应讧的。  相似文献   

7.
器械治疗虽然不能完全消除房颤,但起搏器在一定程度上能减少房颤的负荷、能够快速终止房颤发作,房室结消融+双心室起搏治疗既能缓解房颤快速心室率时的症状,也使得心室得以再同步化治疗.经皮左心耳堵闭术可以预防血栓栓塞并发症、并避免长期应用抗凝药物.在越来越多的房颤患者中,还是有一部分患者仍然有器械治疗的适应证的.  相似文献   

8.
抗血小板联合抗凝治疗可以降低冠心病二级预防治疗的残余心血管风险,利伐沙班是一种口服Xa因子直接抑制剂。ATLAS ACS 2-TIMI 46研究、ATLAS ACS 2-TIMI 51研究提示ACS患者在常规抗血小板治疗基础上联合小剂量利伐沙班可以降低心血管事件风险,同时不增加致死性出血的风险。COMPASS研究提示稳定性冠心病患者应用利伐沙班2.5mg bid联合阿司匹林心源性死亡、卒中、心肌梗死发生率更低,但严重出血风险增加。房颤合并冠心病PCI术的患者应依据出血、缺血事件风险选择不同的抗栓策略。本文回顾了利伐沙班在冠心病治疗中的相关临床研究及指南推荐,为临床决策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9.
心房颤动(简称房颤)在成年人群中的患病率约1%~3%,多个临床危险因素与房颤发生的风险增加有关,这些因素增加了房颤发生的风险,对于症状明显、药物治疗无效的阵发性房颤,导管消融可以作为一线治疗,随着经验积累和技术进步,越来越多合并器质性心脏病的房颤患者接受了导管消融治疗。本文将具体探讨合并器质性心脏病的房颤消融与进展。  相似文献   

10.
心房颤动(简称房颤)是临床上最为常见的持续性心律失常。据估计,目前中国房颤患者数量已超过800万。房颤显著增加致死率和致残率,降低生活质量。转复窦律可消除房颤症状,恢复心房功能,降低血栓栓塞风险,改善预后。因此,房颤的治疗以恢复并维持窦性心律为最佳治疗目标。自1998年国内开展房颤导管消融以来,导管消融在房颤治疗中的地位不断提高。  相似文献   

11.
阵发性心房颤动(房颤)需要“局灶触发”,其触发灶一般位于肺静脉开口附近,持续或永久性房颤同时需要“局灶触发”和心房的“异常基质”两个因素。也有人认为持续或永久性房颤根本不需要触发灶。因此,可靠的肺静脉隔离可以治愈绝大部分阵发性房颤的患者,而持续或永久性房颤则需要进行迷宫手术或与其相似的肺静脉隔离基础上的心房附加隔离线。近年来外科消融发展很快,其原因是该方法可达到与迷宫手术相似的高成功率,而并发症低以及手术时间短则明显优于迷宫手术。外科消融可采用的能量很多,有射频、微波、冷冻等。因为外科一般为永久性房颤的患者,肺静脉开口加左房后壁消融是其基本的消融线。考虑到没有心脏器质性疾病的房颤本身是一种良性心律失常,同时外科消融可能出现的某些重并发症,例如左房食管漏、冠状动脉损伤等,不推荐广泛应用外科消融来治疗孤立的房颤。但对需要进行心脏外科手术的患者合并房颤,无论是永久或阵发性房颤,均应常规进行外科治疗。  相似文献   

12.
新近观点认为,病理性心肌肥厚是心肌细胞与冠脉血管不平衡生长的结果,即冠脉系统的生长不能够赶上心肌生长,从而导致心肌收缩障碍和心力衰竭。GATA4是其中一个重要转录调控因子,传统认为它与心肌收缩障碍和心力衰竭密切相关;现在研究发现GATA4是鼠类心脏血管生成的关键调控因子,在各种疾病导致的心肌肥厚中,冠脉血管生成有利于持续的心脏功能代偿,延缓心衰发生。由此看来,在心肌肥厚发病过程中,GATA4既是一个破坏者,也是一个保护者。  相似文献   

13.
临床依据患者外在表征推断心衰的特异性低,缘于传统诊疗难以实测心功能。仅指患者耐受体力活动差异的心功能I级~IV级分级标准缺乏心脏实情的印证。用外在的,多歧义的,存在大量主观虚拟的推论诊治心衰,有悖医道的客观真实属性。对疑似心衰者,临床应优先用超声把握心脏形态与功能证据并判明病因,也是临床干预心衰的必要逻辑前提。  相似文献   

14.
心力衰竭是一个以免疫激活和低程度的慢性炎症为特点的疾病。一些炎症因子能通过促进心肌细胞肥厚、恶化心肌收缩功能以及诱导凋亡,在心衰的发展过程中具有重要作用。炎症因子能成为心衰治疗的重要目标。但炎症因子还有心脏代偿和保护作用。制订新的心衰治疗策略时需要进一步了解心衰中炎症反应激活的机制。  相似文献   

15.
心房颤动是临床上最常见的快速性心律失常,发病率很高,我国为0.77%,估计有1000万患者。房颤的病因众多,包括冠心痛、高血压、风湿性心脏病、心肌病、肺栓塞等,在病因诊断中存在一些误区。本文将这些误区大致归纳为3个方面,并分别进行讲述。  相似文献   

16.
社会老龄化,老年人口的相对比例以及绝对值不断增长,外科手术患者中合并心脏病的患者比例也在不断增加。这类患者都具有较高的围手术期心肌梗死、心衰及心源性死亡的危险。如何评价这些患者的围手术期风险,细致调整心脏病用药,使患者获得最佳治疗,保证患者的医疗安全,同时避免术前不必要的检查。  相似文献   

17.
冠心病仍然是全球的主要死亡原因。其所造成的心肌梗死及慢性心力衰竭对生活质量的影响和由此造成的高额医疗费用促使我们不断寻求新的医疗措施。近几年有关干细胞用于心肌梗死后心肌再生、心肌内新生血管形成,可能还会改善梗死后的心功能的研究成为心脏病学研究的最热门领域。尽管干细胞治疗有可能使心力衰竭的治疗得到彻底的革命,但仍有部分问题需要澄清。已发表的各个研究结果设计不尽相同,致使对该项治疗的效果较难得出一致的结论。但这些研究都强调干细胞治疗在未来心血管疾病的治疗中可能会发挥较大的作用。干细胞治疗与药学、外科及介入治疗的结合会显著改善冠心病患者的预后。  相似文献   

18.
19.
心房解剖及电重构基础上的多发子波折返是慢性房颤的维持机制,支持线性消融策略;导管消融有关的操作逐渐标准化;盐水灌注导管和三维标测系统等新器械不断进展;慢性房颤消融策略的争议逐渐减少,采用肺静脉隔离加线性消融者越来越多;消融终点更多的以肺静脉隔离和线性阻滞为主,以直接终止心动过速为终点者减少。慢性房颤的导管消融时机已经成...  相似文献   

20.
Trisomy 13 and 18 are associated with congenital heart disease. Cardiac palliation has been reported in the literature, but is not usually done in this population. Thus, a multi-disciplinary team may experience controversy in formulating a care plan that includes cardiac intervention. Our objective was to determine differences in recommendations for cardiac intervention in this population between physicians specializing in pediatric cardiac critical care, neonatology, and genetics. A web-based survey was performed between April 2007 and August 2008. This survey evaluated surgical and transcatheter cardiac palliations that had been performed for individuals with trisomy 13 or 18 at the respondent’s institution, the respondent’s recommendations for cardiac intervention in hypothetical symptomatic patients with trisomy 13 or trisomy 18 and the influence of parental preference on these recommendations. Eight hundred fifty-nine responses were obtained from a primarily academic practice setting (59%). Cardiologists were most likely to recommend intervention; low risk interventions were recommended by 32% of cardiologists, 7% of neonatologists and 20% of geneticists. Parental request to intervene resulted in a 3 fold increased in the likelihood of all specialist recommending intervention. Counseling of families frequently occurred by multiple sub specialists (50%) and there was frequently (71%) a difference in opinion. Individuals with trisomy 13 or 18 are receiving cardiac intervention at many institutions. Cardiologists were more likely than geneticists or neonatologists to recommend intervention on all heart lesions other than single ventricle palliation which no specialists recommended. Parental wishes that “everything be done” significantly influenced all specialists’ recommendation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