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法音》1991,(2)
清朝雍正皇帝写了一部《拣魔辨异录》,来甄别禅宗修证境界和语录文字的真伪,印光法师评赞为正知灼见的佳作!在今天,海外已出现“莲生活佛”、“无上师姑”一类惑众敛财、为害不浅的邪师魔说,《法音》、《香港佛教》等佛教刊物已经不止一次地专题驳斥了。澄清邪说,才能护持正法。对此,我们诚有不能已于言者。记得数年前,内蒙古呼和浩特市师范大学里的修理钢琴技师林炳炎等三位先生曾光顾过寒舍。当时,老友陈海量居士刚生西不久,由其家属和始终参加海老临终助念的顾兴根居士等告我,陈海老从病重到临终,正念分明,助念如法,在其后事嘱咐中,有预知时至的迹象;最后,在念佛声中安详而逝,有四肢柔软、顶门独温等实况,我们认为是生西征兆,  相似文献   

2.
一邪说分明骗局设,歪理公然来应和,盗用佛经装门面,诱人登高摘“善果”。不见“法轮”只见魔,子要“消业”把父戳,迷者不悟为“圆满”,家破人亡悲剧多。二广场自焚身着火,痴人做梦酿苦果,豆蔻年华正当时,可怜终生伴蹉跎。“法轮大法”贩邪恶,麻痹精神播种祸,暴戾恣睢真残忍,劝君莫再信邪说。暴戾恣睢——批“法轮功”邪教@山坡羊  相似文献   

3.
老法师这篇短文写得苦口婆心、痛心疾首、振聋发聩!佛教界太需要这样敢于站出来说话的老修行了!现今混进佛教的魔子魔孙正在坏我佛教,我们需要照妖镜,需要火眼金睛,良善佛子当以戒为师!  相似文献   

4.
佛言祖语     
《法音》1990,(1)
学道一要真为生死,二要具足刚骨,三要开见识.无真实为生死心,饶你有志气力量,只作世间豪杰,断不能为出世圣贤.无真实刚骨,饶你要出生死,决被情欲牵,熟境迷,利名移夺,魔患埋没去.无真正见识,饶你怖生死,勇猛直前,必被邪师恶友引诱,  相似文献   

5.
有正就有邪,有佛就有魔。不论是佛还是魔都面对众生应机开示。佛针对众生的困惑、烦恼,运用种种法门,使之排除妄念,得到智慧,从烦恼中解脱出来。魔利用众生的烦恼,用虚幻的妄念,使其迷惑,达到奴役之目的。用花言巧语似是而非的理论,改头换装扮成“佛”来欺骗众生这是魔波旬的弟子惯用的手法。田青先生文中揭露的现象,充分说明了这一情况。这并非乱扣帽子,我们见过大量不符合标准的佛像,只要制作者出于恭敬心,即使形像不够准确也可以得到谅解。但刻意编出一段历史,又伪造一个“现实的权威博物馆”来作证明,这种魔弟子的行为必须加以指责、揭…  相似文献   

6.
潘 师 正 586~684字 子 真 , 是 隋 唐 时 期 著名 道 士 , 也 是 高 道 司 马承 祯 的 老 师 。 据 《旧 唐书 》记 载 ,潘 师 正 曾 对 司马 承 祯 说 : “我 自 陶 隐 居传 正 一 之 法 , 至 汝 四 叶矣 。 ”① 潘 师 正 和 司 马 承祯 都 是 上 清 派 的 宗 师 ,为 什 么 史 书 说 他 们 传 的是 “正 一 之 法 ”呢 这 是个 非 常 值 得 重 视 的 问题 。 同 样 值 得 重 视 的 是学 者 们 对 这 一 问 题 的 不同 解 答 。一 种 观 点 认 为 ,这 是 将 “上 清 之 法 ”误 作 “正 一之 法 ”。陈 国 符 …  相似文献   

7.
佛言祖语     
《法音》1993,(2)
夫学佛者,无论庄严形迹,止贵真实修行。在家居士,不必定要缁衣道巾,带发之人,自可常服念佛;不必定要敲鱼击鼓,好静之人,自可寂默念佛;不必定要成群做会,怕事之人,自可闭门念佛;不必定要入寺听经,识字之人,自可依教念佛。千里烧香,不如安坐家堂念佛;供奉邪师,不如孝顺父母念佛;广交魔友,不如独身清净念佛;寄库来生,不如见在作福念  相似文献   

8.
任杰  由藏 《法音》1994,(12)
顶礼薄伽梵母般若波罗蜜多母于此薄伽梵(世尊)母般若波罗蜜多心经,是以经的性相所诠,故名薄伽梵母般若波罗蜜多心经,若唯最初不假设名言,就不能确定是何经,故说经名。不但唯假设名言,一切经无不摄集于此般苦波罗蜜多心经之中,故亦是经之母。此中薄伽梵者,谓摧伏蕴魔、烦恼魔、死魔和天子魔等四魔,皆由此般若波罗蜜多义,令魔不能得便,一切魔悉无依处故;圆满具足六种殊胜功德(自在圆满、相好圆满、祥瑞圆满、声名圆满、智慧圆满、精进圆满),智慧一切功德,亦皆从般若波罗蜜多加持力而生;不住涅第,亦是以般若波罗蜜多义破除…  相似文献   

9.
永明禅师的《四料简》可谓末法众生即生死了生死的眼目之一。在浩如烟海的佛法里,犹如立了一座航标,令无数后学少走几多冤枉路 !也可说是对无数过来人的经验和教训的精僻概括。四段十六句,环环相扣,骨在逻辑力理,令人折服。今天重读倍感亲切对于同修有纠偏扶正之能,对于邪教有摧邪显正之力。   “有禅有净土犹如带角虎   现世为人师来生作佛祖”   禅师首先极力赞叹禅、净皆有成就者之功德利益,推而广之,亦极力赞叹通宗教,或通任一宗任一教又通净土者之功德利益。但是,若以实际情形看,能得此利益者有几人 ?因为就众生根…  相似文献   

10.
佛言祖语     
《劝发菩提心文》入道要门,发心为首。修行急务,立愿居先。愿立则众生可度,心发则佛道堪成。苟不发广大心,立坚固愿,则纵经尘劫,依然还在轮回,虽有修行,总是徒劳辛苦。故《华严经》云:“忘失菩提心,修诸善法,是名魔业。”忘失尚尔,况未发乎!故知欲学如来乘,必先具发菩萨愿,不可缓也。然心愿差别,其相乃多,若不指陈,如何趣向?今为大众,略而言之。相有其八,所谓邪、正、真、伪、大、小、偏、圆是也。云何名为邪正真伪大  相似文献   

11.
佛言祖语     
《法音》1990,(6)
说通及心通,如日处虚空,唯传见性法,出世破邪宗.法即无顿渐,迷悟有迟疾,只此见性门,愚人不可悉.说即虽万般,合理还归一,烦恼暗宅中,常须生慧日.邪来烦恼至,正来烦恼除,邪正俱不用,清净至无馀.  相似文献   

12.
《法音》1986,(6)
受菩萨戒仪一卷(北京刻经处本)陈释慧思撰。思所撰《大乘止观法门》、《随自意三昧》、《法华经安乐行义》、《诸法无诤三昧法门》,皆已著录。此仪悉依《梵网经》。盖自秦罗什大师出《梵网经》,北凉昙无谶译《菩萨戒本经》,大乘律宗,乃有两途,而受仪则咸宗《梵网》也。初告诫方便,次观五法,三兴三愿,四发四弘誓,五请戒师,六敬礼,七归依,八问难,九忏悔,十问遮,十一正受戒法,十二说戒相,十三明戒利益,十四白佛请证,十五礼敬诸佛,十六回向,十七发愿.历考唐、宋诸家受菩萨戒法,无及此仪之周密完备者。尤以第二观五法,第三兴三愿,推广大悲平等之心;第八问难十句,断一切邪见、邪业因缘;第十三明戒利益,生起欢喜信重之诚,最为得授戒之妙义,而为他家所未尝及者。至于正受戒法,则以三番羯磨,观此戒体,流注身心。唐、宋诸家戒仪亦然。迨至清代律宗诸贤,始以三番白佛请证,即为三番羯磨,正得戒体,恐未必当也。  相似文献   

13.
孟子勋 《法音》2022,(8):45-59
<正>《西游记》以唐代玄奘法师取经为原型,以孙悟空、猪八戒、沙僧为魔、伏魔为轴心而创作的神魔小说,因是取经,本身含有浓郁的佛教文化气息;因是为魔、降魔,又有反抗、斗争精神与意识;因是小说,不管在人物形象、行文语言风格、内容上皆与《大唐西域记》有出入。  相似文献   

14.
吴明 《法音》1990,(11)
四皈依皈依是受戒之前提,亦是修学一切法门之基础.前述三皈,为共同皈依,即显教之皈依,谓之显皈依.现述四皈,为不共皈依,即密教之皈依,谓之密皈依.所谓四皈依者,即皈依三宝加一皈依师.因密乘修行,特重上师,上师具有三宝之本质故,上师之身,弘传佛法,具有僧宝之本质;上师之语,宣说密咒密意,具有法宝之本质;上师之心,契于佛性,具有佛宝之本质.且四皈依,首含皈依金刚上师,所以重法之源流,而皈依者即得入密乘也.按藏密深层说法,密皈依又有三种:一、内皈依,二、密皈依,三、密密皈  相似文献   

15.
天台智者非常重视佛教与外道的区别,在对三藏教的判释中阐述了佛教相对于外道的优越性。就产生而言,外道起于对因果的错误见解,而佛教则是由于佛正观因缘悟道而产生;就内容而言,三藏教戒定慧三学诠因缘生灭四谛之理,能引导人们出离生死流转之苦海,而外道戒定慧虽有邪正之分,但都不能出世离苦;就修行而言,三藏教有四门入理,佛依悉檀因缘善巧设教,而外道之四门皆无悉檀因缘;就次位而言,三藏教念对初心成就,既已远胜六师外道。智者认为,佛教与外道优劣虽属天悬地隔,但二者又是可以相互转化的。  相似文献   

16.
魏晋南北朝节日中的祛灾去病风俗与道教文化有着密切的关系,这具体表现在节日中关于去除疾病、辟兵祛灾、避劫消祸、驱除鬼邪等祛灾心态或风俗活动深受道教文化的影响。这一时期道教对民间节日祛灾去病风俗也进行了吸收、改造和发挥,具体表现在岁时节令道教关于祛灾治鬼的法术和消魔成仙的科仪当中。  相似文献   

17.
从心理学的角度分析《楞严经》中出现的十种受阴魔境,并对应每种魔境的临床症状以及案例,进而整理出佛教对精神异常现象的看法。佛教认为十种魔境是受阴的感觉作用,皆为用心太过,与外魔的交感互变,所以显现这种情形。只要不做圣心,名善境界;若作圣解,即受群邪。当以平常心对待魔境心理,既要感知深沉心理幻象,又不能被它们迷惑而失去自我。  相似文献   

18.
《法音》2009,(9):54-59
以怀善法师为首的第三批赴尼泊尔中华寺僧人,于2005年7月入住中华寺,至今巳四年多了。四年中,这些僧人生活得怎样?面临着怎样的考验?他们是怎样想和怎样做的?国内佛教界四众弟子对此十分关心,下面通过《法音》向大家作个简要汇报。  相似文献   

19.
班班多杰  周拉 《法音》2008,(10):45-53
四、格鲁派关于依止上师善知识在修学佛法中的地位和作用 藏传佛教格鲁派也和其他宗派一样重视依止上师善知识,认为上师善知识是接通佛之身、语、意与一切众生之间不可或缺的管道。本文以宗喀巴大师的名著《菩提道次第广论》为资料依据,阐释和论述格鲁派关于皈依弟子依止上师善知识的内容、特点和作用。  相似文献   

20.
近代著名高僧心道法师,是法幢宗的初祖,自1934年到1948年,主要在西北地区弘传佛法。在法师西北弘法的生涯中,净宗弘化占有重要位置。本文依其年谱、文集,追溯了法师求学、弘扬净宗的事迹;探讨了其破邪显正、断疑劝信、行归净宗的思想,这其中包括法师对诸如"阿弥驮佛"之误传以及视弥陀为造物主之邪见的破斥,对弥陀正、依之报的显扬,对诸如佛力难普、西方路远、魔佛难辨、宿业深重、具缚凡夫、女人障重、散心念佛、恐无佛缘等不能往生之疑的断除,以及对修持中净宗与其他宗派、念佛与读经关系之惑的解答等;文章也剖析了净宗弘化对于复兴西北佛教、实现西北长治久安乃至建设美好家园之意义,对于西北地区近代以来佛教历史研究有一定的助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