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海德格尔与精神哲学》是对海德格尔早期和晚期哲学的广泛的解释,主要是针对一般地发生在形而上学与精神哲学中的一系列问题。该书写得清楚易懂,完全没有那些塞满了海德格尔论著中的艰涩术语、精妙语词以及巧饰的重复解释。作者思想上虽然和英美哲学界一致,但该书并不是对海德格尔思想的一般介绍,也不是企图把海氏所关注的问题和术语“翻译”成某种比较熟悉的哲学习语。确切地说,该书是对把海德格尔有名的转变(Kehre)前后所关注的问题联系起来的东西,进行创造性说明,因而也是对究竟有什么变化的说明。正如这一主题所表明的那样,这一切都是以一种可接受的并且可吸收的方式提出来的。  相似文献   

2.
有清一代,儒林兴旺,学术繁富,大家继起,新说迭出。清人自诩其学术“远迈前朝”,确非自夸之辞。然而,清人的哲学成就究竟如何?这在学术界认识并不一致。自梁启超、章太炎、胡适至钱穆、侯外庐、陈鼓应等人,皆有关于清代思想的名著问世,影响较大。然不仅相互见解迥异,而且皆为泛论清人学术,面对哲学的讨论并不集中。安  相似文献   

3.
程倩 《学海》2015,(4):133-140
改革开放30余年,中国经济腾飞已为世界所承认,但解释经济腾飞、引领政治、社会发展的社会科学理论显得比较薄弱。因此,哲学社会科学研究的出发点、着力点及落脚点只有深深植根于特定国家的政治实践,才能保持旺盛生命力,彰显意义与价值。这需要哲学社会科学学者秉承"文化自觉"心态,禀赋现实关怀,突破狭隘的学科领域,抱持时代赋予的强烈使命感进行历史考察和论证,关注现实中的治理困境和潜在的社会危机,以敏锐头脑和犀利目光洞察这些危机的方方面面及其形而上学的根基,自信而公允地展现和评述西方社会发展和知识累积的总体性面貌,进行理论创新。这种创新首先要在广博的历史叙事和交叉性学科视野中展开分析,在批判性反思的深度中立论,建构起逻辑连贯的思想体系,最后以概念的深度阐释与分析框架的创新进行理论构造,完成真正跨越学科界限的累积性理论目标与表达的清晰结合,使哲学社会科学直面社会现实,打造释放理论雄心的学术精品。  相似文献   

4.
词项逻辑与亚里士多德三段论——兼复王路同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的文章《一个与卢卡西维兹不同的亚里士多德三段论形式系统》在《哲学研究》1988年第4期发表后,王路同志在该刊同年第9期载文,对我所建立的AS进行了批评。批评是有益的,它促使我对AS进行更深入的思考。但批评本身也存在一些问题,值得进一步探讨。王文的主要问题是对三段论解释系统的可选择性未有认识,以及对模型和推理方法的不加区分。本文  相似文献   

5.
陈振明同志的《科学技术与意识形态》(载《哲学研究》1990年第6期。以下简称“陈文”)抓住了当代意识形态理论的一个关键问题。因为意识形态理论本身极其重要而又在我国学术界尚未引起足够重视,所以“陈文”以及它所涉及的内容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但是,“陈文”中也存在着对法兰克福学派观点的严重误解,对意识形态与科学之间关系问题产生的“社  相似文献   

6.
1985年12月贵州人民出版社出版了林邦瑾的《制约逻辑》一书。1986年8月2日,《人民日报》发表了该报记者王友恭采写的一篇报导《制约逻辑诞生记——中年学者林邦瑾的一项重大理论创造》(以下简称《诞生记》)。《诞生记》对制约逻辑作了下述这样一些评价:“向逻辑史上的前两座丰碑提出了挑战”,“一个崭新的逻辑体系”,制约逻辑“将会提高全人类在一切科学领域中的理论思维  相似文献   

7.
粉碎“四人帮”、拨乱反正以来,发表了几部关于孔子思想研究的专著和几百篇论文,这些论著观点不一,使孔子的研究空前活跃,呈现出气象万千的局面。然而有一个现象值得注意,就是论者大多各抒己见,互不交锋,即使出现分歧,也多不正面接火。学术研究是在不同观点的相互砥砺、切磋中发展的,不争论则难以长进。为了促进学术研究,本刊特设《争鸣》一栏,并发表汪琴炬同志评论蔡尚思同志关于孔子的观点的文章。这是一个开头,我们希望从此多嗅到一些争论的空气。汪文只代表目前孔子研究中的一种观点,我们深盼持其他观点的学者踊跃赐文。  相似文献   

8.
该书作者(B.M.缅茹耶夫、B.Ж.凯列等)提出的文化哲学概念,是在他们过去研究文化发展的具体社会哲学问题的一些著作中逐步形成和得出的。在这些研究中所表现的理论观点的接近,使作者能在本书中较为广泛地审视文化问题,提出把文化的分析当作独立的哲学理论领域问题的任务。文化的范围经由对文化的研究而被确定:它是在人的社会关系的复杂体系中展现人的本质的整个历史现象。  相似文献   

9.
西方学者在华严研究(包括华严经学和华严宗学)方面起步较晚。美国学术界的华严研究不过三十来年的时间,但已经走在了西方国家的前列,从一定意义上可以代表西方国家在该领域的研究水平。     美国学者史蒂夫·奥丁的专著 Process Metaphysics and Hua-yen Buddhism:A  相似文献   

10.
张岱年先生倡导以分析态度研究中国学术。我以为这是非常正确的。在提倡弘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时候,如果不注意分析,或者不善于分析,那就会优劣不分,精华与糟粕兼收并蓄,达不到吸取精华、古为今用的目的。因此,我以为善于分析是弘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前提。对于古代文明,不论是中国的还是外国的,采取全盘否定和采取全盘肯定的态度,  相似文献   

11.
<正>无规矩则无以成方圆,无规范则无以构成社会。社会依靠规范而整合起来,规范不同,社会就不同。黑帮有他们自己的规矩,他们构成了自己的社会,文明社会有它自己的规范,他们构成了现代新型社会。人类走向现代文明的过程实际上就是社会规范的演进过程。不理解现代社会规范的本质和特点,就不能建构文明社会。或许,人们会说,在我们的社会,我们也制定了许多文明的社会规范,却不能被执行,这  相似文献   

12.
在实行社会化大生产和市场经济的今天,人的主体地位越来越显得突出,对人的研究不能不成为哲学的主题。然而,要使人学成为一门真正的科学,就必须把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与中国改革开放、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实践相结合,与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这一基础和环境下活动和创造的主体人的实际相结合,使哲学的繁荣促进社会经济的发展。90年代以来,一批哲学新著都坚持了主体哲学正确的发展方向,并与社会经济的稳定发展水乳交融。由范英先生主编的《人的素质与市场经济》一书,就是其中的典型代表。  相似文献   

13.
熵及熵增原理本来是物理学中用来描述热现象的概念及定律,后来,被推广用来解释、说明其他的许多自然现象与社会现象,因此,熵概念被泛化(见方兆烓:《熵概念的泛化》,载《自然杂志》1989年第2期)。熵概念的泛化,带来了许多富有启发性的、积极的思想,但也引起了不少思想混乱,甚至谬误(其中《熵:一种新的世界观》一书表述的许多观点尤为突出)。基于这种情况,我们认为有必要对熵及熵增原理进行比较深入的哲学分析,并以此为基础澄清并纠正在熵概念理解及应用上的有关混乱或谬误。当然我们的分析只是初步的,若有错误或不妥之处,欢迎批评指正。  相似文献   

14.
开创哲学研究的新边疆——评《工程哲学引论》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高清海同志曾说 :“在我看来 ,我们最为缺乏的 ,就是‘哲学家’ ,那种能够出新思想、名副其实的哲学家”。一般而言 ,思想的深刻性、系统性和原创性是区分一个哲学研究人员与哲学家的标度。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李伯聪教授所著的《工程哲学引论》 (大象出版社2 0 0 2年出版 )一书恰好应验了这种标度。这是一个哲学家历时 2 0载、呕心沥血撰写的一部充满原创性并自成体系的奠基之作。它的出版为哲学研究开创了新的边疆。之所以把这本书视为开创哲学研究新边疆的奠基之作 ,首先在于作者通过对哲学史上“造物与用物”主题的缺失进行检讨 ,确立了…  相似文献   

15.
自然语言的逻辑-哲学分析,在现代逻辑、方法论和科学哲学中占有中心地位。P.帕维辽尼斯的专著《语言的现代逻辑-哲学分析》(莫斯科《思想》出版社1983)告诉了这一问题的范围,阐述了在哲学、逻辑学和语言学的交叉点上产生的、旨在研究自然语言的语义问题的当代理论的批评性研究成果,同时说明和论证了解决自然语言语义问题的新方法。在逻辑学、语言学和语义学方面的基础研究发展过程中  相似文献   

16.
走向哲学的起点评《画说哲学》丛书李公明(广州美术学院)不记得是谁说过,对于房东太太而言,了解她的房客的哲学比了解房客的钱袋更重要。事实上,这句话是很值得怀疑的。首先,它似乎认为每个人都有一种哲学,而且这种哲学必然会与行为有联系。不错,每个人或多或少总...  相似文献   

17.
从近代到现代,西方哲学思维方式发生了明显的转变,这种转变表现为一种本体论的哲学思维方式向非本体论哲学思维方式的转变,不同哲学学派的非本体论哲学思维方式虽然各不相同,但大都表现为一种"人的回归",强调人的主体性地位和价值。探讨西方哲学思维方式的变革具有重要意义:一方面能够加深人们对哲学思维方式变革意义的理解;另一方面,能为我国哲学思维方式的变革提供借鉴和指导。  相似文献   

18.
<正>一、注释本刊文献性注释一律采取文内注形式,在引用或参考的文字后加括号标注。必要的评论性注释则采取页下注(脚注)形式,序号全文连续排列,脚注中的文献体例同文内注:文内的文献注释需加括号,并在括号内注明作者或编者、出版年、页码。例如:中文引用文献:(胡塞尔,1986:58—59)中文参考文献:(参见胡塞尔,1986:58—59)  相似文献   

19.
<正>一、注释本刊文献性注释一律采取文内注形式,在引用或参考的文字后加括号标注。必要的评论性注释则采取页下注(脚注)形式,序号全文连续排列,脚注中的文献体例同文内注。文内的文献注释需加括号,并在括号内注明作者或编者、出版年、页码。例如:中文引用文献:(胡塞尔,1986:58—59)中文参考文献:(参见胡塞尔,1986:58—59)西文引用文献:(Arendt,1958:67-68)西文参考文献:(cf.Arendt,1958:67-68)  相似文献   

20.
<正>一、注释本刊文献性注释一律采取文内注形式,在引用或参考的文字后加括号标注。必要的评论性注释则采取页下注(脚注)形式,序号全文连续排列,脚注中的文献体例同文内注。文内的文献注释需加括号,并在括号内注明作者或编者、出版年、页码。例如:中文引用文献:(胡塞尔,1986:58—59)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