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怎样认识我国传统文化中的民本思想,这确实是一个需要认真研究的问题。在中西方文化比较研究中曾经有一种意见,认为中国传统文化乃至整个东方文化中缺乏民本思想,没有把人放到应有的地位对待。这种看法似乎过于简单化。政治思想的一个核心问题是以什么作为社会的根本。在古老的中国传统文化中存在着“神本”(或“天本”)与“人本”的对立,“君本”与“民本”的对立,只有从这样两个方面的思想交锋中,才能全面地看待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民本思想。  相似文献   

2.
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民本和民主的价值取向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本文站在历史唯物主义的高度 ,将民本和民主各自的起源、发展历程、特定内涵、二者之间既矛盾又统一的关系以及传统民本思想与社会主义民主的关系 ,进行了客观、历史、具体的分析 ,认为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既要以民主作为我们的最终价值取向 ,又要以民本思想作为我们的根本价值取向  相似文献   

3.
五四运动所揭橥的自由、理性、法治与民主是以文化启蒙为主要基调的。由于这种启蒙思想曾经产生了美国和法国革命新的激进体制,我国近代以来的各种民主运动和思潮都把“民主”作为一项追求目标。可是,  相似文献   

4.
儒家的民本与人权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儒家的民本与君主制相联系,而没有"公民和政治权利"的设定,从政治体制上说,民本思想中没有第一代人权的观念;但就民本是以人民的利益为国家和社会的价值主体而言,其中也包含着第一代人权的某些因素。儒家伦理与西方的人权不仅有着时代的差异,而且也表现出中西文化各自不同的特点,二者应该相互补充,《人权宣言》中写入权利与义务相统一以及“人类一家”等思想,即是东西方文化交融互补的体现。儒家的民本思想,经过批判继承,吐故纳新,不仅可以同第一代人权的观念相契合,而且更重要的是它与第二代人权以及人权观念的进一步发展有着更多的内在一致性。  相似文献   

5.
任剑涛 《学海》2008,(2):42-54
当代中国的诸民主实践形式与理论证明关注的都是治道民主,治道民主替代了政道民主而发生了僭越.现代民主只能是政道民主基础上的治道民主,缺乏政道民主支持的民主形式是伪民主.种种仅仅落在治道层面的民主形式与种种反对民主的主张,将中国的民主实践推向了一个十字路口,使中国的民主在理论上显得混乱,在实践上走上歧路.分析中国百年来三波民主浪潮,必须首先确立起民主的宪政法治内涵,才足以告别扭曲民主,步入民主政治殿堂.  相似文献   

6.
重新辨析和评价中国文化的民本思想,其要有五点:一、崇尚道德、以民为本是儒家文化的常道,亦是中国文化的核心价值。二、在儒家文化中天民一致,在民意之上并无更高的所谓天道合法性。三、以民为本就是以人民为国家、社会的价值主体,在儒家文化中民本主义高于王权主义。四、中国传统的民本思想与君主制结合在一起,因此,民本并非近现代意义的民主。五、从民本走向民主,符合中国文化近现代转型的逻辑,中国特色的民主制度应是以民本和自由为体,以民主为用。  相似文献   

7.
民本思想探源与评议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安邦治国,以民为本,已成为人们的基本常识,也是一条亘古不变的真理。我国的民本思想渊源久远,它的萌生可追溯到“五帝”与夏禹传说期。夏商桀纣之亡为民本意识的理性化提供了深刻教训。周人怀疑“天命”,是民本意识走向理性化过程中的部分质变阶段。孔孟儒家创立仁学,标志着民本意识理性化质的飞跃阶段的到来。孔孟仁学的贡献在于它对“人的发现”;主张“仁者爱人”;解决如何爱人。仁学的价值主要体现在汉代以后,它逐渐成为中华民族的主流意识与价值取向,尽管也曾受到封建大框架的制约。  相似文献   

8.
中国社会主义协商民主与当代西方协商民主之间存在着根本差别:二者得以产生和发展的社会背景不同,植根于大相径庭的思想文化土壤和政治实践基础之中;二者赖以支撑的制度保障不同,中国协商民主得到社会主义生产资料公有制、多党合作的政治协商制度等多层制度保障,而西方协商民主受资本主义私有制制约,缺乏相应的制度保障;二者的协商主体不同,中国协商民主具有政党、民族、社会团体、基层组织、公民等多层次主体,而西方协商民主着重强调公民个体的主体地位,缺乏政党之间、社会团体之间的有效协商;二者的表现形式不同,中国协商民主正在形成多层次、多样化立体协商体系,而西方协商民主则主要表现为个体协商。  相似文献   

9.
钱明 《中国哲学史》2006,(3):125-128
2006年4月1日至3日,由浙江省社会科学院与余姚市人民政府共同主办,浙江省文史馆与浙江古籍出版社协办,浙江省社科院国际阳明学研究中心与余姚市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承办的“黄宗羲民本思想国际研讨会”在黄宗羲的故乡余姚市举行。此次会议是学术界首次以黄宗羲民本思想为主题(在总共54篇论文中有关民本思想的有36篇)的专门性研讨会。中共浙江省委书记习近平、省人民政府常务副省长章猛进、省人大常委会原副主任毛昭晰,以及将新版《黄宗羲全集》转赠给温家宝总理并收到温总理两次复函的原全国人大教科文卫委员会办公室主任史晓风,分别发来贺信…  相似文献   

10.
民本思想在近代中国的演变及其特点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胡波 《现代哲学》2005,(4):99-104
民本思想在近代中国经历了三个不同的历史演变阶段:鸦片战争到甲午战争前为民本思想体系开始动摇的阶段;戊戌维新时期为民本思想衰变阶段;辛亥革命时期为民本思想走向衰亡和政治生命终结阶段。其演变的特点有三:其一,民本思想演变始终与近代中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发展变化相联系;其二,民主思想在近代中国的拓展,实际上也是民本思想理论体系逐渐崩溃解体、功能作用日益萎缩的过程;其三,民本思想的演变总是与统治阶级及先进中国人的理想与信念、理论与实践相联系。  相似文献   

11.
社会是由人的的群体构成,所以社会发展和可持续发展也就是人的全面发展,中国古代是家国同构的宗法社会,“仁”和“礼”是孔子思想的核心。“仁者爱人”,“克己复礼为仁”,关心人、重视人是孔子和先秦儒家的思想特点。同样“重民”、“利民”、“惠民”也是“人本”或“民本”题中应有之义。但他们承认“民为邦本”,目的是“本固邦宁”,而我们对孔子的发展理念,要从新树立“权为民所用,利为民所谋,情为民所系”的三为原则,这是对传统民本思想的创造性发展,也是走向现代化的正确路径选择。  相似文献   

12.
中国哲学中的民主与法的观念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正> 中国哲学,这里主要指中国古代传统哲学,它不仅蕴藏着中国人的智慧、哲理与精神生命,而且深刻地影响着中华民族的历史进程与未来走向。中国哲学中有没有民主与法的观念?中国哲学能否演化出近代社会民主与法的制度?这是海内外关注中国文化的朋友长期讨论的问题,是现代新儒家锐意论证的问题,也是与中国走向现代化息息相关的问题。本文认为,中国哲学中既包涵有发展民主与法治的内在思想机制,又存在抵毁民主与法制运行的种种障碍,因而,使中国古代民本与法的传统没能顺应历史潮流及时的转化为近代的民主与法治。这就是中国走向现代化所面临的远期国情。  相似文献   

13.
赵缊 《管子学刊》2005,(4):73-76,101
“民”字初意为神视,并非奴隶,由此方可理解何为民本。先秦血缘政治决定其政体形式带有民族特色,以此观“礼”其法律文化特征不言自明。春秋民本思潮的高扬,为后来战国改革法治提供了立法重要的借鉴参照系,从而使得地缘政治——中央与郡县制对立统一的新政体模式得以确立,自此中国历史上明确的国家形态、体制得以矗立。  相似文献   

14.
齐文化中具有“以民为本”的思想传统,这一思想传统由开国之君姜太公发其端,经由管仲、晏要等继承和发展,至稷下学官进一步发扬光大。齐文化中的“民本”思想,不仅是齐国富强的指导思想之一,而且对中国古化民主精神的形成产生了巨大而深刻的影响。  相似文献   

15.
东方专制主义 ,西方民主主义 ,这是我们过去长期接受的有关历史知识的“共识”。但是 ,翻开中华民族文明发展的画卷 ,不难发现 ,民主无疑是中国人普遍尊崇的政治价值 ,并成为近 4 0 0年来中国近 (现 )代化进程的主旋律。当然 ,由于各国国情不同 ,历史条件各异 ,中国的民主理论和实践与西方不尽相同。因此 ,中国的民主政治建设不能照搬西方民主模式 ,只能在传统思想文化基础上通过改革 ,汲取世界优秀思想文化成果 ,建构具有时代特点的现代民主  相似文献   

16.
贾谊(前200—前168年)是西汉初期杰出的思想家,他的民本思想是总结了秦亡的历史教训,结合当时社会现实,并且继承了先秦已有的民本观念而提出的,在中国思想史上占有重要地位。(一)“民惟邦本”贾谊认为,以民为本,应贯穿于为政的各个方面,他说:“闻之于政也,民无不为本也。国以为本,君以为本,吏以为本。故国以民为安危,君以民为威侮,吏以民为贵贱。此之谓民无不为本也。”(《新书·大政上》)贾谊强调以民为本,是因为他高度重视民心向背,非常珍惜国家统一与社会安定的局面。秦王朝残暴黑暗的专制统治,给予倡导爱民仁民的儒家以沉重打击,也导致…  相似文献   

17.
政治体制改革的突破口,上有党内民主,下有社会基层民主。党内民主是全社会民主实践的火车头,起着领导、带动和示范作用;社会基层民主是全社会民主的根本,是民主建设走向纵深的基础。二者各有优势,各有特点,可以形成互为呼应、互为促进之势。政治体制改革的路径有两条:一条是自上而下与自下而上相结合的、自觉的体制内路径;一条是通过市场经济改革所逐步发现的、从不自觉到自觉的体制外路径。政治体制改革的突破口和路径选择,应当是党内民主与基层民主的结合,体制内改革与体制外改革的结合。做好这“两个结合”的大文章,将会有力地推动我国政治体制改革向纵深发展。  相似文献   

18.
陈仁仁 《现代哲学》2020,(5):134-141
民本思想是中国传统政治哲学的一个核心论域,西周初年已大体成型,经先秦诸子的理论阐发,一直到清末,在漫长的古代社会政治实践中一直有着重大影响。民本思想的内涵是:民是注重民生的有德之君获得国家政权(天命)并且维护统治的根本力量。它包涵着一种内在的困境,表现为民本与君本的冲突,其实质是民作为目的性存在和工具性存在之间的冲突。造成这种困境和形成这种冲突的根本原因是,传统民本思想并没有把民当作真正的政治主体。这是由王权和君主专制制度决定了的。明清之际和清末一些思想家对君主专制作了激烈的批评。中华民国建立后,于"民生"之外更讲求"民权",才使传统民本思想开始摆脱困境,为真正实现自身准备了思想与制度条件。当前我国以"人民当家作主"为其本质特征的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其实在某种意义上正是希望克服传统民本思想的内在困境,以真正实现民主。  相似文献   

19.
"人本"与"民本"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李存山 《哲学动态》2005,6(6):21-25
"人本"与"民本"是两个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概念.这两个概念可以说都是中国传统的思想,而又是近现代的表述[1].简言之,"人"相对于神和物而言,"人本"是普遍的哲学或文化的概念;"民"相对于国家和执政者而言,"民本"是政治哲学或政治理念的概念.  相似文献   

20.
民本思想作为传统政治文化的核心,内部存在着一些伦理价值的悖论,主要表现为道德理想与社会现实的矛盾、德性与利欲的冲突、目的价值与工具价值的对立统一以及君民关系的和谐与紧张。民本思想发展和完善的动力正是这些矛盾构成的内在张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