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张璇  周晓林 《心理科学进展》2021,29(10):1847-1854
审美对象特有的刺激属性会唤起观赏者特定的情绪或情感反应。个体在欣赏自然、艺术品和其他人类作品时会产生审美愉悦体验。审美愉悦-兴趣模型(PIA)认为, 审美愉悦体验包含审美过程中自动化加工阶段的审美愉悦和控制加工阶段的审美兴趣。近年来, 神经美学研究表明, 负责愉悦和奖赏的眶额叶皮层在审美过程中广泛激活, 是自动化加工阶段初级审美愉悦奖赏的神经基础, 而审美过程中纹状体亚回路中不同的连接和功能作用与两个阶段中审美愉悦的产生都有关联; 上述结果支持了审美愉悦-兴趣模型。但审美高峰体验时默认模式网络(DMN)相关脑区的激活和负责控制与理性思维的外侧前额叶皮层等脑区的失活, 提示在PIA模型强调的自动化加工阶段审美愉悦和控制加工阶段审美兴趣之上, 还有整合升华阶段的审美沉浸愉悦, PIA模型需得到进一步的扩展。未来研究应进一步检验审美愉悦认知加工模型及神经机制, 探索审美对创造力的影响机制和神经基础, 探讨不同审美经验愉悦机制的异同。  相似文献   

2.
在设计中,审美要素的表现不同于一般的审美,尤其是不同于艺术中的审美.因为设计与人的关系是一种日常关系,设计美是在日常使用过程中的审美经验.所以,它的实现不是一种欣赏过程,而是一种行为过程.正是这种以美的方式所进行的日常行为,使设计美具有独特的审美内涵.与艺术美相比,设计的审美有更为复杂的心理结构.它可以在不同层次上展示,而作为一个整体,设计美是多层次的综合.为准确地把握设计的审美内涵,可以从以下三个层次分析.  相似文献   

3.
审美心理素质教育因其自身的优势引起了多方的关注,但在具体实施的过程中,还缺少以审美心理学为基础的理论指导,因此从审美心理学的角度探讨合理选取审美心理素质教育教学中的审美内容、提高审美心理素质教育实施者的审美素质、改善审美心理素质教育课堂设计,才能最终使审美心理素质教育充分发挥其优势。  相似文献   

4.
书法在培养学生审美素质、创新思维和想象力、审美能力及审美情趣的过程中,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相似文献   

5.
作为审美文化,山水审美也是多层主体的审美体验,即对象性审美主体与空间性审美主体相叠加所形成的多层次的主体体验。在山水审美空间中,自然之物的连续性,即身体主体与自然空间交往过程中自然之物呈现秩序的连绵不断,是山水作为审美空间的价值所在。  相似文献   

6.
论审美体验的层次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审美体验是心理处于活动状态下的审美主体在特定的心境、时空条件下,通过自身的感受与想象、理解,从对象世界中体验到美的本质的一种动态心理活动过程.在人类的多种体验当中,审美体验最能够充分展示人自身自由、自觉的意识,以及对于理想境界的追寻,因而可以称之为最高的体验.本文拟从审美体验的过程入手,将其分为若干层次,逐一地进行分析.笔者认为,审美体验大致可概括为审美注意、审美知觉、兴发、神思、灵感五个层次.  相似文献   

7.
音乐欣赏是对艺术形象进行塑造的一种情感体验,在这一过程中渗透着欣赏者情感活动的形象思维,也是欣赏者情感活动与理性活动的协调统一,这构成了音乐审美机制的重要特征。音乐审美机制离不开审美环境、音乐欣赏的主体条件以及音乐欣赏的客体信息。音乐审美机制的四个表现阶段分别为审美操作阶段、审美领悟阶段、审美愉悦阶段、审美超越阶段。音乐审美机制的研究有助于提高音乐欣赏者的审美能力和音乐品位。  相似文献   

8.
大学生审美教育是一个涉及诸多相关因素的动态演进过程,其中人格优化就是加强大学生审美教育的一个重要因素.深刻认知大学生审美教育与人格优化的属性表征,科学把握大学生审美教育与人格优化的内在统一,在审美教育中促进大学生的人格优化,对于大学生健康成长具有特殊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9.
李莹 《美与时代》2004,(7):79-81
一、魏晋思想家论文艺审美主体的心理基础 在文学艺术的创造与鉴赏过程中,审美主体的心理基础显得异常重要.它不仅决定着审美活动发生、发展的整个过程,而且直接影响着文学艺术审美价值的实现形式.早在先秦时代,老子提出的"涤除玄鉴",庄子提出的"心斋""坐忘""虚静",管子、荀子提出的"虚壹而静"等,都曾涉及到审美活动中审美主体的心理基础问题.  相似文献   

10.
在雕塑作品中,肌理对审美趣味传达至关重要.因为在艺术接受过程中,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作品的表层肌理.雕塑肌理糅合材料自身特性和雕塑家的审美情感,贯通于艺术传达的整个过程.  相似文献   

11.
摄影家的审美创作活动,经历了发现美、提炼美到创造美的过程。整个创作过程就是一个完整的审美过程,可以说每一个步骤,都离不开摄影者审美意识的融入。如果在摄影创作中充分调动并运用审美意识,作品也会上升至一个新的高度。  相似文献   

12.
对审美时尚影响建筑审美的现象作必要的研究,有利于提升人们对时尚及建筑审美的认识,使我们的建筑实践有一种全新的时尚观、科学的时尚观、审美的时尚观,使人们在感受、追随、摹仿时尚的过程中能获得美的享受并避免迷失建筑的本质.  相似文献   

13.
在审美过程中,如果人们很容易地获得了有关一个对象的信息,对其进行流畅的加工,那么人们就会产生愉悦感,而这种积极的审美回应会使人们对审美对象产生更多的喜爱之情。本文在对审美愉悦以及流畅性理论分析的基础上,阐述了二者在审美中的重要作用,同时指出流畅性理论与审美愉悦作用的深层机制还有待未来的研究和探索,二者的相互作用也需要更多的实证支持。  相似文献   

14.
美术欣赏课是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的有效形式之一,在教学过程中,把美术作品的审美功能与欣赏教学有机结合,这对于提高课堂教学效果,培养学生对美的敏锐感知能力,引发高尚的审美情感,升华主体审美的精神境界,陶冶学生的思想情操,建立正确的,健康的审美观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5.
原始人类在认识自然和改造自然过程中孕育了艺术,并逐渐形成了实用性、功利性、美感性的艺术审美形态。文章试图对原始艺术的审美形态与绘画审美功能的关联性、其价值取向在当下所存在的问题进行探讨,希望有助于对当下艺术界的一些审美乱象起到一定的警醒作用。  相似文献   

16.
媒介的形态是否符合受众的审美需求,直接影响着信息传播的效果。"美"的媒介形态可以大大促进信息的传播,而不理想的媒介形态因在传播过程中与受众的审美需求不匹配,导致信息的传播效果大打折扣。从受众的审美体验层次出发,由浅入深分析受众审美需求,可以提升数据新闻传播效果,从而实现数据新闻的审美传播。  相似文献   

17.
高莹 《四川心理科学》2014,(23):107-107
新课标要求课改之后的语文课要体现语文的工具性与人文性。要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教师在上课的过程中要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教师要实现审美教学的方法和途径有:师生之间平等和谐,要有审美氛围,教学方法形象直观,激发学生的审美意趣,教师语言优美动听。  相似文献   

18.
审美与教化     
本文通过复活教化概念探讨了审美和艺术的教育潜能,为此提出一种既强调教化的社会特性又强调艺术作品和其他审美表达的作用的解释。教化是一个对话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人类关系对见识的产生与交流是至关重要的。艺术作品被描述为形象,它们在表达、传播和商讨文化价值观中起着中介和参照点的作用。在对这一论点的展开中,作者将康德关于审美判断的分析与其关于启蒙的论述结合起来解读,突显了审美判断的社会和政治特性。洪堡关于教化的审美和社会维度的讨论提供了另一个起点。作者用两个当代艺术过程的例子来表明艺术在我们时代的教育和政治关联性。  相似文献   

19.
医者的审美是在口腔修复体制作的过程中产生的.医者面对一件自己以技术手段完成的良好修复体,会感到一种审美的愉悦.  相似文献   

20.
苏州具有深厚的传统审美文化底蕴和氛围。在现代化和全球化的过程中,苏州不仅没有丢弃掉自身的审美文化传统,而且对其进行了非常成功的保护、改造、创新和发展,在现代化和全球化的过程中,苏州一方面继承和保护着城市的审美文化传统,使其以活生生的形态在城市文化和生活中延续;另一方面苏州欢迎和接受现代化和西方审美和艺术思潮,以学习、包容和开放的心态理解、吸收和利用西方现代审美与艺术。因此,苏州大学的美学教学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即:在课堂上的理论学习之外还可以充分利用美学实践课,作为让学生感受传统文化魅力和理解当下对西方审美特点吸收利用可能性的契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