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周鑫 《美与时代》2014,(10):106-106
自然审美是美学理论研究中一个重要的问题。黑格尔关于“自然美”的理论中有不少有价值和具有启发性的思想,他指出了主体的审美意识在自然审美活动中的作用以及审美主体与自然展开的心理交流运动过程,还指出了“自然美”发生的深层原因和自然审美创造活动对于主体的价值。这对我们今天研究自然审美问题仍有着重要的启示。  相似文献   

2.
审美观照论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作为一个重要的、具有普遍性意义的美学范畴,“审美观照”无论在中国还是在西方,在美学理论和实践中都有非常广泛的运用。但人们对这个范畴虽然常用,却多是习焉不察,对它的内涵与渊源不甚了了。在我看来,审美观照是人类审美活动的必要过程,是审美主客体之间发生实践性联系的特殊方式。审美状态的进入、审美活动的实现,在很大程度上都有  相似文献   

3.
对于油画的创作来说,意识是非常重要的。而潜意识的作用对于油画的创作来说是极其巨大的。在油画创作的过程中潜意识的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潜意识能为画家提供创作的内在驱动力;潜意识能够提供相应的表现内容以及创作素材;潜意识能够促使画家运用新的创作方法。而潜意识在油画的创作当中的作用可以统分为两种:一种是无意识的潜意识运用;另一种是有意识的潜意识运用。  相似文献   

4.
现行的舞蹈美学大多从形而上哲学出发,致使舞蹈审美活动和审美经验等美学问题没有得到合理的解释。现代认知科学的迅速发展使以往从心理学等学科的角度探讨审美活动这一遥不可及的目标得以实现。认知美学是建立在现代认知科学基础之上的美学流派,它借鉴认知科学的研究成果及材料,解释文艺和一般社会生活中具体的审美现象,揭示人类审美活动的奥秘。认知美学视角下的舞蹈美原理的现代阐释以舞蹈美原理为研究对象,以格式塔心理学美学对舞蹈美研究存在的不足为线索,分析舞蹈美的形成与内在机制,以期为舞蹈美学研究给予切实的推进。  相似文献   

5.
美是客观存在的.审美是人类特有的精神需求.审美活动具有共性和个性.根据审美的需要,人类具有对美的创造,即艺术的创造.  相似文献   

6.
意识和无意识活动的脑区能态理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在脑的四个功能系统学说的基础上,提出脑区能态理论,研究有意识、无意识和潜意识。讨论有意识、无意识、潜意识的脑机制,指出有意识、无意识、潜意识的统一性。  相似文献   

7.
人类无意识模仿是指人们在社会交流时会相互无意识地模仿对方的一些动作、表情和行为方式。其在个体社会认知以及人际交流上扮演着重要的角色。通过回顾近十年来人类无意识模仿的各个领域内的研究进展, 以及分析无意识模仿的行为学效应, 脑神经机制以及病理学调控, 可以得出如下结论:所有神经层面以及行为层面的人类无意识模仿现象都是社会交流的产物。该观点在澄清无意识模仿神经机制以及促进幼儿社会认知发展方面具有一定启示意义, 而探索孤独症患者无意识模仿障碍的病理机制有望为该领域的未来研究开启新的方向。  相似文献   

8.
泛审美意识与伪审美精神─—审美时代的文化悖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当代审美文化对形象游戏的无意义追求,在“美化”生活的普遍欲望中,表现了一种泛审美意识。这种泛审美意识,一方面是在现代化运动中个体自由扩大的结果,另一方面包涵着自我意识的丧失和审美理想的落空,因此,它实现为一种伪审美精神——审美活动失去了超越力量,沦为纯粹形象的物化追求。为了保护和发展审美精神,必须揭示这一当代文化悻论,批判这种形象的物化无意识,在现实和精神的两个维度的对立统一中重建审美精神的入学意识和理想。这乃是当代美学的首要任务。一、文化的审美时代:形象游戏的二律背反这是一个充满停论的时代。悻…  相似文献   

9.
论审美抽象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一、“审美抽象”的立义在人的审美活动中,有没有抽象的思维形式如果有,它是一种什么样态它与逻辑思维的抽象有什么不同它在审美活动中的功能又是如何的这些问题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在我看来,审美过程中是不可能没有抽象的思维方式的,但它不同于逻辑思维的抽象,而是一种有着特  相似文献   

10.
西格蒙德·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论对西方现代美术影响深远,他所提出的无意识与潜意识理论、对于心理分析的研究都为艺术家提供了一种新的艺术表现方式。同时该理论也为艺术接受群体晓悟作品的内在精神意涵、探查艺术家的内心世界提供了一个可行的观看视角。选取与精神分析理论关联密切的三个西方现代美术流派,通过对其代表性画家的典型作品展开探讨,希冀一窥精神分析理论与西方现代美术之间的深层关联以及该理论所产生的卓著影响。  相似文献   

11.
审美偏爱(又称“审美偏好”)是个体审美活动的指向性和选择性。也就是个体对某类审美客体或某种形态、风格、题材的艺术品优先注意或优先审视的心理倾向。审美偏爱是个体审美心理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支配着个体的审美欣赏,审美评价和审美创作等活动。  相似文献   

12.
审美文化的未来走向邹广文当代美学研究正面临着体系的转型与重建,人们深切感到:美学是一门人文色彩很强的学科,人的审美活动作为文化创造系统中最富魁力的部分,它应该以自己的特殊形式来表达现实文化发展的时代精神,表达人类文化创造的超越本性。从这一角度来展望当...  相似文献   

13.
林伟民 《美与时代》2006,(10):18-19
易健先生的《美学》从人类整个生命活动、生存活动的角度来理解、分析、阐释审美活动的。在作者看来,审美是指向人生的,美学自然是对人的生命活动作诗化的阐释。从这个意义上说,美学是人的生命的宣言,生命的自白。美学的宗旨就是将人们引向诗意化的境界,让人们“栖居在诗意中”,按美的规律来建造人自身。在美学研究的思维方法上,本书另一个最大的一个特点,就是彻底摒弃了长期以来美学研究中主、客二分的传统的、形而上学的思维模式。首先精辟地分析了审美活动是主体、客体的一种双向活动。在易先生看来,审美活动中的主体、客体是不可分割的,它们都不能游离于审美活动之外,只能存在于具体的审美活动之中,是构成审美活动的两个潜在的基本因素。  相似文献   

14.
马利军  张积家 《心理科学》2011,34(5):1040-1044
无意识如何影响人类的认知?或者说,无意识知觉在什么水平对人类的认知产生作用。由于方法和标准的限制,对上述问题的争论依然存在。当前对无意识知觉的研究主要集中在阈下启动的加工机制上,即启动刺激如何有效引发被试对目标刺激的加工。研究者提出知觉加工,中枢加工,反应加工以及行为触发等理论来解释阈下启动的心理加工机制。  相似文献   

15.
审美文化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英国人类学家泰勒在《原始文化》中说:"从广义的人种论的意义上说,所谓文化或文明是一个复杂的整体,它包括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习俗以及作为社会成员的人所具有的其它一切能力和习惯."[1]王旭晓教授在《审美文化研究与美学的转型》一文中指出,审美文化研究使人看到,审美文化是人的全面的、历史的审美活动的体现与结晶,尤其具体的、形象的存在形态,从一般的物质产品到精神产品,无不从中折射出某一历史时代的审美趣味、审美理想[2].而王旭晓教授这一审美文化观是她多年从事美学理论研究的结果.可以说,审美文化研究是王旭晓教授美学理论研究领域的应用化和现实化.  相似文献   

16.
在互联网等技术体系的助推下,网络游戏在20世纪末以其独特的魅力异军突起。它既是"审美日常生活化"的推手,又是"审美日常生活化"的表现,并展现出五大审美特征:审美活动与叙事共时性、审美媒介数字化、审美主体间互动性、审美主客体无间性、审美多样性。网络游戏的这五大审美特征可以归为三类,从审美主体与审美客体的关系的角度而言,其呈现出审美活动与叙事共时性、审美主客体无间性、审美多样性等特征;从审美客体的媒介的角度来说,审美媒介数字化特征明显;从审美主体间的关系来看,审美主体间互动性也十分突出。  相似文献   

17.
美:诗性神话     
颜翔林 《学海》2002,(5):154-158
怀疑论美学认为美属于一种诗性的神话 ,它认为审美活动和神话思维具有既有联系又有差异的特征。怀疑论美学认为 ,只有美学神话 (TheMythofAesthetics)和“审美神话 (AestheticMyth)的概念 ,才可能对审美活动做出深入的阐释  相似文献   

18.
李莹 《美与时代》2004,(7):79-81
一、魏晋思想家论文艺审美主体的心理基础 在文学艺术的创造与鉴赏过程中,审美主体的心理基础显得异常重要.它不仅决定着审美活动发生、发展的整个过程,而且直接影响着文学艺术审美价值的实现形式.早在先秦时代,老子提出的"涤除玄鉴",庄子提出的"心斋""坐忘""虚静",管子、荀子提出的"虚壹而静"等,都曾涉及到审美活动中审美主体的心理基础问题.  相似文献   

19.
审美效应的民族差异是指不同民族接受同一种作品时所出现的心理反应的差别,它表现为审美主体接受异族作品时特殊的审美感受,可分为以下几种。排斥效应:由于审美主体无法接受异族审美信息,因而使作品审美意蕴受到排斥,这就需要对于那些易引起排斥效应的原著内容进行民族处理,使人们易于接受。证同效应:由于作品表现的内容与主体的民族生活经验、民族情感有某些相似或相近处,因而被引为同调,使主体产生的“先碍我心”的强烈审美感受。这是对作品的一种肯定性情感效应。证异效应:在同一民族的欣赏中,能带来肯定性审美效果的作品,在异族欣赏者中却产生了否定性效果。它与排斥效应不同,产生这种效应的审美活动是积极主动的,已经进入到作品的观念层以下的深层结  相似文献   

20.
"审美主体"作为一个重要的美学范畴,它的生成是一个历史的、现实的过程.在美学史上不乏美学家对审美主体作出理论上的诠释和规定,但直到康德为止,其理论内涵才被真正确立下来.本文试通过对康德美学的四个契机进行的具体分析,从中得出审美主体在审美活动中所必须恪守的原则,即非功利性、无概念性、无目的的合目的性、共通感,这些原则为审美主体的确立以及审美主体的自律具有理论上的奠基意义和实践上的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