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魏晋南北朝时期,由于北方游牧民族的汹涌南侵,中国陷入了长期的分裂和战乱。从总体上看,南渡士族在长江中下游地区建立的东晋和南朝政权相对稳定一些,而被北方游牧各族占据的北方地区则经历了十六国和北朝的纷争,长期处于干戈扰攘、杌陧不安的大动荡之中。可以说,这一时期,特别是在十六国和北朝统治的北方地区,是中国历史上灾难最为深重的时期,是在中国境域内生活的各个民族实现大融合的时期,是印度佛教大规模输入中土并且实现自身形态中国化的时期,也是中国文化在不断被强化和充实的同时得到更多认同和接受的时期。  相似文献   

2.
奇僧佛图澄     
佛图澄,天竺僧人,本姓帛氏,西晋末年怀帝永嘉四年(311)来洛阳,自云百岁有余,能服气摄生。腹旁有一孔,用絮塞住,夜间拔絮露孔,光照一室,洛阳百姓称他为奇僧。当时中国历史正处于一个非常特殊的战乱动荡阶段,史称“五胡十六国”(304~439),与南方东晋政权并峙。五胡,指匈奴、鲜卑、竭、氏、羌五个少数民族而言。十六国,也不是固定的成数,据《晋书·载记》里的十六国为五凉、四燕、三秦、二赵及县与蜀等十六国。诸国的兴起,并不在同一时间内,乃是在两晋时代(265~420)陆续出现、先后灭亡的。十六国之一的后起,仅仅存在…  相似文献   

3.
说飞天     
飞天,是举世闻名的中国敦煌壁画中的人物。她们是中国传统文化与理想操相结合的艺术再现,是人们心目中最美好的艺术形象。传说在公元366年(前秦建元二年),东晋十六国时的前秦僧人乐樽云游到中国西部沙漠戈壁中的三危山,看到这里景色奇绝,便在此开凿了莫高窟的第一窟,从此,飞天便在敦煌落了户。飞天在天空自由飞翔,或脚踩彩云徐徐降落;或昂首挥臂,腾空而  相似文献   

4.
东晋十六国时期,随着佛教的进一步发展,佛教思想与中国固有文化观念的冲突日趋激化,造成了深受国家本位、祖先崇拜和灵魂不死等传统观念影响的中土佛教学者的理论困惑,也迫使他们对一些重大的佛教理论问题作出自己独立的思考和阐释。作为东晋时期中国佛教的领军人物,庐山慧远置  相似文献   

5.
《中国宗教》2022,(5):91-91
自东汉桓帝元嘉元年(151)安世高译出《明度五十校计经》起,至北宋仁宗庆历元年(1041)朝廷解散翻经院,大规模的佛典汉译持续了近九百年,其间经历了大约四个时期:一、东汉至西晋,为初译期。译典原本以“胡本”为多,译者多为西域僧人,故为西域僧主译期。二、东晋十六国至南北朝,为兴盛期。译典原本多为“梵本”,也有少量“胡本”,译者梵、胡、汉僧及中国文人皆有,故为中外共译期。  相似文献   

6.
周齐 《佛教文化》1994,(1):22-24
提起佛经的汉译,一般人首先想到的大概就是“唐僧”——玄奘了。不过大家还应该了解,远在唐朝以前的东晋及十六国时期还有一位伟大的佛教学者、译经大师,在佛经汉译、佛教学说在中国的传播与发展上做出过划时代的杰出贡献,那就是鸠摩罗什法师。  相似文献   

7.
朝西 《法音》2006,(7):31-36
在新近落成开放的首都博物馆中,专辟有一个“佛造像”展厅,里面陈列了在北京出土、制作的不同时期、不同材质、不同题材的佛教造像。这些造像以实物形态,比较全面地反映了不同历史时期佛教在北京地区的传播。本文以首博馆藏造像为线索,简述北京地区佛教造像艺术的发展变化。北京地区古代称为燕地,在东晋十六国时期属石氏前赵、后赵统治。南朝梁慧皎《高僧传》中,就多处记载了石勒、石虎笃信佛教,请僧、供养、造像、流布等事。现藏于美国旧金山亚洲艺术馆的后赵建武四年(338)铜镀金禅定佛,就是最好的证明。魏晋南北朝,是佛教在中国空前发展的…  相似文献   

8.
中国东晋十六国时期,金铜佛造像开始得到很大的发展。从出土文物看,其典型的U字形衣纹值得我们去追溯其源流,最早从印度笈多艺术中的秣菟罗中发展过来,这个十分有意义的发现,对研究佛教的南传路线有更好的阐释。  相似文献   

9.
慧远大师是东晋十六国时期的佛教领袖 ,关于他的籍贯有许多说法。本文参照历史地理典籍、县志、碑记 ,并作实地考察 ,作出了明确的考证结果——慧远大师是今山西原平县大芳乡茹岳村人  相似文献   

10.
佛教于东汉初年传入中原,由此至东晋十六国早期,传法译经僧主要是外国人,东晋之前外僧的汉语名号采取"以国为姓,音译或意译其名"的方式;东晋之后随着"佛法僧"三宝思想的深入,外僧大多以佛法僧为姓,音译其名.后赵政权允许汉人出家为僧后,汉僧规模大幅增加,在僧姓统一为"释"之前,汉僧主要以师为姓,采用三宝"佛法僧"或三学"戒定...  相似文献   

11.
葛洪     
(283—343或363) 东晋著名道教学者,炼丹家,医学家。字稚川,自号抱朴子,世称小仙翁。丹阳句容(今属江苏)人。三国方士葛玄侄孙。出生江南豪族,十三岁丧父,家道中落,十六岁起,广览经、史、百家,以儒学知名。从西晋方士郑隐学道。西晋惠帝太安二年(303),张昌、石冰于扬州起义。大都督顾秘任洪为将兵都尉;因破石冰有  相似文献   

12.
张湛注《列子》大约在东晋后期的隆和元年至太元七年(公元362—382年)之间。当时社会动荡不安,东晋士族阶层需要永恒的“彼岸”世界支撑以面对现实苦难。在那个宗教情感浓重的时代,玄学作为以现世逍遥为生命终极意义的理性哲学,需要进行修正,以回答“生死解脱”这一时代课题,继续保持自家的影响力。张湛通过注释《列子》,融玄学前辈的贵无论、独化论、元气论以及传统数术理论为一体,构建了一个看起来芜杂、却适合东晋士人思维水平的理论体系。它由两个层面构成:一是创立了独特的“机理”说,在“无”(太虚)与“有”(万物)之间建立了新的联系,…  相似文献   

13.
慧远(334—416年),东晋名僧,俗姓贾,雁门楼烦人,即今山西省原平市大芳乡茹岳村人,至今村中仍有楼烦寺。依照慧远传记资料记载,慧远一生活动可以分为三个时期,从334年至354年,为第一阶段。在这一时期,慧远主要是四处求学。他早年博综六经,阅读儒道典籍,尤其对《庄》、《老》,颇有心得。这为其日后广行教化奠定了理论基础。因时局动荡,慧远萌发隐居之志。从354年至382年是慧远追随道安,辅助弘法的阶段。在这一时期,慧远偕弟慧持于太行恒山(河北曲阳西北)听道安讲《般若经》,颇有领悟,感叹“儒道九流皆糠秕”,遂与弟俱投道安座下,剃度出家。从…  相似文献   

14.
十六国时期是中国佛教发展的一个重要时期,同时也是河西地区佛教的繁荣时期,但史籍与佛典关于这一时期河西地区僧人受戒情况记载甚少。然而通过详检敦煌文献,笔者发现一件西凉时期敦煌地区僧人受戒情况的文书。通过对该件文书及相关佛典的研究,可以略窥佛教传播早期河西地区僧人受戒之概况。  相似文献   

15.
王卫婷 《学海》2005,(2):198-199
南京出版社 2 0 0 3年 1 1月出版 ,9+42 3页  关于魏晋南北朝学术文化史的研究 ,百多年来 ,学者们的精力似乎主要集中在玄佛道等问题上 ,对史学则重视不够 ,如就研究成果的数量与质量言 ,前不及两汉 ,后不达隋唐 ;又南方史学的研究成果 ,整体上不及北方史学。在魏晋南北朝时代 ,无论北方还是南方 ,以垂训鉴戒为基本特征的史学都受到了普遍的重视。当然 ,由于南北史学处于不同的环境中 (如十六国北朝之胡族政权环境与东晋南朝之汉族政权环境 ) ,因而南北史学也存在着诸多差异。开展这一研究课题 ,首先必须明了南北史学的基本面貌。就南方史…  相似文献   

16.
西晋首次将五礼制度用于实践,奠定了东晋南北朝以及隋唐礼仪制度的基本框架,具有原点意义。南北政权分立时期,东晋、宋、齐、梁、陈礼制一脉相承,继承晋礼较多;十六国及北魏前期礼制建设相对滞后,至北魏孝文帝之时,北朝礼制建设方趋于系统化,带有混融南北的特征。北齐礼制在北魏基础上进一步完善。北魏、北齐、隋三次大规模融合以西晋为源而分化于南北的华夏礼制,促成了西晋礼制始分化于南北,而终殊途同归于杨隋。魏晋南北朝官学兴废不定,较两汉衰微,重要性也随之下降,私学(包括家学、师学、自学)成为这一时期儒士学习礼学的主要途径。据魏晋南北朝正史《儒林传》所见儒士学习礼学途径统计,当时师学最多,其次为家学,其次为自学,其次为官学。就礼学而言,陈寅恪先生将家族之学视为当时主要学术传承途径和"学术之中心",这一判断与史实不符。  相似文献   

17.
本文提出划分士庶的五条标准,从活跃在东晋时期的高僧中分辨出15名僧人具有士族身份。考证的结论是:两晋时代士族出家的现象绝大多数发生在北方士族群体之中;士族出家是在八王之乱(290)之后,两晋之交以及东晋时期在中国首次出现了士族出家的小高潮,绝大多数士族出家都是出于个人的人生信仰,属于认识问题;就北方出家士族南迁的时间来看,主要分二个阶段:一是永嘉至成帝咸康年间(307-342),二是晋哀帝兴宁年(363)以后。前者迁入地集中在建康和会稽,后者迁入地集中在襄阳和庐山。关于师门问题,东晋时代,佛学研究和僧团生活十分自由,师门并没有在佛教中起作用,距宗派性的产生还差得很远。也就是说,佛教戒律及其约束精神也由此规范着中国人的行为与观念。  相似文献   

18.
<正>今天,中国和斯里兰卡两国佛教界、学术界在佛牙舍利所在地北京灵光寺集会,隆重举行纪念中国东晋著名高僧法显大师西渡斯里兰卡1600年学术研讨会,可谓因缘殊胜、法喜遍满。  相似文献   

19.
郜琳 《法音》2023,(10):57-64
犍陀罗国是十六国时期北印度文化中心,也是梵语语法家波你尼、佛教诸论师如那罗延天、世亲、无著、法救、如意、胁尊者等的故乡,在《大唐西域记》(下文简称《西域记》)中又被称为健驮逻。东晋高僧法显从帕米尔高原出发,曾到过此处,并在《法显传》中记载,此地当时被分为三个国家:宿呵多国、犍陀卫国和弗楼沙国。到唐代玄奘西行时,这里统称犍陀罗,隶属于迦湿弥罗国。  相似文献   

20.
《法音》1986,(3)
本刊讯建于东晋时期的羊城古刹光孝寺,最近移交佛教界管理,作为宗教活动场所开放。这是认真贯彻宗教信仰自由政策的又一体现。光孝寺是岭南最古老、最著名、规模最大的寺院之一.在中国佛教史上有重要的地位,对国内外都有较大的影响。该寺创建于魏晋间。东晋隆安元年(397)罽宾国(今克什米尔)昙摩耶舍法师来此营建佛殿。南朝刘宋时期,印度高僧求那跋陀罗于此创建戒坛、传授戒法。梁武帝天监元年(502),印度智药三藏法师带来一棵菩提树植于寺内。梁大通元年(527),菩提达摩大师驻锡于寺内,留有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