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通常人们一想到秋天就会联想到秋枫、银杏等极具季节特征的植物。这是因为这样的植物自带秋季的季节属性,另外也是因为落叶乔木是营造美丽的落叶景观当中不可缺少的一份子。落叶与微风的互动往往可以给人以美丽生动的视觉体验。在城市中,营造落叶景观可以让城市更加有变化,让原来略显单一的城市变得多姿多彩。在乡村当中,营造落叶景观可以使乡村更加具有古老神秘的美感,美好得让人向往。在婺源石城,秋枫成为了这一地区的地标性特色。每年许多的摄影师和观光客都会来到婺源石城欣赏秋枫,感受当地的风俗文化。文章以婺源石城为例探讨乡村落叶景观与婺源石城的联系以及落叶景观对于乡村旅游产业的影响与作用。  相似文献   

2.
<正>城市是现代社会最重要的生活场所和经济中心,目前全球人口超过一半居住在城市中,城市创造了百分之九十以上的财富。现代城市存在许多环境问题,于是许多城市居民常常表现出对乡村生活的向往,这也是对自己城市人身份的自信的表现,实际上他们中的绝大多数根本无法适应乡村生活。反之,多数从小在乡村长大的年轻人,适应城市生活却没有什么问题。包括中国在内的许多发展中国家,乡村与城市在基础设施上的差别很大,但这并不是最重要的,城市文化生活的丰富才是对人们最大的诱惑。城市里琳琅满目的商品、各种休闲场所、各种表演、五花八  相似文献   

3.
在城镇化发展的过程中,有大批的人从农村来到了城市,对于城市建设及各方面的充盈做出了自己的贡献,但同时,进入城市,却不等同于"城市人"的尴尬身份,使其形成了城市与乡村尖锐的冲突。沈从文对于农村和城市之间有着不同的看法,《丈夫》就是这种题材的短篇小说。从丈夫的身世、家庭情况以及在妻子进城工作之后丈夫的思想变化等角度理清作者是如何展开描写的,分析卑微的丈夫经历过了一系列的心酸苦难,终于觉醒,看透了人生百态,他和妻子决定离开城市回到乡村心路历程,进而揭示小说所体现出来的城市与乡村之间的差别、冲突及其根源。沈从文从各个角度对丈夫所进行的描写清晰地反映出作者对农民不幸生活的深切同情和对人性被扭曲、人格尊严被轻贱的丑恶现实的批判。  相似文献   

4.
徐华 《学海》1990,(Z1)
长期以来,人们总是将人类聚落系统分为城市与乡村两大范畴,而这两者之间的中介点——集镇却被忽视掉了,因此在社会学中一直只有城市社会学和农村社会学这两个学科分支。然而现今社会的高度发展,使得集镇对城市与乡村的作用愈来愈大,以致人  相似文献   

5.
论清代城市公共道德生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清代城市公共道德生活因清朝政府对士人结社的严厉控制和城中满城的专设而不同于以往朝代的城市公共道德生活,因比清代乡村道德生活更明显地反映了商品经济的特质,一定程度上突破了乡村道德生活的封闭性和保守性,同时在其内容上更为丰富和复杂.城市公共安全的维护和市场秩序的维持是其城市公共道德生活的两个主要方面,它们都与城市中的每个人的利益相关,是官方和民间都应该承担的共同责任.  相似文献   

6.
随着城镇化建设的不断发展和城市人口的不断饱和,人们在享受着经济增长带来的利益的同时,也越发感觉精神和物质的压力在不断地加大,远离城市,回归自然成为我们释压的最好选择之一。更多的人开始关注乡村的自然建设与发展,美丽乡村也就成了我们所关心的热门话题。美丽乡村的建设关系到乡村传统文化的复兴与创新,但是乡村的建设缺少文化的熏陶,导致乡村建设缺乏活力。如何有效利用乡村的自然资源,传承和弘扬乡土文化,建设一个具有地域文化特色的美丽乡村,成为乡村建设的一个重要研究课题。文章以乡土文化为导向,从乡土文化的价值为出发点,为美丽乡村的建设探索对策与思路。  相似文献   

7.
本文以上海市基督教闸北堂为个案,考察当前中国城市基督教基层组织,在整合信徒的组织认同方面所具有的组织基础、文化条件,并分析了认同整合的三种具体方式.本文认为,由于当前城市基督教基层组织所具有的“准公共机构”特征,使之有能力在“行政认同”的基础上整合不同信徒的组织认同.但这种认同整合的基础也面临着挑战.  相似文献   

8.
新世纪乡土小说聚焦“流动农民”已成为引人瞩目的创作现象.在城市与乡村、城市与城市和乡村与乡村之间迁徙流动的农民,比“在乡农民”更深地卷入到中国社会现代转型的时代大潮中,不幸成为“双重边缘人”与不能表达自己的“沉默群体”.其外在的流动迁徙与内在的文化精神裂变,是新世纪最重要的“社会事件”与“精神事件”.新世纪乡土小说对流动农民心灵苦旅的及时发现与深入开掘,写出了乡土中国心灵史上的新篇章,具有思想史和文学史的双重意义.  相似文献   

9.
乡村与城镇作为两种不同形态的存在,立于自然之间,乡村远离城市,大城市的繁华喧嚣映衬着乡村的朴质宁静。近年来,美丽乡村、乡村振兴的提出让村落重回大众的视野,乡村旅游、民宿度假更推动着乡村经济的发展和革新。全新的村落景观在大时代的背景下,逐渐变得清新美丽,以全新的面貌接受着所有人的注目。村落景观又是改善乡村环境和获得有效生态环境效益的必备因素,亦能提高农民生活质量,优质的乡村景观改善了人居环境与村落空间,调和了自然与人文景观,拓展了现代人的活动形式,休闲、娱乐、康养、度假等旅游功能不断完善。  相似文献   

10.
乡村美学是人类基于对城市经由从原始都市、城邦、大都市、超大都市、暴虐都市、废墟都市等阶段,从村庄到特大城市再到大墓地的盲目城市化,乡村与城市二元对立日趋极端发展可能导致的世界性灾难的理性考量,以及被重新发现的美学理想的集中体现,是对作为人类生命幸福港湾及魂牵梦绕精神家园的乡村的想象重构。这种想象重构虽然多基于中老年人的童年记忆,很大程度上存在虚构乃至梦幻的成分,但无疑体现了渴求处处都像在家里舒坦一样的思乡情结,以及对自由的向往。理想的未来社会绝不是乡村的极度衰败与城市的极端繁荣,而是乡村与城市的均衡协调发展,使人们生活于其间的环境既有乡村的宁静、和谐和纯真,同时也有城市的智力、交流、知识,更避免了乡村的落后、愚昧和闭塞,也避免了城市的吵闹、庸俗、伪善等。乡村美学对人们重新认识乡村的本真、恬淡、自在与城市的伪善、竞争、强制,反思人类商业化、工业化尤其城市化进程其实以牺牲人类的本真、恬淡、自在来换取伪善、竞争、强制的得不偿失行为,必将产生积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1.
正英国作家杰里米·帕克斯曼说:“真正的英国人是个乡下人。在英国人的脑海里,英国的灵魂在乡村。英国人坚持认为他们不属于实际居住的城市,而属于相对远离自己的乡村。”英国拥有广袤的苏格兰高地、英格兰中部诱人的湖光山色。莎士比亚戏剧和诗歌中,从不缺乏对伊甸园中草木花卉的赞美。英国乡村环境下的优美恬静的大自然历来是作家们描写的对象之一。作家宁小龄说:“我去过英国  相似文献   

12.
耶稣生在白冷城,却长在纳匝肋.在《圣经》中,耶稣被称做`纳匝肋'人耶稣.纳匝肋是耶稣的故乡,同耶路撒冷、白冷城一起,被视为圣地最重要的三个城市之一.在这里,圣母玛利因`圣神怀孕'怀了耶稣,耶稣降临人间后,在纳匝肋度过了他的童年和少年时期.小城的历史和传说纳匝肋位于以色列加利肋亚山麓南部,是一座不大的山城,人口只有大约6万.驱车进入城里,要经过相当陡急的七拐八弯.大概很少有人会把纳匝肋描绘成一个美丽的城市,因为这里的确没有值得炫耀的宽敞街道和秀美如画的风景,而交通堵塞却是屡见不鲜的事情.街道两边,多是仓促建成的平房,一幢挨…  相似文献   

13.
在城市里,打电話已經是日常生活中普通的事情了,現在有許多乡村和农业合作社也逐漸的装上了电話,那末电話到底是怎么一回事呢?是不是电会說話呢? 我們都知道,物体震动时会发出声音,敲锣时因为鑼受到敲打震动起来,发出鑼声;打鼓是因为鼓皮震动而发出鼓声;拉胡琴时琴弦在震动而发出琴声。  相似文献   

14.
城市草     
在城市里,看见草,人的眼睛都绿了。草在城市是珍贵的,点缀在风景区,犹如在硕大的王冠上镶几颗绿宝石。草在乡下是低贱的,七月的乡村,目光所及,草覆盖了无垠的原野。草是锄头的敌人,农民扛起锄头,干吗去?去锄草。农民一生  相似文献   

15.
在"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下,政府大力推动旅游发展战略,大力推动乡村旅游。而随着城市化的发展,乡村一度处于一个尴尬的局面,"旅游区""郊区""城市边缘化地带"是它们新的名字。因此,在这一情况下,我们应当探讨如何在保护现有乡村人居相处模式的前提下,发展乡村,建立人与城市之间的新的"共同生活"模式,打破固有城市化发展所带来的"不同"的生活壁垒,使我们的新农村,不再被一味地"同质化",变得更具有包容性。基于此,文章尝试从共享空间着手,进一步研究乡村振兴保护型设计策略,仅供参考。  相似文献   

16.
文章以黄湾樟乡村特色生态小镇为主要内容进行展开,分别对黄湾樟的村文化与黄湾樟的生态进行深入研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施为中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提供了有效的保障,我国经济也逐渐地壮大起来,从沿海到内陆,从一线城市到二线城市,再到原本落后的农村。虽然国家越来越重视乡村的振兴工作,致力于打造有特色、有韵味的乡村,但是现如今我国乡村建设还处于发展阶段,仍有很多困难等待我们去解决。因此,广西特色小镇的规划设计项目探讨了乡村型小镇的相关问题,并得出了"三原"答案——"保留乡村原貌"、"不改变乡村原质"和"传承乡村原文化"。  相似文献   

17.
乡村振兴能够缩小城市与乡村的差距,提升乡村人居环境,对于解决"三农"问题,全面实现我国农业强、乡村美、农民富的宏伟目标具有战略意义。基于我国乡村景观发展模式单一、大多缺乏地域特色的现状,文章将党的十九大提出的乡村振兴战略作为出发点,阐述了乡村景观的概念、设计原则,提出乡村景观规划的现状与规划要点,通过优化乡村景观规划设计,为乡村高质量发展带来新的生机和活力,促进乡村振兴战略全面实施。  相似文献   

18.
梁漱溟先生的乡村建设理论,涉及中国乡村的经济建设、政治建设与文化建设。但从梁先生肯定"教化"、"礼俗"、"自力"传统,强调乡村"新礼俗"建设来看,梁先生思考中国乡村建设,实是他对中国文化建设的具体思考。梁先生曾说:"乡村运动是一个社会运动","亦可名为文化运动"。梁先生将"乡村运动"理解为"社会运动"与"文化运动",是因为梁先生将中国自近代以来的贫穷落后,理解为文化落后,并将中国近代文化落后的原因归于中西文化的矛盾。在梁先生看来,中国乡村社会的崩溃,只不过是中国文化落后的一个缩影。因此,中国乡村建设的终极目标实为振兴中国文化。同时,梁先生认为,中国这个国家,"集家而成乡,集乡而成国。"要振兴中国文化,只有"从乡村作工夫",通过在乡村建设中恢复"教化"、"礼俗"、"自力"的文化传统,"伸张、发挥、开启""理性",重视"自力",发挥中国人的"主体力量",重构乡村的"社会构造",恢复乡村的社会秩序,才能够在整体上达成"重建中国新社会构造的目标"。  相似文献   

19.
文章通过对传统窑洞民居长期发展变化的认识,发现在当代经济和文明的冲击下传统的窑洞民居已逐渐被人抛弃。但随着近几年城市压力过大,人们逐渐寻求乡村生活的恬静自然来减压,乡村旅游正是迎合了人们对此的需求,同时也使得新式的窑洞民居有机会焕发出新的生机。文章立足于窑洞民居的冬暖夏凉、节能环保的绿色建筑特色,以可持续发展为基础,创造窑洞民居乡村旅游的基本思路。最后,通过对窑洞民居的新的认识,提出窑洞的再生和创新建议。  相似文献   

20.
社区营造推动了中国乡村社区发展,形成"一村一品"的亮丽乡村模式。强调以人为主导核心,突出人文文化的重要性,是中国社区营造传达表述的核心理念。新农村依据社区营造理念,在实践中注重传统文化的保护和传承,发展以休闲农业、健康产业、文化创意、生活美学与文创精神为主题的乡村建设,打造社区三产融合"田园综合体",发展自身特色的"一村一品",甚至是"一县一业"的模式,呈现出"农村+城市=综合体"的多元社区融合格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