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聊斋俚曲》中的"三出戏",即《墙头记》《禳妒咒》《磨难曲》,是蒲松龄作剧并创制声腔的戏剧作品,它是用明清俗曲作曲牌的曲牌体,"开拓了清代戏剧的另一境界"。它又是蒲松龄具有代表性的作品,是中国戏剧发展史上的一个奇迹。但它与《戏三出》不同,因为它们的音乐声腔体系不同。认识这"三出戏"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点,对于研究蒲松龄创作思想发展以及保护、传承这一非遗文化,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2.
前言 《朝阳沟》作为豫剧现代戏的杰出作品,在中国现代戏的历史上所拥有的特殊地位是无可替代的.它那生动的情节,鲜明的人物形象以及朗朗上口的唱腔,使得这部作品自1958年问世以来便闻名全国.它无可置疑地可称为中国当代戏剧史上的一个经典,即使到了21世纪的今天,它的大部分唱腔仍广为传唱及流传,其影响延伸到商业、服务业、文化旅游业,并于2004年4月获得"中国戏曲现代戏突出贡献奖".1958年"大跃进"时期的作品,真正能经得起时间洗礼的屈指可数,《朝阳沟》便是其中之一.它虽然也有其政治宣传因素,但却没有像同时期的其它戏剧作品一样被深埋于岁月的尘埃中.它像其他许多成功艺术品一样"离开本身的历史性时,获得了另一种意义,变得更有意味"[1],赢得了不同时期人们的喜好,久演不衰,这颇耐人寻味.  相似文献   

3.
中国儿童艺术剧院的儿童剧《山羊不吃天堂草》改编自曹文轩的同名小说,中国儿艺将这部戏定义为"成长戏剧",也就是说这是针对青少年或者更准确地说这是针对即将面临成长和成熟的少年而创作的戏剧作品。所以,这在很大程度上与我们认识的普通意义上的儿童剧有一定的区别,这是一次全新的尝试和挑战,其在故事情节和呈现方式等方面都非常值得我们探讨。  相似文献   

4.
问:萨特的哲学在您的思想发展中是否起过某种作用? 哈贝马斯:正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年代里,我接触到萨特的著作,首先是他的戏剧。当时我是中学会考(1949年)前的中学生。特别是在杜塞尔多夫,我看过仑根和弗利肯希尔特主演的《苍蝇》。这出戏在德国大概还引出了深刻的形而上学的解释。但是其他的戏剧,例如《禁止旁听》,就已经能使我们看出萨特是一位政治人物。那时萨特是很时髦的,他的思想,还有这些思想的夸张的词藻到处被人接受。将近1950年,那时我是个年轻的大学生,我了解了萨特的哲学著作,与此同时我阅读了西蒙·鲍伏瓦的《第二性》,这本书在大学的一定范围内引起了热烈的讨论。阅读《存在与虚无》,对于我理解《存在与时间》  相似文献   

5.
中国戏剧的悲剧意识以其自身文化、政治、经济发展等因素发展出迥异于西方悲剧的戏剧美感。《东海黄公》作为中国最早具备故事性的戏剧雏形,对于其故事性中"悲、喜"性的争议一直不断。以《东海黄公》为例,从角抵戏的流变过程、历史背景,来分析其悲剧冲突及其悲剧人物的特点,能够更好地探究其悲剧美学价值。  相似文献   

6.
《性自命出》、《中庸》、《孟子》思想的比较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性自命出》、《中庸》、《孟子》三者都讨论了性、命问题,都把"性"看作为来自天命的,就这方面说,它们的思想是相通的。但由于它们对"性"各有不同的解释,又有着各自不同的思想特点。《性自命出》以情释性,提出了"喜怒哀悲之气,性也"的思想。《中庸》则受其影响,也以情释性,以喜怒哀乐的情之未发,处于不偏不倚的中态为性。而《孟子》与《性自命出》、《中庸》不同,主张以社会道德观念(道德心)释性,提出了天赋道德观念的人性善思想。这一思想直接来自于《五行篇》。《性自命出》、告子的以生理心理情感欲望释性,最后为荀子所发挥,提出了人性恶的思想,从而形成了战国时期在人性论上的两条不同的发展路向。  相似文献   

7.
《1699桃花扇》是田沁鑫导演编排的一出新式套昆曲桃花扇,这部作品做到中国传统的戏曲文化和一些西方戏剧的舞台文化、音乐文化的良好结合,其在文本方面、舞台设计、舞台层次感以及唱腔音乐上各有不同程度的革新,其中一些积极的改变形式值得以后的戏曲剧借鉴和学习。  相似文献   

8.
清儒毛奇龄提出,《太极图》的第三层图,窃自于《周易参同契》之"三五至精图"。这一说法目前无法从版本学的角度予以验证。对此问题,我们试图从比较《太极图》与《周易参同契》和《悟真篇》这三部著作对于"三五"思想的不同表述入手做出回答。我们认为:首先,毛奇龄在论证《太极图》与《周易参同契》在"三五"思想上存在一定的渊源关系时,误将《悟真篇》的表述等同于了《周易参同契》的说法,论证极不严谨。其次,《太极图》的第三层图对五行思想的表述,与《周易参同契》和《悟真篇》对"三五"思想的表述,均有所不同。再次,《太极图》的第三层图与《太极图说》中"五行一阴阳也"的表述一致,从而体现出相当的原创性。从这个角度判断,我们认为《太极图》当出自周敦颐本人之手,与道教思想并无直接性的渊源关系。  相似文献   

9.
蒲松龄的一生,大部分时间是在塾师的生活中渡过的。身为塾师,他教人读书又教人作人;不仅教塾中的童子如何作人,而且教一般的成人如何作人。而教人作人的一个重要内容,便是有关道德修养之类。蒲松龄十分重视人的道德修养,他在替友人拟写的《为人要则》里,把这方面的问题分为正心、立身、劝善、徙义、急难、救过、重信、轻利、纳益、远损、释怨和戒戏共十二款,作了扼要而又明确的论述(见《蒲松龄集》上册)。另外,在游戏文《穷神答文》里,也较多地涉及了这方面  相似文献   

10.
《孔子研究》2020,(1):7-15
中国的"性"的思想,是对"人本来是何种存在"这一问题的中国式的质疑和解答。这是春秋末期以来中国思想史上最重要的论题之一。中国的"性"的思想主要讨论人"性"是善还是恶这一价值评价的问题,即战国时期儒家讨论的"性善说"、"性恶说"。到了西汉初期,在这些讨论中出现"性三品说"--即人生来分为上、中、下"三品"这一理论。自东汉至唐代,许多人以《论语》的《公冶长》《阳货》《雍也》为该理论的根据。本文从"性"的思想的诞生开始,关注春秋末期至唐宋时期约1500年间"性三品说"的成立、发展、消失的过程,提出《论语》的《公冶长》《阳货》《雍也》等不是经孔子之手而成的。  相似文献   

11.
田公元帅是闽台两岸著名的戏神、道坛神和村落保护神,其多元信仰文化的形成过程,生动地体现了文化累层叠加的理论。历史文献与田野作业均显示了田公元帅信仰的道教渊源。在宋元新出道法盛行的背景下,田公(太尉)信仰形成了一个主事"和合"的风火院神明系统;在民间道教闾山派的影响下,该信仰发展出了一套用来"降神附体"符箓和咒语,甚至形成了富有特色的、以傀儡行法事的"闾山梨园教"。明代田公(太尉)信仰与民间傀儡戏戏神田智彪信仰产生复合,这使得田公增加了戏神的神格功能,而唐代乐手雷海清信仰在明清戏剧异常繁荣之际的"加盟"则大大稳固了田公的戏神地位。作为戏剧行业神,其神格功能也对道教田公元帅信仰产生了反作用,使得其咒语带有"啰哩嗹"的和声,其仪式呈现出浓厚的戏剧性色彩。戏神田公元帅信仰的解构精彩展示了历史上道教与戏剧之间的深度互动。  相似文献   

12.
南宋理学家林希逸注解了《老子》《庄子》《列子》三部道家经典,其在注解时对如何阅读这三部经典提出了自己的观点——别具一只眼。这一阅读方法指导了阅读"三子"的两个层面。其一是以"三子"文本的字义、章法、文脉等为切入点,从文章学的角度来理解"三子"文本的意涵,让读者更加准确地把握文本的文意,同时也让读者明朗地感受"三子"文辞之美。其二是从思想体认的层面指出领会《老》《庄》精神的不同路径。这一层面所反映的阅读方法论对我们阅读不同文化的经典、领会不同文明的精神、融汇不同思想的意涵有一定的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13.
现存《管子》一书部分篇章被认为属于法家系统著作。一些学者认为《管子》是齐法家的代表,甚至认为《管子》以齐法家政治思想为主导,其特点是"法教并重",强调《管子》法家与商、申、韩等为代表的三晋法家思想有别。而另一些学者则将《管子》中的一些篇章与三晋法家同等看待。事实上,《管子》中的法家作品应分属不同的两派,一派体现出"法教并重"的特点,可用"齐法家"概念概括;而《法禁》《重令》《法法》《任法》《明法》《明法解》《正世》等7篇则并不体现"法教并重"观念,应属于三晋法家一派。  相似文献   

14.
白鸥 《管子学刊》2013,(1):70-72,76
历史上齐鲁文化曾孕育了无数杰出的人物和作品,蒲松龄的《聊斋志异》就带有鲜明的齐鲁文化特色。青柯亭本《聊斋志异》是《聊斋志异》的原始木刻本,在《聊斋志异》的传播史上有着重要的地位,它是由同为齐鲁人的赵起果主持刻印出版的,其面世过程及背后的成因反映了齐鲁文化所蕴含的丰富内涵和深刻影响。  相似文献   

15.
《孔子诗论》与春秋时期诗学观念之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把《孔子诗论》同《左传》、《国语》所反映的诗学观念相比较,二者有三个相同之处:对诗的本质的认识和对风、雅、颂的认识是一致的;都采用“断章取义”的解诗方法;乃至对一些具体作品的解释也是一致的。这表明春秋时期的解《诗》用《诗》之风,不但是《诗论》产生的土壤,也给其形成提供了充足的条件。同时二者又有三个不同之处,即点滴论述和自成体系的不同;断章取义和评论篇旨的不同;大、小雅并重和国风、小雅并重的不同。这表明《诗论》是在更高的水平上评论作品,是对春秋时期诗学思想的重大超越。  相似文献   

16.
《现代戏剧发展史》是卢卡奇在"戏剧青年"时期的代表作,他在这里使用了与"异化"(Entfremdung)相关的一揽子概念,如客体化(Objektivierung)、对象化(Gegenstandlichung)、物象化(Versachlichung)等。本文主要探讨其中的物象化概念,认为该概念的使用可部分投射出这一时期的卢卡奇是如何从其康德化时期借助于齐美尔《货币哲学》的"方法论眼镜"去观察马克思的。对于其间思想关系的发生史探究,不仅有利于进一步澄清关于异化概念群中诸概念之间的异同关系,也可借卢卡奇早期(特别是1900-1910年代)思想的补充性研究以期"恢复"卢卡奇思想全貌,从而对他在广义马克思主义传播史中的地位和作用,有一个更合理、可靠的科学评价。  相似文献   

17.
新古典主义戏剧理论作为戏剧理论史上一种重要的理论思潮,其思想渊源于古希腊亚里士多德的《诗学》,17世纪确立于法国,随之在启蒙主义、浪漫主义戏剧理论的反叛下走向衰落.通过检视新古典主义戏剧理论的发展历程,可以发现,戏剧思潮具有共时性与历时性的特点,它或成为规训,或引发反叛,起因只在于人们对待它的态度.  相似文献   

18.
这是继四川《山海经》、湖北《易经》讨论会后“三经”研究的又一次盛会。会议将邀请国内《老子》研究专家和中青年学者参加。大会筹备组初步商定,会议的中心论题是深入探讨《老子》和道家思想在中国思想发展史上的地位和作用,包括在不同历史时期和不同思想领域的影响,从中总结  相似文献   

19.
继明代《正统道藏》之后,《道藏辑要》是最重要的道教丛书。《道藏辑要》一书的形成至今仍是个谜,当代学者普遍认为它有三个主要版本:一为彭定求(1645-1719)编原本,二为蒋元庭(1755-1819)增补本,三为贺龙骧、彭瀚然最终修订本。与学者们普遍认可的观点不同,本文力图证明《道藏辑要》实际上只有两个版本(版本二和版本三),而所谓的彭定求本纯属虚构。在对蒋元庭之同代人闵一得(1748/58-1836)的作品进行研究后,我们证实蒋元庭确是《道藏辑要》的编者。在闵一得的作品中,我们还可以发现《道藏辑要》在江南地区与"吕洞宾崇拜"有关之道教社团中的影响;在巴黎藏本《道藏辑要》(这一版本与藏书家丁福保编制目录之版本十分近似)中,这种影响的痕迹更是十分明显。在此发现的基础上,本文力图开辟新的研究领域,使读者可以更好地了解《道藏辑要》的复杂文本历史,以及它在推动清代道教纯粹远景及扶鸾崇拜中的角色。  相似文献   

20.
《易传》是战国时期的儒家的作品,是解释、阐发《易经》思想的论文集。它包括《彖》上下、《象》上下、《系辞》上下、《文言》、《说卦》、《序卦》、《杂卦》共十篇。古人又称其为《十翼》。我们认为:《易传》的主要篇章包含着许多整体思想的因素。本文试图就这些因素谈点初步想法。一《易传》称天、地、人为三才。它认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