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工业设计中的技术美元素随着现代化工业的发展而发展,它造就了更人性化的技术及新的艺术,是功能与形式的统一.从某种意义上说,技术美与工业设计是与生俱来地联系在一起的.  相似文献   

2.
“中和美”与“和谐美”是先秦儒家哲人与古希腊先贤在各自不同的历史境遇中,针对自身所面临的问题而分别独立建构的美学话语体系。把外在的宇宙精神与内在的个体修养融合在一起,使外界的宇宙之“和”立基于人类本性内部,从而把“美”的追求与“善”的设定统一起来,这是儒家“中和美”的独特品性;古希腊先贤则从个性的独立发展,个体欲望的满足出发,把数学和形式逻辑作为其和谐美学理论的基石,使审美与认识相结合,把古希腊的和谐美学同客观自然之“真”统一起来,形成了西方美学的科学理性传统。  相似文献   

3.
中国传统的文字、绘画、书法、雕塑、建筑、音乐之美,具有浓厚的东方神韵,受到世界的瞩目。中国艺术之神韵美,与中国传统的美学不可分;而美学与自然哲学又是相联的。 一、中国传统美学的基础——自然哲学 在中国先秦时期,美学已具雏型,概括说有: 一是儒家学派。儒家重现实,以充实为美。孔子提出“里仁为美”(《论语·里仁》),认为邻里有仁德,即是美。孔子所说的美,是道德上完满、和谐之美。荀子则提出:“君子知夫不全、不粹之不足为美也”(《荀子·功学》)。既然,“不全”“不粹”不可称之为美,则“完全”、“精粹”才是  相似文献   

4.
张丽宁 《学海》2005,11(5):171-175
费孝通近十多年来的三个重要思想,从不同的理论视角贡献于和谐社会的构建。本文关注其“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理论中,中华民族在多元互动的形成过程中所产生的和谐观念及精神,探讨其“三美一同”(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观点与公平公正的和谐社会的关系,以及他的“文化自觉”思想对于中国内部及世界各民族和谐共处的意义。  相似文献   

5.
“孔颜之乐”的体验由“道德束缚”转变为“道德美感”,是源于这种美是生命主体在悟道、得道、践道的过程中,消融了道德在人生命中的紧张感、异质感,在美之陶冶中自然而然检点身心,从而自觉追求道,自觉运用礼。这种“乐在其中”体验是在道与人之生命相统一后的精神和谐。作为儒家传统命题的“孔颜之乐”在宋代以后多次被理论阐述,宋明理学家对“孔颜之乐”的诠释虽然见仁见智,但相互之间亦存在着共同点,他们在获取“乐”时重视对超越物质基础之上的内在涵养工夫,使“乐”没有摆脱儒家伦理道德成分,指向人与人之间、人与物之间的和谐。  相似文献   

6.
《乐记》把理想之乐上升到“善民心”、“感人深”、“移风易俗”和“天下皆宁”的高度,这是典型的以美导善,在一定程度上揭示了“善民心”、“感人深”、“移风易俗”和“天下皆宁”的内在义理。乐能够以美导善,前提就是乐能够表现人的共同本性,因而当乐反过来对人产生影响时,理想的雅、颂之乐以其和谐的精神,具有使人同心同德的功能。“乐者为同”也意味着人们应该以和谐之乐进行反躬,即“反人道之正”,通过“穷本知变”,把“乐之道”和“人之道”紧密联系起来,使“乐之道”富有了生命美学的内蕴。  相似文献   

7.
鲁迅曾提出文章的语言要具有“三美”:“意美以感心,一也;音美以感耳,二也;形美以感目,三也。”实现这“三美”是书面语言的最佳表达效果。其中的“音美”就是指语言的声律美,我们在讲话或写文章时,必须讲究语言的声律美,即注意语言的音韵和谐、抑扬顿挫、跌宕中节。古今中外的文学家都非常重视语言的音律美。我国清代桐城派古文家姚鼐说:“文章之精妙不出  相似文献   

8.
现代工业文明伊始,人类孜孜以求的生存境域即为"诗意的栖居",而侗族聚落作为少数民族栖居生存的重要场所,其天人合一的环境之美、和谐统一的建筑之美、时空一体的空间之美、共生共息的生态之美所形成的聚落景观,是"诗意栖居"的物化表征与生动再现。  相似文献   

9.
产品设计是以产品这一实物形式呈现在人们面前的,它利用各种技术手段和艺术方法按照功用规律和审美的规律来创造。产品是技术与艺术的结合,技术主要追求功能美,艺术主要追求形式美。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科学技术日新月异,当技术相对于产品来说已经不成为主要问题的时候,形式审美就显示出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产品设计迫切要求人们正确认识产品的形式与审美的关系,用“美”的尺度,设计制造富有形式美感的现代“艺术品”--产品设计。  相似文献   

10.
产品设计作为文化性的造物活动,反映着一个时代的经济发展程度、科技水平、审美文化等内容。和谐,亦是一个重要的美学概念。产品的审美表现是多样的,根据切入角度的不同分为形式之美,功能之美、艺术之美,生态之美、技术之美等内容。产品设计追求和谐之美,其核心与目的是为了营造人与产品、自然环境以及社会环境等事物之间的协调统一。  相似文献   

11.
随着“互联网+”对各行各业的深刻影响,在“互联网+教育”时代下进行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的理论与实践探索将会为工业设计专业的发展带来新的方向,也为工业设计专业创新型人才培养带来了新的模式,有利于提升我国工业设计专业人才的创新能力和设计领导力。  相似文献   

12.
<正>自2006年建校初,我校始终坚持“有机教育”思想,传承“勤朴和美”精神,秉持“办有温度的学校”“为师生健康和谐发展服务”。聚焦“健康”“和谐”“发展”,学校经过15年的实践和探索,全力打造出“学生发展指导”特色品牌,着力在“有温度的教育”之下创“有温度的心理”,充分利用多种心理活动形式或辅导途径逐步提高全校师生的心理素质和人格水平。  相似文献   

13.
随着高科技的迅猛发展,知识经济时代已经到来,人类的生存环境和思维体系因此发生了根本的改变,艺术与科学泾渭分明的时代已经一去不复返了。现代设计,不再是单纯的艺术设计和简单的功能技术设计,在艺术与科学的相互渗透中,艺术设计迈进科学大门,而技术设计走向艺术,这种互动的设计需求使得物质文化生活水乳交融。在“从一个基于制造和生产物质产品的社会向一个基于服务的经济性社会(以非物质产品为主)的转变”中,“设计立即变成一个比不久以前更为复杂和多学科的活动”。设计,是现代设计或工业设计的简称,来源于英文“design”,在实际使用中…  相似文献   

14.
齐鲁饮食文化深受儒学思想的影响,形成了一定文化形态的饮食观念,影响人们的日常生活,并在一定的时间和空间范围内起着促进或制约社会发展的作用。齐鲁饮食习俗中“上顺天道、适时进食”的自然生态观,“长幼有序、进食有礼”的礼俗观,“敬天爱人”和谐观,“孝敬父母、以和为贵”伦理观,“以大惟美”待客观,是齐鲁饮食文化形态的主要特征,是儒学思想实现社会统治方略和社会管理的具体体现。新的历史时期,齐鲁饮食文化不断与时俱进,加强自身发展与对外交流,去粗存精引领社会饮食文化健康和谐发展。  相似文献   

15.
现代室内设计中加入传统的因素能使设计风格更具有古典的美感,在运用的过程中也应该达成二者的融合统一,既不是完全仿古设计又不是现代中的不伦不类,表达最终的和谐统一美是设计的最终目标。运用现代设计的艺术手法规则和使用现代化的技术和材料来诠释古代的美感,这一过程不仅是对文化的继承与创新更是极具现代化的设计思路。  相似文献   

16.
美育也称“审美教育”。提高受教育者感受美、鉴赏美、创造美的能力的教育。中国学校美育的基本任务是,培养学生感受和评价现实美和艺术美的能力,激发美的情感,发展艺术创作的兴趣和才能。美育也是语文教学的一项重要内容。《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应重视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使他们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促进德、智、体、美的和谐发展。”所谓美育,就是通过形象熏陶启迪感染学生,  相似文献   

17.
“真”的原则.“善”的原则、“美”的原则是人类活动的当然之则.人类整个实践活动都是遵循这三大原则的.凡是美好的理想,必是真、善、美的统一,儒家理想也是如此.无论是“天下大同”的社会理想,还是以“圣贤”为中心的人格理想,它们都包含着这三个基本要素.所谓“真”,即它来源于现实,反映了客观规律提供的现实可能性,体现了世界的本来面目和当然法则;所谓“善”,它反映了人的要求、目的,符合人的利益需要,实现人的价值追求;所谓“美”,它是人们一种美好愿望,是在现实的基础上发挥想象力构想的一个蓝图,在人的思想和行动中协调合规律性和合目的性的关系,达到一种融洽与和谐,而为主体带来情感的愉悦.与真、善、美三种要素相对应的就是人们的认识、行为和情感,或是理智、意识和感受.对真、善、美统一的理想追求,也就是儒家在精神生活上对求真、向善、爱美理想的追求和实现.用儒家的话来说,就是“天人合一”、“知行合一”、“情景合一”.  相似文献   

18.
道教的生态观强调人与生态自然万物同生共运的浑然一体,强调生态系统的自然、和谐、生命和健康,反映道、天、地、人之间的自然生态平衡关系。“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是道教生态美的总纲,是道教生态和谐美的最高境界,它反映了生态生命系统与自然生存环境系统的相互协调所展现出来的美的形式。一、生态系统和谐美道教认为生态系统具有规律性,这就是“道”。世界上的一切,包括天地万物和人都是从这个“道”产生的。这个“道”,即是万物之宗,又是万物之始,更是万象之源,使天、地、人等宇宙万物在“道”中实现了生态自然的和谐统一。1…  相似文献   

19.
伊斯兰教的自然观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工业文明以来,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遭到了破坏,于是环境保护运动兴起,可持续发展战略被提上了日程,一门新的学科——生态伦理学也应运而生了。这些都反映了人类要求重新建立与自然和谐关系的迫切愿望。伊斯兰教思想中蕴涵着丰富而有魅力的生态智慧,在人与自然的关系问题上给予了很大的关注,这对我们重新确立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具有一定的启示。一、 伊斯兰教对“人”与“自然”的界定伊斯兰教对“人”与“自然”的界定与其创世说有关。伊斯兰教认为真主是超越一切、全知全能的绝对存在,是宇宙的惟一主宰者,人和自然界都是真主创造的。《古兰…  相似文献   

20.
(1981年2月26日至同年3月25日)马列主义经典作家思想研究马克思主义发生危机了吗?〔法〕L· 塞弗《国外社会科学》1981年第2 期恩格斯在创建历史唯物主义中所起的作用 〔法〕A·科尔纽《哲学译丛》 195一年第2期马克思主义和儒家论人性及其实践〔美〕 窦宗仪《哲学译丛》1981年第2期关于马恩著作中的“集体所有制”“合作 社占有制”和“社会所有制”问题余 学本《教学与研究》1981年第2期葛兰西的马克思主义〔美〕卡尔·波格 斯《国外社会科学动态》1981年第 3期科尔施对革命马克思主义的贡献〔美〕 保罗·马蒂克《国外社会科学动态》 195…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