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论非智力因素及其在教育中的作用   总被引:20,自引:0,他引:20  
徐英 《心理科学》2000,23(2):242-243
自燕国材教授于 1 983年在《光明日报》上发表《应重视非智力因素的培养》一文后 ,非智力因素这个概念引起了我国心理学界和教育界的广泛关注。本文拟就非智力因素问题谈谈自己的看法。1 非智力因素概念的提出非智力因素这一概念在我国正式提出并公开使用是近 2 0年的事 ,但关于非智力因素的思想却很早就散见在我国古代的思想家、教育家们的论著中。“一志五心”可以说是我国非智力因素概念的刍型。一志 :指立志 ;五心 :指专心、好心、乐心、恒心、虚心。 (燕良轼 ,1 991 )这与燕教授提出的动机、兴趣、情感、意志、性格等五种基本的非智力…  相似文献   

2.
燕国材 《心理科学》2004,27(4):774-776
本文根据“现代诠释”的方法论要求,把我国古代的智能观划分为五个方面,即智能先天基础论、智能后天发展论、智能天人结合论、智能相对独立论、智力与非智力因素相互制约论。并对之进行了系统的分析。  相似文献   

3.
道教辞典     
五神 古代人体精神名词。(1)指五脏神。河上公《道德真经注·成象第六》:“神,谓五脏之神也。肝藏魂,肺藏魄,心藏神,肾藏精,脾藏志。五脏尽伤,则五神去矣。”(2)指头与四肢之神。《真诰》卷五:“当存五神于体。  相似文献   

4.
情志理论是中医学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内经》认为五志,即“怒、喜、思、悲、恐”五种情志变化与内脏有密切的关系。肝“在志为怒”,心“在志为喜”,脾“在志为思”,肺“在志为悲”,肾“在志为恐”。《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云“人有五脏化五气,以生喜怒思忧恐”明确了情志的产生以五脏之精气为物质基础。当五脏发生虚实盛衰变化时,往往对外界某种刺激极为敏感,会直接影响到人的情志活动,而有情志异常的相应表现。《素问·宣明五气篇》云:“精气并于心则喜,并于肺则悲,并于肝则忧,并于脾则畏,并于肾则恐,是谓五并,虚而相并者也”。马莳注释…  相似文献   

5.
言、象、意简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言、象、竟是中国哲学史上三个重要范畴,先秦诸子已对“言”、“意”这两个范畴及其关系进行了深入的讨论。《周易》中又引入了“象”这个范畴,并讨论了言、象、意三者之间的关系。在以后的易学发展史上,历代都有思想家论述这三个范畴。本文试图对先哲们的论述加以梳理并从符号学的角度对这三个范畴加以讨论。一、先秦诸子关于言、意关系的论述,以及对“言”、“意”相离的批判在先秦诸子那里,“言”是指语词或语句,他们有时又称为辞或语;“意”是指概念或命题,他们有时又称为“志”。“言”和“意”之间的关系是一种表达与被表达的…  相似文献   

6.
一、非智力心理因素的定义及构成要素非智力心理因素是一个较为复杂的问题。就其提法上来说,意见也是不一的。有提“非智力因素”,有提“非认知因素”;也有提“人格因素”;还有提“个性心理品质”等等,但内容上却大同小异。我们认为,应提“非智力心理因素”较为科学。所谓非智力心理因素,主要是指那些不直接参予认知过程,但对认知过程起着始动、定向、引导、维持、强化作用的心理因素,也就是除了智能以外的心理因素。它包括动机、兴趣,情感、意志、性格、信念等心理成份,是促进人的学习和工作积极性的外部动力,对一个人的成长有着要重作用。  相似文献   

7.
阅读中的非智力因素是指除认知因素外影响阅读的各种因素,如动机、情感、意志和人格特征等。对青少年阅读的非智力因素的研究,美国等西方教育界在七十年代初达到了鼎盛时期,但一般只停留在现象的阐释上;八十年代初,我国心理学界在“在校青少年理想、动机、兴趣的研究”等项目中涉及到了对学生课外阅读兴趣的调查,其内容仅以课外阅读的材料数量为指标。  相似文献   

8.
影响中学生成就动机的因素分析   总被引:17,自引:1,他引:16  
1问题提出自本世纪三十年代H.A.Murray提出成就需要(needtoachievement)概念以来,成就动机的研究一直是人们感兴趣的课题。特别是近年来在我国教育心理学界出现的有关“非智力因素”的大讨论,更显出对成就动机研究的重要性了。尽管在我国已经发表了较多的关于成就动机的理论文章和实证性的研究报告,但这些文献大都集中在一般成人、大学生和儿童成就动机的研究上,而没有对中学生的成就动机进行过有关研究。事实上,中学阶段是人生的一个十分重要的转折时期;在这一时期,中学生心理的各种非智力因素都开始形成并逐渐稳定下来,特别…  相似文献   

9.
士气作为一种军事软实力,不仅是战争决胜的重要因素,也是治军关键之所在。传统兵学对士气问题的基本认识来自于其秉持的战争观;战争的正义性决定军队士气的根本走向;“心”与“气”作为士气的基本范畴,其辩证关系为“内心外气”、“将心士气”、“心气一体”:“教戒养气”、“将帅主气”、“赏罚励气”、“以怒激气”是古代重要的士气培育之道;“击敌之气”是古代士气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10.
胡晓光 《法音》2001,(2):17-20
在一般佛典中,“唯识”与“唯心”这两个概念是不作分别的,如“万法唯心”与“万法唯识”实际就是同义语。有时“心”与“识”组成一词--“心识”或“识心”,都是把“心”与“识”当成同一范畴。“心”与“识”虽在概念内涵方面有共通部分,但毕竟是两个不同的名相,其词义与使用形式并不完全一致。汉译佛典中的“心”,源自印度梵文两个不同词汇:一是“质多”(citta),二是“汗栗驮”(hrd)或“干栗驮耶”(hrdaya)。“质多”之心是指意识活动的心,而“汗栗驮”或“干栗驮耶”之心则是指肉团心和树心、核心、心要。肉团心即心脏…  相似文献   

11.
<正>在伊斯兰教传统哲学之中,“心”是一个重要的概念。在伊斯兰教看来,通过“心”,人可以认识自身、认识世界、认识真知。伍遵契《归真要道译义》一书中有丰富的关于“心”的论述,本文将以该书为基础文本,对伊斯兰教传统中作为认识中介,并处于想象世界的心灵概念展开论述,厘清心灵的认知结构和认识过程,最终通过清“心”的功夫论达到去除心灵的染污与遮蔽、认识真理的目的。  相似文献   

12.
双语双文教学促进小学生智力、非智力因素发展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陈宝国 《心理科学》2004,27(1):97-100
采用测验法,考察了我国西南部缺乏汉语环境的一些少数民族地区,双语双文教学对小学生智力、非智力因素发展的影响。结果表明:(1)双语双文教学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学生智力水平的发展,其积极作用表现在所调查的小学四、五、六三个年级中。(2)双语双文教学在一定程度上和范围内影响了学生非智力因素发展的水平,它有利于学生成就动机、认识兴趣、学习热情、学习毅力等非智力因素的培养,这种积极作用在四、五年级中表现较为突出。  相似文献   

13.
罗炽 《中国道教》1990,(3):26-32
醮仪指斋醮科仪,是道教用以修身、祈福、禳灾、赎罪以及超度亡灵的一种独特的宗教仪式,俗称“做法事”、“做道场”。“斋”与“醮”在中中有悠久的历史。可上溯于古代巫术祭祀鬼神的原始宗教活动。“斋”本作“齐”。指祭祀之前的一种精神准备。《礼记·祭义》篇说:“致齐干内,散齐于外。齐之日,思其居处,思其笑语,思其志意,思其所乐,思其所嗜”。又《祭统》篇说:“及其将斋也,防其邪物,讫其嗜欲,耳不听乐,心不苟应,手不苟动。”“斋者,精明之至也,所以交于神明也。”《曲礼》篇亦说:  相似文献   

14.
问题的提出近年来,国内外许多学者专家在对智力超常儿童进行研究时,已经不是单纯地局限于对“智力超常”本身进行分析、研究,而开始对影响儿童使之成为“超常”的各种主客观条件进行综合分析、比较研究,从中导引出儿童之所以能成为“超常”的诸因素。它们包括环境、家庭、教育、遗传素质、主观能动性、实践等等,而非智力因素则是其中不容忽视的重要因素之一。本研究主要探索某类智力超常儿童在非智力因素方面的特点。我们认为,智力、非智力因素相结  相似文献   

15.
《宋元学案》以“兼取朱陆之长”评价吕祖谦之学,今人研究也多以心、理并重来论定吕祖谦哲学。吕祖谦非常重视“心”概念,以实然义、活动义和主宰义论之,对心与理、气、性之关系均有讨论,认为心是为学工夫的入手之处,通过“存心”“正心”建立工夫次第,以安顿道问学与尊德性两大重要命题,吕祖谦建立了相当规模、内容丰富的心论系统。本文认为,吕祖谦虽重视心,却仍是“以关、洛为宗”,其心概念并无本体义,其关于心的种种讨论不宜称之为“心学”,而是“理学”下的心论。  相似文献   

16.
中国传统荣辱思想的价值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在我国的传统文化中,关于荣辱观的理论和实践,有着丰富的思想资源。中国古代学者,特别是儒家思想家认为,树立正确的荣辱观,即所谓“知耻”,无论是对治国还是育人,无论是对改善社会风气,还是提高人的品格,都有着极为重要的价值。他们指出,“知耻”是“立人之大节”,培养人的知耻心是“治教之大端”,而耻感教育则是“治世之大端”。中国古代学者还强调,社会上层人士具有“知耻”之心,对于国家的安定和发展是个极为重要的因素。这些思想对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具有重要的价值。  相似文献   

17.
五行说是中国古代哲学的重要理论,对传统科学文化有广泛而持久的影响。中国古代长期流行“五声”和“五色”观念,它们与西方相应的“七声”和“七色”概念具有明显的差异。声音和色彩均属物理认识对象。“五声”是中国传统乐律学的重要内容,它用宫、商、角、徵、羽表示...  相似文献   

18.
汉魏六朝神仙道教小说艺术谈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汉魏六朝是我国古代小说的初步形成时期,也是我国文言小说创作的第一个高潮时期,这一时期产生了大量的志怪和轶事小说,并由此奠定了我国文言小说的基础。所谓神仙道教小说,是指以宣扬神仙道术为题材的志怪小说,这类小说以描摹神山异境为能事,张扬神仙可学、道术可求思想,特多奇  相似文献   

19.
情志理论是中医学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内经>认为五志,即"怒、喜、思、悲、恐"五种情志变化与内脏有密切的关系.肝"在志为怒",心"在志为喜",脾"在志为思",肺"在志为悲",肾"在志为恐".<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云"人有五脏化五气,以生喜怒思忧恐"明确了情志的产生以五脏之精气为物质基础.当五脏发生虚实盛衰变化时,往往对外界某种刺激极为敏感,会直接影响到人的情志活动,而有情志异常的相应表现.<素问·宣明五气篇>云:"精气并于心则喜,并于肺则悲,并于肝则忧,并于脾则畏,并于肾则恐,是谓五并,虚而相并者也".马莳注释日"此言五脏既虚,故精气并之,则志不能禁也".<灵书·本神>中又有"肝藏血,血舍魂,肝气虚则恐,实则怒.……心藏脉,脉舍神,心气虚则悲,实则笑不休……",也是脏腑功能失常导致情志异常.以上<内经>的论述,既强调五志分属于五脏,又强调脏腑的病理变化因气血虚实等不同,五志不拘泥于五脏,心在志为喜,气虚则悲;肝在志为怒,气虚则恐,精气并则忧.同时,随着现代医学由生物医学模式向社会-心理-生物医学模式转变及心身医学的发展,近年来心身医学对多发病、常见病的心理、情绪改变等也有初步研究,并取得一定结果[1].为探讨中医脏腑疾病与情志异常的关系,我们应用症状自评量表(SCL-90),对不同脏腑疾病的患者进行了调查研究.  相似文献   

20.
朱永新 《心理学报》1996,29(2):201-208
中国古代的意志理论非常丰富,从志意概念、志意本质、志意关系、志意功能到志意的培养诸方面都有涉及。本研究着重讨论中国古代学者关于意志本质的观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