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毕芙蓉 《哲学动态》2006,3(10):23-28
2004年初,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所成立了“国外马克思主义读书班”。读书班主要采取中英文对照、逐字逐句研讨的方式研读国外马克思主义原著,探讨国外马克思主义的一些理论难点。德里达的《马克思的幽灵们》是其中选取的必读原著之一。经过近一年左右的学习和研究,读书班成员分别从各自视角对该书进行了探讨。这里发表的一组文章就是他们的学习心得。欢迎大家以此为契机,共同推动国外马克思主义研究的深入,推进国内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的发展和创新。  相似文献   

2.
该文希望通过对德里达和现象学的关系的梳理和探讨,分析德里达思想从胡塞尔现象学开始而又从一开始就与之“偏离”(或可说“延异”)的由来和发展,试图指出德里达对现象学运动是有贡献的,对于德里达从现象学出发的哲学反思和由此展开的独特的跨学科的哲学质疑的探讨和研究,有助于我们深入理解当代西方思想的诸多问题的实质和内涵,是非常有意义的事情。文章主要通过对德里达早期著作的分析,从起源问题及其解决途径入手探讨德里达与现象学的关系。现象学在德里达的著述中处处留下踪迹而又处处被“偏离”,这构成了德里达解构思想的一个重要特点,也恰恰是德里达对现象学运动本身的贡献。  相似文献   

3.
解析德里达的《马克思的幽灵》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一《马克思的幽灵》是德里达据 1993年加利福尼亚一次国际讨论会上的两次发言整理而成, 其内容庞杂, 涉及的问题也较多, 但整体观之, 其核心内容十分明确: 它在论述马克思的精神。表面上看, 他所理解的马克思精神多种多样, 但事实上他正想通过这些多种多样的马克思精神去表达他对马克思精神的一种完整理解。那么, 德里达所理解的马克思精神究竟是什么呢?首先, 马克思的精神是一种批判精神针对当前国际上流行的“意识形态终结论”和马克思主义“过时论”, 德里达明确指出马克思主义并没有过时, 时代仍然呼唤着马克思的精神。他说: “不能没有…  相似文献   

4.
一个幽灵笼罩着知识分子:德里达论马克思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如果现在告诉捷克和乌克兰的知识分子们说,马克思是一位极富独创性的思想家,他论人论事兼富卓越的想象力和锐利的眼光,他可能会笼罩欧洲思想长达数世纪之久,等等,这些东欧知识分子们可能会不以为然.  相似文献   

5.
后现代主义、德里达和延异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在过去的 30年里 ,哲学界出现了一个颇有影响的新运动 ,人们称其为后现代主义。有人认为 ,后现代主义是一个模棱两可并难以界定的概念。人们常常以多种方式应用之 ,这些方式和哲学上的后现代主义运动密切相关。我把后现代主义定义为一个运动 ,其核心主题是批判客观的理性观和同  相似文献   

6.
《马克思的幽灵》一书的出版,对于马克思哲学的当代发展来说,可以算是一个事件。这是因为正如德里达自己所说,在苏联、东欧等社会主义国家纷纷解体、西方学者高呼自由资本主义的胜利带来“历史的终结”时,他挑了一个很好的时间向马克思致敬,这种致敬是对一种学说的信心。但这并不意味着德里达完全认同了马克思的思想:他以自己的解构精神对马克思哲学进行了解构,并以被解构了的马克思哲学中所蕴含的批判精神,同他对形而上学批判所要表达的面向未来的承诺,进行了理论上的对接,以此作为批判全球资本的理论基础。这种解释虽然带有强烈的个性特征…  相似文献   

7.
胡塞尔现象学的基本口号是“回到实事本身” ,它所体现的某种现象学方法论的东西 ,在斯皮尔伯格看来构成了现象学运动的基本特征 ,这就是现象学的直观方法。胡塞尔本人则称之为“一切原则的原则” ,其真实含义是 :“每一种原初给予的直观都是认识的合法源泉 ,在直观中原初地 (可说是在其机体的现实中 )给予我们的东西 ,只应按其被给予的那样 ,而且也只能在它在如此被给予的限度中被理解。” (Husserl,1 982a ,§ 84 )德里达用“在场”来解释胡塞尔的“直观”概念。对德里达而言 ,“在场”是一种不变的观念存在。如果现象学的直观最…  相似文献   

8.
世纪之交,以其解构主义而享有盛名的德里达不仅继续葆有在后现代主义理论领域的权威性,而且获得马克思主义理论界的广泛关注。原因在于,当苏东剧变、自由主义欢呼“马克思主义已经死亡”,连同其话语理论及其实践一起“灰飞烟灭”之时,德里达却郑重地推出了《马克思的幽灵》一书  相似文献   

9.
索绪尔、列维-斯特劳斯和德里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索绪尔(F.de Saussure)、列维-斯特劳斯(C.Levi-Strauss)和德里达(J.Derrida),分别是结构语言学、结构主义和后结构主义的重要代表人物。本文不准备全面分析这三位代表人物在观点上的异同,而仅仅从语言哲学角度在下述四个问题上分析他们的观点的变化和发  相似文献   

10.
德里达的"解构"并非"破坏"的同义语。"解构"是建构性的,但它是具有特殊意味的建构,它强调无法归类的他者。这个"他者"与德里达所使用的一系列关键词之间是相互解释的,例如延异、痕迹、增补性等。这些词语共同组成了一个具有"家族相似"特征的思想群,它们揭示了德里达的信仰,即超越任何"主义"、认识论或知识论,并期待全然的他者的"没有宗教的宗教",或者说一种解构之后的哲学。  相似文献   

11.
围绕奥斯汀(J.L.Austin)言语行为理论(theory of speech act)的解构和辩护,德里达和美国分析哲学家塞尔(John R.Searle)的论争,是学界长久关注的一个焦点。笔者认为,英美哲学和大陆哲学传统之间存在着某种程度的误解。具体地说,德里达和塞尔的论争中有多大的误解成分在里面,此种误解又在多大程度上反映了英美哲学和大陆哲学学术训练的差异,这些是本文欲予探讨的内容。一、从奥斯汀说起我们可以从德里达对奥斯汀言语行为理论的解构说起。德里达1971年在蒙特利尔的一次会议上作过一次发言,题目是“签名事件语境”,讲]稿后来被收入他的《哲…  相似文献   

12.
斯比和 :1 95 4年 ,还是高师二年级学生的雅克·德里达 (JacquesDerrida)就写了他第一个文本 ,这篇高师的硕士论文孕育着他后来对现象学大师胡塞尔未发表作品的研究著作《胡塞尔哲学中的生成问题》①。那以后 ,德里达从未间断过与所有那些开发过这个哲学领域的哲人的对话 ,从海德格尔、萨特到勒维纳。正是这个现象学主题贯穿了德里达的所有著作。德里达 :现象学早在成为胡塞尔这位思想家的系统主题之前就已有一个非常古老的传统。现象学这个词在康德那里已经出现 ,它意谓的是回到事物本身 ,更准确地说 ,即尊重事物如其显现 (…  相似文献   

13.
乐志强 《现代哲学》2000,(1):103-104
高齐云教授的力作《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生形态控微》最后出版了。在《探微》里,关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产生、发展和完善,关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精神实质和基本问题,关于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生形态的起始范畴、中心范畴、最高范畴、主要范畴、价值范畴等,都有许多精辟的论述和独到的见解,都给了我们许多教益。  相似文献   

14.
仅仅是开始:德里达现象与德里达访问北京之行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尚杰 《哲学动态》2001,(11):2-5
德里达来了 ,这是第一次。 2 0 0 1年 9月 3日 ,在北京最美丽的金秋 ,德里达先后在北京大学、《读书》杂志编辑部、中国社会科学院做了三次讲演 ,但是 ,讲演并没有产生预想的轰动效应 ,这是一件非常耐人寻味的事。这样的结果也许不是德里达的错 ,自从上个世纪 60年代以来 ,德里达逐渐在法国之外获得了越来越大的名声 ,以致于超过了法国本土 (美国整个文学批评界曾经像我们今天的年轻人对美国文化的热情那样欢迎德里达的解构论 ) ,他不但是当今法国最有名的哲学家 ,而且也是名副其实的有世界声望的哲学家。他的影响力远远超越了哲学自身的范…  相似文献   

15.
作者以《德意志意识形态》中的"圣麦克斯"部分和《唯一者及其所有物》为文本支撑,通过对马克思、施蒂纳、费尔巴哈三人思想关系的细致考察,指出:其一、正是施蒂纳对费尔巴哈的人本学唯物主义的批判,使马克思意识到费尔巴哈人本主义的危险所在,即马克思既要反驳费尔巴哈的人本主义,又要防止自己陷入施蒂纳的极端个人主义;其二、正是施蒂纳对费尔巴哈的批判迫使马克思改变自己的哲学立场,最后使马克思转而批判了费尔巴哈也批判了施蒂纳本人。  相似文献   

16.
马克思去世百年以后,他的学说的情况如何?如果我们看看知识界所撰写和阅读的书刊文献,看看马克思主义者之间的争论,就会得出这样的回答:处于不太稳定的状态。过去,他们争辩的是马克思学说在政治上和思想上的  相似文献   

17.
18.
德里达认为,自柏拉图以来的西方理性主义有一个根本的错误,即都在寻找某些“超验所指”(在任何语言中的任何时间都表达同样概念的所指),并以它们为中心,建构起具有等级秩序的逻各斯中心主义。要解构逻各斯中心主义,必须先解构其赖以生存的“可译性”基础。这样,解构问题转化为翻译问题。翻译,特别是语际翻译,见证、展现和诠释了能指与所指的分裂、所指/概念/意义自身的分裂、语言的(内部的和外部的)分裂以及文本的(内部的和外部的)分裂。在这一切发生的同时,翻译也撕裂了自身。它不再担“翻译”的名,而蜕化为无限暧昧的“变形”(transformation)概念,德里达用莎士比亚名剧《威尼斯商人》中的一句话“when mercy seasonsjustice”(情理兼顾)揭示了其内涵。  相似文献   

19.
针对有的学者把德里达解构主义看作当今“新乘”佛教的状况及学界对德里达思想误读的现象,提出以佛家思想为参照系,对两者在世界“有”“无”关系的本体论问题、世界存在方式问题及语言观等方面进行比较,并强调两者的不同之处是占主流的。此外,对德里达逝世之后的解构主义前景作了展望。  相似文献   

20.
信仰和知识之间的宗教——德里达与宗教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杜小真 《学海》2007,(1):94-102
世界的意义存在于世界之外。——维特根斯坦:《逻辑哲学论》在今天这个经常以宗教名义各行其是的纷乱世界,如何能够不割断哲学传统进行宗教思考?这是德里达在《信仰与知识》!"中要探讨解决的问题。德里达其实很早就开始对宗教进行思考。宗教问题成为他深入运用他的解构策略的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