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联觉是当个体感受到一种感觉刺激的同时体验到其它感觉的现象, 主要分为强联觉和弱联觉两种。本文主要介绍了强联觉的各种类型及其相关脑机制的研究, 分析和比较了前人从结构和认知加工角度建构的多个强联觉理论模型, 总结了这些模型对强联觉现象脑神经机制的解释。同时本文还探讨了强联觉与其它(如注意、记忆、创造力等)认知加工过程的关系, 对弱联觉(即联觉隐喻)的研究进展和不足也进行了分析和总结, 指出未来对联觉的研究趋势应集中在弱联觉的研究上。  相似文献   

2.
思维的发展,从低级到高级,从简单到复杂,从具体到抽象,无论是人类思维的发展,或者是个体思维的发展,总是和语言的发展交织在一起,并且是伴随着语言的发展而发展。人的思维,是词的思维、言语的思维。人的思维活动,随时随地都是借助于言语而实现的。我们看书,是依靠言语的视觉刺激进行思维活动;我们听讲,是依靠言语  相似文献   

3.
自2014年来, 研究者在视觉加工中发现一种全新的历史效应——序列依赖效应(当前刺激加工向先前刺激方向偏移的吸引性加工偏差)。近期研究发现:该效应广泛存在于视觉加工的各个层面(既包括朝向、空间位置、数量等低级特征, 也包括身份、吸引力、美感等高级属性); 其来源极为复杂(包括感觉编码、高级皮层的反馈调节、工作记忆、决策模板、感知与决策的级联等), 反映出不同层次的过往加工痕迹向当前认知的投射。针对该效应的典型特征、影响因素、认知与神经机制, 已涌现大量研究, 同时也存在严重争论, 亟待研究者深入探讨和厘清。  相似文献   

4.
编者按:"美"和"美感"是一个古老又永远谈不完的话盟.本期"论坛"前两篇就是观点基本相反的论文:一个主张"快感"不等于"美感";一个主张"美感"就是"快感".两位作者都作了十分认真的论证.我们将它们一起发表,希望引发作者和读者的进一步思考.  相似文献   

5.
一、整体与部分的统一 人类的思维方式和人类本身一样经历了一个由低级向高级发展的复杂的历史过程。人类从远古时期和古代社会就已经用混沌的整体性和朴素的整体性思维方式去认识世界。古代的“阴阳八卦”学说,把自然界看作是由许多部分组成的有机整体,这种整体性的思想在中医理论中产生了深远  相似文献   

6.
美既不是客观物体自身固有的属性,也不是人的主观快感,它必然涉及到人和自然、人和物、人和人的关系,它是人作为人在与现实打交道过程中自由精神的显现。我们不能离开人去谈论美,也不能离开自然去谈论美,应该用马克思主义哲学中的人的审美实践来辩证地理解美。因此从美的发生学的角度来说,美和美感是共同产生的,是确定无疑的。美和美感的先后问题应该从审美当下和非审美当下的区分来理解美和美感的存在状态。  相似文献   

7.
视觉意识及其神经机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石冠楠  耿海燕 《心理科学》2007,30(5):1136-1138
视觉意识的神经机制是当前认知神经科学研究的热点问题之一。过去普遍认为视觉信息加工主要有两条通路:腹侧通路和背侧通路;而新近的研究表明还存在不经过初级视觉皮层(V1区)的第三条通路。高级视觉皮层、V1区和皮层下结构都对意识觉知的产生起到了相应的作用。已有的实验证据表明,意识的产生过程异常复杂,仍有很多问题值得继续深入讨论和研究。  相似文献   

8.
本研究通过两个实验采用单因素被试内设计研究了触动觉对无意义词汇学习和回忆的作用。自变量设置了3 个水平,视觉学习—视觉回忆(水平1),视觉触动觉结合学习—视觉回忆(水平2),视觉触动觉结合学习—视觉触动觉结合回忆(水平3)。结果表明,在即时回忆条件下,触动觉对3字符词汇的学习和回忆都没有明显的促进作用。但是对5 字符词汇而言,在学习过程中,加入触动觉会明显提高学习成绩;在回忆过程中加不加触动觉对成绩影响不大。  相似文献   

9.
文化差异的认知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杨红升 《心理科学》2007,30(4):1002-1005
文化是人类认知活动的产物,反过来又会影响着认知。在从视知觉、痛觉、时间知觉等基本的感知觉过程到面孔识别、记忆和思维等高级认知过程中,都存在着显著的文化差异。近年来,文化对认知括动的影响作用得到了越来越多的研究,甚至于认知神经科学的研究手段也已经被用于其中,预期文化差异的认知影响作用将会成为一个重要的研究领域。  相似文献   

10.
产品设计是以产品这一实物形式呈现在人们面前的,它利用各种技术手段和艺术方法按照功用规律和审美的规律来创造。产品是技术与艺术的结合,技术主要追求功能美,艺术主要追求形式美。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科学技术日新月异,当技术相对于产品来说已经不成为主要问题的时候,形式审美就显示出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产品设计迫切要求人们正确认识产品的形式与审美的关系,用“美”的尺度,设计制造富有形式美感的现代“艺术品”--产品设计。  相似文献   

11.
文艺创造,扩大到一切美的创造,要使人产生美感,不仅要形式美,能吸引人,感染人,而且,更重要的是要内容美,思想感情美,精神境界美,而且要这种内容美和形式美统一和谐,水乳交融,溶合为有机统一的整体,难分何为内容,何为形式,何为技巧,何为材料。而且还不能满足于能使人产生美感,还要进一步加强美感的"五度",这就给一切美的创造者提出了更高的、更深的、更强的,也是更难的要求。  相似文献   

12.
美感是人对美的事物的感受和体验,是一种高级情感活动.美感的培养和发展是学校教育的重要环节.认识儿童美感的发展规律是美育的基础,其中对特殊儿童美感发展的研究不可缺少.本实验试图通过对先天性盲童对声音、形态美感发展规律的研究,并与全国正常儿童美感发展的测查结果进行比较,寻求盲童美感发展的特殊规律.为特殊教育中的美育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3.
明清时期,道教的审美思想通过大量的文学作品宣传,进一步渗透于社会文化生活之中.道教的美学观念与许多文学艺术形式相结合,由此得到具体化、形象化的艺术表达."苦-乐"的道教美感转化论通过戏剧、小说、诗歌等文学艺术形式否定了功名、事业、家庭等传统的价值观念,体现出人应超越浮生,及早修行,获真成仙才是人生之大美大乐的道教审美思想.丑-美的道教美感转化思想在明清文学小说作品中也转化为一种独特的文艺美学判断-"德"的美(道之美)才是更高的、真正的美.  相似文献   

14.
一件事物如果想使观者对它产生美感,就必须具备两个基本要素,一个要素是陌生,另一个要素是熟悉。我们可以给美下一个简单的定义,即:美就是陌生加上熟悉。用公式表达就是:陌生+熟悉=美。设计的使命就在于它完美地协调了熟悉和陌生之间的关系,让这对本来就共存共生却又截然相反的矛盾体介入人们的审美过程中,最终体现在美的设计作品中。  相似文献   

15.
图书馆作为人类的知识宝库,对大学生的审美教育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和影响。图书馆通过营造环境美、发掘知识美、强化服务美和塑造馆员形象美等,开展和加强对大学生的审美教育,是现实的需要,更有深远的意义。  相似文献   

16.
一美感(一)美感的矛盾二重性(二)美感是美的反映二美(一)美的客观性和社会性,批判唯心主义和形而上学唯物主义(二)关于“美是生活”的定义和美的兩个基本性質三艺术的一般美学原理(一)艺术和艺术創作的基本美学問题(二)艺术批評的美学准则在这里我們不准备先給美学或所謂美学的对象下一个定义。定义是研究的結果,而不是开端。但是,从这篇文章中,也就可以看出,照我們的了解,美学基本土应該包括研究客观現实的美、人类的审美感和艺术美的一般規律。其中,艺术更应  相似文献   

17.
论审美境界     
审美境界可分为生理层面、情感层面和精神层面,三个层面各有不同的审美特点和审美意识.人的审美境界不断地从低级的生理快感提升为情感层面的愉悦.天人合一式的精神层面的大美是最高的审美境界.  相似文献   

18.
李晶 《美与时代》2003,(9):11-12
审美活动是一个充满矛盾的极其复杂的心理过程。在审美活动中,我们经常会遇到一些有趣的现象。例如:在对同一对象进行审美观照时,为什么有人认为美,而有人认为不美呢?美感与快感可以等同理解吗?“距离产生美”有道理吗?等等。这就需要我们区别美与审美;美感产生的心理过程;审美的心理主导作用。一、 美与审美同是一幕晚霞,一位充满青春活力的年青人看到的是辉煌,是气势磅礴的灿烂,是火样的情怀,是跳动的希望。而一位衰萎的暮年老人眼中,那就是生命最后的挽歌,凄美而苍凉。甚至同人同景,当我们心情好时看晚霞,觉得它是梦中的景,令人向往;而心…  相似文献   

19.
野楠  朱瑞波 《美与时代》2014,(3):101-101
审美是观众需要的一部分,展示活动中对信息的准确传达则是其本质的目的。做为审美主体的观众获得审美快感只是初始阶段,通过美感愉悦使观众对做为审美客体的展示设计产生兴趣,调动诸如好奇心、求知欲等其它心理需求,希望深入了解客体所包含的信息。  相似文献   

20.
俄式"木刻楞"建筑是俄罗斯先民在改造客观自然的过程中创造的美的建筑,满洲里的俄式"木刻楞"建筑是在特定历史背景和工业化批量生产的技术条件下本土化了的原木结构建筑,具有形态美感、色彩美感、质料美感、建构美感、装饰美感和符号美感。这些美感源于初识俄式"木刻楞"建筑时由感官系统直接感知到的形态与色彩,源于对材料与建构的理性分析,源于由装饰和符号引起的一种感动。文章分析了满洲里俄式"木刻楞"建筑的审美特征,从而给观者精神上的理解与观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