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学衡派是诞生于上世纪20年代,以《学衡》杂志为平台、由具有共同学术立场的知识分子群体构成的一个具有文化民族主义色彩的学术流派。它的主要代表人物有梅光迪、吴宓、胡先骕、柳诒徵、刘伯明、汤用彤、缪凤林、景昌极、林损等。虽然学衡派成员的思想各有不同,但却具有一些  相似文献   

2.
父亲于1922年夏获哈佛大学研究院硕士学位,经梅光迪、吴宓推荐,接受了东南大学刘伯明校长的邀请,出任该校哲学系教授。时《学衡》杂志创刊号已于是年元旦推出。回国后,父亲即参加了《学衡》,后并被目为“学衡派”。该学派以“昌明国粹,融化新知”为宗旨,对当时的“新文化运动”持批评态度。父亲为《学衡》杂志写了许多文章,而大多是与印度哲学、中国佛教史有关的,如《释迦时代的外道》、《印度哲学之起源》、《佛教上座部九心轮略释》等等,并译翻了Edwim waddace所著的《亚里士多德哲学大纲》  相似文献   

3.
汤用彤在清华时期发表的《理学谵言》等儒学论文,是探究新儒家和学衡派产生渊源的重要文献。他以道德为立己和立国的基本,阐发以道德实践为本的宋明理学救治时弊的效用和它所具有的普遍价值。辛亥革命后从"反传统"到"接续"传统,学衡派是最早的转折点。汤用彤主导的学衡派在思想上与新儒家息息相关,都强调儒家的道德价值及其现实意义。藉此可为学界对新儒学与学衡派关系研究提供新的视角。  相似文献   

4.
《学海》2019,(6):146-151
《学衡》创刊于1922年,以"论究学术,阐求真理,昌明国粹,融化新知"为宗旨。其创办人梅光迪、吴宓、刘伯明、柳诒徵等人承继乾嘉学派的学术精髓,以保护和发扬光大中国文化为己任,并在短时期内围绕该杂志在东南大学形成了南高学派。《学衡》有明确的编辑主张以及组织形式,历时11年之久,在国家危难之际创造了出版史上的奇迹,留下了丰厚的文化遗产。  相似文献   

5.
学衡派希冀以文化救国,对处于根本变化和社会危机中的中国进行了道德谋划,在综合儒家伦理思想与西方伦理思想的基础上确立了自己的伦理道德观.其伦理道德观的主要内容包括“以理制欲”的心性观、道德为政治之本、道德为文化之本、道德为礼教之本等观点.虽然学衡派确立其伦理道德观的论证方式具有综合性的学术视野,其目标指向在于中国的未来发展,但不可避免地存在着现实困境和理论局限.  相似文献   

6.
1990年8月20日至23日,《孔子研究》杂志和《东北之窗》杂志,在辽宁省大连市联合举行了1990年夏季孔子思想研讨会。中国孔子基金会常务副会长官达非、副会长张黎群和中外近40名学者出席会议,就孔子思想在现代的价值进行了讨论。一些学者还分别以《孔子仁学与现代社会》、《孔子仁学的现代价值》、《孔子仁学及其现代价值》、《孔孟仁爱思想对人物的关怀及其现代意义》等为题,直接阐述了孔子仁学在现代的作用。与会学者认为,作为我国古代伟大思想家的孔子思想是对以往思想的总结,是我国传统思想的主流,在中华民族的形成、发展、壮大过程中起了其他思想所不可替代的作用。社会  相似文献   

7.
汤用彤留学汉姆林大学时期哲学文稿探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赵样永 《世界哲学》2008,(3):105-112
汤用彤在美国汉姆林大学时所写哲学、心理学论文手稿,幸承汤一介先生保藏,使我们得以了解他留学期间所受严格学术训练,领略那个时代前辈学者对西方哲学的系统研究和深刻理解。这些成果成为汤用彤后来著述的来源,反映出学衡派形成的思想轨迹。留关所学新知奠定了汤用彤的治学基础和方向,通过其传介,推进了国人的文化研究,具有思想启蒙和为现代中国学术奠基的历史作用。它的整理与发掘,为我们重新审视西学东渐史上一些重要问题提供了珍贵资源。  相似文献   

8.
作为与新文化运动相对的另一向度的学衡派,一直被冠以"文化保守主义"之名。随着社会语境的转变,对学衡派的文化理论做历史理性主义之外的探讨,客观评价其为在更高视点上融通中西文化、建立具有世界性永恒价值的文化体系的努力,挖掘其所坚持的文学批评的艺术标准,阐述其先行的对科学主义与浪漫主义的盛行导致的人文精神的衰落的反思等,无疑具有现代性理论意义。  相似文献   

9.
马志丽在2008年第6期《中国穆斯林》上发表文章《伊斯兰文化中的和谐思想及其现代价值》。文章认为,伊斯兰文化和《古兰经》中蕴含丰富的和谐思想:一、服从主事者爱国  相似文献   

10.
中国孔子基金会学术委员会暨《孔子研究》杂志,于1986年4月26日至30日,在孔子故里曲阜召开首届春季学术讨论会。与会者有会长匡亚明、主编辛冠洁及来自全国的专家、学者、编辑和新闻工作者70余人。会议讨论了《孔子研究》杂志的办刊宗旨,有关孔子、儒家和中国传统文化思想,以及基金会今后的学术活动等问题。会议着重讨论了中国传统文化思想问题。关于中国传统文化思想的构成,有四种意见。一种认为就是孔孟之道的儒家学说,这是封建统治阶级一贯提倡的。另一种认为不仅仅是儒家学说,但研究它有利于把握中国传统文  相似文献   

11.
《乐记》受到了《荀子》和《易传》的影响,由此形成了两种根本不同的美学观。其中源于《荀子》一系的美学思想以现成性的世界为哲学基础,认为音乐的源泉在于心与物相感,而源于《易传》一系的奖学思想则以生生性的生活世界为哲学基础,认为音乐以生活世界的本体为源泉。在以西方主客二元文化为主导的现代语境中,现代人对源于《荀子》的美学思想有明确的理解,但对源于《易传》的美学思想却发生了十分严重的文化“误读”,以致于多数现代学者将其全盘否定。其实,只有来自《易传》的美学思想才是《乐记》理论的精华,它真正代表了中国美学的精神,是西方传统文化难以解读的中国学术思想,是中国人对世界文明的独特贡献。  相似文献   

12.
由《哲学研究》杂志编辑部和吉林大学哲学系共同编辑的《中国近现代哲学史论文集》,即将由吉林大学出版社出版。该论文集是在《哲学研究》编辑部、吉林大学哲学系、《吉林大学学报》编辑部、《社会科学战线》杂志编辑部,于去年七月在长春市召开的中国近现代  相似文献   

13.
书讯     
王锟:《孔子与20世纪中国思想》,齐鲁书社2006年8月出版。王锟的《孔子与20世纪中国思想》一书,在中国传统向现代转型的框架性背最问题下,通过孔子与自由主义、马克思主义和文化保守主义思潮之间的复杂互动来透视20世纪中国思想史,力图给读者呈现一幅较清晰的中国现代思想地图。  相似文献   

14.
<正>吴飞著《现代生活的古代资源》一书于2015年8月由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该书收录了作者近年来陆续写出的《现代中国的古代资源》《今天怎样做北大人》《非基督徒的基督教研究》《自由中国新礼治》《慎终追远:现代中国的一个童话》《探寻礼乐文明的精神》等十一篇文化随笔。在目前复兴国学的各种声音极其嘈杂的状况下,作者既反对盲目的复古主义,也反对对传统思想的全面否定。他主张:在认同现代世界的基本价值的前提下,以古代文明的资源来平衡现代性的各种问题,从而使现代生活变得更加丰富,这既是西方现代性的经验,也应该是现代中国文化的未来。而  相似文献   

15.
正地论学派是以弘扬《十地经论》为中心的中国佛教学派,自北魏绵延至唐初,对中国佛教思想的发展贡献巨大。地论学派、摄论学派共同构成南北朝时期的唯识古学思潮,是玄奘传入唯识今学系统以前中国佛教唯识学的代表。地论学派还是华严宗与四分律宗学说渊源所在,华严宗六相圆融和法界缘起思想的形成,以及《四分律》在北朝的弘扬,皆与地论学派有密切关联。然而系统性研究的缺失,导致中国佛教思想史著述往往对其语焉不详,  相似文献   

16.
<正> 反思过去,思考未来,对于任何一个民族、任何一个国家,都是必要的;对于中国,自然也不例外。中国古代文化思想渊远流长,近代文化思想又与现代文化思想息息相关,联系紧密,所以,反思过去,对于探索中国当代文化思想发展的道路,就显得更为重要。解放以后,曾有不少学术著作对过去进行过反思,但其深度抑或广度,也都不能令人满足。最近出版的张锡勤教授的《中国近代思想史》(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88年出版,下简称《思想史》)和陈庆坤教授的《中国近代启蒙哲学》(吉林大学出版社1988年出版,下简称《启蒙哲学》)对过去  相似文献   

17.
《徐仙真录》是明代灵济道派的一部重要道书,是研究灵济道派不可或缺的第一手资料。文章探讨《徐仙真录》的作者、成书年代、版本、主要内容与基本思想,认为是书之成与入闽之河南固始方氏密切相关,永乐年间方文照汇集成编后刊行,现存《徐仙真录》有明刻本、《道藏》本和现代点校本3种版本,全书旨在宣扬"生为忠臣,殁为明神"的思想,反复强调弃恶扬善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18.
老子是中国和人类的智慧大师,《道德经》是人类文化史上最具原创精神的宝典之一。《道德经》对于中国文化的滋润涵养,其功至伟;它又在走向世界,成为现代人类进行文明转型所依重的思想源泉。《道德经》以至简的文字积藏着至富的精思,成为智慧的孵化器,不断孕育出丰富的社会  相似文献   

19.
吉林大学哲学系吕希晨同志撰写的《中国现代资产阶级哲学思想述评》一书已经脱稿,即将由吉林人民出版社出版。《中国现代资产阶级哲学思想述评》是作者近年来研究中国现代资产阶级哲学思想的初步成果。全书共分十讲:一、胡适派的实用主义哲学;二、梁漱溟的“生命派哲学”;三、张君劢的柏格森主义与丁文江的马赫主义;四、戴季陶主义的“民生哲学”;五、国家主义  相似文献   

20.
文摘     
道教文化在中华传统文化中的地位与现代价值卿希泰在2006年第4期《湖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上发表文章《道教文化在中华传统文化中的地位及其现代价值》。作者从两个方面分析了“中华传统文化的根柢就在道教”这一论题。一、道教的思想来源是多方面的,它对中国古代的许多传统文化都采取了兼容并蓄的态度。这些古代文化思想,汇集在道教之中,并借道教的经典存留下来。二、道教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对我国古代思想文化和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都产生过巨大而复杂的辐射作用,留下了深刻影响,其中某些影响至今在中国人的生活方式和文化构成中仍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