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孝道小议     
当今已进入二十一世纪,但落后、腐朽的陋习还很多,它表现在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如占卜、算卦、求签算命等。与千家万户都有关的丧事处理问题,也有许多腐朽陋习。 比如:把灵棚设在人口稠密之地,丧事要大办几  相似文献   

2.
道教将出世解脱与入世修行相结合,具有重视现实伦理的特点。道教孝道观总体上吸收借鉴儒家孝道伦理,既有善事父母的基本要求也由孝推忠,将孝道泛化。但因道教宗教目标与儒家入世理想的差异,道教孝道观又有自身一些特征,主要体现为将宗教目标贯注于养亲荣亲的孝道内涵中、将孝道发展为保养身心的修炼操作技术以及在孝道观中推尊母亲的地位三个方面。  相似文献   

3.
关于孝德的思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旨在对传统孝德进行祛除糟粕 ,存扬精华的分析 ,从传统孝德所包含的尊老、养老、敬老、送老、祭祀等基本要求中 ,发掘出孝德在当今道德建设中的积极意义 ,提出应该发扬孝德中平等博爱、教人从善、珍爱生命的道德价值的观点。  相似文献   

4.
A test of the Dual Filial Piety model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Filial piety is a central concept in Confucianism, containing important ideas about how children should treat their parents. Research over the past two decades has resulted in conflicting findings over whether filial piety is beneficial or harmful to individual development. The Dual Filial Piety model integrates these conflicting findings and suggests neither assessment of filial piety is appropriate. The present study offers empirical evidence in support of the dual model and offers commentary on the role of filial piety in modern Chinese society and directions for future research.  相似文献   

5.
"文化密码"是一个民族的文化得以代代相传而成为"传统"的内在奥秘.解开"密码"才能把握和自觉地弘扬"传统".中华民族传统"慈孝文化"的文化密码,就是血缘亲情、"亲子之爱"以及内在于其中的亲情"双向交往"伦理关系的心理机制."慈孝文化"是父母与子女血缘真情("本")与道德规范("末")的统一;不要"弃其本而适其末",而应"崇本以举其末".要建设"和谐家庭",生活在现代社会的为人父母和为人子女都应该自觉这种基于血缘关系的人类"亲情"之爱,和基于父母与子女之间真情的"双向交往"机制的亲情关系.  相似文献   

6.
配对调查了591户家庭的亲子被试,考察了文化刻板印象、父母孝道相似性对孝道代际传递的影响。结果显示:(1)假定父子女和假定母子女两种孝道的皮尔逊相关(r)和轮廓相似性(q)都不显著,真实父子女和母子女之间都显著正相关,假定亲子两种孝道绝对差异分数(d)处于中等水平,但假定亲子的绝对差异分数显著高于真实亲子;(2)控制了文化刻板印象影响的条件下,父亲和母亲的权威性孝道和互惠性孝道能分别正向预测子女的权威性孝道和互惠性孝道;(3)控制了文化刻板印象影响的条件下,父母互惠性孝道相似性仅能正向预测子女互惠性孝道,但父母权威性孝道相似性对子女的权威性孝道和互惠性孝道预测都不显著。据此研究结果,文化刻板印象对亲子孝道相似性的影响效应较小,但亲子真实的孝道代际传递效应较高,以及父母互惠性孝道相似性有利于子女互惠性孝道形成。  相似文献   

7.
孝道的心理学研究现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孝道是中国家庭文化的核心,但直到20世纪70年代,心理学家才开始对其进行实证研究。本研究简要论述了孝道的内涵及其社会心理学观,在综述前人有关研究的基础上,评述了目前孝道的心理研究在方法及内容上的不足,指出孝道是我国心理学中丞待加强的研究课题。  相似文献   

8.
青少年对传统孝道的态度研究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张坤  张文新 《心理科学》2004,27(6):1317-1321
本研究采用传统孝道态度问卷对885名初三、高一、高二、高三城乡青少年的传统孝道态度进行了初步探讨。结果表明:(1)青少年对传统孝道四个方面的态度存在极其显着的差异;(2)来自不同年级、城乡背景不同以及独生非独生男女青少年他们对传统孝道的态度存住显着差异;(3)父母对荣亲留后、抑己顺亲、敬爱祭念三个方面的赞同程度显着高于青少年,而青少年对随侍奉养的赞同程度显著高于其父母。  相似文献   

9.
《孝经》新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孝经》是一部儒家经典著作,仔细读来,可以给人们以有益的启迪。“夫孝,德之本也,教之所由生也”,它揭示了孝的重要性,启发我们要重视孝德教育在德育中的基础作用。“孝无终始,而患不及者,未之有也”,它告诉我们人人都可以成为孝子。关于孝行方面,《孝经》要求:在家庭里,要做到“五孝”;在社会上,要做到“三不”;对于个人,则要爱惜身体、“立身行道”。谏诤为孝体现了一定的民主思想,尤其应该加以发扬。  相似文献   

10.
现代文明与孝伦理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近年来孝伦理在我国学界引起广泛的兴趣和讨论 ,本文论述了孝意识的自然基础和社会起源 ,指出中国封建统治者对孝伦理的严重扭曲和对封建孝道进行批判的必要性。同时运用辩证分析的方法指出 ,作为社会伦理观念的孝道在当代社会的积极意义 ,社会主义孝道的合理内容 ,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中进行孝伦理教育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相似文献   

11.
被古人视为至孝、尊为“宗圣”的曾子,是春秋末战国初儒家孝治派的代表人物。他继承并发展了孔子的孝道观,将孝视为道德核心、法制基础、治世大计,是人类对天道自然的仿效,更是个人人格修养的目标。其孝道伦理思想博大精深。  相似文献   

12.
曾参思想以道德规范为主,核心是孝,实质是重视伦理,重视做人的责任。他认为人生责任多,处处时时有责任,责任是相互的;人的责任有先后、高低之分,家庭责任是首要的、基本的,社会行政责任是次要的。人们在尽到家庭责任以后,应自觉主动地承担并终生坚持不懈地履行对他人以至于天下人的责任;人们为尽到人生责任,必须加强自身修养,并提出了“省身”、“战战”、“慎独”等修身方法。  相似文献   

13.
孝文化与代际公正问题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长期以来 ,学术界对孝文化的批判停留在宏大叙事层面 ,未能深入孝文化的载体——亲子关系内部 ,因此 ,对孝文化的批判只能处于半解构状态 ;自然亲情关系是父子关系的本质特征 ;中国人发现的孝 ,是所有人文精神中最具本质性的最重要的人文资源 ;五四运动及其以后的革命在批判孝文化时集中力量批判家长制 ,形成亲子关系中子代的单边解放和新的代际不公 ;现实中存在父代义务自我强化倾向 ;中国现代化过程中父代自我牺牲精神是中国传统文化贡献于现代化的东西 ,但现代化不能牺牲代际公正 ,应该追求公正合理的现代亲子关系的建立。  相似文献   

14.
博山孝妇颜文姜,自周末齐国传至今,立祠封祀:孝文化源于对祖先的宗祭.产生姓氏.明宗亲的思想基础是“崇德”,忠信孝义是孝文化的道德标准.是颜文姜说孝文化的内在品质。颜文姜祠是祭母祖先人的神灵崇拜印迹.索探颜文姜祠由来:博山是古周、鲁、晋、齐交通联系的主要通道.为古颜(翕)中地.晋栾书将兵驻颜(翕)地秋舆(秋谷)击“马陉”.留下栾氏宗亲:齐姜女是周统治的血亲维系基础.有严正的权威地位,晋平公六年灭栾氏.栾姓家族迁入齐国.成为贵族宗支,宗族分支不能再立唐叔虞庙祀,立母系先族神祀庙祭是唯一可行并且能标志宗亲关系的途径.由此立姜氏女庙祭为祖祭方式.颜文姜祠也就落地古颜(翕)中今博山。  相似文献   

15.
论周公之孝道伦理思想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周公重孝,姬周克殷后,周公曾以强制的法律手段来推行孝道,这对维护当时的宗法制社会结构有着积极的作用.在内容上,除孝养父母外,对先人事业的继承和发扬是他的孝道思想中最重要的部分.周公所推行的孝道伦理思想,对以后几千年的历史有着巨大的影响.  相似文献   

16.
当代中国人的孝道认知结构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儒家经典文献和开放式凋查问卷进行内容分析的基础上,根据对全国2458名被斌的调查,探索了当代中国人的孝道认知结构,之后又对这个结构进行了验证.研究表明,当代中国人的孝道认知包括养亲尊亲、护亲荣亲、丧葬祭念和顺亲延亲四个因素.其中,养亲尊亲居于孝道认知的核心地位.尽管与传统孝道结构一脉相承,但当代中国人的孝道认知结构显示了变迁的迹象;与中国台湾的孝道认知结构相比,同宗同源,但中国大陆的孝道认知结构表现了自己独有的特点.  相似文献   

17.
汉代统治者以孝治天下,将先秦儒家的孝伦理上升为国家的统治手段,并逐渐法律化。在刑法方面的表现就是对老年犯罪加以减免和存恤,对不供养父母、殴辱父母及王杖主、告发及诬告父母、强奸继母、非议孝行等不孝行为进行了严厉地处罚。这种孝伦理的刑法化为以后各朝法律所继承,尤其以唐律中的规定最为明显,也为我国现代法律和道德伦理的结合提供了极有利的借鉴。  相似文献   

18.
孝文化在中国古代社会的作用包括道德教育、稳定社会和民族凝聚的功能。中国孝文化中的精华成分体现其对人类文明的普遍价值,从而决定了孝文化所具有的现代意义。通过对孝文化的改造实现孝道伦理的价值转化,通过孝道文化的教育实现孝道伦理的弘扬。  相似文献   

19.
在儒家的理论体系中,“孝”与“仁”之间具有深层的关联维度。“血缘亲情”是二者关联的现实起点,“人性本善”是价值基础,“能近取譬”是思维方法。“孝”与“仁”之间的层级性的差异与连续性统一,生成一种认识、价值与实践层面的必要张力。  相似文献   

20.
论孝在中国传统社会中的异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孝是伴随着家庭出现而出现的 ,其自然意义是指对父母的能养与敬事 ,属于私德范畴。自春秋战国以来 ,在以儒家为主的诸多学派对其进行的理论膨胀与实践延伸中 ,发生了愈益深刻的异化。这种异化 ,一方面表现为随着孝的社会化、政治化 ,使其由家庭私德而放大为社会公德与政治道德 ;另一方面 ,则是通过孝的法律化 ,将社会与政治的种种规范注入了作为家庭私德的孝中 ,使其由道德规范发展为法律规范 ,更加远离其本来。孝的这种异化趋势对中国传统社会道德的构建产生了深远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