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学海》2021,(1):181-188
在文化多元共生的全球化局面下,中国传统民间文学"走出去"的进程面临译介途径单一与力度不足的困境。白蛇叙事是中国传统民间文学海外译介形式最为多样、成果最为丰硕的典范,其在英语世界的"转型"集中于叙事方式和作品样态两个层面。文学翻译、学术研究和文艺改编对白蛇叙事的域外传播和世界化发挥了重要作用。以白蛇叙事为例观照中国传统民间文学的海外译介路径,在开放性的标准之下多维度地开展学术研究、文学译介和文艺改编,或能推动民间文学"走出去"的进程。  相似文献   

2.
文本、解读、诠释与翻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世纪中国社会变革之剧烈、思想进步之巨大,是翻译外国哲学著作对中国社会与思想产生重要作用之明证。翻译外国哲学著作这项伟大的事业为中国学界造就了一大批哲学翻译家,也给中国哲学库藏添加了一大批经典性的外国哲学翻译文本。从文化传播的角度看,翻译是异质文化交流、会通与融合的关键,而哲学关乎思维方式,因此翻译外国哲学著作对于整个中外文化交流来说堪称关键之关键。一简略回顾翻译外国哲学著作在中国社会现代化进程和中国现代学术发展过程中所起的作用,或可加深我们对翻译工作之重要性的认识。“从变法运动到五四运动时期,这是一…  相似文献   

3.
中国特色的佛教文化是印度佛教传入中国之后与儒道文化长期融合发展的结果,在中华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当中拥有重要的战略地位。随着社会转型和文化变革,佛教文化既迎来了空前的发展机遇,也面临多重严峻的挑战。如何抓住机遇并迎接挑战,决定着中国特色佛教文化的当代走向。总体上看,近代以来中国佛教的现代转型是深刻反思社会变革、文化变革与自我处境之后的智慧抉择,堪称佛教在中国的第三次重大转型,并与前两次的中国化与大众化转型遥相呼应,共同铺就了中国特色佛教文化发展历史的内在路径。  相似文献   

4.
包兆会 《天风》2017,(7):54-55
他是明末耶稣会汉籍中的重要作者,是中国外国文学翻译的先驱者,先后与金尼阁、艾儒略合作翻译中文本伊索寓言《况义》(1625年)、中译第一首“英”诗《圣梦歌》(1637年)。他是福建儒学世家子弟,长期担任中下级官员、地方长官。他也是晚明中国比较重要的天主教徒,是福建地区最重要的开教者之一。在他的推动下,福建成了当时天主教传教的又一中心。他就是张赓。  相似文献   

5.
李新德 《孔子研究》2011,(1):98-107
明清之际的耶稣会士对中国经典<四书>的翻译经历了一个漫长的过程.他们对<四书>的翻译与阐释既是出于耶稣会士学习中国语言文学的需要,同时也是与耶稣会在华传教策略密切关联的一项重要工程.耶稣会传教士译什么、怎么译,都是经过精心选择的.尽管这些传教士的最初动因是为了更好地在华宣教,但与其它差会的传教士不同,基于"补儒易佛"的...  相似文献   

6.
在中国佛经翻译史上,玄奘是一位具有里程碑式的翻译家,他将转梵为汉的佛典翻译事业推进到全新的高度,开启了佛经翻译的新纪元。本文以玄奘所译佛典及著述中对梵语声明学的译介与弘扬为研究对象,探求他在会通华梵语言文化传统方面的成就与特点。  相似文献   

7.
鲁迅深刻独到,意义深远的翻译思想是中国现代翻译史上的宝贵遗产,他的翻译成就之高、影响之大、个性之突出,极大地推动了中国的翻译研究。文章对鲁迅翻译观形成的时代背景,鲁迅翻译策略的内涵以及其对重译和复译的看法进行了剖析。  相似文献   

8.
该著对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早期翻译与传播情况进行了较为细致的考察和梳理,通过历时分析马克思主义早期翻译与传播各个阶段的特征、典型译本的译介情况以及代表性译者的概念翻译策略,揭示了马克思主义早期翻译呈现思想翻译传播的普遍特点和规律,并彰显出翻译与思想文化传播的密切关系和互动效力.  相似文献   

9.
《中国穆斯林》1995,(5):32-32
刘麟瑞教授归真本刊讯中国伊斯兰教协会委员、我国著名的阿拉伯语文学家、教育家、北京大学东方学系阿拉伯语言文学教授刘麟瑞,因病医治无效于1995年8目21日在北京归真,享年78岁。刘教授生前曾任北京市海淀区人大代表、中国外国文学学会阿拉伯文学研究会会长、...  相似文献   

10.
刘麟瑞教授归真本刊讯中国伊斯兰教协会委员、我国著名的阿拉伯语文学家、教育家、北京大学东方学系阿拉伯语言文学教授刘麟瑞,因病医治无效于1995年8目21日在北京归真,享年78岁。刘教授生前曾任北京市海淀区人大代表、中国外国文学学会阿拉伯文学研究会会长、...  相似文献   

11.
意大利汉学家玄英采用译研结合模式,在综合参考中国学界多家注本并借用当代道教学者的解经思路基础之上完成系列道教炼丹文献译介。以玄英翻译的《悟真篇》英译文本为例,添加学术型导言、阐释性注解和批判性评论,甄选并翻译中国学者的术语阐释作为译本的文外注释均为译者合理利用和转化道教炼丹知识的主要途径,借此重构源文本产生的文化语境,最终指向源文本文化价值和文化事实的忠实传译。道教炼丹文献文意晦涩,本身具有深度语境化的解读诉求,作为一种典型的阐释之再阐释实践活动,玄英的道教炼丹文献译介模式既是西方汉学实证、求实的学术传统的自然延续,也与当代中国学者解经路径不谋而合。  相似文献   

12.
在中国文化"走出去"的背景下,广西壮族文化典籍高质量的外译作品不断涌现,彰显了民族文化自信和传播影响力。作为壮族文化独具特色的重要部分,广西壮族民间美术文化在东盟的译介应尽早提上日程。运用恰当的翻译技巧,同时贴近东盟目标读者受众,实现翻译的形神兼备和文化自觉。增强译者的艺术和民俗素养,构建起全面系统的英译语料库,将大大提升广西壮族民间美术文化在东盟的译介传播质量和效果。  相似文献   

13.
近现代是一个中西冲突、新旧交替的时代,面对西学东渐、中西文化的碰撞和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的转型,作为传统文化重要组成部分的中国佛教也相应地做出了一系列或主动或被动的转变,特别是更多地面向新时代、新社会、新文化,更多地关注并参与到现实的社会和人生中,可将其称之为入世转型。这里的“入世”并非意味着近现代之前的佛教只有“出世”而没有“入世”的面向,恰恰相反,近现代佛教的入世转型,是对佛教中国化进程中入世化、人生化倾向的继承。但中国近现代佛教的入世转型又有着与历史上的“入世”非常不同的时代境遇、丰富内涵、新的特点及历史效应,它是对大变革时代社会和文化的回应,也是中国佛教自我反思、自我革新的结果,是佛教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对佛教中国化的承续与创新,是佛教为了在新的社会文化环境中生存发展并更好地展示其独特价值、发挥其独特作用的努力与开拓。佛教通过与新时代的政治、经济、宗教、科学、社会思潮、思想文化等各方面的协调互动,实现了自身在政教关系、组织管理、思想观念、佛法义理、僧伽教育、宗教实践等方面的转型和变革。近现代中国佛教的入世转型,呈现出曲折的历程和多向度的路径,表现出区别于传统佛教入世的新面貌、新特点,...  相似文献   

14.
中国哲学学科及知识体系之建立,是在近现代西方学术思想的传入和冲击下,由中国传统的“经学”“子学”玄学“理学”等表现形态转型而来。对这一从中国传统思想系统到现代哲学学科转型过程的探讨,不但有助于深化经史传统与中国哲学关系的研究,也对当代中国哲学学科的发展有着重要的学术意义。2019年9月20日至22日,由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中国哲学史学会和湖南大学岳麓书院共同主办的第三届“经史传统与中国哲学”学术研讨会在湖南大学岳麓书院召开。  相似文献   

15.
文章从翻译的视角入手,探讨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早期传播和接受,指出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在中国的译介,经由了一个错综复杂的过程,摘译、节译特别是转译值得细致考察。翻译发挥了历史规划和主体召唤的巨大作用。从对等词的选择和思想的把握等方面来看,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和接受,是晚清以来西学东渐过程的有机组成和延续。  相似文献   

16.
如何与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相承接,是建立社会主义思想道德体系的重要议题。儒学作为中华传统伦理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当今中国的伦理学研究和道德建设无疑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基于这种理念,南京大学杨明博士的近著《现代儒学重构研究》(南京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以“现代儒学”为题,以“重构”为切入点,重点研究了晚清以来随着中国近代社会结构的急剧转型、西学的逐步东渐,儒学如何应对挑战、自我变革的思想历程。全书逻辑清晰,结构谨严,  相似文献   

17.
20世纪初,中国步入历史的转型期,社会的古今转型、文化的中西碰撞、生活方式、视觉观念都发生着巨大变化,由古代文明转向现代文化。中西文化之间的冲突、交流与融合,使源远流长的中国水墨画发生了变革与振兴。面对中西文化的交融,艺术家所持的观点大致分为两种:一种是以吴昌硕、齐白石、黄宾虹等为代表潜心研究中西文化的差异,艺术创作过程中有意识地拉开中西艺术的距离,植根于本民族土壤变法求新,借古开今并摆脱因袭摹仿之风。另一种是以徐悲鸿、林风眠、李可染等为代表,探讨中西文化的相通之处,致力于中西的交流与融合,引西以润中,拓展中国艺术的领域并弘扬本民族的艺术精神。中国水墨画在中西文化的激荡与融合中,由传统水墨画向现代水墨画转型。港台现代水墨的出现要比中国内地的略早些,在香港现代水墨画的发展中,周绿云女士是女性画家的代表并且在现代水墨画发展中产生了较大影响。  相似文献   

18.
革命文学论争时期也是中国无产阶级文学的"文艺暴动"期。该时期,"文艺暴动"的参与者、卷入者普遍的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缺乏感以及紧迫的革命文学形势,触发了中国现代文学界第一次大规模的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翻译运动,无产阶级文学论、唯物史观文学论等马克思主义文论观念都纷纷被翻译到中国,进而使马克思主义文论观念迅速成为了中国文学界的核心话语,取代了"五四"以来西方各种资产阶级文论思想在中国文学界的主导位置。但是,由于国内国际政治、学术等因素的影响,该时期中国文学界所译介的马克思主义文论文献,总体上理论成色相对不高,存在许多不尽人意之处。  相似文献   

19.
中国哲学现代转型需要"对哲学的批判"与"自哲学的批判"相结合。如果说哲学追求的是存在整体,哲学是整体智慧,那么这也正是中国传统哲学的特质之所在。中国哲学的当代发展,要把坚守整体智慧的哲学目标与哲学方法的开拓创新结合起来。在中国哲学现代转型的方法论问题域中具有重大意义的一点是:整体智慧的追求与哲学方法论如何对之证成。哲学"整体智慧"问题,是当下中西哲学共同面对的具有挑战性的问题。"中国哲学如何登场"与对此问题的处理方式关系极大,凸显的正是中国哲学现代转型中的方法论维度。  相似文献   

20.
教会再合一运动是现代基督教发展史上的重要事件,是基督教对西方社会现代性变革的回应。从排斥非基督宗教到与各种社会思想包括马克思主义对话,基督教通过教会再合一运动完成了以人性和理性为核心的神学思想重构,实现了基督教的现代转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