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伊斯兰教常用语语概念的汉文音译用字李文彩辑原文音译意译哈乃菲(派)逊尼派教法学派沙斐仪(派)逊尼派教法学派马立克(派)逊尼派教法学派罕百里(派)逊尼派教法学派哈瓦利吉(派)中世纪伊斯兰教派名格迪目中国格迪目派名称孕迪林耶中国尕迪林耶派名称库布林耶中国...  相似文献   

2.
《中国穆斯林》1995,(6):43-44
伊斯兰教常用语语概念的汉文音译用字李文彩辑原文音译意译哈乃菲(派)逊尼派教法学派沙斐仪(派)逊尼派教法学派马立克(派)逊尼派教法学派罕百里(派)逊尼派教法学派哈瓦利吉(派)中世纪伊斯兰教派名格迪目中国格迪目派名称孕迪林耶中国尕迪林耶派名称库布林耶中国...  相似文献   

3.
经注学、历史学家泰伯里泰伯里(839—923年),亦译作塔百里、托百里或陀拔里;他的全名是艾卜·加法尔·穆罕默德·伊本·加雷尔·泰伯里,公元839年(伊斯兰历224年)生于波斯泰伯里斯坦(今伊朗马赞德兰省)的阿莫勒城。泰伯里所处的时代,正值伊斯兰文化、学术昌盛时期,四大教法学派业已形成,古兰经注学的“经训传统注释派”和“意见注释派”竞相争鸣,圣训。  相似文献   

4.
人们都知道,逊尼派所奉行的有六部著名而标准的的圣训集,前五部的正确性是公认的,对第六部曾有不同的主张,有部分人主张是伊玛目·马立克的《穆宛塔》,有部分人主张是达雷米的《圣训集》,但是多数人主张是伊本·马哲的《圣训集》,  相似文献   

5.
伊斯兰教法知识答问(续八)赛生发132.教法怎样看待“离婚”?答:教法认为,离婚是一项既使人厌恶,又不得已而为之的行为。穆圣说:“真主虽然准许休妻,但却认为是一件最厌恶的事情。”(艾卜·达乌德圣训集)教法要求,夫妻间的纠纷,以调解为原则,不可轻易离婚...  相似文献   

6.
教法学家与“圣训”紧密相连。教法学家离不开“圣训” ,教法学家离开“圣训”就使教法失去了支柱 ,因为它是教法学家重要的立法依据 ,它俩具有依存关系。本文仅就此作一点论述 ,不妥之处能引起方家讨论。“圣训”是阿拉伯语“哈底斯”或“逊奈”的中文译名 ,是指先知穆罕默德传教的23年期间的言论、行为以及别人所言所行而得到穆圣许可或默认的种种事实。伊斯兰教的哲学、法学、史学、文学等 ,都是在“圣训”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 ,所以“圣训”的地位仅次于《古兰经》 ,也就是说 ,除《古兰经》外 ,“圣训”高于一切。因为《古兰经》与“圣…  相似文献   

7.
创制是阿拉伯语“伊智提哈德”()的意译,原意为“努力”,引申为“创制”。指教法学权威依据《古兰经》、圣训的总精神,运用理智,通过推理、比较、判断等方法,对新的历史条件下出现的新情况、新事物以及特殊情况等,推演出与整个教法宗旨并行不悖的法律结论与条规的整个思维过程。包括对《古兰经》、圣训选择、释义、应用,直至形成新的判例①《。古兰经》为创制提供了教法基础,“你们应当请教深明教诲者,如果你们不知道。”(16∶43)②伊斯兰学者对创制有两种定义。第一种是狭义的创制,即以伊斯兰教立法的两大溯源《古兰经》和“圣训”为依据,…  相似文献   

8.
人们都知道,逊尼派所奉行的有六部著名而标准的的圣训集,前五部的正确性是公认的,对第六部曾有不同的主张,有部分人主张是伊玛目.马立克的《穆宛塔》,有部分人主张是达雷米的《圣训集》,但是多数人主张是伊本.马哲的《圣训集》,后来以此主张肯定了伊本.马哲的《圣训集》为第六位,《穆宛塔》被列为第七位,《达雷米圣训集》被列为第八位。伊玛目.达雷米及其著述达雷米(797-869,全名阿卜杜.拉赫曼.本.法得勒.台密米.达雷  相似文献   

9.
在教义学的发展过程中,“穆阿台及勒派”与“圣训派”在教义学领域形成分歧与对峙之后,介于二者之间出现了以艾布·哈桑·艾什阿里命名的“艾什阿里派”。该派带有调和主义与中正之道的思想特点,在既反对完全依靠人的认识与思维能力去理解“经训”内容的同时,也反对只以“经训”本身及其相关“传述”内容为依据去理解“经训”内容,主张将人的认识与思维能力与“经训”的内容有机的结合起来。  相似文献   

10.
什叶派伊斯兰教两大教法学之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发生在16到19世纪的什叶派伊斯兰教两大教法学派——阿赫巴尔学派和乌苏勒学派的论争,是对伊斯兰教法中存在的神圣天启与人类理性之间的矛盾的反映。从两大学派主张的差异中可以看出,论争的焦点就是如何对待以《古兰经》和圣训为代表的天启和以教法学家的判断为代表的人类的理性。隐藏在其后的则是宗教学者是否有权利继承伊玛目,继承他的宗教权威的问题。乌苏勒学派的最终胜利是对这一继承权的一种默认,这对什叶派伊斯兰教在当代的发展产生了非常重要的影响。  相似文献   

11.
论泰州王门学派诗人吴嘉纪及其诗作张克伟明代儒学学派纷繁,若以王门学派派别分野而言,清儒黄宗羲以地域区分为七派,即“浙中王门”、“江右王门”、“南中王门”、“楚中王门”、“北方王门”、“粤闽王门”及“泰州玉门”。吴嘉纪的祖父吴凤仪,早岁师事泰州王门学派...  相似文献   

12.
“圣训”是伊斯兰教仅次于《古兰经》的第二大教法来源,是每个穆斯林坚定信仰、完美人格、增长知识的必修经典。穆圣说:“我给你们留下了两件法宝,一是安拉的经典,二是安拉使者的逊奈。只要坚持这两件法宝,你们一定不会陷入迷途。”(《穆宛塔圣训集》)一、认识学习圣训的重要性圣训,简单的说就是穆圣及其门弟子的言行。具体的说由五个方面组成:第一、记录了穆圣的语言;第二、记录了穆圣的行为;第三、记录了穆圣默许的事项。  相似文献   

13.
陈克礼译《圣训经》中有这样一则圣训:埃及王赠给穆圣医生、佣人、蜂蜜和骡子,除医生外一一接受之。穆圣说:“我们无需医生,因为我们不饥不食,食不求饱。”   我们所引的这则圣训,流传于公元 632年前的阿拉伯半岛穆斯林公社时期,至今已有一千三百多年了,但它对后来穆斯林的饮食养生,却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   13世纪初,古波斯的“诗圣”萨迪在他的《真境花园》中,写了一个与上述圣训相类似的故事:波斯的一个国王给穆圣派去一位高明的医生,他在阿拉伯住了好几年,却没有人向他求医问药。一天,他来到穆圣面前说:“我受…  相似文献   

14.
艾布·哈尼法及其教法学派贾保平艾布·哈尼法(700—767)是逊尼派著名教法学家,哈乃斐教法学派的奠基者,位于四大正统教法学派创始者之首,被尊称为大伊玛目。其教法学说在伊斯兰教法史上占居重要地位。其教法律例以灵活、宽容、适度著称。故迄今为止,全世界有...  相似文献   

15.
伊斯兰教教法,阿拉伯语称“沙里阿”,即依据安拉启示和圣训建立的宗教法律。 伊斯兰教产生于七世纪初期的阿拉伯半岛,教法是在伊斯兰教政权初步建立后才开始产生的。穆罕默德圣人传教初期(麦加时期),在宗教功课或社会生活方面,只是  相似文献   

16.
圣训,是先知穆罕默德在传教过程中的言行实践和他对门弟子的言行表示赞同、默认的总称,是伊斯兰教立法立说的第二依据。其地位仅次于《古兰经》。各种著名的圣训集,是伊斯兰教的重要经典和伊斯兰——阿拉伯文化的珍贵遗产,是研究伊斯兰教哲学、教法、历史、文学和道德伦理的必不可少的文献。对圣训的学习和研究,已越来越多地引起世界各国穆斯林重视。中国伊斯兰教协会选印的《圣训珠玑》一经,收录圣训近两千段,都是从最可靠、最著名的《布哈里圣训实录》和《穆斯林圣训实录》中精选出的两家“会同”的圣训。此经分章分节并附有序号,对我们学习和教学都比较实用。此经采用了《穆斯林圣训实录》的章节题目和序号;有些节次下因无两家“会同”的圣训,未予辑录。故节次序号不连贯,请读者注意。此经印行以来,不少读者来信反映,希望能出版此经的译文。为此,我将它译为汉文,在《中国穆斯林》上陆续发表,以供参考,并希望国内同道赐教指正。  相似文献   

17.
本刊讯最近,宗教文化出版社正式出版发行了《圣训珠玑》()汉译本。译者是伊斯兰教著名学者、全国政协委员,中国伊斯兰教协会顾问努尔曼·马贤研究员。他利用多年的工作空暇,参考著名阿拉伯文经训注释,反复推敲,在古稀之年推出了这部包括57章近60万字的译本。《圣训珠玑》汇集了《布哈里圣训实录》和《穆斯林圣训实录》中会同一致的“圣训”,可谓“圣训”中的精萃和珍宝。汉译《圣训珠玑》的出版,既为初学《圣训珠玑》原文的学子提供参对材料,也为更多不懂阿拉伯文的穆斯林和宗教研究工作者了解“圣训”、研究伊斯兰教提供真实…  相似文献   

18.
本文从明中期以后中国内地伊斯兰教发展的地域分布,以及南京穆斯林所具有的特殊政治、经济、文化地位,明代南京兼容并包的开放环境,南京经堂教育为金陵学派的产生所作的人才上的准备等四面阐述了金陵学派产生的原因.指出金陵学派的思想渊源是<古兰经>、"圣训"以及伊斯兰苏菲思想,同时汲取中国传统文化儒道释精华.最后谈及金陵学派的贡献及当代意义.  相似文献   

19.
<正> 南宋时期,浙江儒学极盛,形成了地区性的三个学派:以吕祖谦为代表的金华学派,以陈亮为代表的永康学派,以薛季宣、陈傅良、叶适为代表的永嘉学派。金华、永康、永嘉三地区,历史上称为“浙东”,所以有“浙东学派”之称。浙江三派的思想倾向有同有异:陈亮专言事功,薛季宣、陈傅良、叶适以经制言事功,历史上称为“事功之学”;  相似文献   

20.
11.何谓圣训和圣行及其在教法中的地位?答:圣训(哈迪斯)、圣行(逊奈)是先知穆罕默德的言论、行为和对某些事项的默许;圣训是穆圣的言论明文,圣行则表示先知实践的常规和准则。大致分为言语的圣训:内容主要是先知对《古兰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