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34 毫秒
1.
先秦私学的纲领──《论语·学而》篇首章释义及其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论语》开卷《学而》篇的第一章(下简称“学而”章),便非常醒目地记录了孔子的三句话:学而时习之,不亦说(悦)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这三句话,人称“字字皆碑”,在中国人中间的影响极为广远深切。后世明通的理解,以为第一句话意在提倡勤奋学习、“温故而知新”;第二句话意在主张关心国家大事,借朋友的往来调查研究;第三句话则是讲求心性涵养的:人家不了解你,你不要抱怨;只要你有道德学问,迟早会有人赏识你。──这样理解,自然与孔子作为一个大教育家、大思想家的本色相契合;可是这样,三句话…  相似文献   

2.
一、问题的提出《论语》是反映孔子思想的主要典籍,《学而》是《论语》的第一篇,“学而时习之”章又是第一篇的第一章,其在孔子思想中的重要性自然可知。因此,研究孔子和《论语》时,首先把这一章的言词语句和精神实质搞清楚是十分必要的。然而可惜的是,自古至今,很多人对这一章的解释不能令人满意。该章共有三句话,即: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温,不亦君子乎?”目前人们根据历代多数学者的注释译成的白话一般是:孔子说:“学了后再时常(或按时)温习,不是也很高兴吗?有志同道合的人从…  相似文献   

3.
《论语》学而篇首章之意蕴 ,时贤已有所论及。① 所论皆以现代之方法 ,侧重不一 ;欲求一正解 ,似仍未得精当、全面。兹拟从学术史角度作一注解 ,并略加论列。子曰 :“学而时习之 ,不亦说乎 ?有朋自远方来 ,不亦乐乎 ?人不知而不愠 ,不亦君子乎 ?”以上是学而篇首章全文。乍一看 ,仿佛言及三事 :学习、朋友、君子。然此三事如何能统而为一 ,并未明了。今读易传 ,豁然开朗 :《论语》学而篇首章乃兑卦彖传象传之进一步疏解。兑卦之彖传云 :“兑 ,说也。”象传云 :“丽泽 ,兑。君子以朋友讲习。”儒者解经 ,以意逆之 ,兑卦之主要意象是交流与沟…  相似文献   

4.
“知”说     
1.何为“知”?古人回答: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为知。 比如古时地方官的官名就皆带一个“知”字,如知府知州知县,细想挺对,如果对那个府那个州那个县一无所知,凭什么发号施令?  相似文献   

5.
墨子云:“明乎民之无正长以一同天下之义而天下乱也,是故选择天下贤良圣智辩慧之人,立以为天子,使从事乎一同天下之义。天子既以(同已)立矣,以为唯其耳目之请,不能独一同天下之义。是故选择赞阅贤良圣知辩慧之人置以为三公,与从事乎一同天下之义。”“三公又以其知力为未足独左右天子也,是以分国建诸侯。诸侯又以其知力为未足独治其四境之内也,是以选择其次立为卿之宰。卿之宰又以其知力为未足独左右其君也,是以选择其次立而为乡长家君。”(引自《墨子》,以下凡引自该书不另加注)墨子认为,“天下之所以乱,生于无正长。”…  相似文献   

6.
读了《天风》1993第二期“不如不知”一文后,颇有所感,心潮汹涌。今提出不成熟意见如下。 首先,我认为“不知”是不存在的东西,而你  相似文献   

7.
孔子论管仲     
子曰:“管仲之器小哉!”或曰:“管仲俭乎?”曰:“管氏有三归,官事不摄,焉得俭!”然则管仲知礼乎?曰:“邦君树塞门,管氏亦树塞门。邦君为两君之好,有反坫,管氏亦有反坫。管氏而知礼,孰不知礼?”(《论语·八佾》)子路曰:“桓公杀公子纠,召忽死之,管仲不...  相似文献   

8.
对于历来众说纷纭的《论语》"学而时习之"章的解读不能脱离孔子儒学的基本特质。在孔子的思想中,"学"是一种兼具现实性和超越性的活动,它的目标是人的完善,标准是"上达"于天,关键是"自觉悟"。"时习"之"说(悦)"、"朋来"之"乐"、"人不知"之"不愠",正是在自我超越的"学"中才能够有机统一起来。"时习"之"说(悦)"和"朋来"之"乐",旨在从积极的方面阐明"学"的乐趣;而"人不知而不愠",则试图从消极的方面来避免人们在"学"的过程中可能出现的懈怠情绪。在"学为君子"的宗旨之下,"君子"成为一种可以自我塑造的身份。  相似文献   

9.
“恕”字在《论语》中一共出现了二次。《里仁篇》:“子曰:‘参乎!吾道一以贯之。’曾子曰:‘唯。’子出,门人问曰:‘何谓也?’曾子曰:‘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卫灵公篇》:“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相似文献   

10.
"学"在孔子的思想当中有着非常重要的地位,然而孔子之"学"是什么、有什么特点,至今鲜有严格依托《论语》及相关经典文本的论证。通过文本证据考察孔子所志与所好,可以证知,孔子"学"的本质是"为己之学",主体是以"周学"为代表的"古学",目的是修习君子;孔子"学"之灵魂特色在于其方法,尤见于《学而》开篇三问,其中"学而时习之"指明"学必力行"的方法总纲,"有朋自远方来"提出以"友善士"作为外部手段,"人不知而不愠"则强调树立"为己"的根本修习目的。  相似文献   

11.
“人贵有自知之明”,我们常说。究竟怎么样才能算是“自知”呢?所谓“知人者智,自知者明”,不仅能“知足”,也能“知不足”。  相似文献   

12.
正"知"与"不知",似乎,是一个老生常谈的问题了。尽管,"常谈"未必有新意,但"常谈",却也未必无新意,所以,还是可以谈的。此一话题,最早,应该是由至圣先师孔子提出的,《论语·为政》:"子曰:‘由!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由,是指孔子的学生仲由,字子路,又称季路,属"四科十哲"之一,是孔子的得意门生。朱熹,在此一节下注曰:"子路好勇,盖有强其所不知以为知  相似文献   

13.
从“两仪”释“太极”李存山《周易大传·系辞上》云:“易有太极,是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人卦,八卦定吉凶,吉凶生大业。是故法象莫大乎天地,变通莫大乎四时,县象著明莫大乎日月。”这段话是借解释篮法象数的形式而发挥出关于宇宙生成的哲理。“易有太极”的“...  相似文献   

14.
"子日: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论语>开篇这三句平直易解的话,由于缺失具体语境,在孔子身后的数千年间,语义泛化,被加以最通俗、最一般的解释.学就是学习,习就是温习或复习.由此也产生了"学习"一词.并且,"不亦乐乎"也化为习用的成语,"有朋自远方来"也成为欢迎远道而来的友人的套话.本文运用本证式的语句互见法,以<论语>证<论语>,首先对这三句话的几个关键词进行了考证.考证结果认为,"学"字,大多是指为了干政"复礼"而进行的学习,"习"是演习与实践之意,"时"则是"适时"之意.又根据前人的训释,将"朋"解为"众".与上述考证结果相应,笔者还从<论语·子路>篇所云"叶公问政,子日:近者说,远者来"一句发现了理解<论语>开篇语境的密码.这就是"问政"的"政"字.关于这句话与<论语>开篇的联系,历来无人揭示,因而也就无法准确把握<论语>开篇的语境.由于这一发现,<论语>开篇豁然开朗,孔子说这句话不是无的放矢,而是对为政者言为政.  相似文献   

15.
一、何谓“知言”?《孟子·公孙丑上》中有这样的记载:学生公孙丑问曰:“敢问夫子恶乎长?”孟子曰:“我知言,我善养吾浩然之气。”公孙丑问曰:“何谓知言?”孟子曰:“波辞知其所蔽,淫辞知其所陷,邪辞知其所离,遁辞知其所穷。”可见,孟子“知言”主要表现在:片面的言辞,知道它欺骗隐瞒、掩盖遮蔽的原因;浮夸的言辞,知道它不切实际、虚晃失陷的原因;邪异的言辞,知道它诡异狡黠、偏离正道的原因;搪塞的言辞,知道它理屈词穷、无言以对的原因。孟子对“知言”的回答,意味着他善于分析研究他人的言辞,  相似文献   

16.
王化平 《孔子研究》2023,(5):44-51+158
学界对“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之释义渐有趋同之势,但仍有分歧。实际上,“不可使知之”句中的“知”当作“知晓”解,不宜破读。此“知”字之意涵和《墨子·经上》对“知”的定义相同,在与“民可使由之”相对立的语境中,“不可使知之”句中的“知”含有采取强力手段或空洞说教使人知晓的含义。“民可使由之”句肯定了民智足以知“道”、人性之向善,“不可使知之”句若含有“民愚”之义,则与之矛盾。因此,此章反映了孔子基于民智与人性的深刻治国思想,与孔子的民本思想一以贯之,既无“民愚”背景,也无“愚民”思想。  相似文献   

17.
孙子“知彼”思想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孙子“知彼”思想颜晓峰一、彼难知《孙子》中曾两次提到"知彼知己,百战不殆",都把"知彼"列在首位。这样排列不是随意的,反映了孙子的军事认识论思想。把知彼摆在知己之前,既点明了在军事斗争中"知彼"的重要性质,也道出了在军事认识中"知彼"的困难程度。正因...  相似文献   

18.
单信 《天风》2011,(6):I0001-I0001
那年三岁半儿子求知欲特强,对世界充满好奇。就是在吃饭时也不省心,冷不防冒出一句大跌眼镜的话:“爸爸,这白白的饭吃下去后,为什么会长出黑黑的头发?”  相似文献   

19.
形式逻辑里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工具性科学,掌握形式逻辑的规则和规律,可以不断提高自己的论辩能力。《庄子.秋水》中有一个故事:庄子写惠子游于濠梁之上,庄子日员出还从容,易虽2乐也。]勇于日:一子非由工业,安知国2乐—」庄子日:「于非我,安知我非知更2乐?」惠子日:「我非子,因不知于美。于固非国美,子2不知国2乐全美。」在于日:「清谓真本,于日r于安知更2乐J云香,既已知三D知2而同我,我知ZW上也」。庄子通过观禀分析,从定水中的巨快乐。思于国民庄子知国乐,使用了省阳大一剧奖的必要条件假霎推理:*恤R育是显下才知…  相似文献   

20.
英子 《思维与智慧》2005,(11):63-63
“如果谁要不喜欢你,那一定是你的过错”。在读一篇文章时,心灵与这句话相遇,心中顿然留驻它了,在生命和灵魂碰撞的一刹那有种强烈的震撼。此言平凡中孕育着伟大;伟大中包涵着悠深;悠深中渗透着禅意。使人思绪飞扬联想起曾子的“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一个人如果能随时随地反省自己.让美好的心灵常驻心间,以善良和宽容来感染和影响别人,与人交往才能给别人带来快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