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78 毫秒
1.
在以往《管子》的研究中,言稷下黄老学派者有之,论齐法家者亦有之,唯不见稷下儒家。本文试从政治思想方面对《管子》中稷下儒家流派作一番探讨。一、行德政——“顺民心”的思想路线行“德政”、“顺民心”是儒家的基本思想路线。孔子讲“德政”:“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论语·为政》)孟轲讲“仁政”:“三代之得天下也以仁,其失天下也以不仁,国之所以废兴存亡者亦然。”(《孟子·离娄》上)“德政”、“仁政”  相似文献   

2.
在中国,哲学的本意是“爱智”与“为圣”的统一。“为圣”是最终目标,“爱智”是达到“为圣”的手段。因此,知与行范畴虽然包含有认识论的意义,但基本上是作为伦理学范畴来使用的。《论语·述而》上讲,“子有四教:文、行、忠、信”。都属于道德修养的范围。孔子倡导“学”,他说“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与朋友交言而有信,虽曰来学,吾必谓之学矣。”《论语·学而》“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要,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同上)这里的“学”包含知行两方面的意义,都是围绕“忠”、“孝”等道德原则而论述的。孔子之后,  相似文献   

3.
广东省委党校图书馆前面有一古老的凉亭。凉亭斑驳陈旧 ,圆顶上长满了青苔。它虽不起眼 ,但显得古朴庄重 ,特别引人注意的是那柱子上镌刻着的五条古训 ,它那娟秀有力的隶体字透出中国传统美德固有的生命力。“仲尼之言曰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仲尼”是孔子的字。这句话来自《论语·颜渊》。春秋之时 ,孔子目睹礼乐废弛 ,世风日下 ,一些士人蝇营狗苟 ,朝秦暮楚。他认为 :“人而无信 ,不知其可也。”(《论语·为政》)指出“主忠信”,“敬事而信”,“谨而信”,“言而有信”(《论语·学而》)。他强调 ,一个人有“信”,才能得到别人的任用 ,…  相似文献   

4.
孔子与瞽者     
《史记·孔子世家》 :“孔子见齐衰、瞽者 ,虽童子必变。”这一记载本之《论语》 :“子见齐衰者、冕衣裳者与瞽者 ,见之 ,虽少必作 ;过之必趋。”(《论语·子罕》)“(孔子 )见齐衰者 ,虽狎必变。见冕者与瞽者 ,虽亵必以貌。”(《论语·乡党》)何谓“瞽” ?为什么孔子特别尊敬“瞽者” ?《论语》郑笺云 :“无目眸谓之‘瞽’ ,有目无眸子谓之‘瞍’ ,有目眸而无见谓之‘蒙’。”“蒙”、“瞽”、“瞍”统称为“瞽” ,即今所谓盲人。注疏曰 :“齐衰者 ,穿着孝服的人 ;冕衣裳者 ,大夫 ;瞽者 ,盲人。夫子见此三种人 ,虽少 ,坐则必起 ,行则必趋 ;…  相似文献   

5.
孔子的文质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 一、前言孔子的教育理想,是使人成就为君子。孔子对子夏说:“女为君子儒,无为小人儒。”(《论语·雍也》)君子虽以行仁为己任,但孔子又强调”文质彬彬,然后君子。”(同上)可见君子须文质两备。在孔子的文质见解中,质指孝弟忠信,文指礼乐。君子是一方面能行孝弟忠信,一方面又能实践礼乐的人。孔子的文质思想,一方面继承虞夏的忠孝思想,一方面发扬周公的礼乐思想。孔子又以文质论三代,《论语》及《札记》中四言“吾从周”,文质  相似文献   

6.
孔子强调“学” ,认为学是一切美德的基础 ,他对子路说 :“好仁不好学 ,其蔽也愚 ;好知不好学 ,其蔽也荡 ;好信不好学 ,其蔽也贼 ;好直不好学 ,其蔽也绞 ;好勇不好学 ,其蔽也乱 ;好刚不好学 ,其蔽也狂。”(《论语·阳货》)将学看成是修身之本。“好学”则是孔门对人的最高评价之一。孔子在回答鲁哀公哪个弟子最好学的问题时说 :“有颜回者好学 ,不迁怒 ,不贰过。不幸短命死矣 !今也则亡 ,未闻好学者也。”(《论语·雍也》)唯有颜回被孔子称为好学。好学 ,孔子自称也是其最大的长处 ,他说 :“十室之邑 ,必有忠信如丘者焉 ,不如丘之好学也。”…  相似文献   

7.
在现存先秦文献当中还没有一篇像郭店儒简《忠信之道》那样理论完备地表达一套以忠信为核心的伦理政治思想。《忠信之道》将忠喻为土,大地化育万物而不夸耀功绩;将信喻为时,四季按时流转而不拘泥固滞,忠信的功德有如天地。《忠信之道》的作者赋予忠信一种宇宙义①,忠信成为了治国安民的永恒准则。《忠信之道》是上承春秋时代流行的忠信思想,中继孔子“主忠信”的主张,而后由其门徒后学所创造发扬的理论。  相似文献   

8.
一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关于义利问题多有论述且影响深远。孔子说 :“礼以行义 ,义以生利 ,利以平民 ,政之大节也。” (《左传·成公二年》)因此 ,孔子主张见到利的时候 ,首先要想一想是否合乎义 ,要做到“见利思义” ,如果符合义 ,那就可以获取 ,“义然后取” (《论语·宪问》)。如果不合义 ,即使能使人富贵的大利 ,也不应要 ,“不义而富且贵 ,于我如浮云” (《论语·述而》)。“君子喻于义 ,小人喻于利。” (《论语·里仁》)当然 ,人不能不要利 ,但手段要合于义。他说 :“富与贵 ,是人之所欲也 ;不以其道得之 ,不处也。贫与贱 ,是人之所恶也…  相似文献   

9.
<正> 卫灵公问陈(同阵)于孔子,孔子对曰:“俎豆之事,则尝闻之矣;军旅之事,未之学也。”明日遂行。刘宝楠《正义》引《新序》五曰:“昔卫灵公问陈,孔子言俎豆,贱兵而重礼也。”按以孔子“贱兵”,不答卫灵公军旅之问,非也。考军旅之事,儒家所重,《尚书·洪范》:“八政,八曰师。”盖戎为国之大事,有国者必重之。《春秋》谷梁襄二十五年传:“古者,虽有文事,必有武备。”为人臣者,必文、武兼擅,诗人所以褒讚尹吉甫“有文有武”(《诗经·小雅·六月》)者,惟孔子以“文”为首而己。他于军旅,一是子  相似文献   

10.
在儒家伦理思想中,职业道德是其重要内容之一,而在对儒家伦理思想的现代解读的成果中鲜有所及。孔子所提出的“敬事而信”、“行之以忠”等思想集中反映了儒家在职业道德方面的基本要求。今天,认真研究和吸取儒家职业道德思想中的积极因素,对于培养人们爱岗敬业、克尽职守的职业道德是十分必要的。  相似文献   

11.
中国伦理学史上有一特具现象:常拿某种具体事物的诸属性去与诸德目加以比附。例如《诗·秦风·小戎》笺曰“玉有五德”,疏曰:“温润而泽,仁也;缜密以栗,知也;廉而不刿,义也;垂之于坠,礼也;孚尹旁达,信也。”这种现象无以名之,故曰“物性配德”吧。“物性配德”说的开始流行,约在秦汉时期。在用来配德的各种物事中,水要算最重要的物。这大约因为水与人生关系至为密切--古希腊的泰勒士和《管子·水地》都提出过水为万物本原的设想.流传最广的,是孔子观水时的一段论述,见于《荀子》、《大戴礼记》、《说苑》、《孔子家语》等书.如《荀子·宥坐》:  相似文献   

12.
邹相 《佛教文化》2012,(6):98-99
《易·益》载曰:“君子以见善则迁,有过则改。”三国时魏国的王弼注解为:“迁善改过,益莫大焉。”宋代著名理学家朱熹在《白鹿洞书院揭示》中写道:“言忠信,行笃敬,惩忿窒欲,迁善改过,右修身之要。”从中可以看出,迁善改过的重要性。“迁”,即迁移、转变之意,即是说,要“见善则迁,知过则改”,唯此,才能“善莫大焉”。  相似文献   

13.
<正> (一)木直中绳,輮以为轮,其曲中规(《劝学》) 梁启雄曰:“《淮南·原道》注:‘中,适也。’《汉书·刑法志》注:‘中,当也。’归纳:《天论》‘中则可从’,《正名》‘心之所可中理’,《赋》‘圆者中规,方者中矩’,《儒效》‘比中而行之’,《哀公》‘行中规绳’,各句的‘中’字都有‘适当’之意。”(《荀子简释》) 句中两“中”字均当读去声,动词,义为“符合”。《穆天子传》“味中糜胃而滑”,郭璞注:“中,犹合也。”《管子·四时》“不中者死”,注:“中,犹合也。”《商君书·君臣》:“言不中法者,不听也;行不中法  相似文献   

14.
老子史料学     
一、老子及其成书的年代中国古代哲学有与《易经》相参证的就是老子。黑格尔《哲学史讲演录》(第一卷)在讲完《易经》之后,接着也就讲道家的创始人老子(124-132页)。扬雄《太玄赋》“观大易之损益兮,览老氏之倚伏,省忧患之共门兮,察吉凶之同域”。桓谭在《新论》加以说明,日:“故密议氏谓之易,老子谓之道,孔子谓之元、而扬雄谓之玄”(《后汉书·张衡传》注引)。易言阴阳,言损益:老子言刚柔。言倚伏,和后来孔子的元,扬雄的玄,  相似文献   

15.
<正> 一孔子和儒家的思想里,有一点极重要的精神,就是他们对“学者为己”的提倡。孔子说:古之学者为已,今之学者为人。(《论语·宪问》,以下引《论语》只注篇名)这里说的“为己”,不是为自己谋私利,是说为了充实和完善自己;这里说的“为人”,也不是为他人着想,是说行事为了给人家看,求得别人的赞誉。孔子是提倡“为己”,反对“为人”  相似文献   

16.
《论语·述而》:"子以四教:文、行、忠、信。""四教"历来被解释为文献、德行(力行、行为)、忠和信。这种解释,使得"四教"关系不明,尤其难以说明"行"与"忠、信"之间的关系。考证孔子及其前后时代文献可知,应该将"四教"之"文"理解为文德、"行"理解为文德之行即"文行","忠、信"本为文德、文行之重要内容。"四教"之所以强调"忠、信"二德行,是因为它们被认为是修身进德、学礼行礼、君臣之道、为政治民的基础。  相似文献   

17.
<正> 一、汉初儒学的复兴春秋末年,孔子删定“六经”,创立儒家学派,一时虽有“显学”之称,但在“诸侯异政,百家异说”的战国政治舞台上,并没有得到重视。商鞅一派尚战功、讲实用的法家理论在秦国得到主尊的地位,儒家思想被视为“六虱”(《商君书·靳令》),“儒无益于人之国”(《荀子·儒效》)。秦统一后,儒家提倡的等级制度和伦常观念有助于巩固封建统治秩序,为秦王朝统治者所接受。因此,秦始皇曾立博士官掌《诗》、《书》、百家言,以其“通古今”为朝廷文吏,并让他们参预朝廷一些重大决策的谋议。但是,儒家提倡的分封制度和繁文褥节,不适用秦王朝而受到了排斥。为了达到政治思想的统一,秦始皇实行文化专制。他接受法家李  相似文献   

18.
<正> 孔子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而“儒”向来以文名,不以武称。这并不等于孔子没有涉及军事。我认为孔子有军事思想,本文拟就孔子军事思想主要内容、来源及其价值作初步研究,若有不妥之处,祈望纠正。《论语·卫灵公》载:“卫灵公问陈(同阵)于孔子。孔子对曰:‘俎豆之事,则尝闻之矣,军旅之事。未之学也。’”《左传》哀公十一年也有类似的记载:“孔文子之将攻太叔也,访于仲尼。仲尼日:‘胡簋之事,则尝学之矣。甲兵之事,未之闻也。’”  相似文献   

19.
性命说——由孔子到思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子思是孔子之孙,又是孔子的再传弟子,可是子思言性命与孔子不同,倒与他身后的孟子接近。可以说子思的性命说违背了孔子,启发了孟子。孔子言性相近而已,孟子则大讲性善,变化不为小,其间子思起了大作用。子贡曾说:“夫子之文章,可得而闻也。夫子之言性与天道,不可得而闻也。”(《论语·公冶长》)意谓孔子常讲如《诗》、《书》、《礼》、《乐》等属于硬件的东西;至于深层的,属于软件的东西,如性与天道的精义,孔子不讲。子贡所言可能属实,《论语》二十篇记孔子语至多,而记孔子言性者只有“性相近也,习相远也”(《阳货》)两句。《论语》记孔子言…  相似文献   

20.
<正> 孔子思想的核心,是“仁”而不是“礼”。基于这一观点,对孔子美学思想作如下探析。一孔子讲“仁”有广义、狭义两种情况。属于广义方面的例证,如:樊迟问仁,子曰:“爱人。”(《论语·颜渊》。下引《论语》只注篇名)子罕言利,与命与仁。(《子罕》)唯仁者能好人,能恶人。(《里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