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张爱玲的作品时时透露出青春的色彩,在其悲凉与冷峻之中深深埋藏的是对青春的热情与对爱、美的孜孜追求.通过感性的身体写作,勃发膨胀的生命欲望,传达永恒的悲剧主题.  相似文献   

2.
人生欲望论     
人生欲望论戒圆人类生活在我们这个世界里,虽然在社会成员职业结构上处于不同的地位,或者务农而成为农民;或者做工而成为工人;或者读书而成为知识分子和各种管理者;或者经营工商业而成个体劳动者、个体工商业者、私营企业主。他们同样衣食住行,同样生老病死,但在整...  相似文献   

3.
道教与“神魔小说”的人物形象来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道教与“神魔小说”的人物形象来源苟波“神魔小说”受道教影响的痕迹不仅在小说的主题和结构上表现出来,同时,也在小说的人物形象中有所反映。正如其名称所言,“神魔小说”的主要形象是一些身份和能力皆有异于常人的“神仙”和“妖魔”。而且几乎每部小说,皆有一个互...  相似文献   

4.
汪曾祺以平视的角度、虔敬的态度抒写广大善良无声的平凡小人物,其文学创作善于观察发掘民间中真善美的民族心灵和性灵。王淡人是汪曾祺小说《故乡人》中钓鱼的医生的主人公,集中体现了恬淡豁达、乐善好施、心系生民等中华传统美德。汪曾祺小说《故乡人》中王淡人的人物形象将从真、善、美三个方面进行了挖掘论述,这有助于探索发掘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精神内核。  相似文献   

5.
休谟主义理论认为构成行动理由的基础性要素是非认知性的欲望,托马斯·内格尔为休谟主义提供了一种替代选择:一个纯粹认知性的考虑可以不依赖于它与行动者的实际动机状态的关系而成为行动理由的基础,并且这一考虑本身就具有动机效应。内格尔认为伦理学在人类动机中的基础不是欲望,而是理由本身所拥有的体系结构,即由无时间性理由和客观理由所构成的一般理由的基本准则,它需要诉诸人的形而上学概念。但由于内格尔忽视了使得一个道德命题为真所必须依靠的非认知性状态,混淆了决定欲望某个东西与对那个东西的欲望在本质上的区别,同时也由于其论证程序本身所包含的循环论证色彩,所以尽管他对休谟主义构成的挑战是巨大的,但仍不足以彻底颠覆休谟主义的基础主张。  相似文献   

6.
孙冬 《学海》2012,(3):166-171
本文结合拉康和列维纳斯关于"他者"和"无限"的理论来分析南京作家赵刚小说中不可言明的欲望以及主体和他者之间冲突和紧张关系。拉康意义的"他者"在赵刚的小说中可以分为想象他者、象征他者和真实他者以及作为真实界残余的小他物。他们是提示主体内在匮乏的欲望客体、是无法穿透之晦暗之物、是他人和秩序符号等。赵刚小说中的时间和空间表现出明显的异变,这种异变也同样体现在主体与他者的关系上面。  相似文献   

7.
欲是人类生存的最基本形式,生存开始于欲求。传统儒家认为欲产生于心,心是行为主体,欲是主体行为。自然的气质心产生了气质性之欲,这种气质之欲并不可靠,或善或恶。孟子、荀子以性释心,心之欲变成了性之欲。孟子从性善的角度辩护了欲的正当性,荀子从性恶的角度揭示了欲的不好的一面。欲是普遍本性的活动,是普遍性活动。理学家通常以为欲是心的活动,但是坚持以性正心,从而最终由性决定欲的活动。这种由性最终决定的欲也是普遍性活动,谈不上意志行为或个体性活动。  相似文献   

8.
朱子的欲望观继承自孟子,在肯定欲望和强调寡欲这两方面保持着一定的思想张力。就对欲望的肯定而言,朱子认为欲望是天理在人身血气上的表达,是天地生生之德的表现。而在强调寡欲方面,朱子认为良知良能才是人的天职,人应当与欲望保持距离,以保守自己作为人的本分而不僭越,同时应当以欲望本身所禀受的天理来裁成、安顿它。朱子对欲望予以积极肯定,与汉代以下一般儒者对欲望的贬低有别;而朱子对欲望的严格态度,又与"认欲为理"者迥异。  相似文献   

9.
“神魔小说”中人物形象的道教内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神魔小说”中人物形象的道教内涵苟波“神魔小说”中处于对立状态的“神仙”和“妖魔”不仅在形象和行为上迥异,而且代表了人性中‘善”与“恶”两极。通过对“神魔小说”人物形象的分析,我们发现,其中的“神仙”人物实际上是人性中诸种善因的象征,而“妖魔”则是影...  相似文献   

10.
11.
梦与欲望     
弗洛伊德认为,梦是对愿望的满足。不过这种愿望在梦中表现,有时是直接的,有时是间接的,有时则是以相反的形式出现  相似文献   

12.
欲望与诱惑     
不久前读到这样一句话:“诱惑之所以是诱惑,因为它仅仅在于眼前的快乐。”  相似文献   

13.
欲望与快感     
德勒兹区分了自己的"欲望"概念与福柯的"快感"概念,从而划清了他们的思想界线.就权力装置而论,福柯在《监视与惩罚》中指出,欲望装配与压抑使事物标准化也使我们遵守纪律:德勒兹则认为它们将事物译成电码且再度疆域化.德勒兹提出"快感何以激活一些反权力?福柯何以构思这个快感概念?"这两个问题,认为关键在于福柯赋予了力量关系、真理、快感以全新意义.福柯的基本观念是,权力装置与身体具有直接而正面的关系,德勒兹则指出,权力装置恰恰在一定程度上把组织强加到了身体上.  相似文献   

14.
爱与欲望     
正1爱与欲望是相伴而生的。欲望的血脉里,奔涌着动物性,也流淌着人性。欲望本身,并无卑鄙和高尚之分。美好的欲望,只是表现在分寸上的一种得体和合适。剥离了欲望的爱,首先是剥离了爱的动物性,其次是剥离了爱的人性。爱的动物性是爱的原本属性,而爱的人性,升华了这种动物性,彰显着人类自身爱的华美和尊贵。要说明的一点是,爱的动物性,不是兽性。兽性是对这种属性的玷污和颠覆。当然了,在欲望上只表现为兽性的人,是不配说爱的。  相似文献   

15.
林徽因的才情颇受世人赞赏,然而目前对其小说的研究与理解还不够深入.本文从林徽因的个性气质出发,分析她的小说的表现方式和风格,蕴含的个人情怀及成因,从而挖掘出林徽因小说的潜隐层面的意蕴.  相似文献   

16.
G.E.M.安斯库姆(Anscombe)教授在她著名的《目的论》一书中指出,如果我们知道人们把某事物看作是可欲望的,那么我们就只能得出这样可以理解的看法,即人们需要该事物。被需要事物的特征就是需要者对其在某方面的可欲。她说:“一个人应当了解他对某种善的各种需要,这就是‘需要’概念的要求”。她又说:“行为者所设想的赋予事物特征的善(或许是错认的)实际上是善的众多形式之一。”因此需要者只须将欲望的对象设想为善,而无需被设想为实在的善,这只是因为欲望的对象没有需要者确认的那种可欲特征,而不是因为那种假定的可欲特征不是实在的。欲望只能是对于实在的善  相似文献   

17.
日本学者天谷直弘等在日本《诸君》1991年第10号上撰文指出,资本主义经济的成功与伦理道德的沦丧,预示着资本主义发展的脆弱性。沿着这个方向发展下去,欧美型的资本主义最终将完全丧失其竞争力。寻求新型资本主义的发展,是资本主义各国所面临的课题。特别是改变人的精神面貌,加强伦理道德方面的教育和培养尤其重要。在有些方面不妨借鉴社会主义的道德观念为资本主义所用。其  相似文献   

18.
<麦克白>这部作品我曾经对照着朱生豪的翻译看了原著,从中深刻感受到了莎士比亚这位戏剧和语言大师运用语言的魅力,同时也深深折服于朱生豪在翻译上的艺术造诣.戏剧的语言是夸张的,但也是具有魅力的.而电影作品又是另外一种感受.  相似文献   

19.
王安忆的长篇小说《纪实与虚构》以纪实与虚构的独特手法,建构了我的成长史和我母亲的家族史,表达了作者内心的感受和体验。探讨其纪实与虚构的创作手法、四不要的创作主张,有助于我们认识作品的创作特色,更好地实现对作品的整体性把握。  相似文献   

20.
在《意志的自由与人的概念》这篇文章中,哈里·法兰克福提出了人的本质在于二阶意欲的理论,二阶意欲为我们理解欲望的冲突提供了关键的概念工具。我们运用二阶意欲这一概念表明,欲望的冲突并非是出现在人们心中一阶欲望之间的冲突,而是关于一阶欲望的二阶意欲的冲突。基于这一论断,我们论证,由于误解了欲望冲突的本性,使得法兰克福提出的人的本质在于二阶意欲这一理论所依据的对于不自愿的瘾君子和所谓放浪者的分析是错误的,进一步,法兰克福在深化上述文章所提出的观点时,对涉及欲望冲突的现象做出了错误的描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