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是”的逻辑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一般来说,语言学家和逻辑学家把句子首先分为简单句和复合句。所谓简单句,指具有“S是P”这样结构的句子,譬如“这是一本书”,“玖瑰花是红色的”,“鲁迅是周海婴的父亲”,“人是动物”。在印欧语系拼音文字中尤其是这样。从语法的角度,可以说“S是P”是一个主—系—表结构,“S”是主语,“是”是系动词,“P”是表语,“是”把S和P联系起来;也可以说,“S”是主语,“是P”是谓语,其中“是”是助动词,和P联系在一起表述S。从逻辑的角度,可以说“S是P”是一个原子命题形式,“S”是主项,“是”是联项,“P”是谓项.“是”  相似文献   

2.
先秦德法等学派都是在春秋战国“周文疲弊”背景下应时而起的“务为治”的政治学说。其中孔子的核心概念是“仁”,政治理想是“仁政”;孟子侧重的概念是“义”,政治理想是“王政”;荀子侧重的概念是“礼”,政治理想是“礼制”;韩非的核心概念是“法”,政治理想是“法治”。“仁”“义”“礼”“法”的变化来源于理想与现实关系的调整。孔孟荀韩四人的具体主张虽然不同,但都坚持人道实践原则一点是一致的。在此原则下“义”、“礼”特别是“法”对于前者表现出的恰是一种合理的承接关系。  相似文献   

3.
三 “一1和“究竟”本篇所表示最重要的意思,是“一”和“究竟”。在事实上,“一”和“究竟”可以说是分不开的。惟其是“一”,故能是“究竟”。也惟其是“究竟”,方能是“一”。但在理论上,为了说得更明白,却又不能不把它们分开说。大约所谓“一”,是对“二”或“多”说的,此观下文所谓“无一与之  相似文献   

4.
玄德的澄明     
澄清老子“玄德”的内涵,是把握近“道”之德的关键,也是理解重“德”的中国哲学的关键。如果我们重新审视老子的“道”与“玄”,把“道”看成是有无之间周行的“路径”,把“玄”看成是有与无的统称,那么,玄德的内涵将不再模糊——从根本上说,玄德不是幽隐深远之德,不是“水”德、“生”德、“损”德,而是兼通有无之德。兼通有无的“玄德”,是理解“常德”“孔德”“上德”“广德”“建德”的枢纽,也是理解中国传统伦理学之“德”范畴的重要切入点。  相似文献   

5.
在现代汉语的动宾短语中,其宾语大部分是受事宾语和结果宾语。所谓受事宾语是指动作行为直接涉及的事物,例如“吃饭”、“穿衣”,“洗脸”“走路”、“唱歌”、“打球”等,其中的“饭”、“衣”、“脸”、“路”、“歌”、“球”都是受事宾语。所谓结果宾语是指动作或行为产生的结果,例如“盖房子”、“订条约”、“写文章”、“织毛衣”、“包饺子”等,其中的“房子”、“条约”、“文章”、“毛衣”、“饺子”都是结果宾语。以上这些动宾短语都是正常语义搭配,所以从字面语义上都容易理解。但是,还有一批动宾短语,动宾之间的语义关系是超常搭配,从字面的语义不容易理解。例如  相似文献   

6.
庄子哲学的主题是放歌生命。位居《庄子》首篇的《逍遥游》是庄子哲学之总纲。对于庄子来说,“逍遥游”既不是“鲲”在水中的游,也不是“鹏”在空中的游,而是“心”在世间的游,是精神的苦旅:神游!只有神游是游于“无穷”的逍遥游。“游”即化“形”归“虚”,是“心”对“形”的抗争。  相似文献   

7.
周伟驰 《现代哲学》2004,(3):98-111
本文分析奥古斯丁三一神学中人的“是”的来源、方式、内容和品质。(1)人的“是”来源于创造主,上帝作为“我正是我所正是”的“正是者”,创造了人的“是”,故而人的“是”是“正是”。(2)由于上帝是一而不是多,上帝有其固有的“同一性”,故而人亦有其“同一性”。(3)但由于人不是上帝,而是介于上帝与虚无之间,因此人“是”的方式不是“永恒”,而是作为“永恒”尘世形象的“时间”。(4)人的时间之“是”中,集中体现了上帝形象的,乃是“现在”或“正是”,作为“活生生的现在”,“正是”将“过去的现在、现在的现在、将来的现在”统一在一起,构成人的活生生的同一性。(5)奥古斯丁对“活生生的现在”分析是与意识分析结合在一起的,过去一记忆、现在一理解、将来一预期。(6)人“正是”的内容主要是“思”。(7)决定“正是”的品质的,是与“思”紧密连结在一起的“爱”。  相似文献   

8.
一阶逻辑里有两个基本的量词,即:全称量词“所有”和存在量词“有的”。在引进等词后,可以定义出“至少有n个”,“至多有n个”,“恰好有n个”(n≥1)这些数量量词。传统逻辑也讨论过“多数”,“少数”,“几乎所有”等词项的含义。这些词项也可以在带等词的一阶逻辑中得到表达和处理。传统逻辑一般认为“多数S是P”蕴涵“少数S不是P”,“少数S是P”蕴涵“多数S不是P”。“所有S是P”不蕴涵“多数S是P”。“没有S是P”不蕴涵“少数S不是P”。“多数S是P”不蕴涵“少数S是P”等等。这种理解的关键在于“所有S是P,并且有S”不算“多数S是P”。上述这种理解并不能完全解释自然语言里使用“多数”和“少数”的情况。在投票  相似文献   

9.
道教的信仰及教理教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道教所信奉的神仙,上至三清、四御,下至城隍、灶君,风雨雷电、山川社稷均有神灵。而道教最根本的教理教义,是“道”和“德”。“道”在道教中是唯一的理论基础,是以“清静为宗、虚无为体、柔弱为用”的一种“道”。这种“道”就是道教最根本的信仰。道教认为:“道”是无所不包和无所不在的,它是一切的开始;并认为“宇宙”是由“道”演化出来的,有了“道”才生成“宇宙”,由“宇宙”中的“元气”构成了“天地、阴阳、四时”,由此而化生万物。有的道书又认为:先有“元气”,后有“宇宙”,并将“宇宙”分为“混元、洪元、太初”三个不同的大的世纪,这是依据“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的理论而发展的。老子所说的“道”,既是指“宇宙”的本体,又是指“自然”的规律。《道德经》(二十五)所说的“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是说明“宇宙”的根源是“自然”;由自然产生宇  相似文献   

10.
中国共产党是用马克思主义武装起来的无产阶级先锋队,代表着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以辩证法和唯物论作为自己的指导思想之一。共产党员必须是唯物论者和无神论者,要相信科学,不能相信封建迷信。胡锦涛总书记提出的社会主义荣辱观中也有一条是“以崇尚科学为荣、以愚昧无知为耻”。但是,近些年来,唯心论、有神论和封建迷信思想在部分党员特别是党员干部中滋长、蔓延。主要表现在:“数字迷信”。喜欢“6”、“8”、“9”,忌讳“4”。认为“6”是“六六大顺”,“8”是“发发发发”,“9”是“长长久久”,“4”则与“死”谐音,很不吉利。特别是…  相似文献   

11.
“我”是怎么回事?有人会说,我就是我,你就是你,这不是最清楚的问题吗?这样的反驳中隐含着对“我”的一种理解,即“我”就是用以指代每个个人的代词。我当然是“我”,你也可以是“我”,他还可以是“我”。“我”并不确指某个人,人人都可为“我”。但为什么人们可以是“我”呢?人们怎么才能是“我”呢?在日常中,我们一开口,便常会说“我……”,这时我就是“我”了,我就“我”起来了。可“说”是怎么回事?如何能“说”起来?在佛法看来,“说”是诸因缘和合的结果,是顺应着诸因缘条件的把持和执取。在“说”的执持中,我就是  相似文献   

12.
胡晓光 《法音》2001,(2):17-20
在一般佛典中,“唯识”与“唯心”这两个概念是不作分别的,如“万法唯心”与“万法唯识”实际就是同义语。有时“心”与“识”组成一词--“心识”或“识心”,都是把“心”与“识”当成同一范畴。“心”与“识”虽在概念内涵方面有共通部分,但毕竟是两个不同的名相,其词义与使用形式并不完全一致。汉译佛典中的“心”,源自印度梵文两个不同词汇:一是“质多”(citta),二是“汗栗驮”(hrd)或“干栗驮耶”(hrdaya)。“质多”之心是指意识活动的心,而“汗栗驮”或“干栗驮耶”之心则是指肉团心和树心、核心、心要。肉团心即心脏…  相似文献   

13.
孔子之“兴”有三义:在根柢上是源于“心”的创造力量,在性质上是“善意”不已的冲动,从存在状态看是道德生命的活动。“兴”开启了“诗”与“仁”对接的思想通道,确立了“孔子诗学”的内在依据。“孔子诗学”是孔子儒学的一种哲学形态。“兴”从横向、纵向上撑开了“孔子诗学”的思想体系。“兴观群怨”是一种与“风”“雅”“颂”不同的思想结构,是对儒学人生意义的全幅涵盖。“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是道德生命的形成与实现历程。“兴”提升了“孔子诗学”的道德理境,赋予了孔子儒学一种诗性智慧,开创了儒家诗学思想又一经典阐释传统,此即“孔子诗学”的哲学意义。  相似文献   

14.
孔子“直”论之内涵及其人格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直”在孔子以至儒家思想体系中,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范畴。“直”是事物之常态,也是人之心理之常态。在孔子思想中,“直”与“义”、与“诚”是密切关联的,“直”也具有“应当如此”的性质,“诚”的外在显现即是“直”。孔子提倡“以直报怨”,反对“以德报怨”。孔子“直”论所标举的人格,是一种胸怀坦荡的人格。正直、公正、坦诚,应当是为人处事的正确的心态。做人,首先应该做一个“直”者。  相似文献   

15.
医学实在是一条“九尾狐”,视角不同,姿态各异。道理其实很简单,人是自然界最复杂的“东西”,就像相声中抖“包袱”,“人”是“东西”(物质性,由蛋白质、脂肪、水等物质构成),人又不是“东西”(超物质性,人是万物之灵,有思想,有情感),于是,研究人的医学就必然陷入“多元”的认知“徘徊”之中,不像其他的自然科学那样“纯粹”,一条“栈道”往上爬,没有“岔道”。学理谱系也很单纯,没有“旁枝”。所以,现代的数理化学科是血统纯正的“独生子”,没有“表亲”,也大致没有“父母”,历史意识很淡漠,不识几十年前的学术“人梯”,这样的“科学经验”与“科学思维”一定型,  相似文献   

16.
“的”字词组是结构助词“的”附着在词或词组的后边而构成的一种词组,也叫“的”字结构,如“吃的”、“他的”、“木头的”、“送报的”、“老师讲的”等。如果“的”字后边有被修饰的中心词,则“的”前边的词或词组就变成了修饰成分(定语),不再组成“的”字词组,如“吃的东西”、“送报的人”中,“吃”和“送报”都是定语。从这个意义上说,“的”字词组实际上是“定语”加  相似文献   

17.
汉语中有些成语有“略语”。例如: ①“沧海桑田”的略语是“沧桑”。②“切中肯綮”、“深中肯綮”的略语是“中肯”。③“一以贯之”的略语是“一贯”。④“出谷迁乔”的略语是“乔迁”或“迁乔”。⑤“越俎代庖”的略语是“庖代”或“代庖”。⑥“管中窥豹”、“以管窥天”的略语是“管窥”。  相似文献   

18.
原“仁”     
学者们对于“仁”之本字的认定,从重视的部件而言有三类观点。笔者从诸多学者所忽略的“忈”字出发,指出仁字的各个构件同样重要。“仁”字的右半边是“心”的省文而不是“二”,仁之本字为“(?)”(不同于“伈”)。谈到“仁”之本义,不能不提到“相人偶”,“相人偶”是一种表示君臣上下互致敬意的礼仪。郑玄以“相人偶”释仁是深切儒家之脉的,至于以“亲”、“爱”、“人”等释“仁”,是孔子将“相人偶”之义加以扩大延展,并经后世诸儒进一步发挥的结果。  相似文献   

19.
“4”、”6”和“9”在汉语里都是吉祥数字,“四季发财” “买卖兴隆通四海”之类的吉祥话商家很喜欢。 “6”是“六六大顺”。 “9”象征着数字的最大,代表最多、最大的意思, “九州”、  相似文献   

20.
我是“函大”的第二期学员,在一堂形式逻辑的面授辅导课中,老师给出了一道题,即“人民内部矛盾”和“敌我矛盾”是什么关系。学员们多数回答是“矛盾关系”,老师也说:“对。”对此我有不同意见。我认为:“人民内部矛盾”与“敌我矛盾”作为“社会矛盾”这一属概念下的两个种概念,是反对关系。因为在“社会矛盾”内还存在着“敌人内部的矛盾”。“敌人内部的矛盾”这个概念在外延上既不包含在“人民内部矛盾”里。也不包含在“敌我矛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