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科学真理与道德善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科学与道德的相互关系问题远不是个新问题。19世纪就这个题目已经有过热烈的讨论,之后,在20世纪初,科学与道德似乎在出版物中表现为尖锐的对立,充当人类精神世界的两个“表现者”的争论更趋激烈。问题是以“唯理论”和“浪漫主义精  相似文献   

2.
论善与应当     
曹刚 《伦理学研究》2013,(1):21-26,141
一般来说,我们可以把伦理学划分为元伦理学、规范伦理学和应用伦理学三种理论形态.如果我们把伦理学体系比喻为一座大厦,那么,元伦理学通过对基本概念的定义和道德推理的有效性论证,承担着清理和整固地基的工作;规范伦理学通过提出和论证道德规范体系,架构起伦理学大厦的主体工程,而应用伦理学则是运用伦理学理论和道德规范体系解决实际生活中的道德问题,是大厦的功能和意义所在.如果这个比喻是合适的,那么,我们首先要做的就是为伦理学的建构做清理和整固地基的工作.我们对好与善、应该与应当、道德与法律三对六个基本范畴的定义和辨析就是做的此类工作.  相似文献   

3.
罗尔斯对个人善以及正义感的说明,和个人自主性以及道德自主性的观念是正相对应的。而如果要充分回应某些理论家对契合问题是否必要的质疑进而把契合问题确立起来,罗尔斯必须承诺对一种个人自主性的尊重。但这种意义上的个人自主性,却并不支持罗尔斯对契合问题所作的康德式的论证。  相似文献   

4.
善与恶是最普遍的伦理学范畴,有助于理解伦理学中的基本哲学问题和基本规范问题。现代科学著作对善做了多种解释。或者把善看作道德楷模(道德的最高层次——理想),或者把善看作最一般的道德要求或最一般的道德评价;作为实践规范(即体现为道德经验的要求),善又被当作道德行为中主观和客观的统一。伦理思想发展史理应对善作出如此广泛和包罗万象的理解,而它在实际上也做到了这一点,有时着重于善的范畴的这一方面,有时注  相似文献   

5.
该书是当代西方最负盛名的伦理学家威廉·K·弗兰克纳的代表作,全书围绕着伦理学领域的基本理论问题:道德义务、道德价值、人生观、元  相似文献   

6.
尽管康德和舍勒的伦理学形态存在着很大的差异,但是二者在根本上都属于自律伦理学.康德在人的意愿中探讨道德自律,而舍勒则在人的爱的秩序中探讨道德自律.但是与康德的理性自律不同,舍勒强调的是人格自律.对于舍勒来说,人格是道德的善的载体,人格的本质在于一种绝对时间化,而绝对时间化又是在其通过行为并在行为中持续的生成中进行的,因此道德的善必须具有绝对时间的特征.无论康德和舍勒伦理学之间的差异有多大,他们最终关注的都是道德的善的问题.  相似文献   

7.
苏磊 《中国哲学史》2013,(1):102-108
牟宗三先生提出的以道德形上学为圆教解决德福一致的命题,不少学者认为这仅是赋予存在以道德意义,主观上的解决等于没有解决。本文完整地分析了道德形上学的各个要素,认为该理论有自身的逻辑推衍,继承了中国传统哲学的精要,立足于精英式的实践与体证,对圆善问题有着独到的解决方式。  相似文献   

8.
余红 《现代哲学》2002,(3):103-107
冲突一词在语言表达中其实有两个很不相同的意义和用法。一种用法是:冲突的命题不能同时为真的逻辑真理性冲突;另一种用法是:冲突的价值欲望不能同时满足的现实选择性冲突。本文对冲突的两种意义及用法进行了区别,分析了这两种冲突的意义和用法在道德善恶判断中的联系和混用,并对道德相对主义与道德多元主义提出了批评。  相似文献   

9.
和合意义价值世界,可为善的价值世界。意义是人在社会践行和社会交往活动中以语言为载体所传达的观念、情感和意愿,是关于生存世界内涵、属性、特征和原理以及人对其价值评价、价值取向的表征。和合意义世界的追求是对善的价值的追求。和合善的价值世界,大体上是依人生价值学、道德价值学、心灵价值学顺序展开的。和合是人文世界特有的价值创造过程及其精神自由意境。和合之路不是自然之道,而是自由之道。  相似文献   

10.
孙小玲 《世界哲学》2016,(5):140-146
借助对义务(道德)意识构成的现象学分析,我们可以将康德的至善概念解释为义务意识原构成所预设的道德世界,从而将至善论界说为康德的善理论的一个自然延伸。这一解释不仅在相当程度上回应对至善概念的批判,而且勾连了法则与目的,并因此提供了一种对康德思想中的目的论维度的新的理解路径。文章也在强调至善概念内蕴的共同体维度之同时批判了对康德至善与道德世界的政治解释,坚持了自由在康德伦理学中的基础地位。  相似文献   

11.
孟子将"善"纳入人性论,通过明确人本原的自发的道德倾向,"性善"成了道德所以可能的基础。在"性善"观念中,"善"的含义就是"道德善",它是人类共同体秩序和道德的表达,因此道德的含义就是人自然的道德倾向与人类"共同善"之间的统一。以"向善"的共同趋向为基础,人类的"基本善"就是一种实存的价值,"公义"也因此成为可能。基于此,建立一个"善的"人间秩序不仅是可欲的,而且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12.
如果把道德对技术应用的规约视为是善对技术之真的一种后置性规约的话,那么,道德对技术发明或者技术生成的规约则可视为是善对技术之真的一种前置性规约。善对技术之真的前置性规约何以可能?其规约的一般机制如何?这种前置性规约的价值和意义何在?这些是本文试图讨论的问题。一所谓技术之真,是指技术符合自然规律。这一理解中有两点应予关注:一是技术所符合的自然规律的实现形式不是自然性的,而是采用一种人为的方式;二是技术以人为性方式符合自然规律,客观上存在一个符合程度的问题。基于这两点,我们又可把技术之真具体理解为是指技术所符…  相似文献   

13.
当代西方伦理学家布兰特和罗尔斯,一个注重现实的伦理道德规范,一个深究善的合理性之所在,都是既诉诸现实的人类理性、又关注社会生活实际,但分别独特地阐明了善恶规则的多元性与道德善的合理性,并致力于解答个人与社会、功利与道德、情感与理性、个人的自由平等与社会公平正义等的矛盾统一.他们的基本出发点和主要理论极富启发意义,而缺乏历史观的共同缺陷则是我们应当引以为戒的.  相似文献   

14.
与康德不同,牟宗三肯定人有智的直觉,并以孟子本心为根基,借鉴康德形上学之架构,沟通道德与存在,试图构建儒家的道德形上学。在牟宗三的道德形上学架构中,乃以道德涵摄存在,进而以德摄福,其构建形上学的最终目的,就是为了解决哲学上的一个终极话题,即康德意义上的圆善问题。  相似文献   

15.
"共善"这一概念既非地道的舶来品,亦非土生土长的国货,而是世人在长期中外文化交流中达成的共识。"共善"之思想古今中外皆有,并且在共同体的语境中具有鲜明的时代特点。从哲学目的论的角度来把握,"共善"乃终极之善(至善);从历史发生论的角度来把握,"共善"是道德之源和道德之本;从规范伦理学的角度来把握,"共善"是道德判断的标准。  相似文献   

16.
1、伦理学的基本问题。主要有三种看法:一种看法认为,伦理学基本问题是道德和利益的关系问题。它包括两方面的内容:一是社会的经济关系决定道德,还是道德决定社会的经济关系,以及道德对经济关系有无能动作用的问题。二是个人利益同社会整体利益的关系问题,是个人利益服从社会整体利益呢,还是相反。基于对上述两个方面问题的不同回答,因而对道德的起源、本质、作用等问题以及道德的原则、规范、范畴和道德活动都作出  相似文献   

17.
马克思生态文明思想强调人与自然之间不是对立的主仆关系,而是相互依赖、相互依存的辩证统一关系.在伦理层面,主张要承认自然的伦理尊严,摒弃人为自然立法的思想传统,实现人为天地立德,伦理之善的完成必须依赖人与自然和谐统一、和谐共生的命运共同体的构建.进而,化解人与自然的道德冲突与疏离,这不仅需要满怀友爱大爱的生态道德情感,还需要变革人与自然之间物质交换的方式以及与之联系的整个社会制度,实现人与自然的全面和解.这不仅是马克思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终极伦理关怀,更是他们为人类构建的生态伦理的至善图景.  相似文献   

18.
康德对于道德法则与具体善之间的关系,尤其是善如何从道德法则中衍生出来的问题,并未给予充分的说明。然而,这个问题恰恰直接关涉道德法则的现实性如何可能,也即道德法则的现实性意义如何体现的问题。本文即以这个问题为切入点,对康德的道德形而上学进行批判性考察,力图阐明道德法则、道德主体和善之间所存有的交互性的张力关系。只有把道德法则置于理性规范与实践自由这种张力性关系中,明确理性法则的现实性重构的维度,道德法则产生的善才是真实的,其现实性的意义也才会展示出来。  相似文献   

19.
道德的法律强制探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由于存在着道德仅靠自身力量所无法解决的问题 ,而这些问题因其对社会秩序和社会生活的重要性又必须获得解决 ,使得道德的法律强制成为必要。多元背景下道德共识的存在 ,道德与法律共同的问题域以及现代社会的立法民主化机制 ,为道德的法律强制提供了可能。道德法律强制的合理性 ,只有通过对于应当予以法律强制的道德的性质、可强制的道德的范围以及道德法律强制的立法和司法程序的学理分析 ,方可予以证成。  相似文献   

20.
善行为的效果和价值都具有二重性。善行为的效果可以分为本事效果和续生效果。善行为的价值也可以分为本事价值和续生价值。善行为的续生价值是随着道德行为而产生的精神价值 ,可按其影响社会的程度分为原生性价值、次生性价值、发散性价值和永恒性价值四种类型 ,进入永恒性价值的精神也就进入了不朽层次。善行为产生续生价值的基础是个体行为的连续性、个体行为的社会性和人类行为中物质利益关系与思想利益关系间价值的相互转换。行为的续生价值是伦理学界未曾讨论过的问题。对这一问题的研究可拓展新的研究领域。在指导道德实践方面也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