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高旭 《管子学刊》2014,(4):53-57
随着政治多元化和经济全球化的发展,人们开始质疑西方中心论,越来越多的学者探讨古代中国国际法,逐渐认同了我国先秦春秋战国时期存在国际法。本文将在梳理先秦诸子百家与国际法思想的脉络和历史嬗变的基础上,论证了春秋战国时期存在国际法的依据;尤其是以齐文化历史为例进行了历史考证,引用了大量的史料从不同方面阐述了齐国对国际法的产生和发展起到了巨大推动作用,并详细诠释春秋战国时期的国际法规范、外交制度、争端解决机制和国际交往原则等内容,为深入研究先秦时期朴素的国际法思想,弘扬中国传统法学文化和儒家文明,构建国际新秩序提供有益探索和借鉴。  相似文献   

2.
春秋战国时期,是社会大变革,生产大发展的时期,也是中华文化辉煌灿烂的时期。这个时期涌现出了一批文化哲人,孔  相似文献   

3.
时值盛夏的六月初六,民间以不同方式度过这古老的节日。“六月六,请姑姑”,每逢农历六月初六,村民都要请回已出嫁的老少姑娘,好好招待一番。这个风俗是从春秋战国时兴起的。相传春秋战国时期,晋国宰相狐偃,是保护晋文公的功臣,举国上下对他都很敬重。每逢六月初六他过  相似文献   

4.
义利问题是伦理价值观的核心问题,也是古往今来人们一直在探讨论争的重大理论课题。本文从历史、理论,现实三个大的方面考察和论证义利之辨。 一、义利之辨的历史演变 中国历史上的义利之辨源远流长,经历了春秋战国时期、两汉时期、两宋时期、明末清初时期以及近代五个大的发展阶段。 春秋战国时期的义利之辨是中国历史上第  相似文献   

5.
根据文献和考古学资料考证:诸城是舜之出生地,弥潍流域乃舜之部族早期之活动区域。舜之生卒年代,约在距今4200-4300年间左右,此约当考古学时代的龙山文化中晚期,已进入方国时期,舜是为夏族虞部落之方国首领,史称舜帝。虞舜部族在弥潍流域强大后,开始西迁。虞舜部族西迁依照考古学应满足年代上处于龙山文化时期和已发现的古城遗址两个条件,山东境内发现的由东向西的龙山文化时期的城址(即寿光边线王→临淄桐林→桓台李寨、史家、唐山城组→邹平丁公→章丘城子崖→阳谷景阳岗)应为虞舜西迁所遗史迹。  相似文献   

6.
一、序言:玄学自春秋战国时期开始的中国固有的哲学到郭象(252~312)便告一段落。①这并不是说中国思想终结了,而是说春秋战国时期由老子和孔子等诸子提出的思维方式和哲学思想经过汉代的宇宙发生论,到魏晋时期呈现出向本体论发展的倾向,并最终精炼为中国式的抽象思维。中国哲学经历汉代和魏晋时期,将春秋战国时期分散的多样性简化为在某种程度上统一性的多样性。这种统一性的多样性从学派来看,大致可以理解为儒家式思维和道家式思维的对立。汉初的黄老学是先秦道家的现实转变,而武帝为巩固中央集权的官僚体制而推行的“独尊儒术”,是先秦儒…  相似文献   

7.
无弦的吉他     
齐秦曾经是一个在迷途上走得很远的孩子,喝酒,打架,天不怕地不怕,没有什么不敢做。他父亲常常愤怒不已,但除了把他打个半死之外,也是无计可施。齐秦每次挨了父亲的痛殴之后,依然我行我素,为所欲为。  相似文献   

8.
青年时期,由于生理、心理的迅速发展,使他们产生了许多新的、重大的心理和行为变化.对友谊和交往的需求,就是青年时期最为突出的心理特征之一.  相似文献   

9.
先秦时期是贤能政治观由萌生到成熟的重要时期.早期"贤"与今天所理解的道德有很大区别,而道德意涵本身也有一个由最初的"合道德性"发展为"道德"的过程.先秦贤能政治观几经改易,分别经历了以"坚"为"贤"、以"财"为"贤"、以"德"为"贤"三个不同阶段,反映了上古时期尚"力"的氏族社会、殷周前期尚"财"的宗法社会、春秋战国尚...  相似文献   

10.
《管子学刊》2000,(3):16-16
杨向奎 我国古代文化 ,我认为可以分为四个体系 ,即 :齐鲁体系三晋体系楚申体系周秦体系这四个体系 ,其远古祖系来自炎黄 ;都是炎黄两系的后裔。而炎黄两个部族 ,互为姻亲 ,构成中华民族的远祖 ,所以自古相传 ,我们是炎黄子孙 ,渊源有自 ,是很清楚明白的。我们一向以齐鲁并称 ,其实齐是炎帝后裔。而鲁是黄帝后裔。古代民族的形成 ,必须是对等的两个族系 ,互为姻亲 ,才能构成一个部族 ,发展成为民族。先秦 ,齐是姜姓 ,齐许申吕都是姜姓 ,而姜是炎帝后 ,姬是黄帝后 ;所以姜姬互为姻亲 ,至春秋战国仍然如此 ,所以诗云 :娶妻娶妻 ,何必齐之姜 !…  相似文献   

11.
青少年时期是人生的关键时期,有着其独特的心理特征:  相似文献   

12.
一、划分学派的着眼点以什么作为中国古代学派的分水岭?每位学者在论述一种学说的学派属性时都有自己的标准。我认为,划分学派属性的着眼点应该放在学说的主旨上,也就是说应该放在学说的根本观点、基本主张和核心思想上。其理由如下。1、历史上的学派之分是由学术主旨不同形成的在中国历史上,学派的形成有个过程,而形成的时期当在春秋;战国时期百家蜂起,形成争鸣之势。考察春秋战国时期学派分立的原因,在于它们各自都有一个学术宗旨;考察春秋战国时期学派争鸣的情况,它们各自也都是在围绕着自己的学术宗旨立论。没有一个学术宗旨…  相似文献   

13.
石蔚 《管子学刊》2013,(1):51-55
春秋战国时期的器乐艺术,已经成为独立的音乐形式,受先秦时期音乐思想的影响,使乐器演奏的声音形态中,蕴涵各种声音之外的意义,具有很强的意象特征,即以乐器声音、音色以及不同乐器组合象征统治者的地位,象征某种理念,隐喻某种声音背后的意义。  相似文献   

14.
一、春秋战国时期以人为本思潮的兴起在欧洲的文艺复兴时期,从14—16世纪,曾出现过一个欧洲人民深以为民族骄傲的伟大思潮——人文主义思潮。在中国古代的春秋战国时期(公元前8—3世纪),是我国古代文化史上的一个光辉灿烂的时代。一大批文化名人,包括管仲、孔丘、杨朱、墨翟、孟轲、老聃、庄周、荀卿、韩非等,应运而生了。而他们这些人,又是当时出现的一个波澜壮阔的社会思潮——以人为本思  相似文献   

15.
中国近现代时期是中国社会大变动的时期。春秋战国时代是中国社会的第一次大变动时期,当时出现了百家争鸣的盛况。中国近现代可以说是中国社会的第二次大变动时期,在历史上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近几年出版的《中国哲学史》著作大都讲到“五四”运  相似文献   

16.
春秋战国时期随着周王室的衰微,齐国也逐渐摆脱了西周传统的“亲亲尊尊”、明德慎罚等治国理念,开始寻求一种既能纵欲享乐、又能建立中原霸业、称雄天下的新的治国方式。齐国的人才观也随之发生变化,主要表现为:其一,从能力方面看,大至宰相、小至各行各业,凡有一技之长的人物都是人才;其二,从品德修养方面看,无论社会地位高低,凡品德修养者也是人才;其三,春秋战国时期齐国人才观经历了重德到重才的过程。春秋战国时期齐国人才观的得失与齐国的盛衰紧密相连,虽距今两千多年,但其中的某些人才思想,如重视人才的治国理念、重用德才兼备的上层统治者的治国实践以及对什么是人才的深层思考,等等,仍对当今社会有种种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7.
齐国是春秋战国时期最早大量生产与使用铁器的国家。铁器的使用,提高了生产力水平,为齐国的富强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  相似文献   

18.
女士们,先生们: 今天,我有幸参加国际道德经论坛闭幕典礼这样一个盛事,感到非常高兴.我对论坛的圆满成功表示热烈祝贺! 崇尚和谐、爱好和平,是中华民族高尚的精神品格.在春秋战国时期,中华民族的先哲们就确立起"和为贵"、"和而不同"、"重生贵和"的价值理念.  相似文献   

19.
血液循环发现史研究的哲学思考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血液循环发现史研究的哲学思考贵阳中医学院(550002)许红,吴元黔一、古代自然哲学时期对血液循环现象的认识自然哲学时期一般指自然科学还未从哲学中独立出来的古希腊时期,在中国正是春秋战国时期。那时候的科学家都是一些自然哲学家,东西方大都相类似,他们常...  相似文献   

20.
春秋战国时期,周王室衰微,各诸侯国为国家的发展和壮大,政体先后向中央集权方向演变,围绕着中央权力机构的系统分化和进一步完善,其人才体制出现了新的特点,重视“中央之人”的选任,尤重相的任置。本文试以春秋战国时期的齐国为例,来分析相任的人才理念的形成、贯彻及社会影响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