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哲学研究”编辑部同志:最近,贵刊刊登了冯友兰先生的《从〈周易〉研究谈到一些哲学史方法问题》,作者在达篇文章提出的许多问题,我认为有一些是历史(包括哲学史)研究中很重要的问题。我对这些问题有些想法,写出来向冯友兰先生请教。一、冯友兰先生首先提出历史学的特  相似文献   

2.
冯友兰是理学一系的现代新儒家学者,自然对以朱熹为核心的宋明理学格外重视。在他的三史(《中国哲学史》、《中国哲学简史》、《中国哲学史新编》)以及其他著作中,系统地勾勒和阐释了自己的朱子学思想。冯友兰的朱子学是历时性的,尤其以《中国哲学史新编》最为完备。与中国哲学史这门学科创立时期的其他中国哲学史家相比,冯友兰的朱子学在诠释框架、哲学意味、系统性方面独具特色。研究冯友兰的朱子学,对于深入把握冯友兰的哲学特色和宋明理学的精髓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3.
关于冯友兰思想进程的讨论——“中西哲学与文化的融合与创新”学术讨论会简介冯友兰先生是中国现代哲学界中有着特殊地位的人物。许多学者都认为,研究中国现代哲学可以超出冯友兰但不能绕过冯友兰。研究冯友兰的学术思想及其生平的文献越来越多,以至被认为出现了一门新的学问——“冯学”。1995年12月正值冯友兰先生诞生一百周年,为纪念这位哲学家、哲学史家和教育家,在清华大学举行了主题为“中西哲学与文化的融合与创新”的国际学术讨论会。对冯友兰学术思想发展历程的研究和评价,自然成为会上讨论的热点之一。冯友兰早年以《…  相似文献   

4.
宗教及其命运──略论冯友兰先生的宗教观点单纯,丛春霞在20世纪的中国学术界,冯友兰先生是以哲学家和哲学史家的双重身份名世的。就哲学家的身份言,他创立了自己的新理学体系,就哲学史家的身份言,他首次写出了中国哲学通史,并把中国哲学史分成先秦的子学时代和秦...  相似文献   

5.
冯友兰先生是二十世纪中国最著名的、享有世界声誉的哲学家及哲学史家。他用“三史释今古,六书纪贞元”总结自己一生的学术努力,中外学术界也普遍认同他的这种努力并誉之为中国哲学史上具有理程碑性质的贡献。三史者,即《中国哲学史》、《中国哲学简史》、《中国哲学史新编》;六书者,即《新理学》、《新事论》、《新世训》、《新原人》、《新原道》、《新知言》。研读“三史”可以想见到冯友兰作为哲学史家的贡献,研读“六书”则可体会到冯友兰作为哲学家的思想扭力。冯友兰先生逝世后,哲学界几乎每年都有一个规模不等的研讨会或纪念…  相似文献   

6.
柴文华 《哲学动态》2012,(10):44-51
老子和冯友兰都是从中原大地走向世界的哲学家。冯友兰虽然是理学一系的现代新儒家学者,但对老子思想也非常重视;在其"三史"[1]和"六书"[2]中,冯友兰提出了系统的老子观。那么,建国前冯友兰的老子观都有哪些内容?他与中国哲学史学科创立时期的其他中国哲学史家的老子观有哪些不同?  相似文献   

7.
该著汇集了作者近20年研究冯友兰学术思想的成果。在这些成果中,作者较为全面地论述了冯友兰先生的哲学观、哲学史观和哲学史方法论思想,深入地探讨了他重写“中国哲学史”的经验、教训,详细地考察了他关于中国走向自由民主之路的沉思,深刻地揭示了他在建构中国哲学史学科和创新中国哲学上所作出的重大贡献,有助于推进“冯学”的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8.
冯友兰先生,字芝生,河南省唐河县人,生于1895年12月4日,1990年11月26日病逝于北京,享年九十五岁。冯友兰先生是现代中国著名的哲学家、哲学史家和教育家,一生著述甚丰,早在二  相似文献   

9.
作为哲学家的冯友兰只有一个,而作为中国哲学史家的冯友兰则有两个:一个是作为中国哲学史现代化阶段开创者的冯友兰,代表作是《中国哲学史》和《中国哲学简史》;另一个是作为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哲学史家的冯友兰,代表作是七卷本的《中国哲学史新编》。两  相似文献   

10.
中国哲学史史料学,是中国哲学史研究的基础学科之一,目的在于为中国哲学史的研究提供可靠的史料依据。上世纪以来,中国哲学史研究的大家,都很重视史料及史料学方面的研究工作,如冯友兰、张岱年、朱谦之等著名学者,都曾撰写过中国哲学史史料学方面的专著。著名教育家、中国哲学史家、佛学专家石峻先生生前亦十分重视对中国哲学史史料学的研究,曾于1983年、1984年、1986年、1988年等,先后数次为中国人民大学哲学系研究生讲授《中国哲学史史料学》,也曾应邀在其它院校讲授相关课程,影响很大。石先生生前虽未出版相关的著作,但其讲授提纲体系完整,内容丰富,特色鲜明,计由八讲构成,分别是:  相似文献   

11.
为庆祝我国著名学者、中国哲学史专家冯友兰教授从事教学科研六十周年、张岱年教授从事教学科研五十周年,北京大学哲学系于1983年12月30日下午举行了茶话会。  相似文献   

12.
<正>中国哲学史研究是张岱年先生的主要学术领域之一。顺此,哲学史方法论就成为其学术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体现他的哲学史方法论的最为显著之成果,在其早年有《中国哲学大纲·自序》里的相关讨论,在其晚年则有专著《中国哲学史方法论发凡》的问世。对于此二者,学界已多有关注。然而,写作《中国哲学大纲》之前,张岱年先生为冯友兰先生的《中国哲学史》所撰的两篇书评,由于没有收入《张岱  相似文献   

13.
劳思光认为冯友兰的《中国哲学史》中有哲学,但只有柏拉图和新实在主义的哲学思想,这是不全面的,因为冯友兰是以整个西方哲学框架为理论设准来书写中国哲学史的。劳思光认为冯友兰的《中国哲学史》对中国哲学的特性不了解,因此没有中国哲学,不是成功的中国哲学史,这种观点是不能成立的,因为冯友兰的《中国哲学史》对中国哲学特点的把握是基本准确的,是一部比较成功的中国哲学史著作。  相似文献   

14.
陈汉章何许人也 ?一两句话说不清楚 ,但我说的就是胡适之前在北京大学讲授中国哲学史的那位先生 ,你一定会恍然。笔者对此先生的最初印象得之冯友兰先生的《三松堂自序》 :“给我们讲中国哲学史的那位教授 ,从三皇五帝讲起 ,讲了半年 ,才讲到周公。我们问他 :照这样的速度讲下去 ,什么时候可以讲完。他说 :‘无所谓讲完讲不完。若说讲完 ,一句话可以讲完。若说讲不完 ,那就永远讲不完。’到了一九一七年 ,胡适到北大来了。”这里的“那位教授”就是陈汉章 ,在有些材料里是言明的。就回忆中的形象而言 ,确实近乎冬炽先生 ,年青一代留洋学者登…  相似文献   

15.
本文旨在对冯友兰《中国哲学小史》的写作旨趣与精要内容加以提揭,认为它是冯友兰以后几部哲学史的奠基。它萃取了成名作《中国哲学史》的精要,以先秦诸子和宋明道学为中心,舍去玄学、佛学、清代义理之学等次要内容。它注目于各思想家的形上学、人生哲学、方法论,并特别注重向国人介绍西方哲学知识,可视为冯友兰哲学史思想的袖珍表现。  相似文献   

16.
胡适和冯友兰是中国哲学史这门学科的开创者, 他们冲破了经学思维方式的限制, 以西方哲学的构架为参照系统, 运用历史主义和逻辑主义的方法研究中国传统学术, 分别于 20世纪 10年代末和30年代初出版了《中国哲学史大纲》 (以下简称《大纲》)和上下册的《中国哲学史》 (以下简称《史》), 标志着中国哲学史研究现代化时代的到来。然而, 胡适和冯友兰的中国哲学史研究又有很多的不同, 本文在吸收时贤研究成果的基础上, 试图从文化立场、研究方法、论述结构、学说述评等方面系统阐释胡适和冯友兰中国哲学史研究的个性特征。一、文化立场的个性特…  相似文献   

17.
<正>魏晋玄学与宋明理学是中国哲学史上的两大学术思潮。在20世纪30年代,陈寅恪先生在冯友兰先生《中国哲学史》下册审查报告中就指出,"中国自秦以后,迄于今日,其思想之演变历程,至繁至久。要之,只为一大事因,即新儒学之产生,及其传衍而已"。这一论断,实际上指出了先秦以后包括魏晋玄学在内的长期的思想积累对理  相似文献   

18.
儒家经学是中国文化史上一种特有的文化现象,对中国哲学及中国文化的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朱熹作为经学中宋学的代表人物和集大成者,他的经学思想不仅对中国文化的各个领域产生了广泛、深远的影响,而且也对中国哲学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 冯友兰先生当年作两卷本《中国哲学史》,把整个中国哲学史分为“子学时代”(先秦,  相似文献   

19.
一、中国哲学史学科的奠基者 20世纪的中国创立了中国哲学史这个学科.创立这个学科的奠基性人物主要有三位哲学家:胡适、冯友兰、张岱年.  相似文献   

20.
[主持人的话]王玖兴先生 1916年出生于江苏省赣榆县,早年先后就读于中央大学教育学院、武汉大学哲学教育系、国立西南联合大学清华研究院,问学于张颐、冯友兰、金岳霖、陈康等先生。1948年赴欧洲留学,就读于瑞士弗赖堡大学。1957年回国,历任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西方哲学史研究室副主任,研究生院哲学系副主任,中国人民大学、复旦大学兼职教授,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哲学学科评议组首届成员,中华全国西方哲学史学会顾问,国际康德协会第七届国际大会荣誉主席等职。王先生长期致力于西方哲学的翻译和研究。其翻译精雕细刻,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