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君臣关系问题是儒家学说中的核心问题之一。先秦儒家的君臣关系论经历了从忠君到“以道事君”、“从道不从君”、“诛暴君”、“天下为公”的演变过程。这与汉宋儒者营构的“君为臣纲”、“君臣之义”有根本的区别。明清之际思想家黄宗羲等人把先秦儒家思想中的民主性精神又向前推进一步 ,并对近代中国思想变革发生重要影响。如何充分利用儒家学说中富有民主精神的思想资源 ,服务于新时代的民主理论建设 ,仍是思想界面临的重大任务。  相似文献   

2.
嵇康与乐教     
《礼记·乐记》篇对乐教作出了极为丰富和深刻的阐发。嵇康批评地继承了乐教的传统,并借由音乐问题阐发了新的理论方法和思想路径。本文通过分析《乐记》、嵇康的《声无哀乐论》、《琴赋》及《养生论》等文献的相关段落,探究乐教思想,并借此理解嵇康思想的旨趣。  相似文献   

3.
<正>纳音术概说(一)纳音术的定义~1纳音术是一种起源于三代的古老占卜法,在中国流传了几千年,汉代尤为盛行。操令者通过五音十二律配以数术推演,与民俗时令相结合,判断吉凶祸福,趋利避害。其具体操作方法"是把六十甲子,按照六甲的次序,配合十二律、五行之五音而成……以五音  相似文献   

4.
中国古代生命哲学由“和论”“气论”与“易论”三部分构成.“和”包括生命本身之和及其所依托的环境之和(内在与外在)两方面,“和”是生命产生及存在的前提;“气”是生命活动的动力源泉.“易论”吸收了“和论”与“气论”于一体,较系统地论述了天地是万物生命的起源、养育的根本及具体生命的产生.尤其需要指出的是人的生命活动经过了这样的历史过程:有夫妻而产生人伦关系,有夫妻而有父子、君臣,从而产生上下等级、制度、礼法.道德,以维护社会秩序与统一.故此,古代生命哲学对艺术思想的影响是深远的,是中国艺术民族特色形成的主要思想根源.  相似文献   

5.
左康华 《现代哲学》2016,(1):117-121
刘向提升了乐教在儒家教化体系中的比重,使乐不再是从属于礼的、反映着礼的价值内涵的附属品,也使乐教具有了不低于礼教的、无可替代的地位与作用。刘向提出性情相应,性不独善、情不独恶的人性假设,认为音乐可以感通人情进而善化人性,使儒家的乐教理论建立在了更为可信的哲学根基之上,也在一定程度上完成了乐教合理性的论证。刘向以阴阳五行思想修正乐理,以黄钟之数为基础,完善声、数、度、量、衡的律历体系,并初步建立起具有相对严谨逻辑性的乐教逻辑,从而促进了儒家乐教思想在汉代的发展。  相似文献   

6.
本文通过对洞山良价语录等文献的考察,梳理、归纳出良价的生命论:以认识世界的本质、认识自性为人生“大事”;根据对体用关系、空有关系的把握层次,创立偏正五位、君臣五位等学说,作为“明大事”的修行阶梯和生命境界;生命最高境界的表现之一就是超越生死,来去自由。  相似文献   

7.
中国传统的音乐治疗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马前锋  翁洁静  李琼 《心理科学》2006,29(6):1470-1473
音乐是人心理活动的产物,同时音乐还具有一定的治疗作用。音乐疗法是集心理学、医学、生理学、哲学、音乐、艺术于一体的综合性的新兴学科,作为一门应用科学,逐渐被社会所接受,并日趋成熟。中国有丰富的音乐治疗的思想。特别是五音疗法,反映了传统的“天人合一”思想。五音疗法整合了人与自然、社会的相互作用和影响;体现了对音乐与情绪及脏腑之间的互动关系;突现了音声与人格情志、脏气等的关系。五音疗法匹配了人体的不同脏腑,把五音、五行、五脏、人格配属用于音乐治疗实践。  相似文献   

8.
正"离娄之明、公输子之巧,不以规矩,不能成方圆;师旷之聪,不以六律,不能正五音;尧舜之道,不以仁政,不能平治天下。"——《孟子·离娄上》离娄,相传为黄帝时人,目力极强,能在百步之外望见秋毫之末。公输子,即鲁班,鲁国巧匠。师旷,晋国乐官之长,著名音乐家。规,圆规;矩,曲尺。六律,古代音乐分声音清浊高下,阴阳各六,阳为律,阴为吕,合称十二律。五音,古代音乐的五个音阶。如果不用曲尺和圆规,即  相似文献   

9.
《鲁久次问数于陈起》是汉代以前关于数为何重要并有益社会之讨论的最详细文献,应以"音律-历法生成论"来理解全篇内容。首先,陈起对自然要素的叙述顺序,符合先秦以"岁"为旨归的"历法生成论",同时加入了音律要素。音律要素有自身的生成序列,借助《汉书·律历志》,并配合战国秦汉时期从以律管定音扩大到黄钟作为度量衡标准的历史过程,我们得以理解以度数为旨归的"音律生成论"的基本形态,这也解释了简文中音律与日常用数、百事经纪的关系。同时,对五音生律法和十二律生律法的讨论,解释了音律生成论中五和六的关系,为"数"具象化时出现的奇、偶数搭配提供了基础。而参照出土日书和式盘实物,本文为简文还原出一幅式图或宇宙图像,借此,简文中提到的所有"数"都得到了合理关联;由于占岁时和占病祟都是这种宇宙图像的功能,因此简文中提到的"瘳与死毕有数"和"以卜天下"也都得到了相应理解。  相似文献   

10.
毛泽东“实事求是”思想内涵的新维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毛泽东的“实事求是”思想作为中国共产党的思想路线主要是认识论意义上的内涵,仅在认识论的意义上理解“实事求是”就会遇到理论和实践上难以解释的困惑。按照生活实践的观点重新理解“实事求是”,就会发现其中还蕴涵着价值论和道德论内涵。毛泽东“实事求是”思想的实践主体是中国共产党人,这一思想当中蕴含的价值论与道德论内涵具有特殊的内容。揭示毛泽东“实事求是”思想的价值论和道德论内涵对于更好地坚持实事求是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1.
明初正一道第43代天师张宇初与古琴有着不解之缘。他自幼嗜琴,喜与琴士交,凡遇操缦者必登门叩访。出于对琴的喜爱,张宇初积极思索其哲学意义与文化内涵,形成颇具特色的琴学思想,即弹琴要在"得性情之正",琴有修身立德、怡情养性的乐教功用。基于此,他将弹琴作为道教徒修身、悟道的应修技艺之一,在《道门十规》中要求门人弟子在闲暇时抚琴自娱。这一规定促使能琴的道士不断增多,一定程度上推动了"道家琴"的发展。  相似文献   

12.
中国古代人生哲学的基本问题及其逻辑关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人生理论在中国古代哲学中占有绝大的比重 ,内容丰富渊闳。本文将中国古代哲学史上的人生哲学思想作为完整的理论体系 ,探讨其中包含的基本问题及其逻辑关系。中国传统人生哲学 (“性命义理之学”)基本理论框架主要由三部分组成 :一是阐释天人关系、人性的“性命”学说 ,二是说明人生最高准则的“人道”论以及对人生范畴的讨论 ,三是说明修养途径、方法和人生境界的“为学之方”。而其中“人道”论则是该理论系统建构的核心  相似文献   

13.
戒体指受戒者纳受戒法于心中而生防非止恶的精神功能,在性质上有色法、心法及非色非心法之区分。戒体论完成于中国佛教律宗,南山律宗道宣以戒体诸义作为其判教的依据,归戒体为唯识学中的“种子”。在对种子戒体的形成、所依、功用等论述中,道宣阐述了其独具特色的“摄小归大”律学思想,以种子戒体作为会通小乘戒律与大乘思想的根据。  相似文献   

14.
林伟 《现代哲学》2006,(1):90-95
印度佛教中的“三世”说和因果报应论是对中国人的宗教思想和信仰产生重大影响的理论。然而中国佛教的因果报应论已经不再是原本意义上的印度佛教思想,其中掺杂了大量的中国传统思想。本文考察印度佛教的三世概念、因果报应论与中国灵魂论和善恶报应思想的融合过程,并试图通过佛教的中国化过程来说明佛教理论的变化与发展。  相似文献   

15.
公正是人类公认的基本社会政治价值观,也是法制的基础。中国古代很早就有了法治公正的观念。先秦法家更是在理论和实践两个层面对法治公正进行了探索。先秦法家集大成人物韩非子的学说中即包含了丰富的法治公正思想,具体表现为:强化制度以限制权力的滥用;君臣之间以准契约关系取代父子伦常关系;法律运用的平等、公正与客观;划清公私界限,杜绝私交干预公务等。韩非子关于法治公正的思想在今天仍然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6.
继承和发扬了儒家思想的荀子“乐数”理论,不仅是中国古典美学上的重要观点,而且具有伦理学上的丰富内容。基于“化性起伪”的人性理论,他把“乐教”作为人们进行道德修养、达到从善如  相似文献   

17.
三国时期的君臣关系呈现出一种二重化的结构,以汉献帝为中心的君臣关系和三国中各自的君臣关系.这一时期君臣关系中的道德生活就是围绕上述两重结构而展开的.在以汉献帝为中心的君臣关系结构中,忠于汉室和汉献帝的思想、行为与怀有异心、欲取汉室而代之的思想行为同时并存,体现初尽臣道和不尽臣道的明显差异.在三国各自的君臣关系中,其道德生活呈现出从正常到不正常的变化规律.  相似文献   

18.
何心隐的友朋思想在明代儒家友朋观体系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他的友朋观有实践的社会意义,他期望以师友关系集聚力量,发挥以下致上的作用,从而实现与当政者逐步融通于同一个道统。他提出的"交尽于友""君臣友朋,相为表里"等观点是之前儒家学者鲜有提及的。他的友朋思想与他的仁义论也有密切的联系。  相似文献   

19.
王爱梅  胡海龙 《法音》2022,(2):12-15
<正>一、吉藏后期思想的转变及其主要争论三论宗,是以弘传“三论”(《中论》《百论》《十二门论》)要义为中心的中国佛教宗派,吉藏是三论宗的实际创宗祖师。中国三论宗与古代印度中观学派既有继承关系,也有所区别。印顺法师曾在《空之探究》中强调过,《中论》《百论》《十二门论》三论与原始佛教的关系紧密,而中国三论的研究者深受大乘般若思想的影响,  相似文献   

20.
吴树博 《现代哲学》2022,(1):101-108
“预定论”是新教神学中的基本教义,也是新教神学家解决恩典、救赎等问题的根本途径。作为一个与新教颇具渊源的哲学家,斯宾诺莎构建了一种与预定论多有相似之处的决定论理论。以这些相似性为契机,有研究者认为斯宾诺莎是在新教预定论的基础上提出了他的决定论思想,有人甚至把他视为一个新教哲学家。然而,通过对这两种理论进行对比,我们发现,无论在精神气质、思想前提,还是在具体内涵等方面,二者均有深刻差异。斯宾诺莎所坚持的并非预定论思路上的决定论,也不以新教的预定论作为其直接的理论渊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