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进行了三个跨通道启动词汇判断实验,探讨汉语听觉词汇加工中声调信息对语义激活的制约作用。实验一和二使用具有相同音段信息、但不同声调信息的双音节合成词(如“条约”和“跳跃”)作为听觉启动词,与其中一个词有语义关系的双字词作为视觉探测词。语义启动词与其配对的声调不匹配词在第一音节的声调、第二音节的声调、或两个声调上有所不同。实验三改变语义启动词的第一或第二音节的声调,以产生声调不匹配的假词启动项;实验三还同时变化了原来的声调与产生的声调之间的相似性。实验结果表明,声调不匹配的启动项目是否产生显著的启动效应取决于词汇竞争的环境、声调输入与深层声调表征之间匹配的程度,以及不匹配的声调所在的位置。文章从语音输入中的声调信息如何激活词汇表征、声调信息如何存储在心理词典中、声调对语义激活的制约作用如何受竞争环境的影响这三个方面讨论了研究的发现。  相似文献   

2.
杨玉芳 《心理学报》1989,22(1):31-36
本文报告的实验用时长为100—500ms的汉语普通话元音yi和ao负载的一、二声和二、三声声调连续体作刺激,用一声和二声反应曲线和平均反应百分数作指标,研究了时长和元音音色对声调识别的影响。主要结果是:(1)从一、二声和二、三声连续体得到的数据都说明,时长对声调识别有显著影响。(2)一、二声连续体的结果表明,元音音色对声调识别无显著影响;从二、三声连续体得到的结果相反,元音音色影响声调识别。文中讨论了两组数据结果的差异,并与有关的文献报告作了比较。  相似文献   

3.
关于普通话声调知觉中心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杨顺安 《心理学报》1992,25(3):25-31
通常将普通话单音节的声调F0曲线划分成“弯头段”、“调型段”和“降尾段”。考察“调型段”的具体位置和相对长度,对普通话语音教学,对开发语音识别和语音合成系统,都是很有意义的。本文使用两大类合成刺激连续体,通过辨认试验,初步确定了“调型段”在音节F0曲线上的位置,即一个单音节,不论是清声母音节,还是浊声母音节,也不论是何种声调和调域,其声调知觉中心(P-CT)的位置位于韵母段中部,而且,只要“调型段”的长度为浊音段的一半左右,就可能被感知成相应的调类。  相似文献   

4.
汉语单音节词汇产生中音韵编码的单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张清芳  杨玉芳 《心理科学》2005,28(2):374-378
采取图画一词汇干扰实验范式,以视觉方式呈现干扰单字、初步探索了汉语单音节词汇产生中音韵编码的单元。结果发现了在目标项和干扰词的音节相同和同音条件下都出现了促进效应,而在首音和声调相关、韵和声调相关、首音相关、韵相关、声调相关条件下都来出现显著的启动效应。这表明“音节”或“音节 声调”可能是词汇产生中语音编码表征的单元。最后讨论了英语和荷兰语的研究结果与汉语不同的原因。  相似文献   

5.
张清芳 《心理学报》2008,40(3):253-262
采取内隐启动范式研究汉语词汇产生中的音韵编码过程。实验一和二探测单字词产生中首音相同、韵和声调都相同时的启动效应,结果未发现首音启动效应,却发现了韵和声调相同时的抑制效应。实验三至五探测双字词产生中音节相同、声调相同以及音节和声调都相同时的促进效应,实验结果发现了显著的音节、音节和声调的促进效应,未得到显著的声调促进效应。上述结果表明,音节或“音节+声调”是汉语词汇产生中的编码单元,音节促进效应发生在音韵编码水平;声调只是节奏框架的一部分,它只能与音节结合在一起才能起作用。结合汉语的特点讨论了研究结果,并与英语或荷兰语的研究结果进行了对比。最后提出了两种可能产生“韵母+声调”抑制效应的原因,并讨论了记忆可能对实验结果产生的影响  相似文献   

6.
塞辅音和声调知觉问题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报告的两个实验以合成的汉语普通话CV音节作刺激,研究了塞辅音与声调之间在知觉上的相互作用问题。主要结果是:(1)塞辅音的发音方式影响声调的知觉,不送气音使听者在辨别声调时倾向于基频曲线起点高的声调反应;(2)音节的声调也影响对塞音发音方式的判断,在一、四声音节里,听者倾向于将塞辅音听成不送气音,在二、三声音节里,听成送气音。  相似文献   

7.
赵荣  王小娟  杨剑峰 《心理学报》2016,48(8):915-923
探讨超音段(如声调)与音段信息的共同作用机制, 对口语词汇识别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有研究探讨了声调在口语词汇语义通达阶段的作用, 但在相对早期的音节感知阶段, 声调与声母、韵母的共同作用机制还缺乏系统的认识。本研究采用oddball实验范式, 通过两个行为实验考察了声调在汉语音节感知中的作用。实验1发现检测声调和声母变化的时间没有差异, 均比检测韵母变化的时间长, 表明在汉语音节感知中对声调的敏感性不及韵母。实验2发现声母和韵母的组合并没有明显优于对韵母的觉察, 但声调与声母或韵母的同时变化都促进了被试对偏差刺激的觉察, 表明声调通过与声母、韵母的结合来共同影响汉语音节的感知加工。研究结果在认知行为层面为声调在音节感知中的作用机制提供了直接的实验证据, 为进一步探讨超音段与音段信息共同作用的认知神经机制提供了基础。  相似文献   

8.
言语产生中的词长效应   总被引:9,自引:5,他引:4  
庄捷  周晓林 《心理学报》2001,34(3):23-27
采用图片命名方法考察言语产生中的词长效应,并进而分析语音计划的单位和序列性。选取能同时用单音节(如“羊”)和双音节(“山羊”)命名的图片作刺激材料,发现双音节命名明显慢于单音节命名,这种效应既表现在首音节型(如“花”与“花朵”),也表现在尾音节型(如“羊”与“山羊”)刺激材料上。研究结果支持语音编码从左到右、系列提取和双音节词的词音计划单位大于单音节词的观点。该文还对图片命名中的频率效应进行了事后分析。  相似文献   

9.
已有研究表明内隐韵律能够促进书面文本的理解,但以往研究多集中在重音节拍语言,而较少关注汉语这类音节节拍语言。为了探究内隐韵律作用的普遍性,研究采用眼动技术探讨了句子阅读中“N的V”结构加工的韵律制约。研究发现,“N的V”结构加工中存在稳定的韵律形式效应:动词为单音节时比动词为双音节时的注视时间更长,回视更多。韵律形式和语义关系之间存在交互作用,表现在受事语义关系条件下,在反映早期加工的凝视时间上,单音节动词条件长于双音节动词条件。但这种交互作用在晚期加工阶段则不受语义关系影响。表明“N的V”结构加工中的韵律形式效应稳定且持续。研究支持内隐韵律假说。  相似文献   

10.
言语产生中双词素词的语音编码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周晓林  庄捷  于淼 《心理学报》2002,34(3):22-27
采用同音判断和音节监控方法 ,考察言语产生中双词素词语音激活的特点。选用以偏正结构的双词素词为名称的图片和与双词素词中首尾两个词素同音的两组探测字作为实验材料 ,探测字在图片呈现后 5 0毫秒 (实验一 ) ,或图片呈现前 130 0毫秒 (实验二 )出现 ,要求被试判断出现的字是否与图片名称中任何一个词素同音。实验结果与绝大部分言语产生理论的预期相反 ,对图片名称第一词素的反应慢于第二词素。考虑到首尾两个词素对整词意义贡献的差别 ,作者把实验结果解释为词素意义对语音激活的作用 :第二词素的语义重要性决定了对应音节激活的快速性 ,双词素词中词素音位激活的速度和时间性受词义和词素意义激活程度的影响 ,而不完全取决于词素发音的序列性。实验不支持音位编码从左到右、序列进行的观点  相似文献   

11.
本文介绍了《彩色肤色测试卡》的研制依据、肤色色度特性的测定以及《彩色肤色测试卡》的色样标准。《彩色肤色测试卡》的试样,先后曾送交全国十多个电视台试用,效果满意,符合中国人的肤色特点。在监视器上观看,直观效果好,使用方便,利于调机,能起到色调平衡的评价作用,是具有实用意义的标准验测工具。此《彩色肤色测试卡》已通过技术鉴定被定为国家标准(GB3175—82)。  相似文献   

12.
IntroductionThereareatleastthreecrucialissuesconcerningtheroleofphonologyinvisualwordrecognition(e.g .,Seidenberg&McClelland ,1 989;Taft&Graan ,1 998;Zhou ,Shu ,Bi,&Shi,1 999) :a)whetherphono logicalinformationisautomaticallyactivatedininitiallexicalprocessing;b)towhat…  相似文献   

13.
包淳洋  徐秉? 《心理学报》1981,14(3):94-99
一、在猕猴上建立了纯音比配延缓防御反应。一般能完成9秒的延缓反应。最长可延缓15秒。 二、静脉注射LSD对于纯音比配延缓反应有明显的影响,药物注射后延缓反应正确百分率由原来80%以上的水平降到10%—70%。一般24小时后即恢复正常。 三、本文对LSD引起的猕猴纯音延缓反应障碍与LSD引起的临床症状作了比较讨论。  相似文献   

14.
本文用Garner快速分类法研究了发音人规范化和语境补偿过程与声调知觉的关系。得到的主要结果是:(1)发音人变化对声调识别产生了显著的Gar-ner干扰;声调变化对男女声判别产生了同样的十扰。(2)语境变化对声调识别也产生了显著的Garner干扰。按照Garner方法的假设,这说明发音人规范化和语境变异补偿与声调识别之问是相互联系和相互影响的。(3)虽然发音人和语境同时变化引起的声调识别反应时延长约等于它们单独变化时反应时延长量之和,但正确率下降远大于单独变化时下降量之和。说明发音人和语境变异对声调识别的干扰不是独立的,它们之间存在相互作用。这种作用增加了声调识别的难度。  相似文献   

15.
Eight rats' lever presses were reinforced after an interruption in a tone, provided the lever had not been pressed before the tone interruption. After a few sessions, long before the animals reliably refrained from lever pressing before the interruption, the latencies of postinterruption presses (time from the termination of the interruption to the moment of the lever press) dissociated into two classes: short ones for to-be-rewarded presses, and long ones for presses in the other trials, which contained no reward because one or more lever presses had occurred before the interruption. Thus discrimination of impending reinforcement in the current trial occurred before there was evidence of sensitivity to reinforcement in the reinforcement-producing aspect of behavior. This finding is related to Shimp's (1981) contention that the temporal properties of recent behavior are reinforceable, if remembered. The present finding shows that learning to discriminate whether one's behavior has met a contingency, and learning to carry out this behavior, need not go together, implying that memory of temporal properties is probably a necessary but not a sufficient condition for learning the latter.  相似文献   

16.
不同语境下汉语三声连续变调发生规律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邓园  冯丽萍  彭聃龄 《心理学报》2003,35(6):719-725
采用命名任务,考察真/假词条件下,三声连续变调规律的运用及其对语音提取的影响。实验结果显示.(1)普通话流利者具有三声连续变调意识,变调的发生不受三声字所在语境的影响;(2)三声连续变调的发生影响词汇语音提取,但对类型不同的词,其影响方式存在差异。对阅读错误的分析为讨论提供了进一步证据。  相似文献   

17.
刘丽  彭聃龄 《心理学报》2004,36(3):260-264
采用双耳分听的任务探讨了汉语普通话声调加工的右耳优势问题,并引进反应手的因素,探讨了汉语声调加工的右耳优势的机制。结果表明,汉语母语被试对普通话声调的加工存在右耳、左脑优势,但这种优势是相对的,右脑也具备加工声调信息的能力,结果支持了直接通达模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