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伴随着人类历史几千年的发展,建筑的功能从最基本的可使用性逐步向艺术性发展,而两者兼备的建筑实体也成为了人们对生活、自然的理解以及社会变化的一种物化体现。建筑演变发展的实质其实就是人类历史发展的一种记录。为理解从古至今东西方建筑的不同,文章从不同的社会发展基础、不同的社会延续核心、不同的群体特性进行了诠释,并对日后建筑艺术的发展方向进行了简短的预测。  相似文献   

2.
城市建筑是人们满足社会生活需要,利用所掌握的物质技术手段,并运用一定的科学规律、风水理念和美学法则创造出来的人工环境。打上人工环境标记的现代城市建筑倾注了人类对建筑美的理解和渴望,其中,中国建筑最主要的美学原则之一,就是以“和谐”作为建筑美的本体,中国城市建筑在经历了时代的变迁,以及社会大环境的变化之后,仍不断寻求真正适合人类居住和生存的“和谐”建筑。从中国现代城市建筑中寻找和谐要素,以不同地域为为线索,对不同建筑的和谐要素进行分析,并由此结合发展的脉络,才能预见中国现代城市建筑未来审美体系的发展。  相似文献   

3.
如何理解形而上学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学习和研究西方的形而上学 ,最重要的问题在于理解。对于我们中国学者来说 ,理解形而上学则至少要面对三个问题。首先是语言层面上的问题 ,其次是思想层面上的问题 ,最后还有学术层面上的问题。这三个问题不仅直接与理解形而上学的具体问题相关 ,而且关系到对形而上学的实质的理解。一语言层面的问题最简单最直接地表现为翻译的问题。翻译的问题 ,特别是一些术语的翻译 ,说到底还是理解的问题。以“形而上学”这个概念为例。我国古代就有“形而上者谓之道 ,形而下者谓之器”之说 ,形而上、下的区别一直沿用至今。借用这里的术语 ,人们以“形…  相似文献   

4.
实证“实质”论并不能等同于“中医科学”。所谓“研究证的实质”或“经络实质研究”一样,始自20世纪60年代的“西学中”大潮后。当时由于人们还未来得及从思维科学方法着手,澄清近代中医学发展迟缓的症结,故不能明确地揭示它是遵循什么理论科学作为自身发生和发展的主导思想。加之,由于历史的原因导致中医学一直处于被实证“实质”的“中医科研”审查、改造的尴尬境遇。例如,“30多年来,西医的解剖刀、显微镜至今仍未能发现人体中经络”。中国科学院院士、“第一代中西医学家”陈可冀先生承认:以实证“实质”的经络研究“但找它的结构却是…  相似文献   

5.
技术理性问题探讨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这里发表的两篇文章,都涉及到技术的本质、技术的社会作用、技术进步和文明发展的关系问题。应当说,这是一个很严肃的问题;特别是在当前,我们要大力发展科学技术,以科技进步推动经济社会的综合协调发展,有关这方面的探索就愈益显得迫切和重要。这种探索只会促进而不是妨碍我国的科技进步和现代化建设事业。其中涉及一系列重大的理论问题和实践难题是需要我们从正面予以研究的,诸如:怎样理解技术的本质、技术与人的目的、意志和自由的关系?如何认识技术的社会作用、技术应用的积极意义与消极后果的关系,从而在推动科学技术向现实生产力的转化、促进文明发展的同时,有效地避免和克服西方工业化以来日趋严重的“物支配人”、“人的物化”等消极因素?怎样理解技术与价值的关系;发展科技的过程中,如何正确认识并有效地处理环境污染、能源危机、核威胁、区域间技术竞争与合作的关系等全球性问题?所谓“技术统治人”、“技术支配人”的实质是什么?现代西方的某些流派虽然较早地注意到了这些问题,但囿于唯心史观的束缚,在那里并没有使这些问题得到科学解决。而全面、准确、深刻地理解“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从唯物史观的真理观与价值观相统一的方法论高度,揭示这类问题的实质和解决途径,对于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则具有重大的意义。毋庸置疑,理论界对这些问题意见纷纭,甚至还存在相当大的分歧,其中反映出人们在历史观和价值观上的差异。要使有关这类问题的讨论有较大的进展,结合对现代西方哲学的批判,深化对唯物史观的理解是一个极其重要的环节。那种囿于对科学历史观的简单化理解而对现实问题习惯于贴标签、套公式的研究态度和方法,总是在社会实践的急剧变化面前显得手足无措。马克思当年对工业的本质曾做过一个精辟的论断:“工业的历史和工业的已经产生的对象性的存在,是一本打开了的关于人的本质力量的书,是感性地摆在我们面前的人的心理学;对这种心理学人们至今还没有从它同人的本质的联系上,而总是仅仅从外表的效用方面来理解”。这对于我们科学地把握技术问题不同样具有方法论的启迪吗?  相似文献   

6.
建筑是为人们提供居住空间和场所的,同时,建筑以其各种建筑实体来表达着创作者的意图.人们对其精神的理解与把握,符号学起到了桥梁的作用.本文用符号学的分析方法对建筑进行解读,以期揭示其艺术与审美的价值,以及对我国当代建筑设计的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7.
武婧 《美与时代》2014,(9):10-10
当今建筑是多元化的,建筑创作领域蒸蒸目上,百化齐放,建筑评论领域更是众说纷纭,百家争鸣。而建筑也由最初始为了“挡风遮雨”,由于自然环境和人文情况不同,各地建筑出现多样化面貌。通过因环境、经济等原因造成建筑的异化和趋同,从不同的角度看这些建筑现象,并延伸及对传统建筑和潮流建筑来源的理解。  相似文献   

8.
地标性建筑所呈现的审美经验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以当代江苏省各城市的地标性建筑为例:经济性建筑反映的是人们欢愉经验、欲望经验统领下的遍地奢华;工作性、政治性建筑则是人们日常化、世俗化经验的时代性缩影;文化性建筑象征着人们传统审美经验的诗意栖居地;社会性建筑是人性化经验的魅力集聚地;而生态性建筑则是当代可持续发展思想的表征。在这些地标性建筑的背后,“后现代性”和“商业性”是最为显著的特征,大众审美经验为此呈现出融经济、政治、文化、社会以及生态为一体的综合性特点。  相似文献   

9.
解释学: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研究的新维度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是我们面临的一个重大课题,运用不同的方法、从不同的视角对它进行研究,是从事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的人们责无旁贷的义务。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问题,从某种意义上说,实际上就是对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理解”问题。当然,这里所说的“理解”,是哲学解释学意义上的理解,包含“解释”、“理解”和“应用”。因此,不讨论理解和解释问题,对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探讨就难以从学理上得到深入。本文试图借助于哲学解释学的重要成果,对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所蕴涵的理解和解释问题进行一些初步的探讨。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  相似文献   

10.
自威廉姆斯和内格尔1976年同以《道德运气》为题发表两篇重要论文以来,运气问题逐渐成为伦理学讨论的热门话题.作为存在于生活之中但又超出行为者能动性之外的不确定因素,运气始终是人类所无法逃避的.然而,现代道德哲学出于对能动性(尤其是人类理性)的信任,不尽合理地将“道德”圈定在能动性范畴内,而把运气限定在一个相对边缘的地带.与之相比,美德伦理学从一开始就正视运气的存在,较为全面地容纳和考察运气的伦理意义.美德伦理学通过区分“道德”与“伦理”,并将“道德运气”拓展为“伦理运气”,为人们理解伦理生活和伦理知识的实质提供了新的启发.  相似文献   

11.
青年学者秦红岭撰写的《建筑的伦理意蕴——建筑伦理学引论》,以广阔的人文视野、宏观的哲学把握和熟谙的伦理学学理分析论述了建筑的伦理功能和伦理成分,是一部很有特色的前沿性应用伦理学著作。其特点大致有四个方面。一、深入把握建筑的精神特质该书从科技文化与人文文化相结合的高度,探讨和回答“建筑究竟是什么”、“人们为什么而建”、“对人类发展负责的建筑是什么”等重要问题。作者在详细考察了建筑史、建筑伦理学和著名建筑设计师、工程师的思想观点以及哲学家、艺术家的有关精辟论述后,指出:“从建筑文化的发展历程来看,建筑表现…  相似文献   

12.
后现代哲学与现代西方哲学的终结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一、“后现代哲学”的界定后现代主义是正在西方流行的纷坛繁杂的社会思潮和文化氛围,对它可作狭义和广义两种理解。狭义的理解如最新版《牛津英语词典》对“后现代”(post-modern)条目的定义:“一种艺术或建筑学思潮或作品,以背离或抛弃被认可的或传统的风格和价值为特征。”广义的理解把后现代主义当作一种广泛的社会思潮和文化现象,除后现代艺术、建筑之外,还包括后工业社会的社会学和后结构主义的哲学。我们认为,这两种理解都低估了后现代主义的哲学内涵及其在现代西方哲学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狭义的理解根本否认后现代主义同…  相似文献   

13.
唯物史观的核心是“实践─转变”原理张雄当前,对历史唯物主义核心思想的把握,有三种观点极易构成混乱。其一是把历史唯物主义的实质理解为一种面向过去的历史哲学。这种观点把唯物史。观曲解为“从哲学的视角研究历史的科学”,从而抽去了唯物史观具有面向未来的实践转...  相似文献   

14.
论语法意义和逻辑意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首先必须作一点说明:论题中的“语法意义”及“逻辑意义”不能被习惯性地理解为“关于语法的意义”或“关于逻辑的意义”。准确地说,这两概念实质是“某某在语法上所具有的意义”或“某某在逻辑上所具有的意义”的缩略形式。因此,本文仍然是对“意义问题”的一次尝试。一意义理论一直是语言哲学的核心内容,也历来颇为逻辑学家所瞩目。在浩如烟海的意义理论的著述当中,有一共通之处即作者们都力图从中开辟一条准确理解日常语言意义的蹊径,麻烦的是,这种种努力一开始就遇到一个令人头痛的难题:什么是意义?(也可表述为“意义的意义是什么?”)  相似文献   

15.
伪科学错在研究方法而不在研究结论。伪科学问题实质是伪科学家问题。即搞研究的人用什么样的方法来研究或论证。判定某“特异功能”为假可以直接认定,而判定为真只能间接推定。从人们不能看出魔术手段。可以推出人们没有能力仅看表演就判定某“特异功能”为真。因此,如果有人以不能看出“特异功能”表演中的破绽为由来证明“特异功能”为真,那就可以认定他是伪科学家。至于对“特异功能”本身,并不必着急去确定“信还是不信”,需要确定的是下一步做什么和做之前的各种准备。  相似文献   

16.
孔子创立儒学, 同提出仁密切相关, 而如何理解仁却一直是有争议的问题。讨论、训释仁, 离不开字源的分析, 于是《说文》“仁, 亲也, 从人从二”便成为前提和出发点, 成为理解仁的金科玉律。然而在郭店竹简中, 仁字均写作“身心”, 表明“从人从二”并非仁字的最初构形。那么, “身心”的本义如何?“身心”字的发现为我们带来哪些新的信息? 为我们理解孔子仁学又能起到哪些“去蔽”的作用? 这无疑是关涉孔子及早期儒学研究的重要话题。一、“仁者, 人也”据学者研究, 仁字出现较晚, 甲骨、西周金文中还没有发现仁字, 仁字也“不见于虞夏商《…  相似文献   

17.
实践唯物主义研究述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实践唯物主义是我国 2 0世纪 80年代初“反思哲学”时期最响亮的一个用词 ,是不同于传统理解方式的最有影响的一种理解方式 ,提出了许多新问题新观点 ,从理论上推进了对马克思哲学的研究理解。但近年来 ,实践唯物主义的研究有些“卡壳” ,希望本述评能抛砖引玉 ,深化实践唯物主义的研究。一比较一致的看法认为 ,实践唯物主义即以实践为核心与灵魂的唯物主义 ,它强调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实践和唯物主义性质。但人们对实践唯物主义也有不同的理解 ,大体说来有三种基本倾向。———实践中介基础论。认为实践对于意识的基础作用 ,表现为它是联结思…  相似文献   

18.
中国古代的逻辑家把推理(包括论证)叫做“说”。他们对于“说”即推理论证的实质、作用、原理和方式等都有深刻的论述。一、说的实质和作用。《经上》说:“说。所以明也。”《小取》说:“以说出故。”“说”的原意是说明、解说。作为思维形式的“说”的实质,在于揭示一个“辞”(结论或论题)所以成立的理由,即确立结论对前提,或论题对论据的依赖关系。这种依赖关系是事物因果联系的反映。事物的“故”(原因)是必然引起另一现象的现象。《经说上》说:“故  相似文献   

19.
建筑与艺术     
“建筑是石头的史诗”,“建筑是凝固的音乐”,作为艺术的建筑有那么多的耀眼光环,受到人们高度的称颂,那么如何来看待和认识建筑艺术,怎样来阅读和欣赏建筑艺术呢?  相似文献   

20.
“民主”一词,人们常常在各种意义上使用它,如“民主制”、“民主政治”、“民主权利”、“民主作风”、“民主主义”等等。由于“民主”概念有不少用法,而且人们还赋予它各种意思,所以,要了解“民主”概念的涵义和实质,需作一番历史的考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